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2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bodhi.bbs@bbs.nchu.edu.tw (必堕无间),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选择本愿念佛集2 发信站: 兴大天枢资讯网 (Wed Mar 13 09:12:20 1996) 转信站: Lion!netnews.ntu!nctuccca!news.cc.nctu!ccnews.nchu!news.nchu!Pivot 来 源: bodhi.bbs@bbs.nchu.edu.tw (必堕无间) 第二章 二 行 章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而舍杂行归正行 《观经疏》第四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馀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私云: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导和尚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 :一正行,二杂行。 初「正行」者,就此有开合二义:初开为五种,後合为二种。 初开为五种: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 行,五赞叹供养正行也。 第一读诵正行者:专读诵《观经》等也:即文云:「一心专读颂 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是也。 第二观察正行者:专观察彼国依正二报也:即文云:「一心专注 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是也。 第三礼拜正行者:专礼弥陀也「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是也。 第四称名正行者:专称弥陀名号也:即文云:「若口称即一心专 称彼佛是也。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者:专赞叹供养弥陀也:即文云:「若赞叹供 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是也。今依合义,故云:五种。 次合为二种:一者正业,二者助业。 初「正业」者,以上五种之中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即文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之业,顺彼佛愿故」是也。 次「助业」者,除第四口称之外,以读诵等四种而为助业;即文 云:「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是也。 问曰:何故五种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 答曰:顺彼佛愿故。 意云:「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 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其本愿义,至下可知。 次「杂行」者,即文云:「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馀诸善,悉名 「杂行」是也;意云:杂行无量,不遑具述也。但今且翻对五种正行 ,以明五种杂行也:一读诵杂行,二观察杂行,三礼拜杂行,四称名 杂行,五赞叹供养杂行也。 第一读诵杂行者:除上《观经》等,往生净土经以外,於大小乘 ,显密诸经,受持读诵,悉名读诵杂行。 第二观察杂行者:除上极乐依正以外,大小显密事理观行,皆悉 名观察杂行。 第三礼拜杂行者:除上礼拜弥陀以外,於一切诸馀佛菩萨等,及 诸世天等礼拜恭敬,悉名礼拜杂行。 第四称名杂行者:除上称弥陀名号以外,称自馀一切佛菩萨等, 及诸世天等名号,悉名称名杂行。 第五赞叹供养杂行者:除上弥陀佛以外,於一切诸佛馀佛菩萨等 ,及诸世天等赞叹供养,悉名赞叹供养杂行。 此外亦有布施、持戒等无量之行,皆可摄尽杂杂行之言。 次判「二行得失」者:「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也。若行後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 之行。」即其文也。案此文意,就正杂二行,有五番相对:一亲疏对 ,二近远对,三有间无间对,四不回向回向对,五纯杂对也。 第一亲疏对者:先「亲」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弥陀佛甚 为「亲□」。故《疏》上文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 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次「疏」者,「杂行」也,众生口不称,佛即不闻 之;身不礼佛,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 者,佛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舍离,故名「疏行」也。 第二近远对者:先「近」者,修正助二行者,於阿弥陀佛甚为「 邻近」。故《疏》上文云:「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绿」也。次「远」者,「杂行」也。众生不愿见佛,佛即不 应念,不现目前,故名远也。但亲近义,虽似是一,善导之意,分而 为二,其旨见於《疏》文,故今所引释也。 第三无间有间对者:先「无间」者,修正助二行者,於弥陀佛忆 念不间断,故云名为无间是也。次「有间」者,修杂行者,於阿弥陀 佛忆念常间断,故云:心常间断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者:修正助二行者,纵令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 生业。故《疏》上文云:「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 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 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次回向者,修杂行者,必用回向之时,成往生之因,若不用回向之时 不成往生之因。故云:「虽可回向得生」是也。 第五纯杂对者:先「纯」者,修正助二行者,是纯极乐之行也。 次「杂」者,是非纯极乐之行,通於人天及以三乘,亦通於十方净土 故云杂也。然者西方行者,须「舍杂行修正行」也。 问曰:此纯杂义於经论中有其证据乎? 答曰:於大小乘,经律论之中,立纯杂二门,其例非一,大乘即 於八藏之中而立杂藏,当知七藏是纯,一藏是杂。小乘即於四含之中 而立杂含,当知三含是纯,一含是杂。律即立二十犍度以明戒行,其 中前十九是纯,後一是杂犍度也。论则立八犍度明诸法性相,前七犍 度是纯,後一是杂犍度是也。贤圣集中唐、宋传立十科法,明高僧行 德,其中前九是纯,後一是杂科也。乃至《大乘义章》,有五聚法门 ,前四聚是纯,後一是杂聚也。亦非啻显教,密教之中有纯杂法,谓 山家《佛法血脉谱》云:一胎藏界曼陀罗血脉谱一首,二金刚界曼陀 罗血脉谱一首,三杂曼陀罗血脉谱一首,前二首是纯,後一首是杂。 纯杂之例虽多,今略举小分而已。当知纯杂之义,随法不定,因兹今 善导和尚意,且於净土行,论纯杂也。亦此纯杂名,不局内典,外典 之中,其例甚多,恐繁不出矣。但於往生行,而分二行,不限善导一 师,若依道绰禅师意者,往生之行虽多,束而为二:一谓「念佛往生 」,二谓「万行往生」。若依怀感禅师意,往生之行虽多,束而为二 :一谓「念佛往生」,二谓「诸行往生」如是三师,各立二行,摄往 生行,甚得其旨,自馀诸师不然,行者应思之。 《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 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乃 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重真实故;贪□诸见烦恼来 间断故;无有惭愧心故;又不相续念佛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 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 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 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 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後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 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私云:见此文弥须「舍杂修专」,岂舍百即百生专修正行,而坚 执千中无一杂修杂行乎!行者能思量之。 -- 遍知一切苦,永断生死流....... i am no bodhi □ bodhi Ξ Origin: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