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精进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on board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正精进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Tue Dec 19 10:55:20 1995)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六 、 正 精 进 □ □ □ □□□□□□□□□□□□□□□□□□□□□□ 『 正 精 进 ——— 不 杂 名 精 , 无 间 名 进 ; 谓 人 勤 修 戒 定 慧 之 道 , 一 心 专 精 , 无 有 间 歇 , 是 名 精 进 。 』 这是浅而易懂的佛法,我们想修行学佛并不是困难之事,只要能够精进,则「一 勤天下无难事」——— 一 个人能勤奋努力的话,天底下还有什麽困难艰钜的事情呢 ?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弟子,学佛志在成佛,这个志愿非常宏大。当然,首先要有 自信心,相信自己发大心、行大道,能够到达佛的境界。从凡夫到佛的境域,唯有一 条路,那就是必须专精无杂念,专心一意,走好这条菩萨道,才能够到达成佛的目标 。所以,「学」一定要「专」。 此处说「正精进」,「正」就是不偏邪。「八正道」不断地谈这个「正」字,「 差之毫□,失之千里」,我们的方向稍有偏差,就会与目标相距日远,所以我们必须 时时自我警惕———心念是否正确?心念若正确,则方向自然不会偏差。 「精进」就是「勤」,如果在不正确的道路上勤奋精进,越认真则堕落的越快、 偏差越大。所以精进努力时,必定要用正确的行动、正确的修养、及正确的行道方法 ,这就称为「正精进」。 「精」是不杂、精纯,我们若能用天真纯洁的这一念心来学佛、来修学道法,就 不会有任何偏失差错。最怕的是心存杂念,有污染的心态。有的人修行只是为了求取 名望地位。例如在「五种邪命」中所谈到的第二项———自说功能,就是要显耀自己 的名声而时常自赞诲他。 赞叹自己而诲谤他人,就如同一般做生意的商人一样,推销货品时,都会夸称自 己的货品多好多棒,而且还会批评他人货品的缺点。像这种情形,就是「自赞诲他」 ,也可以称为「自说功能」。一意夸赞自己的功能,就是杂糅污染之心。或有人「诈 现异相」,在修行中掺杂大妄语,也是叫「污染心」。 所以,学佛一定要抱持单纯的心态。学佛要先学会做人,守本分,守护好今日的 道心,绝对不能存有一点虚妄之念;若能如此,就称为「不杂」,也就是「经」或「 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 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这就是单纯、也就是天真本性。 § 黑 衣 宰 相 释 慧 琳 § 古代有一位朝廷大臣,他是位出家比丘,名声威望相当高。人们因为他是出家人 ,穿黑色僧衣,所以称他为「黑衣宰相」。慧琳大师虔诚拜佛诵经、说法论道,他在 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佛教界更是一位虔诚的比丘、大长者。 有一天,他□来无事,便散步到静僻优美的地方,欣赏野外的风景,洗涤心灵, 以启发其清净的灵性。他走入乡村後,看见一条乡间小路,非常静谧,禁不住被这景 象吸引,顺著小路走去,到了一处青翠嫩绿的田园。看见园□的青菜长得非常青翠漂 亮,一畦畦的菜圃,既整齐又乾净,没有一点杂草,於是更加引起他的注意,仔细一 瞧,那田□的三、五个农夫,竟然是修行的比丘。 在那些田园菜圃中,没有任何杂草,每棵菜都照顾得非常建康脆绿,他内心中不 由得生起对这片土地的爱,对那些农夫(比丘),更是心生敬意。於是走近他们的身 边,向比丘群中的一位问讯,并请教他平常修行什麽法门?这位师父就回答说:「我 平时不论道、不打坐、也不立文字相。」 既然不打坐参禅、也不拜佛诵经文、更不在文字上深究论道,那他们懂得什麽呢 ?这位师父又说:「我们谈的是草木之情与大地之爱,将自己的心与大地草木结合在 一起。平时我只会勤耕心田,把我们心和大地连在一起;我所爱的是大地,所谈的是 草木之情。」 他所了解的,就是这些而已,虽然说起来是如此的简单,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听, 即明白这是一个大道理。黑衣宰相对这些比丘更加敬重,不由自主地就和他们谈论佛 陀僧团的生活,在谈论佛陀的僧团时,当然难免会提到佛陀弟子们的心灵与个性。黑 衣宰相忽然间提起一位与佛陀最亲近的弟子———罗【目侯】罗,他说:「佛陀在家 时,罗【目侯】罗是他至亲的儿子;佛出家後,罗【目侯】罗是他的法亲之子。请问 师父,知不知道佛陀对罗【目侯】罗有何特别的教导?」 这位修行者就回答说:「佛陀与罗【目侯】罗的亲与情,众生难会;众生的凡夫 心实在无法体会圣人的心意。」同时他也反问黑衣宰相:「大师的见识广博,应该已 经深入研究过罗【目侯】罗的修行,以及他们父子的圣人意境,我非常想听听长者对 佛与罗【目侯】罗之间亲情教育的研究心得。」黑衣宰相就欣然地将自己从文字典籍 上所得到的资料,包括罗【目侯】罗的密行、佛与罗【目侯】罗之间的谈话,及各种 修行过程,一五一十地说给比丘们听。说完之後,他问比丘们:「我刚刚说罗【目侯 】罗密行的修行方法,你们是否都能了解?能不能够体会他的密行?」 结果,这位和尚竟然回答说:「不知,不知中的不知。」连续说了三个不知,这 位宰相一听,霎时茅塞顿开,心灵乍见光明。 尽管慧琳法师在文字上已经了解罗【目侯】罗的密行,但是密行的境界到底是怎 样,他实在无法体会,当他把这些文字上的道理说给比丘们听後,他们的心得却是三 个不知———「不知,不知中的不知。」就只有这几句话而已,但是此时他竟然深刻 地体验到其中的大道理。 简简单单的三句「不知」,就能够解开他长期在文字上打转的迷津,使他完全了 解微妙无上的大道,这是不是非常深奥难懂呢?事实上,启开一句简单的话,只是智 者与智者之间心灵上的默契而已。那些农夫比丘曾跟他说:「平时不修行什麽道法, 只是心与大地连在一起。」他们能体会草木之情及蔬菜之意,这即表示他们在工作时 ,就努力专心工作,其实并没有修行其他任何道法。 至於罗【目侯】罗的密行,是他自己的秘密,既然是秘密,有谁能知道呢?所以 比丘回答的是「不知,不知中的不知。」如果硬要说知道人家的秘密,那就是大妄语 。所以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才是单纯的心态。你能说那 些比丘们没有修行吗?他们回答的简单几句话,已经表现出天真本性的禅机了。 这是不是非常简单容易呢?总之,「精」就是不杂,我们每天修禅打坐,究竟知 道多少?明白什麽呢?其实什麽都不知道;真正的「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担柴运 水无不是禅,能够专精一意便是禅,所以,「精」就是「纯」的意思,没有任何杂糅 。 § 道 心 不 可 须 臾 间 歇 § 「无间」就是进,我们的心念不可间断,间断则会懈怠。道路若间断就无法通行 ,看看一条平直的大路,人与车都能安稳地通行,也能很快到达目的地;如果忽然有 一场大水来袭,冲断这条路,想走过去,除非要冒著千惊万险,否则只有费尽周章整 修,或者搭造桥梁,将两边道路连接起来,才能通行。 所以说,道心不可间歇中断,一间断就会懈怠,一懈怠则半途而废,必须从新开 始。因此我常常告诉诸位,学道之心要细水长流,不停不断地流下去,俗云:「滴水 能穿石」,不要轻视细彻的水流,只要日长月久,连石头都会被它穿透。 若一时热心而数日懈怠,则过去的热心都会消逝;想要精进奋发,就不可间歇。 「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勤」是不懈怠,「修」是修行。若逃避现实则 无行可修,必须面对外在的境界,以心转境,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逃避境界, 则心被境转。人一逃避现实,就等於与时间、道路隔离,不会利用时间;一条道路必 须亲自去走,不可停留退转。所以我们不要逃避外境,应该善用道心去转境,这才是 真正的修行。 修行的过程要守戒(持戒),我们对佛陀的教法要拳拳服膺,不断地进修。现在 的佛弟子大多受过戒,在家必须守「五戒」,有的甚至还受在家菩萨戒;如果受过菩 萨戒,就一定要做菩萨。什麽是菩萨呢?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 ,利益众生就是菩萨的精神,也是菩萨进修的功能。 受过菩萨戒之後,若只是独善其身,只顾了脱自己的生死,那就已经毁戒了—— 也就是没有守持戒律与戒法。佛陀既然制定戒法来教导我们,如果我们停滞不前进, 就是没有守持菩萨戒。 「定」———是心定,若一暴十寒则叫做「不定心」。今天听了佛法,就发心行 菩萨道,认为自己应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与地藏菩萨一样,有「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志愿。设若只是用口诵诵而已,不能心口合一, 秉持其志愿发挥身心的功能,则诵经与没诵经差不了多少。没诵经的人,尚未接受佛 陀的教法,不知者无罪;已诵过地藏经的人,便已接受佛陀的教法,佛陀以地藏菩萨 的精神做我们的榜样,如果不去实行这种精神,就是违逆佛陀的教诫。 发心之後一定要有恒心,不可一暴十寒。今天诵了经,就说要赶快发心;事过境 迁之後,仍然以自己的生死解脱为大事,根本将地藏菩萨发愿入地狱度众生的心志置 之脑後,这就是定力不够。 定力既然不够,要怎样产生智慧呢?世俗有一句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要如何产生智慧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专精的定心,走入众生群中去行菩萨道法;如此,智慧与定力就会 相辅相成,此即在「戒中修定」、「定中成慧」。 § 博 闻 爱 道 , 道 必 难 会 § 「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我们既然要行菩萨道,就必须专心一意地往前走 ,若刚起步就停止或退转,将一事无成。虽说「条条道路通长安」,但是常常半途而 废,另择他路从新再走,什麽时候才能抵达目的地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一条道路 ,专心地往前精进,不可回头或三心二意;我常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选定 这条路,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走到终点,这就是———守志奉道。 佛陀说:「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坚守一个志愿,力行 一条正道,那麽就能很快地达成理想与目标。所以:「一心专精,无有间歇。」若能 如此就能增长道行,这就是「正精进」。如果平时心存邪念,以自我为重,有所求, 就会考虑很多事,走了一段路後,发现对自己没有利益,便想走另外的路,很快就间 断休歇下来,这样必难会道。 所以,若要精进努力,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学佛达到成佛的境界,必须经过菩 萨道;离开菩萨道则无佛可学,离开菩萨道也无佛可成,要行菩萨道就必须在菩萨道 上无有间歇,这才是真正的学佛,才是学佛道上的精进者。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