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结集与特色-共通之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Feeling 标 题: [转贴] 佛经的结集与特色 - 共通之理 发信站: 狮子吼站 (Wed Jan 13 12:59:43 1999) 转信站: Lion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SunRise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DavidChiou ] [ 发表时间为: Tue Jan 12 19:23:09 1999 ] 我们刚刚提到,由四阿含而立杂藏。为什麽有杂藏的产生呢?早在第一次 结集就出现杂藏这个称呼了。当时大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罗汉结集,经 过三个月结集完成之後,富楼那才终於由南印度带了五百徒众赶回来。富楼那 请教迦叶尊者结集的结果,於是迦叶尊者向富楼那说明了这次的结集内容。富 楼那听完迦叶的说明,对於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认为佛不是这麽说的,并提出自 己所听到的佛说的内容,但是迦叶不赞同,於是两人意见产生分歧。 第一次结集时,没有参加结集的人当中也有很多是证圣果的,而只选了五 百位参加,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世王发心供养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负担不 起,因此很多人没有被选上。没被选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结集,人数比窟内更 多,称为『窟外结集』,富楼那尊者比较支持窟外结集的意见,於是渐渐的佛 教僧团由於意见不同而产生了分裂。 窟外结集在结集的态度上比较兼容并蓄,没有像窟内结集那麽拘泥。在第 一次王舍城窟内结集不承认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说、在家居士说,包括持 咒,不属於四阿含之内,也不属於律藏这一类的,就把它归在一起,所以称为 『杂藏』。由杂藏再引申出『摩诃衍藏』,摩诃就是大,摩诃衍藏就是大乘藏 □□大乘法、大乘经。由杂藏里面的本生、本事、因缘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 编入杂藏,後来编入摩诃衍藏。 修行一定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大小乘共同解脱的根本,修菩萨道同 样要与此三无漏学相应。 因此,我们对於佛法的选择与接受,以及如何弘扬佛法的真面目?都需要 从佛经结集的历史,去抉择何者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由於里面的细节太多, 我只能重点式的、简单扼要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各位,对这方面有多一点的认 识。 □□□□□□□□□□□□□□□□□□□□□□□□□□□□□□□□□□ □ □ □ 七十七年十一月九日讲 □ □ □ □□□□□□□□□□□□□□□□□□□□□□□□□□□□□□□□□□ 输入者: kftseng.bbs@bbs.nchu.edu.tw 由mulder取自 http://ccbs.ntu.edu.tw/canon/ 加以节录 -- 勿因耳闻而轻信,道听涂说本无稽;不以传统而妄信,历代传说多谬奇; 众人谣言不可靠,毫□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条未见安,经典所载非无疑; 师长训示固可贵,慑信权威非所宜;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复益人; 必俟体察分析後,始能虔信并奉行。 ~《羯腊磨经》 Ξ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