《雜阿含經》第36經
如是我聞:
自依、法依、不異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④。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何因生憂悲惱苦?云何有?因ⓓ何故?何繫著?云何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憂悲惱苦生長增廣?」
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⑤,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有色ⓔ、因色、繫著色⑥,自觀察未生憂悲惱苦而生,已生而復增長廣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⑦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竹園、毘舍離⑧ 清淨、正觀察
無常、苦ⓖ、非我 五、三、與十六
[校勘]
ⓐ 「自洲」,巴利本作 Attadīpa。
ⓑ 「自依」,巴利本作 Attasaraṇa。
ⓒ 宋、元、明三本無「住於」二字。
ⓓ 「因」,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因」。
ⓔ 「色」,宋、元、明三本作「色色」。
ⓕ 「苦」,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苦」。
ⓖ 竹園……苦(六經)出第三卷(82-87)。
[註解]
① 摩偷羅:中印度的古國,在當今印度德里東南約一百四十公里處,為古代通商要地。
② 跋提河:印度五大河之一,全名阿夷羅跋提河,即當今印度的拉布提河。
③ 菴羅:芒果。「菴」讀音同「安」。
④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安住在自己的洲渚、安住於依靠自己;安住在佛法的洲渚,安住於依靠佛法;不住在別的洲渚、不依靠別人。按:這是比喻要依靠觀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證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導而修證佛法,不必外求。詳見卷二十四第639經:「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⑤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導引,佛法的依歸。
⑥ 因色、繫著色:依著色,執著色。
⑦ 安隱:安穩。
⑧ 毘舍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東北部,在恆河北岸,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譯為「毘耶離」、「鞞舍離」、「廣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