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比丘访谈七/七(十二缘起的顺序)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无著比丘访谈记录 (7/7)

 =========== 十二因缘的次序 ============

David:十二因缘 (1) 无明 (2) 行 (3) 识 (4) 名色 (5) 六入处 (6) 触…… 当中,在《
杂阿含经》卷二、三(《相应部尼柯耶》〈22蕴相应〉)中,有许多经文是和十二因缘对应
的。

而在《杂阿含经》卷三第68经「缘眼、色,生眼识」的经文也是在和十二因缘可互相对照的
段落中,但请问这经文应该是对应到十二因缘的哪几支呢?是(3)识(4)名色(5)六入处,还
是(4)名色(5)六入处?为何在「缘眼、色,生眼识」的过程中「识」是排在眼、色之後,而
在十二因缘中(3)识支是在(4)名色(5)六入处支之前?

 无著比丘:十二因缘是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下对於佛教关於因缘名相的整理,以
破除婆罗门教吠陀的造物主的常见。对於十二因缘有许多的不同解释,但要理解其原则是「
所有事物都是相倚而生、因缘而生的」。我们这边写的十二因缘只是呈现形式的其中一种。
如果我们执著在十二因缘的这种呈现形式,恐怕会变成努力解释「指月亮的指头」而忘了「
月亮」,因此不要执著在其形式或顺序,要试著去看「月亮」。要了解其相倚性、因缘而生
、苦集,而不必执著这十二个的先後顺序。

 在十二因缘的不同解读下,也有以之解读三世的轮回、也有以之作修行的观照,对我们修
行来说有用的解读自然对禅修有直接的帮助。而像是因缘、因果的相倚性,我们也可推断到
如果做了什麽事,在什麽条件下,会有什麽结果;造的业不同,条件变了,产生的果也会不
同。

 像在三世的解读下,「识」是在「名色」之前的,但只是一种呈现方式,不代表每次因缘
发生时「识」都在「名色」之前,更不须要认为是「固定」的次序。将三世以十二因缘来解
释,以区别吠陀的说法,可知人和宇宙不是造物主所创造的,而是因缘而成的,重点是在於
因果相依的关系,以及最後产生了「苦」,而不在於固定的次序或单一的形式。

 像刚才讨论过的隔壁的声音的例子,重要的是在实修当中,知道根、境和合生识而触时,
是单纯的觉知,还是因为无明、渴爱而产生後续的身心运作。无明和渴爱并不是完全切开的
二件事,不须要为了十二因缘的形式而切开、计较其次序,而限制住对因缘的了解。

-------------------------------------------------------

大家都法喜充满,访谈结束。

 这次的访谈主要是关於禅修实修议题的现场问答,而不在学术研讨会之中,因此是以修行
实践的角度来问答。

 之後针对一些议题□聊,当中有提到南北传经典的歧异或纯不纯的议题时,无著比丘表示
不应该把焦点放在谁比较纯,而要自省我们受用了多少?佛教各部派及传承的发展都是历史
及因缘的一个过程,针对不同的情况而教化的过程。例如如果一定要根据「原始佛法」的话
,他穿在身上的袈裟是不符合律中坏色衣的条件,他可能只能穿到长度及膝的袈裟,所以不
穿原始的坏色衣就不符佛说了吗?另外,像是前阵子无著比丘遇到一位藏僧,他对於禅定的
修习相当不错,双方相谈甚欢,他的弟子赠送给无著比丘一幅他的画像,现在就在无著比丘
的房里看著他。并不会因为藏僧没有读过《尼柯耶》,所以藏僧的禅定修习就无效。

 因此无著比丘建议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而要客观的看佛教的不同传承。

===============================================

David:
了解十二因缘的相依性、缘生缘灭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线性、直线的次序的确不应
是唯一的重点。另一方面,对於数理逻辑概念强,而一定要有合理解释的人,或许可以参考
以下推论。

就当下的缘起(而非三世轮回)而言,来看十二因缘:

所谓「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为什麽在十二因缘中,(5)六入处会是在(3)识和
(4)名色之後?

这是因为十二因缘是佛陀证道前反推回去的,他先谛观「老死」,然後一路往回找原因。因
此是先由「老死」找到「生」,再往前找到「有」,再往前找到「取」…… 由这个顺序一
路往前找,最後找到「无明」是始作俑者。

在这过程中比较容易先找到「六入处」,然後找到「名色」,接著找到「识」。详如下述:

关於诸佛如何发现十二因缘,常有如下的经文:

==========================

《杂阿含经》卷十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婆尸佛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
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间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灭自没,而彼众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间道
不如实知。』

即自观察:『何缘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2]-此
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复正思惟:『何缘故有此生?』寻复正思惟,无间等起知:『缘有故有生。』

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有?』寻复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取?』寻复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观察:『取法味著顾念,缘触爱
所增长。』

当知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CBETA, T02, no. 99, p. 101, a17-b1)

==========================

《杂阿含经》卷十二:「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
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於此法自知自觉
,成等正觉」(CBETA, T02, no. 99, p. 81, a1-4)

==========================

《杂阿含经》卷十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
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
、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
缘故生有。」(CBETA, T02, no. 99, p. 79, c28-p. 80, a5)

==========================

另外还有像《长阿含经》卷十第13经大缘方便经等等,不胜枚举。

也就是发掘十二因缘时,是先逆观察,才顺观察。因此,《阿含经》中都是写「逆顺观察十
二因缘」、「逆顺观察十二缘起」,而不是写「顺逆观察十二缘起」。

为什麽「从後面往前推」的次第,会影响到十二因缘中「六入处」等支的次序呢?

首先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4经:「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
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
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此经中各支的次第也和「缘眼、色,生眼识」的顺序稍有不同,可见不须太执著十二因缘的
直线次序。也可注意此经在讲「识身」与「名色」因缘生「触」时,特别提到眼、耳、鼻、
舌、身、意,也可说「六入处是触的发生地」。

特别注意「六入处是触的发生地」。

因此在实修上,当佛陀悟道时,先观察老死从哪来?从生来。

生从哪儿来?从「有」(出生前的积聚业力)来。

「有」从哪儿来?从「取」(执取、爱的行动)来。

「取」从哪儿来?从「爱」来。

「爱」从哪儿来?从「受」来。

「受」从哪儿来?从「触」来。

接下来就是精采的了,「触」是从「六入处、六境、六识」三事和合来的。但是在实修时,
逆观会先观到三者的哪个?

很可能先观到「六入处」,也就是这三事和合的发生地。

因此,虽然若根据《杂阿含经》普遍的「缘眼、色,生眼识」说法,「六入处」似乎要摆在
「名色」和「识」的前面,但由於十二因缘是从後面往前推的,而「六入处」由於是「触」
的发生处,因此也就较早被观到,在十二因缘中就在离「触」较近的位置了!

假如当年佛陀一开始是顺推十二因缘,可能十二因缘中「六入处」就会在「识」之前,但由
於佛陀一开始是逆推十二因缘,因此十二因缘中「六入处」就在「识」之後。

继续推:

「触」从哪□来?在「六入处」发生。

「六入处」和「名色」、「识」三者和合才有「触」,且「名色」、「识」是辗转相依。(
观到一个回圈。)

好,那这个回圈哪□来?这个回圈就是一种业力,而「造业」(「行」)就是回圈的由来。

为什麽会造业?由於「无明」。

自此,十二因缘逆推完成。逆推出十二因缘,就可以顺著开始灭,从「无明」开始灭,一路
灭到「老病死忧悲恼苦」,释迦牟尼佛成等正觉,广度人天。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