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7}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littlec@Lion (最没有价值学弟),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7}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Aug 17 20:37:49 1996) 转信站: Lion 7 页 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无有罪也。… …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 受善果报。汝持五戒,有何殃乎。」 (19) 这段经文,并不 表示五戒可以去掉一戒,而是说,若能「得酒念戒」,不起 恶业,心生欢喜者,仍未破戒。结果□陀太子未舍五戒,而 增受十善。 可是十善戒也非容易受持,特别是菩萨所重的三条心戒 。此在《末曾有因缘经》卷上,记载释尊的生父阅头檀王请 示佛陀:「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难得护持,当云何受,令 不漏失? 」佛也同意此说,故不要求,经常保持三条心戒清 净,立即宣说了三时持戒法:「从晨至食,名为上时;经一 食顷,名为中时;行百步时,名为下时。」 (20) 受了十善 戒的人,若能经常不犯三条心戒,已是大解脱者,一般凡夫 ,但求随力守持,若从早晨至午餐的阶段,心意保持清净而 与菩萨道相应者名为上时持戒;顿饭工夫,保持清净者名中 时持戒;乃至仅於行走百步的短时间内,保持三条心戒清净 ,名为下时持戒。 从《未曾有因缘经》所载的以上两例,可以证明菩萨戒 持戒标准,极富於人间性。不像七众律仪戒那样,被结集者 规定得动弹不得,以致形成戒律精神的僵化,无法伸缩自如 ,失去了因应时地变迁的潜力。 三、由约而繁的菩萨戒 根据日本学者大野法道所著《大乘戒经□研究》 2l 条 列出经录所选与大乘戒经相关的圣典,□围相当广泛,共有 八十六部, (22) 以系统来分类,则有《大般若经》、《遗 日摩尼宝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菩萨地持经》、《阿含经》、《大般涅盘 经》、《梵网经》、《大集经》、《大宝积经》、密教经典 、以及单独的经典等共有十四个系统以上。 另一位日本学者土桥秀高所著《戒律□研究》 23 第五 章第四节中,讨论到菩萨戒的略系说,强调提奖菩萨戒的经 典是《大涅盘经》卷六〈如来性品〉;菩萨戒之有独自的戒 相条目者,乃为《菩萨地持经》卷五,提出三聚净戒以及在 家出家应受四重四十三轻的戒相条文;又有《优婆塞戒经》 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罪的在家菩萨戒相;《梵网经》则提出 十波罗夷四十八轻,强调在家菩萨道,也主张实践出世间法 的菩萨道。(24) —————————————— (19) 大正藏十七,585 页上~中。 (20) 大正藏十七,581 页上。 (21) 京山喜房佛书林昭和 29 年 3 月 30 日初版,昭 和 38 年 7 月 8 日第五版发行。 (22) 大野法道著《大乘戒经□研究》 11 ~ 35 页。 (23) 京都永田文昌堂 1980 年 5 月 21 日发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font>□/font>□/font>□ □ 仁者不杀生 义者不偷盗 礼者不邪淫 □ ( ) □/font>□/font>□/font>□□ 智者不饮酒 信者不妄语 □ (__) □/font>□/font>□/fo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nt>□/font>□/font>□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