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陀①國,在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②。
爾時,天王釋③聞佛遊摩竭陀國,在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時,天王釋告五結④樂子⑤:「我聞世尊遊摩竭陀國,在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五結!汝來共往見佛。」
五結樂子白曰:「唯然。」於是,五結樂子挾琉璃ⓕ琴從天王釋行,三十三天聞天王釋其意至重,欲往見佛,三十三天亦復侍從天王釋行。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猶如力士屈申ⓖ臂頃,於三十三天忽沒不現已,住摩竭陀國王舍城東,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去石室不遠。
爾時,鞞陀提山光曜ⓗ極照,火㷿⑥,彼山左右居民見之,便作是念:「鞞陀提山火燒普燃ⓘ。」
時,天王釋住一處已,告曰:「五結!世尊如是住無事處⑦山林樹下,樂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有大威德,諸天共俱,樂彼遠離,宴[*]坐安隱,快樂遊行。我等未通,不應便前。五結!汝往先通,我等然後當進。」
執樂神以情歌讚佛
五結樂子白曰:「唯然。」於是,五結樂子受天王釋教已,挾琉璃[*]琴即先往至因陀羅石室,便作是念:「知此處離佛不近不遠,令佛知我,聞我音聲。」住彼處已,調琉璃[*]琴,作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⑧,而歌頌曰:
「賢⑨禮汝父母, 月及耽浮樓ⓚ⑩,
謂生汝殊妙, 令我發歡心。
煩熱求涼風, 渴欲飲冷水,
如是我愛汝, 猶ⓛ羅訶愛法⑪。
如收水甚難, 著欲亦復然,
無量生共會, 如施與無著。
池水清且涼, 底有金粟沙ⓜ,
如龍象熱逼, 入此池水浴。
猶如鉤牽象, 我意為汝伏,
所行汝不覺, 窈窕未得汝。
我意極著汝, 煩冤燒我心,
是故我不樂, 如人入虎口。
如釋子思禪, 常樂在於一,
如牟尼得覺, 得汝妙淨然。
如牟尼所樂, 無上正盡覺,
如是我所樂, 常求欲得汝。
如病欲得藥, 如飢欲求ⓝ食,
賢汝止我心, 猶如水滅火。
若我所作福, 供養諸無著,
彼是志ⓞ淨妙, 我共汝受報。
願我共汝終, 不離汝獨活ⓟ,
我寧共汝死, 不用相離生。
釋為與我願, 三十三天尊,
汝人無上尊⑫, 是我願最堅。
是故禮大雄, 稽首人最上,
斷絕諸愛刺, 我禮日之親⑬。」
於是,世尊從三昧起,讚歎五結樂子曰:「善哉,善哉,五結!汝歌音與琴聲相應,琴聲與歌音相應,歌音不出琴聲外,琴聲不出歌音外。五結!汝頗憶昔時歌頌此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耶?」
五結樂子白曰:「世尊!唯大仙人自當知之。大仙人!昔時世尊初得覺道,遊鬱鞞羅ⓠ⑭尼連禪ⓡ河ⓢ⑮岸,阿闍和ⓣ羅尼拘類ⓤ樹下。爾時,耽浮樓樂王女,名賢月色ⓥ。有天名結,摩兜麗御車子,求欲彼女。大仙人!彼當求欲於彼女時,我亦復求欲得彼女。然,大仙人!求彼女時竟不能得,我於爾時住彼女後,便歌頌此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大仙人!我歌頌此偈時,彼女迴顧,怡然含笑而語我曰:『五結!我未曾見彼佛世尊,然我已從三十三天聞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五結!若汝能數稱歎世尊者,可與汝共事大仙人。』我唯一共會,自後不復見。」
天帝釋求教於佛
於是,天王釋而作是念:「五結樂子已令世尊從定覺起已,通我於善逝。」彼時,天王釋告曰:「五結!汝即往ⓦ彼,為我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大仙人!天王釋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釋及三十三天欲見世尊!』」
五結樂子白曰:「唯然。」
於是,五結樂子捨琉璃[*]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大仙人!天王釋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釋及三十三天欲見世尊!」
爾時,世尊告曰:「五結!今ⓧ天王釋安隱快樂,及諸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安隱快樂。五結!天王釋欲見我者,隨其所欲。」
於是,五結樂子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天王釋所,白曰:「天王!我已為白世尊,世尊今待天王,唯願天王自當知時。」
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往詣佛所。時,天王釋稽首佛足,再三自稱名姓ⓩ言:「唯大仙人!我是天王釋,我是天王釋。」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拘翼⑯!汝是天王釋。」
時,天王釋再三自稱名姓[*],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三十三天及五結樂子亦稽首佛足,卻住一面。時天王釋白曰:「唯大仙人!我去世尊近遠坐耶?」
世尊告曰:「汝近我坐。所以者何?汝有大天眷屬。」於是,天王釋稽首佛足,卻坐一面,三十三天及五結樂子亦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爾時,因陀羅石室忽然廣大。所以者何?佛之威神及諸天威德。
時,天王釋坐已,白曰:「唯大仙人!我於長夜欲見世尊,欲請問法Ⓐ。大仙人!往昔一時世尊遊舍衛國,住石巖中,大仙人!我爾時自為及為三十三天,乘千象車,往至鞞沙門大王家。爾時,鞞沙門大王家有妾,名槃闍那,爾時,世尊入定寂然,彼妾叉手禮世尊足。大仙人!我語彼曰:『妹!我今非往見世尊時,世尊入定,若世尊從定覺Ⓑ者,妹便為我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說:「唯大仙人!天王釋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大仙人!彼妹為我稽首佛足,問訊世尊,世尊為憶不耶?」
世尊告曰:「拘翼!彼妹為汝稽首我足,具宣汝意,問訊於我,我亦憶,拘翼!當汝去時,聞此音聲,便從定覺[*]。」
女居士生為天子,三比丘生為低階天眾
「大仙人!昔時我聞Ⓒ,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於世時,增諸天眾,減Ⓓ阿修羅。大仙人!我自眼見世尊弟子比丘從世尊修習梵行,捨欲離欲,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於天中。大仙人!瞿毘Ⓔ釋女是世尊弟子,亦從世尊修習梵行,憎惡是女身,愛樂男形,轉女人身,得Ⓕ男子形,捨欲離欲,身壞命終,得生妙處三十三天,為我作子。彼既生已,諸天悉知,瞿婆Ⓖ天子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大仙人!我復見有世尊弟子三比丘等,亦從世尊修習梵行,不捨離欲,身壞命終,生餘下賤伎Ⓗ樂宮中,彼既生已,日日來至三十三天供事諸天,奉侍瞿婆天子。天子見彼已,而說頌曰:
「『與眼優婆私⑰Ⓘ, 我字名瞿毘,
奉敬佛及法, 淨意供養眾。
我已蒙佛恩, 釋子大祐德,
妙生三十三, 彼知祐天子。
見彼本比丘, 受生伎[*]樂神,
叉手面前立, 瞿婆為說偈。
是本瞿曇子, 我本為人時,
來至到我家, 飲食好供養。
汝Ⓙ本與聖等, 行無上梵行,
今為他所使, 日來奉事天。
我本承事汝, 聞聖善說法,
得信成就戒, 妙生三十三。
汝本受奉事, 行無上梵行,
今為他所使, 日來奉事天。
以汝Ⓚ何為面, 受持佛法已,
反背不向法, 是眼覺善說。
我昔見汝等, 今生Ⓛ下伎[*]樂,
自行非法行, 自生於非法。
我本在居家, 觀我今勝德,
轉女成天子, 自在五欲樂。』
兩位低階天眾被苛責後憶起前世而離欲,往生梵天
「彼訶瞿曇子Ⓜ,厭已歎瞿曇:『我今當進行,天子真諦說。』
「二於彼勤Ⓝ行,憶瞿曇法律,知欲有災患,即彼捨離欲。彼為欲結縛,即得捨遠離,如象斷羈絆Ⓞ,度三十三天。因陀羅天梵,一切皆來集,即彼座Ⓟ上去,雄猛捨塵欲。
「帝釋見已厭,勝天天中天⑱:『彼本生下賤,度三十三天。』」
「厭已妙息言,瞿婆後說曰:
『人中有佛勝, 釋牟尼知欲。
彼子中失念, 我訶更復得,
於Ⓠ三中之一, 則生伎[*]樂中。
二成等正道, 在天定根樂,
汝說如是法, 弟子無有惑。
度漏斷邪疑, 禮佛勝伏根,
若彼覺諸法, 二得昇Ⓡ進處。』
「彼得昇[*]進已,生於梵天中,我等知彼法,大仙來至此。」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鬼⑲長夜無有諛Ⓢ諂,亦無欺誑,無幻質直。若有問者,盡欲知故,不欲觸嬈Ⓣ彼之所問亦復如是,我寧可說甚深阿毘曇⑳。」世尊知已,為天王釋說此頌曰:
「於現法樂㉑故, 亦為後世樂,
拘翼自恣㉒問, 隨意之所樂,
彼彼之所問, 盡當為決斷。
世尊已見聽, 日Ⓤ天求見義,
在摩竭陀國, 賢婆娑婆㉓問。」
眾生互相傷害的因緣
於是,天王釋白曰:「世尊!天、人、阿修羅、揵沓和[*]Ⓥ㉔、羅剎及餘種種身,各各有幾結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各各有二結,慳及嫉也。彼各各作是念:『令我無杖㉕、無結㉖、無怨、無恚、無諍、無鬥、無苦,安樂遊行。』彼雖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結、有怨、有恚、有諍、有鬥、有苦,無安樂遊行。」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天、人、阿修羅、揵沓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各各有二結。彼作是念:『令我無杖、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無鬥、無苦,安樂遊行。』彼雖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結、有怨、有恚、有諍、有鬥、有苦,無安樂遊行。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慳、嫉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慳、嫉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慳、嫉者,因愛、不愛㉗,緣愛、不愛,從愛、不愛生,由愛、不愛有。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也。」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慳、嫉者,因愛、不愛,緣愛、不愛,從愛、不愛生,由愛、不愛有。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也。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愛、不愛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愛、不愛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愛、不愛者,因欲緣欲,從欲而生,由欲故有。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愛、不愛者,因欲緣欲,從欲而生,由欲故有,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欲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有欲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欲者,因念緣念,從念而生,由念故有。若無念者,則無有欲。」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欲者,因念緣念,從念而生,由念故有,若無念者,則無有欲。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念者,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無有念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念者,因思緣思,從思而生,由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愛、不愛,由愛、不愛故有慳、嫉,由慳、嫉故有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若無思者,則無有念,若無念者,則無有欲,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若無慳、嫉者,則無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念者,因思緣思,從思而生,由思故有,若無思者,則無有念,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愛、不愛,由愛、不愛故有慳、嫉,由慳、嫉故有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若無思者,則無有念,若無念者,則無有欲,若無欲者,則無愛、不愛,若無愛、不愛者,則無慳、嫉,若無慳、嫉者,則無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滅除煩惱的途徑
復問曰:「大仙人!何者滅戲道跡㉘?比丘何行趣向滅戲道跡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滅戲道跡者,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拘翼,是謂滅戲道跡。比丘者,行此趣向滅戲道跡。」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滅戲道跡者,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大仙人!是為滅戲道跡。比丘者,行此趣向滅戲道跡。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幾法,行幾法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三法,修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㉙。拘翼!念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念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拘翼!求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求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斷三法,修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大仙人說念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念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便斷彼,若念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大仙人說求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求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便斷彼。若求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有幾法,護從解脫㉚行幾法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有六法,護從解脫行六法也。云何為六?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拘翼!眼視色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眼視色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眼視色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如是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意知法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意知法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者有六法,護從解脫行六法。云何為六?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大仙人說眼視色者,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眼視色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眼視色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如是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大仙人說意知法者,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意知法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意知法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㉛,復斷幾法,行幾法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復斷三法,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喜,二曰憂,三曰捨。拘翼!喜者,我說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喜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喜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憂亦如是。拘翼!捨者,我說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捨不可行者,我即斷彼,若捨可行者,我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滅戲道跡,命存一時頃,斷三法,行三法。云何為三?一曰喜,二曰憂,三曰捨。大仙人說喜者,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喜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喜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憂亦如是。大仙人說捨者,亦有二種,可行、不可行。若捨增長惡不善法,減損善法者,大仙人即斷彼。若捨減損惡不善法,增長善法者,大仙人為彼知時,有念有智,成就彼故。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修行人的差別
復問曰:「大仙人!一切沙門、梵志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一切沙門、梵志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也。」
時,天王釋復問曰:「大仙人!一切沙門、梵志以何等故,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此世有若干種界,有無量界,彼隨所知界,即彼界隨其力,隨其方便,一向說此為真諦,餘者虛妄。拘翼!是故一切沙門、梵志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耳。」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此世有若干種界,有無量界,彼隨⒡所知界,即彼界隨其力,隨其方便,一向說此為真諦,餘者虛妄。大仙人!以是故,一切沙門、梵志不同一說、一欲、一愛、一樂、一意耳。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問曰:「大仙人!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不必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時,天王釋復問曰:「大仙人!以何等故?不必一切沙門、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不正善心解脫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拘翼!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不正善心解脫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說法,我悉知之,我斷疑度惑,無有猶豫,聞佛所說故。」
時,天王釋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白曰:「大仙人!我於長夜有疑惑刺,世尊今日而拔出之。所以者何?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
佛陀高於外道修行人
世尊問曰:「拘翼!汝頗憶昔時曾問餘沙門、梵志如此事耶?」
時,天王釋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當知之。大仙人!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各懷愁慼,數數⒢歎說,我等若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必當往見。大仙人!然我等不得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已,便行具足五欲功德㉜。大仙人!我等放逸,行放逸已,大威德天子於極妙處,即便命終,大仙人!我見大威德天子於極妙處,即命終時,便生極厭,身毛皆豎㉝,莫令我於此處速命終。
「大仙人!我因此厭、因此憂慼故,若見餘沙門、梵志在無事處山林樹下,樂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彼樂遠離,宴[*]坐安隱,快樂遊行。我見彼已,便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即往奉見。彼不識我,而問我言:『汝為是誰?』我時答彼:『大仙人!我是天王釋。大仙人!我是天王釋。』彼復問我:『我曾見釋,亦見釋種姓,以何等故名為釋?以何等故為釋種姓?』我便答彼:『大仙人!若有來問我事者,我便隨所能、隨其力而答彼。是故我名為釋。』彼作是說:『我等若隨其事以問釋者,釋亦隨其事答我,彼問我事,我不問彼,彼歸命我,我不歸命彼。』大仙人!從彼沙門、梵志竟不得威儀法教,況復得如是問耶?」
時,天王釋而說頌曰:
「釋往釋往已, 釋今作是說,
遠離意所念, 除疑諸猶豫。
久遠行於世, 推求索如來,
見沙門梵志, 在遠離宴[*]坐。
謂是正盡覺, 往奉敬禮事,
云何得昇[*]進? 如是我問彼。
問已不能知, 聖道及道跡。
世尊今為我, 若意有所疑,
所念及所思, 其意之所行,
知心隱及現, 明⒤者為我說。
尊佛尊為師, 尊無著牟尼,
尊斷諸結使, 自度度眾生。
覺者第一覺, 御者最上御,
息者尊妙息, 大仙自度度。
故我禮大雄⒥, 稽首人最上,
斷絕諸愛刺, 我禮日之親。」
於是,世尊問曰:「拘翼!汝頗憶昔時,得如是離,得如是歡喜,謂於我得法喜耶?」
時,天王釋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當知之。大仙人!昔一時天及阿修⒦羅而共鬥戰。大仙人!天及阿修[*]羅共鬥戰時,我作是念:『令天得勝,破阿修[*]羅,諸天食及阿修[*]羅食,盡令三十三天食。』大仙人!天及阿修[*]羅共鬥戰時,天便得勝,破阿修[*]羅,諸天食及阿修[*]羅食,盡令三十三天食。大仙人!爾時有離有喜,雜⒧刀杖、結怨、鬥諍、憎嫉,不得神通,不得覺道,不得涅槃。大仙人!今日得離得喜,不雜[*]刀杖、結怨、鬥諍、憎嫉,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天帝釋的未來
世尊問曰:「拘翼!汝何因得離得喜⒨?謂於我得法喜耶?」
時,天王釋答曰:「大仙人!我作是念:『我於此命終,生於人間,彼若有族,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謂剎利長者族、梵志長者族、居士長者族及餘族,極大富樂,資財無量,畜牧、產業不可稱計,封戶、食邑種種具足。生如是族已,成就諸根,如來所說法、律有得信者。得信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學智。學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邊。學智[*],學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若有諸天,有大福祐,色像巍巍,光曜暐曄⒪極有盛⒫力,安隱快樂,長住宮殿,生於最上,我生彼中。』」
於是,天王釋說此⒬頌曰:
「捨離於天身, 來下生人間,
不愚癡入胎, 隨我意所樂。
得身具足已, 逮質直正道,
行具足梵行, 常樂於乞食。
「學智[*],學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邊,學智[*],學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當作最上妙天⒭,諸天聞名,色究竟天㉞,往生彼中。大仙人!願當得阿那含⒮㉟。大仙人!我今定得須陀洹㊱。」
世尊問曰:「拘翼!汝何因得此極好、極高、極廣差降㊲,而自稱說得須陀洹耶?」
時,天王釋以偈答曰:
「不更有餘尊, 唯世尊境界,
得最上差降, 未曾有此處。
大仙我此坐, 即於此天身,
我更得增壽, 如是自眼見。」
說此法時,天王釋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諸天亦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天王釋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有情人終成眷屬
於是,天王釋稱歎五結樂子曰:「善哉,善哉,汝五結大益於我。所以者何?由汝故,佛從定覺[*],以汝先使世尊從定覺[*]故,令我等後得見佛。五結!我從此歸,以耽⒱浮樓伎[*]樂王女賢月色嫁與汝作婦,及其父樂王本國拜與汝作伎[*]樂王。」
淨信人得法眼淨
於是,天王釋告三十三天曰:「汝等共來!若我等本為梵天王⒲,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禮事者,彼今盡為世尊恭敬禮事㊳。所以者何?世尊梵天,梵天當造化最尊生眾生,⒳有及當有彼所,可知盡知,可見盡見。」
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若本為梵天,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禮事者,彼盡為世尊恭敬禮事,稽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是,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再三⒴為世尊恭敬禮事,稽首佛足,繞⒵三匝已,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爾時,梵天色像巍巍,光曜暐曄[*],夜將向旦,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即時以偈白世尊曰:
「為多饒益義, 見利義曰天,
賢住摩竭國, 婆娑婆問事。
「大仙人說此法時,天王釋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諸天亦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世尊告梵天曰:「如是,如是。如🄑梵天所說:
「『為多饒益義, 見利義曰天,
賢住摩竭國, 婆娑婆問事。』
「梵天!我說法時,天王釋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諸天亦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佛說如是。時,天王釋及三十三天、五結樂子并大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問經第十八竟🄒(七千三百六十八字)🄓
[校勘]
ⓐ 「含」,聖本作「鋡」。
ⓑ 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
ⓒ 明、聖二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㮈林」,巴利本作 Ambasaṇḍā。
ⓔ 「鞞陀提」,巴利本作 Vediyaka。
ⓕ 「挾琉璃」,聖本作「協流離」。[*]
ⓖ 「申」,大正藏原為「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申」。
ⓗ 「曜」,大正藏原為「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曜」。
ⓘ 「燃」,大正藏原為「然」,今依據聖本改作「燃」。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耽浮樓」,巴利本作 Timbaru。
ⓛ 「猶」,聖本作「猶如」。
ⓜ 「金粟沙」,巴利本作 Kiñjakkha。
ⓝ 「求」,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求」。
ⓞ 「志」,大正藏原為「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志」。
ⓟ 「活」,大正藏原為「沽」,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活」。
ⓠ 「鬱鞞羅」,巴利本作 Uruvela。
ⓡ 「禪」,宋、元、明、聖四本作「然」。
ⓢ 「尼連禪河」,巴利本作 Nerañjarā。
ⓣ 「和」,大正藏原為「惒」,今依據聖本改作「和」。[*]
ⓤ 「阿闍和羅尼拘類」,巴利本作 Ajapālanigrodha。
ⓥ 「賢月色」,巴利本作 Bhaddā Suriya。
ⓦ 「往」,宋本作「任」,元、明、聖三本作「住」。
ⓧ 「今」,宋、元、明三本作「樂子」,聖本作「令」。
ⓨ 「繞」,大正藏原為「遶」,今依據聖本改作「繞」。
ⓩ 「姓」,聖本作「性」。[*]
Ⓐ 「法」,聖本作「汝」。
Ⓑ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 「聞」,宋、元二本作「問」。
Ⓓ 「減」,聖本作「滅」。
Ⓔ 「瞿毘」,巴利本作 Gopikā。
Ⓕ 「得」,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得」。
Ⓖ 「瞿婆」,巴利本作 Gopaka。
Ⓗ 「伎」,元、明二本作「妓」。[*]
Ⓘ 「私」,聖本作「夷」。
Ⓙ 「汝」,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汝」。
Ⓚ 「以汝」,大正藏原為「汝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汝」。
Ⓛ 「生」,聖本作「坐」。
Ⓜ 「子」,大正藏原為「等」,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子」。
Ⓝ 「勤」,大正藏原為「懃」,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勤」。
Ⓞ 「羈絆」,大正藏原為「羈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羈絆」。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於」,聖本作「施」。
Ⓡ 「昇」,聖本作「升」。[*]
Ⓢ 「諛」,聖本作「諭」。[*]
Ⓣ 「嬈」,聖本作「繞」。
Ⓤ 「日」,明本作「曰」。
Ⓥ 「揵沓和」,巴利本作 Gandhabha。
Ⓦ 「純」,元本作「結」。
Ⓧ 「憎」,元、明二本作「慳」。
Ⓨ 「支」,聖本作「枝」。
Ⓩ 「減」,聖本作「滅」。
⒜ 聖本無「曰」字。
⒝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減」。
⒞ 「智」,聖本作「知」。
⒟ 宋、元二本無「一」字。
⒠ 聖本無「一欲」二字。
⒡ 「彼隨」,宋、元、明三本作「隨彼」。
⒢ 聖本無「數」字。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明」,宋本作「眼」。
⒥ 「大雄」,大正藏原為「天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大雄」。
⒦ 「修」,元、明二本作「脩」。[*]
⒧ 「雜」,聖本作「離」。[*]
⒨ 「喜」,宋本作「菩」。
⒩ 「智」,聖本作「知」。[*]
⒪ 「曜暐曄」,大正藏原為「耀煒燁」,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曜暐曄」。[*]
⒫ 「盛」,大正藏原為「威」,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盛」。
⒬ 「說此」,大正藏原為「而說」,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說此」。
⒭ 「妙天」,宋本作「天妙」。
⒮ 「含」,聖本作「鋡」。
⒯ 「豫」,宋、元二本作「預」。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耽」,大正藏原為「躭」,今依據明本改作「耽」。
⒲ 「天」,大正藏原為「天王」,宋、元、明三本作「天」,聖本作「志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 大正藏在「眾生」字之後有「眾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大正藏無「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繞」,大正藏原為「遶」,今依據聖本改作「繞」。
🄐 聖本無「離」字。
🄑 大正藏無「如」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明本無「釋問經第十八竟」七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千三百六十八字」八字。
[註解]
①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② 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王舍城東邊鞞陀提山上的一個石窟,天帝釋(音譯「因陀羅」)曾在此問法,是佛陀時代王舍城地區的五個佛教精舍之一。又作「毘陀山因陀娑羅窟」、「界隔山天帝釋石窟」、「隔界山石窟」。
③ 天王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譯為「天帝釋」。
④ 五結:一位執樂神(天龍八部中的乾闥婆神)的名字,常為天帝釋演奏音樂,參見《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又譯「五髻」,音譯為「波遮旬」、「般遮翼」。
⑤ 樂子:演奏音樂的師傅。
⑥ 火㷿:火焰。「㷿」指火的樣子,意義同「焰」。
⑦ 無事處: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作「無事處」、「空閑」、「空閑處」,音譯為「阿蘭若」、「阿練若」。
⑧ 欲相應偈、龍相應偈、沙門相應偈、阿羅訶相應偈:五結執樂神所作,為追求執樂神女賢月色,而以龍、沙門、阿羅漢作比喻的情詩。
⑨ 賢:執樂神女「賢月色」的簡稱。音譯為「跋陀」。
⑩ 耽浮樓:執樂神之王的名字,他是賢月色的父親。
⑪ 羅訶愛法:阿羅漢對佛法堅定不移的喜愛。按:根據《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1經,修行人以修習善法的欲望來斷愛欲,達成解脫後修習善法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不是一直有欲望,這裡只是五結執樂神感性的比喻。
⑫ 無上尊:即佛陀。沒有人、天能超越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因此稱佛陀為無上尊。
⑬ 日之親:即「日種」,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在這裡指釋迦牟尼佛。印度神話傳說釋迦族的遠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後甘蔗經過日曬裂開而出生,因此稱為「日種」、「甘蔗種」,音譯為「瞿曇」。
⑭ 鬱鞞羅:摩揭提國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 Urel 村,義譯為「苦行林」,又譯為「欝毘羅」、「優樓頻螺」。
⑮ 尼連禪河:恆河支流。位於中印度摩竭提國伽耶城的東方,相當於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古河。又譯為「尼連然河」。
⑯ 拘翼:天帝釋過去世身為人時的姓,清淨布施而得到成為天主的果報。又譯為「憍尸迦」。
⑰ 優婆私: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譯為「優婆夷」。
⑱ 帝釋見已厭,勝天天中天:(兩位低階天眾因為被呵責而反省,得以超越三十三天,往生梵天,)天帝釋見到了,起了厭離的心,三十三天中的勝出者(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看見他們後婆娑婆作急迫感,征服天在天眾中(說)」。
⑲ 鬼:這裡指人類以外的天龍八部眾生,特指天帝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夜叉」。
⑳ 阿毘曇:為音譯,其中「阿毘」指殊勝,「阿毘曇」字面直譯為「勝法」,又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又譯作「阿毘達磨」。
㉑ 現法樂:當生的安樂、幸福。
㉒ 自恣:自在;隨意。
㉓ 婆娑婆:天帝釋的別名之一。天帝釋的眾多別名,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6經。又譯為「娑婆婆」。
㉔ 揵沓和:義譯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乾闥婆」。「沓」讀音同「踏」。
㉕ 杖:拷打、爭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杖罰」。
㉖ 結:結使;煩惱。
㉗ 愛、不愛:在這裡特指喜愛與討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可愛、不可愛」。
㉘ 滅戲道跡:滅除戲論(違反真理或不能增進善法的見解,也近似於前句中的「思」)的途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虛妄想之部分滅之行道的道跡」。
㉙ 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一、惦記,二、口說,三,尋求。按:例如想念娛樂、爭論政治、尋求名利,不能增進善法;念佛、論法、求解脫,則增進善法。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調戲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喜[……]憂[……]捨[……]」。
㉚ 從解脫:戒條,另譯作「波羅提木叉」。
㉛ 命存一時頃:生命快結束時;臨終時。
㉜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㉝ 身毛皆豎:全身的毛髮都豎立起來。
㉞ 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的最高天、四禪天的最高天,也是五淨居天的最高天。音譯為「阿迦尼吒天」。
㉟ 阿那含: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的聖人,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稱為不還果。
㊱ 須陀洹: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㊲ 差降:不同的程度。
㊳ 若我等本為梵天王,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禮事者,彼今盡為世尊恭敬禮事:就像我們原先再三恭敬禮拜在梵天上的梵天王,現在通通都要這樣地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按:梵天是色界初禪天的最高天,梵天王是欲界及色界初禪天中,層次最高的天神,因此天帝釋恭敬禮事梵天。
[對應經典]
- 待加上:《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
- 待加上:《佛說帝釋所問經》。
- 待加上:《雜寶藏經》卷六第73經帝釋問事緣。
- 待加上:南傳《長部尼科耶》〈大品2〉 第21經帝釋所問經。
[讀經拾得]
- 苦的集起及滅苦的八正道
眾生互相傷害的因緣,也是一種生起苦的過程,本經中舉例為:
思 → 念 → 欲 → 愛、不愛 → 慳、嫉 → 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如是此純大苦陰生
(這個過程只是舉例,並不是公式,也沒有和十二因緣在文字上直接的對應關係,雖然大方向上是相通的。)
舉例而言,辦公室裡常可見到有人因為覺得無聊而搬弄別人的是非,加油添醋。這種因為無聊而製造小劇場的行為,也是因為躁動的心行(「行」),浮現某些歪念頭(「念」),而想要(「欲」)講別人是非,接著同喜好的人成為小團體、受害者則討厭這些人(「愛、不愛」),人際上的不平等就會增長嫉妒和更多是非(「慳、嫉」),甚至引起各種愛恨情仇(「刀杖、鬥諍、憎嫉、諛諂、欺誑、妄言、兩舌,心中生無量惡不善之法」)。
要導向去除思(「滅戲」)、去除這些煩惱的方法,則為八正道。
行於八正道,意業上要如理思維,不做(「不可行」)增長惡法的惡念、惡言、惡求,做(「行」)增長善法的善念、善言、善求,而正念正知(「有念有智」)。
行於八正道,身業上要持戒,就要善護根門,不做增長惡法的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做增長善法的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而正念正知。
臨終時,面對可愛的境界會生喜受、面對不可愛的境界會生憂受、面對沒差別的境界會生捨受(不苦不樂受),凡夫貪求喜受、憎惡憂受、癡於捨受,而落於輪迴。行於八正道的修行人,則不追求增長惡法的喜、憂、捨,追求增長善法的喜、憂、捨。例如憂於墮落而正念正知,正念正知進而心定則產生喜禪支,進一步則不貪求這喜禪支,追求捨禪支,乃至最後達到無貪瞋癡的涅槃。
- 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情節
本經內容豐富,除了與四聖諦相關的法義外,也含括了天界一些人事的因果,首尾呼應,例如:
- 五結樂子在佛陀剛成道時說讚佛偈以追求賢月色,本經中他說讚佛偈請佛說法後,和賢月色結為夫妻。
- 五結樂子將情詩和讚佛偈結合,通報佛陀天帝釋即將拜訪,最後五結樂子獲得妻子,天帝釋獲得佛法的果證。
- 佛陀說修行人得不得究竟,要看是否愛盡解脫:女居士轉生為天帝釋的王子,三比丘轉生為低階樂子,其中二比丘回憶起佛法而離欲後,超越三十三天、轉生梵天;天帝釋過往遇過無法回答他問題的修行人,終於遇上能回答他問題的佛陀。
- 三十三天原先禮拜梵天,佛說法後三十三天禮拜佛陀,梵天也隨喜。
- 天帝釋在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義譯為「界隔山天帝釋石窟」)中問法*
本經記載天帝釋於石窟中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當中佛陀提到:「若有沙門、梵志於無上愛盡,正善心解脫者,彼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基於這句話,日後天帝釋向佛陀進一步詢問什麼是「愛盡解脫」,該段對話又引生後續的問答及事件,算是橫跨四部阿含、尼柯耶,傳誦天上與人間的問答接龍。這些經載彼此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