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Thu Oct 7 20:35:22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转载自 tzyouth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Thu Oct 7 20:32:16 1999 ] □□□□□□□□□□□□□□□□□□□□□□□□□□□□□□□□□□□□□□□ □ □ □ 净因三要 --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 □ 证严法师 □ □ □ □□□□□□□□□□□□□□□□□□□□□□□□□□□□□□□□□□□□□□□ 佛陀教育我们,希望我们能菩萨心。菩萨的心怀就是:「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处此而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存大慈悲 □ ~~~~~~~~~~~~~~~~~~~~~~~~~~~~~~~~~~~~~~~~~~~~~~~~~~~~~~~~~~~~~~~~~~~~~~~~~~~~~~ 法华经中,佛陀把三界譬喻成一个火宅,将宇宙比喻成一间大房子,人间就像一个大 宅,我们的内心——「心宅」,要时时刻刻抱持佛陀的教育典菩萨的精神,以开阔的慈悲 心包容一切众生,这就叫做「大慈悲为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柔和忍辱的修养 □ ~~~~~~~~~~~~~~~~~~~~~~~~~~~~~~~~~~~~~~~~~~~~~~~~~~~~~~~~~~~~~~~~~~~~~~~~~~~~~~ 一个人外表让人感触最直接就是声与色。声,就是言语:人们讲话的语调有柔和,也 有粗犷。同样一句话,若声调过高,人家听了就不曾顺耳; 若说得柔一些、软一些,听起 来就会令人觉得入耳又入心,所以声音要柔和。 除了声音柔和之外,形态一定要有礼貌。如同人不能离开衣服一样:佛教徒要呈现内 在的修养,也离不开柔和诚恳的声色。 社会上一般人的衣著,红、黑、白、长、短,千姿百态都有,可是维持社会安宁的警 察、警官,或是宪兵,海、陆、空军等,各有各的制服,这表示他们的岗位、职守,让人 一看便知。还有宗教家,若是正信且受社会敬仰、公认的崇高宗教家,也是一样有整齐的 制服——例如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以及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一看即知其身分。 我们都是佛教徒,大多数是在家居士,可以穿著长短不一、五颜六色的衣服,虽然在 衣著上很难分辨我们是什麽身分,但是有一项可以让人认定为佛教徒的,那就是「修养」 ——用你的修养、形态,用你平时讲话、待人接物的形「色」,来表示□是一个虔诚的佛 教徒——也就是以「柔和忍辱」做为你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透彻世间诸法 □ ~~~~~~~~~~~~~~~~~~~~~~~~~~~~~~~~~~~~~~~~~~~~~~~~~~~~~~~~~~~~~~~~~~~~~~~~~~~~~~ 我们要怎样才能忍辱、如何才会柔和? 就是要看开道理; 若能透彻道理,看开世间的 名利、地位,自然能够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与事,如此,态度自然柔和了。 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受了後天社会各种形态的薰染,有了不同的习气、心态。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导。两个亲兄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平时在家就常常因意见 不合而吵架,在公司也为了职位问题互相嫉妒,明争暗斗。两兄弟时时抱著一种怨恨、嫉 妒的不平衡心理,积怨甚久。一直到除夕夜围炉,酒後冲突,大哥杀死了弟弟,再服毒自 杀。 这是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家庭悲剧! 同胞兄弟,一起相处了二、三十年,怨恨不断地累 积,到最後竟然以恨对恨,毁了终生。这就是凡夫心——看不开道理。 不只是现在的人这样,古代的人也发生过这样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恩仇 □ ~~~~~~~~~~~~~~~~~~~~~~~~~~~~~~~~~~~~~~~~~~~~~~~~~~~~~~~~~~~~~~~~~~~~~~~~~~~~~~ 春秋时代的周朝,有一位郑武公,娶了一位夫人,叫做武姜。结婚没多久武姜就怀孕 了,生第一胎的时候难产,孩子从脚先生出来[是所谓的「颠倒生」]; 武姜生产时非常 辛苦,差点丧命,所以,孩子出世之後,她就一直很怨恨这个小孩,与他很不投缘。生第 二胎时非常顺利,也是一个男孩,她将爱心完全放在第二个儿子身上。 以前的官位多世袭,郑武公的夫人一直向他要求将官位传给次子; 但是郑武公认为, 统领人民一定要有厚德,二儿子为人机巧,大儿子比较仁厚,所以他没有听妻子的话,仍 将官位传给大儿子。 郑武公死後,人儿子庄公继位,武姜仍一再向庄公要求,要他将弟弟共叔段派封到一 个较远的地方。武姜心理算计著,共叔段接掌了那个地区,就可领导群众,培养和郑庄公 相当的力量。 做大哥的明明知道母亲与弟弟居心不良,他还是劝弟弟说:「你要的那个地方又远又 险,若有较适当的地方再派你去,你等待一些日子吧! 」後来庄公把京城附近的地封给弟 弟。这个地方文化发达、丰衣足食,庄公让他在此统领民众、安居乐业。 但是做弟弟的,一有机会就设法开拓他的地盘,并且分离民心,欲将此地占为己有。 当时,郑庄公身旁的忠臣再三谏静:「如果你弟弟再这样继续下去,地盘会越占越大,将 来就很麻烦了,应该赶紧将他除掉。」但是,身为兄长的庄公认为:「人一定要心存厚德 ,若是贪求无厌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责罚; 我们再观察看看,或许他会悔改。」 但是,弟弟共叔段不但没改过,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招兵买马,直到兵众粮食完全 充足时,便准备攻打京都; 而他的母亲□应外合,准备次子进攻时,为他开城门。 这个消息被郑庄公获知,於是发动军队攻打京畿收回城池。 郑庄公虽是厚德之人,也不禁埋怨——为什麽他对弟弟这般仁义,弟弟却不忠於国、 不敬爱兄长? 对母亲这般孝顺,而母亲又不能慈心对待他? 他不忍杀害弟弟,只是将他和母亲驱逐出境,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我就不和母 亲见面。 但是他发了此誓後,觉得非常後悔,就人性与良知而言,再怎麽说还是自己的母亲, 不尽孝道,如何能成为一个人呢? 不成一个人,要如何统领全国? 他实在感到无比後悔。 贤人颖考叔知道庄公心□的痛苦,有一天,特意送礼物给庄公; 庄公为了表示答谢之 意,准备了非常丰盛的酒菜款待他,但是颖考叔不断将丰盛好吃的食物装进一个袋子□, 郑庄公觉得非常奇怪:「在宴席中我请你吃的佳肴你都不吃,却另外装在一个袋子□,是 什麽缘故呢? 」 颖考叔就说了:「家中有母亲,我所有的好食物、好东西,都会先请母亲食用,但是 她一生中还没有吃过公卿宴客所办的山珍海味,我希望能把这些好食物拿回去孝敬我的母 亲,让她能享受君王所赐的美宴。」庄公听了以後,感动得流下泪说:「你有母亲可孝敬 ,我却没有啊! 」 颖考叔便说:「怎麽没有呢? 你也有母亲可孝敬啊! 」这时候庄公才说出内心的话: 「我发誓不到黄泉就不见我的母亲。」颖考叔说:「这还不简单! 你可以掘地洞,挖到地 洞出泉,在地道中与□的母亲见面,这不就是在黄泉中见面吗? 」庄公听了说「这真是妙 计啊! 」於是真的掘地挖洞,母子便在地道中见面了。 身为母亲的武姜,在这段时间也觉得很後悔,孩子都是自己生的,为什麽会有这种怨 恨及偏爱的心态? 为什麽会有这种外攻内应、反叛国家的举动呢? 儿子如今还是一样这麽 孝顺,於是觉得应该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从此以後,恢复了母子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身作则,待人接物 □ ~~~~~~~~~~~~~~~~~~~~~~~~~~~~~~~~~~~~~~~~~~~~~~~~~~~~~~~~~~~~~~~~~~~~~~~~~~~~~~ 有德者兴、无德者灭。道理若看得开,身为弟弟的便不应该纂位; 道理若看得开,同 样是自己的孩子,就不应该起分别心。学佛就是要学得看开一切道理,道理若能透彻,在 理中处世,则「有道行千里」——自然能事事皆通,自然能包容一切,并时时广度众生, 为众生说法。 要讲经、说法、教导别人,一定要以身作则,首先要有慈悲心——「大慈悲为室」; 然後表现柔和忍辱——「柔和忍辱衣」:这都须先体悟道理——「诸法空为座」; 才能「 处此而说法」——表现以身作则、领导众生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 □ ~~~~~~~~~~~~~~~~~~~~~~~~~~~~~~~~~~~~~~~~~~~~~~~~~~~~~~~~~~~~~~~~~~~~~~~~~~~~~~ 学佛最要紧的是菩提心,所以修行必须发菩提心。 出家人名为「沙门」,沙门有三种意思,其申一项叫「怖魔什麽是魔? 就是「障碍」 。想要出家的人有许多障碍,有的是外境起障碍——也就是个人外在的业力使自己不能很 顺利出家;有的人是内心起障碍 若没有受外境阻挠,出家之後内心的心魔也会作乱。所 以找常常说,非常顺利出家的人,不见得能够成功;而在出家之前,经历千辛万苦仍不受 环境折服的人,出家一定能成功。这就是说,能禁得起社会人事的磨□而发大心的人,才 是真正能成功的人。 所以。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唯有发菩提心的人才能坚定信心、坚定毅力,产生勇气 ,如此才能脱离魔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道心 □ ~~~~~~~~~~~~~~~~~~~~~~~~~~~~~~~~~~~~~~~~~~~~~~~~~~~~~~~~~~~~~~~~~~~~~~~~~~~~~~ 什麽是菩提心? 菩提就是「觉道」。从凡夫地到圣贤的境域,必定要有一条路来走, 即是觉悟的道路,而菩提心就是觉悟的道心。 「学佛」不同於「佛学」。学佛是学做佛,要有佛陀的精神、慈悲的心念,有佛陀为 众生吃一切苦的心,如此学佛才能成佛:而佛学只是研究其申的教理,推究其文字,在文 字土打转,这只不过是世间的学者。佛教中有一句话说「所知障」——若只想研究佛学, 不肯真正发菩提心学佛,对自己而言是很大的障碍; 因为知道的多,往往容易生起我慢心 ,无法真正谦卑诚恳、发扬名实。 若能发菩提心,一定可以成佛,这是真正的学佛。内心要好好培养大慈悲,视普天下 众生如我们的亲眷:待人接物一定要用柔和忍辱的态度,对世间的名利要看开; 若能看开 道理,透彻菩提的道路,一切名利就没什麽可计较的。 例如慈济医院的筹建,不是以营利为目标,而是以救人为目的。 记得慈院启业之初,花莲有一位贫困的劳工患了胃疾,到花莲一所医院住院治疗,住 了将近一个月,由於医疗设备不足,医生们无法医治,於是向慈济医院请求支援。了解病 况之後,慈院认为有办法处理,所以建议患者转到慈济医院。 但是患者认为慈院当时尚无劳保,尽管他的病体已在非常危急的状况下,还是迟迟不 肯转院过来,最後慈院院长与医师讨论的结果,认为人命关天、救人第一,所以将医师和 仪器整个转移到那所医院的手术室,为患者开刀治疗。 一切无代价的奉献,完全以救人为第一。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不求名,不求利,只要能 够救人,不管患者住在那一间医院,都能为他服务,这就是人事上的「诸法空为座」。 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在人与事之间,离开了人与事,就没有佛法可修了; 我们要 时时开扩心胸为一切众生工作,为一切人群服务,这叫做发菩提心,叫做「诸法空为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浊即是净土 □ ~~~~~~~~~~~~~~~~~~~~~~~~~~~~~~~~~~~~~~~~~~~~~~~~~~~~~~~~~~~~~~~~~~~~~~~~~~~~~~ 学佛注重的是实践,要身体力行。一个修行人若只「想」参禅学道,心定不下来」没 有明确的目标,则徒然空过了时日。一理若通则万理皆透彻,我们一定要把握时间,不可 浪费人生。菩提觉道是要我们开步向前迈进,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用嘴巴呼叫或问过来人 ,一定要真正身体力行。 净行法门曰: 「凡修净土须善发心,若为自己厌五浊、忻九品,则违菩提心,是声闻行,不应发也 。若为众生起大悲心,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则顺菩提,是菩萨行,应当发心。」 一般人以为,造福人群只是修福而已,所以要赶快找时间念佛修慧,了脱生死,这是 错误的。净土法门鼓励我们以造福人群来成就道业,念佛只是培养善根而已,必定要有「 福德因缘」做为成佛的资粮; 所以修净土的人也是一样要好好发心——发菩提新。 「若为自己厌五浊、忻九品,则违菩提心。」——婆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有五种不清 净。但是,我们若认为世间有这麽多烦恼、苦恼、不清净,而厌弃五浊恶世,一直欣羡极 乐世界黄金布地,希望追求清净的境界,这样就违背菩提心了。须知,佛教以莲花为标帜 ,污浊的泥土□才能开出清净的莲花,所以,希求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者,仍旧是不能离 开五浊而做佛事。 学佛一定要学得「心清净」,不受世事的染著,若能这样,五浊即是净土。因此佛陀 说「心净则土净」,学佛能以清净心在五浊恶世中做佛事,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厌弃五浊的修行人每每会说:「人命无常啊! 世间这麽苦,若不赶快修行,不能解脱 ,以後还要再回来做人,这样太辛苦了。」这是一般对佛法见解不纯的人所发出来的言语 。学佛应该要有正见,就如医生学医,是因为世间有病人; 我们学佛,是因为世间有业重 的众生,佛陀是为众生而修行,也因为有众生才能成佛。我们不可畏劳怕苦,必定要有一 分毅力、勇气来堪忍。 「忻九品,则违菩提心」——若逃避现实、为求清□享受,欣慕西方极乐世界、莲花 九品而学佛,这是「声闻行」。声闻者亦同样是佛的弟子,很爱听法,推究佛的道理,却 不肯发心。我们学佛不是要学声闻,现在有很多人极受听经,但是听归听,叫他实行却无 法做到,这就叫做声闻行。佛陀在法华会上一再鞭策这种小乘的人,说他们是佛教中的「 焦芽败种」,对佛教没什麽好作用。 我们既然学佛,尤其是处在现在的社会,应该拿出勇猛的毅力,不可停滞於消极、只 爱听不愿行的境地。所以说「声闻行不应发也」,学佛不要只想听法或如何研究佛学,一 定要闻而思、思而修。 「若为众生起大悲心,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则顺菩提,是菩萨行,应当发心。」—— 世间众生多苦恼,我们要身体力行走进苦恼的众生中,不逃避,以众生的苦为苦,为他们 承担这种苦,才是真正的大悲心。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的愿——「地狱末空,誓不成佛」; 释迦牟尼佛也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苦难的地方我不去,谁要去? 地藏王菩萨 发愿,若有一人堕落地狱,他绝对不成佛,这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排除魔障,共成佛道 □ ~~~~~~~~~~~~~~~~~~~~~~~~~~~~~~~~~~~~~~~~~~~~~~~~~~~~~~~~~~~~~~~~~~~~~~~~~~~~~~ 诸位:我们都是佛弟子,担负如来家业是我们的责任,应该要有地藏王菩萨的大愿, 使令一切众生共成佛,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萨行。 佛陀来人间说法教化,不是只说给我们听而已,而是希望我们力行; 能够力行者,就 是菩萨。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发心,设若没有好好发心,很快就会受三界魔王的魔根障碍, 将我们慑服,这样就无法真正走上菩提大道。 希望诸位好好学佛,不要只趋向佛学的研究,在其中打转; 研究佛学而不肯真正学佛 ,就像苍蝇钻玻璃,再怎麽钻都钻不出去; 即使对佛教的文字、名相了解很多,所换得的 只不过是「所知障」。所以我们想要无障碍,只有一项——信心、毅力、勇气; 身体力行 ,同佛的精神学习,自然可以拨除内外的魔军障碍,佛道必定能成。 ---------------------------------------------------------------< 11 待续 >---- -- 观■□■□■□■观■□■□■□■□■□■□■□■□■□■□■观■□■□■□■观 身 法本法无法 受 既然清净 何必有网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无法时 法 不 无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无为自在 因陀罗手 去曼达碍 无 法法何曾法 无 净□■□■□■□苦□■□■□■□■□■□■□■□■□■□■□常□■□■□■□我 梵网经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华电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学馆: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