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12}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littlec@Lion (最没有价值学弟),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12}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Aug 17 20:40:59 1996) 转信站: Lion 12 页 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49) 开遮的例子在比丘律中已有 ,到了《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菩萨地〉,也有说到若因 懈怠、懒惰、无记心、忘误,乃至发狂、重病、乱心,虽与 律仪相违,也不算染污犯戒,尤其是属於威仪习气的微细戒 ,纵然犯了,只要知道是错误,心理也当安然。这样遵守戒 条原则而不强调枝末细节的精神,实即是中观学派的风□。 然於西纪 1042 年从印度到西藏弘法的阿底峡( Atisha )撰有一部《菩提道灯难处释》( Byang Chub Lam GyisGror M aidka,Grel) (50) 全书一共十章, 竟以两章 来讨论戒律,其第五章为「别解脱律仪」,第六章为「菩萨 律仪」。他主张: 「□具馀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 ,善根非有馀。」这是说,先受七种声闻律仪的别解脱戒, 才能增受菩萨戒律仪。而在七众之中,又以比丘律仪最为殊 胜。 (51) 至於菩萨戒律仪,并非如寂天那样地仅举三聚净 戒,乃是明白地指出: 「当以菩萨地,戒品所说轨,从具德 相师,受菩萨律仪。 」 (52 是依《菩萨地持经》的四重四 十三轻的条文戒相,且须依从具有道德好相的戒师授,不得 以自誓受的方式得菩萨戒。此已说明菩萨戒又由约而繁了。 到了西元十五世纪初叶,西藏佛教史上出了一位大改革 家宗喀巴 (Tson — Kha — pa),他是在西藏僧侣的道德生 活堕落到了谷底时代,一位复兴佛教的大师,由於藏传密教 是晚期的印度大乘佛教,吸收了大量印度教性力派的观念和 修法,将破戒的行为称为无上瑜伽,将舍除一切净戒律仪称 为大圆满。清净三业的律仪生活□然无存。因此而有宗喀巴 起来全力推动重振比丘律仪。当他疏释月称的《入中论颂》 时,於其第二离垢地项下,主张: 「非但不犯根本罪及性罪 ,即一切违越佛制之轻罪,亦皆远离也。」 (53) 又因为《 入中论》原典所举的菩萨律仪是十善道,故宗喀巴云: 「且 以依十善所制之戒为例,当知即是总说一切戒律。 」 (54) 可知宗喀巴为了强调七众律仪戒的重要,而以《大智度论》 的角度,将十善说为一切戒律的总纲,尤其连一切佛制的微 细律仪,均应遵守。他是继承阿底峡的戒律思想,作更进一 步地严格要求。此在他所著 ————————————— (49) 同上书60页。 (50) 陈玉蛟汉译《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台湾东初 出版社 1980 年出版)。 (51) 《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 144 页有颂云: 「及如 来所说,七别解脱中,梵行第一者,即比丘律仪。」 (52) 同上书 168 ~ 169 页。 (53) 《入中论颂释》宗喀巴释, 法尊译,妙因手抄, 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1989 年 3 月印赠本 16 页。 (54) 同上书 17 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font>□/font>□/font>□ □ 仁者不杀生 义者不偷盗 礼者不邪淫 □ ( ) □/font>□/font>□/font>□□ 智者不饮酒 信者不妄语 □ (__) □/font>□/font>□/fo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nt>□/font>□/font>□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