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乘心圆满三聚净戒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14)--以大乘心圆满三聚净戒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Thu Oct 14 20:42:31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转载自 tzyouth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Tue Oct 12 19:52:43 1999 ] □□□□□□□□□□□□□□□□□□□□□□□□□□□□□□□□□□□□□□□ □ □ □ 净因三要 -- 以大乘心圆满三聚净戒 □ □ 证严法师 □ □ □ □□□□□□□□□□□□□□□□□□□□□□□□□□□□□□□□□□□□□□□ 「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三者聚集大乘 诸戒法,聚集世间一切清净善法,所以称为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是以「严防」为体,严格防□错误的心念与行动,禁止一切恶事,具足庄严 威仪。摄善法戒是修习一切善法; 摄众生戒是利益一切众生; 此二者皆以「勤勇」为本: 必须精进、勇猛,不可逃避、懈怠。 该持而不持是犯戒,该禁而不禁也是犯戒。所谓「大圣度人,功唯在戒」,「戒」是 佛菩萨最主要的度人方式; 换言之,舍弃戒法即非真正的学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严防诸恶摄律仪 □ ~~~~~~~~~~~~~~~~~~~~~~~~~~~~~~~~~~~~~~~~~~~~~~~~~~~~~~~~~~~~~~~~~~~~~~~~~~~~~~ 「律」是戒律,是约束、禁止的意思; 「仪」是仪态,是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与形态。 摄律仪就是摄持大乘佛法的精神,积极推行该做的事,严格禁止不该做的事。 摄律仪戒以严防为体,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防□不正当的心念及行为,将贪、□、痴、 慢、疑等种种不好的习气断得乾乾净净,并且积极培养良好的观念与行为; 也就是「勤修 戒、定、慧」,「息灭贪、□、痴」 《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唯有四(有四项要义)——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 他; 二者不得故悭,不施他人; 三者不得□心,打骂众生;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 法,无恶不离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感恩心成就诸善 □ ~~~~~~~~~~~~~~~~~~~~~~~~~~~~~~~~~~~~~~~~~~~~~~~~~~~~~~~~~~~~~~~~~~~~~~~~~~~~~~ 摄善法戒即修习一切善法,包括身、口、意所行诸善,及「闻思修」三慧、六度波罗 蜜等善法。 以「感恩心」待人处事,就能成就身、口、意的善法。例如,吃饭时专心吃饭,并且 深思这碗饭从何而来□□粒粒稻种需经过许多人流汗耕种,才能结成□□稻穗;可是稻谷 不是拿来就能吃,要用很多器具辗压,才能脱去谷壳,将糙米变成白米; 而白米仍不能直 接食用,必须以种种厨房用具炊煮……。总而言之,社会中无数农民、劳工、商人劳心劳 力、分工合作,我们才能享用到可口营养的饭菜,怎能不珍惜、感恩呢? 不但在食的方面当思来处不易,穿衣服时,也应用心思考这件衣服的来源□□许多工 业人士。裁缝师及商人互助合作,才能产生一件完整的衣服; 所以,穿衣买衣应该节制, 不能浪费。还有,我们走的道路、住的房子,也是许多人劳心劳力的成果。 一个人若时时抱持感恩的心,自然成就身、口、意的善业□|对众生常怀感恩,所行 的心是报众生恩的善行; 所讲的心是劝人为善、教人向善的善言:所思的心是仁慈宽厚的 善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以感恩心行善、言善、念善,就是人善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行三慧,修六度 □ ~~~~~~~~~~~~~~~~~~~~~~~~~~~~~~~~~~~~~~~~~~~~~~~~~~~~~~~~~~~~~~~~~~~~~~~~~~~~~~ 三慧包括闻、思、修,是获得智慧的根本方式。 学佛是为了启发智慧,要启发智慧就要用心听法。可是听法不是盲目地听,而是认真 思考所听的法,能不能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善的方向走? 能不能教导我们,在现代 社会里发挥人生良能、以实际行动利益人群? 法若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接受,若不正确, 轨不能接受; 这都要靠思想、智慧去选择。 所以听法时要认真地听,听完後好好地思考,确实是正确、富教育意义的佛法,我们 才能实行。 我常说,佛法不是只用讲的、不是只用听的,说法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则,听法的人一 定要真正用心去学、用心去修。 「修」的意思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琢磨、鼓励、启发。所以,不要把人事当成是非, 反过来,应该将是非当作修□的机会。凡夫多因太爱自己,所以事事多疑——怀疑别人所 说的话是不是在批评自己? 别人所做的事是不是对自己不利? 把人与事当作是非而处处起 疑心,以这种心态来生活已经很痛苦了,何况是修行? 所以修行时,即使真正有对自己不 利的是非,也要将其善解,化是非为修行,绝对不能把人事当成是非。 六度则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能将我们从凡夫的此岸度到圣人 的彼岸。做菩萨须具备这六种善法,这些法也全部包含在摄善法戒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慈悲喜舍,善导众生 □ ~~~~~~~~~~~~~~~~~~~~~~~~~~~~~~~~~~~~~~~~~~~~~~~~~~~~~~~~~~~~~~~~~~~~~~~~~~~~~~ 众生心非常复杂,有的心善,有的心恶。摄众生戒就是将一切众生不同的习气、心念 ,导向同一个目标□□止恶行善、转迷成智。 摄持众生有四种方法——慈、悲、喜、舍。 「慈」就是予乐,发挥爱心与智慧。使一切众生快乐。 所谓「施比受更有福」、「助人为快乐之本」,唯有贡献人生良能,为众生服务,才 能感受到深刻而恒久的快乐。所以,不但要解除众生身体上的痛苦,使他们获得健康安乐 ,更要启发他们慈爱的心念,使他们获得欢喜、安详的心境。 「悲」就是怜悯; 拔除众生的痛苦,即是悲悯众生。 若没有怜悯心,就会认为他生病是他的事,与我有什麽关系? 穷是他穷、寒是他寒、 饿是他饿,这些事跟自己有什麽关系? 这样漠视众生的苦,实在很残忍。大家应该要发挥 不忍、侧隐之心,也就是怜悯心啊! 悲也是「济」的意思——弥补、救济众生所缺少的。所以,「慈济」两个字就是予乐 、拔苦,以慈爱、悲悯之心,弥补众生的缺陷□□如果物质不够,就济助他物质; 如果心 灵空虚,就启发他的爱心。这些全是在造福众生,并从身体力行中开启智慧; 所以,慈济 人是福慧双修、悲智双运。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今天能付出力量为人群服务,就要即时去做,莫待明年, 更不能等到自己的家庭、事业的责任结束时才开始做,因为人生的责任结束时,就是生命 功能停止之时。虽然现在很平安,但是谁知道几分钟之後又是如何呢? 总而言之,既知人生无常,就要赶紧行善、修行。而且,若能起怜悯心,悯念一切众 生的苦,自然会好好把握时间进行救度众生的工作,而不愿意浪费任何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慈悲是观音,喜舍名势至 □ ~~~~~~~~~~~~~~~~~~~~~~~~~~~~~~~~~~~~~~~~~~~~~~~~~~~~~~~~~~~~~~~~~~~~~~~~~~~~~~ 「喜」即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慈济人济贫教富很辛苦,但也非常欢喜自在。当贫穷、□寒、病苦的众生,由於我们 付出爱心帮助,而吃得饱、穿得暖、摆脱病痛折磨时,不但他们离苦厄得安乐,我们也感 到非常高兴; 这分温暖而深刻的喜悦,不是任何世俗吃喝玩乐的短暂快乐所能比得上的。 至於富有的众生,我们将慈济精神介绍给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救济贫病的工作, 「取之於社会,用之於社会」; 以佛陀的教育引导他们舍迷得智,转烦恼为菩提。 这些富有的人,能发挥爱心与良能,帮助世间苦难众生,就已种福、修慧,并且得到 心灵的踏实感与欢喜轻安,我们当然深感庆幸啊! 天下事一个人做不完,世间布施行善的人当然愈多愈好,所以我们不但要尽心尽力服 务众生,见到他人发心行善,也应鼓励、赞叹,并随分随力助他成功,这就是「随喜功德 」。 有一句话是「喜舍名为势至,慈悲就是观音」,意指人人都可以做菩萨,以慈悲心利 益众生,当下就是观世音菩萨; 众生需要什麽,我们能付出多少,就尽量付出多少,以精 进勇猛的毅力喜舍布施,则当下就是大势至菩萨。 为了帮助众生,不但要舍财、舍力、舍时间,同时须具备「三轮体空」的精神,不能 做了一件好事就常常放在心□,以为自己很善良,布施的东西很多、很珍贵,或者认为对 方欠自己一分恩情。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做了以後也不要以为有什麽,这才是无 量的功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舍弃执著,无憎无爱 □ ~~~~~~~~~~~~~~~~~~~~~~~~~~~~~~~~~~~~~~~~~~~~~~~~~~~~~~~~~~~~~~~~~~~~~~~~~~~~~~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投缘或不投缘的人。与自己不投缘的人,不论他说什麽或做 什麽,都觉得听不顺耳、看不顺眼。若有这种分别、执著之心,就无法平等普利一切众生 。 学佛要学得「无憎无爱」、「众生平等」之心,不特别喜爱某人,也不特别不喜欢某 人,而以平等、平常心来帮助众生,并且「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 除了自己以平等心为众生付出外,还要教育众生与我们一样舍弃执著、无憎无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大悲大勇担负众生苦难 □ ~~~~~~~~~~~~~~~~~~~~~~~~~~~~~~~~~~~~~~~~~~~~~~~~~~~~~~~~~~~~~~~~~~~~~~~~~~~~~~ 总而言之,学佛要禁止一切恶事,奉行一切善事; 「诸恶莫作」就是摄律仪戒,「众 善奉行」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是以严防为体,不去犯戒; 摄善法戒与摄众生戒皆以勤 勇为本,必须精进,具备毅力、勇气。 三聚净戒可以摄持大乘一切戒法,能力行此三种戒法,当下就是菩萨了。 因为众生的根机参差不齐,所以佛陀开示很多方便法门,先描述三界六道中种种险恶 与痛苦,根机较低的人听了之後害怕六道轮回,为了避免痛苦,就会赶快修行:这是趋向 了脱生死的修行,是为小乘。 但是佛陀在法华会上,鞭策只为自己而修行,不知发大乘心度众生的弟子,说他们是 佛教中的焦芽败种,不能延续佛陀救世的精神。现在的社会,不是独善其身的人所能够改 善的,若不随顺人群,根本没机会使众生。因此,学佛一定要趋向大乘佛法,这才是佛陀 来人间教育我们的本怀。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种下菩萨心、佛心的种子,将来必定成就佛果。我每天为大家 开示,无不是在鼓励诸位好好利用身体、时间来利益人群,我期望每位慈济人,不论是出 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皆能学习佛陀的精神,以大慈悲心及勇猛精进的毅力、勇气与信心 ,从凡夫地走入菩萨的道路,担负起众生的苦难,勇往直前、不退不惧,直往成佛的目标 迈进! ---------------------------------------------------------------< 14 待续 >---- -- 慈济捐款帐户:0688779-1 请注明 921 赈灾捐款 为号召更多的人响应救灾行动, 重建我们的家园。请将以下的 HTML 指令加入您的首页 iwin=window.open("http://www.tzuchi.org.tw/taiwan.htm","iwin", 'status=no,toolbar=no,location=no,menu=no,width=350,height=260');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