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on board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正念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Thu Dec 21 08:39:50 1995)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七、 正 念 □
□ □
□□□□□□□□□□□□□□□□□□□□□□
『 正 念 ———
谓 人 思 念 戒 定 慧 正 道 ,
及 「 五 停 心 」 助 道 法 ,
堪 能 进 止 涅 盘 , 是 名 正 念 。 』
我常强调思惟、观念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最主要是由内在修养所表现
的,所以「大学」曾说:「富润屋、德润身。」只要看一间住宅房屋的装饰,就可以
知道这家主人是富有或贫穷;一个人是否真正有修养,只要观察他日常生活的举止行
为,以及待人接物的一切举动,即可知道此人内心的修养境界到何种程度,所以说「
德润身」。
「德」者「得」也,外在的行为有修养,则可建立内心的道德观念。例如我们尚
未拜师学艺之前,还无所得,因为功夫没有学成;如果用心努力下功夫,把师父指导
的过程都细心第加以练习,再配合专一的精神,久而久之就会不断地进步,自然能练
就一手好功夫。今天比昨天熟练,则多得一分,而且不只得一分,还可以将它再创造
、创新,然後传授给别人,这就是所得之後的功能。
与此相同的道理,初学佛之人,不知佛法是什麽,经过专心的学习,慢慢体会什
麽是佛法,体会之後再身体力行。在实践佛法、力行正道时,会感觉到这条路的风光
与境界,这就是真正体会的心得。若是你已经走过这条路,就可以回过头来,以真诚
的心境,去教导他人,告诉大家如何行走这条道路,走道何处会得到何种境界...
等,这就是由「得」而成「德」,所以说「德」者「得」也。
§ 有 定 才 能 产 生 「 慧 」 §
心念可成就人的德行、充足人的德业,因此必须由心修起。心念若正,则用心下
的功夫一定也是正的;思惟与观念若正确,则所追求的目标就会正确;追求的目标正
确,精进用功之後的体会就称为「德的成就」。设若心念不正、思惟偏失,则所走的
道路就会偏邪,走上邪道後,所做所为就是恶业———堕落的恶业。这些结果都是由
心念所生。
我们现在所谈的「正念」,是警惕大家举止动作、待人接物要时时善加思量。思
就是警惕之意,每个人都要自我警惕,想想自己应该以何种声调、形态来待人处世;
与人交接时,应该考虑自己要采取何种观念,为将来的立身处世奠定根基,这都称为
思与念。「思」就是警惕,「念」就是观念。
我们过去与现在所思念的是「戒、定、慧」,这是学佛者应该注意、时时反省警
惕以及实行用功的道路。「戒」就是防非、预防错误,必须时时刻刻谨慎注意自己的
言语行动,「开口动舌无不是业,举手投足无不是罪」,所以要时时遇防过失错误,
这就是「戒」。
「定」是心灵的训练,我们要时时刻刻自我训练心念的定静。学佛最怕的是心念
散乱;心若散乱,则一生之中,绝对无法成就任何道业。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定力,选
择一条道路,选定道路之後,要下定决心走完路程,这就是「定」。
人之所以修而无得,就是因为欠缺一个「定」字,我们拜佛、念佛、打坐、读经
,无不是为了收摄杂念心,训练自己的定心。佛陀慈悲,为了收摄众生的散乱心而设
教,开启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他只为收摄我们的心念专一静定,所以这个「定」字对
学佛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有定心才能够产生「慧」———智慧,欠缺定力而想开启智慧,那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说:「我拜佛,求佛开我智慧」,拜佛并非要求佛开智慧,拜佛只要拜得心念
专一,自然能开智慧;心不专一,意念散乱,要如何开启智慧呢?
阿难陀尊者是佛陀的俗家堂弟,也是佛陀出家的侍者。我们今天有经可读、有法
可学,都是靠阿难陀尊者的文力、文德所摄受而传承下来的,所以阿难称为「多闻第
一」。他跟随在佛的身边,时时听佛的教法,运用他的记忆力,将每一句佛法记在心
□。所以有句话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法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但是
点点滴滴的海水都能进入阿难的心中,佛陀所说的教法,都是阿难所摄受的。
有一天,阿难跟著佛陀出外托钵,佛陀走在前面,阿难持钵随行在後。阿难见佛
陀在他的面前行走,全部的心思精神都集中在佛的形态,不论何时何地,阿难总是觉
得佛陀的一切举止行为都能收摄他的心;他心中自忖:「这莫非就是佛陀智慧的威德
?」他禁不住生起欢喜心与向往之念,赶紧加快脚步,跑向前去请示佛陀说:「佛陀
的智慧德相,时时令我们望而生喜,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欢喜心,这就是佛陀您的智
慧威德。佛陀啊!我是您的弟子、您的堂弟,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够成就三十二相
———福慧威德的庄严相?佛陀,您是否能够赐给我一些智慧呢?」
佛陀回头看看阿难,没有回答他的问话,依然加紧脚步向前走去,继续托钵。等
到他们受到供养,钵中得到食物,佛陀与阿难各自持自己的钵,就找了一处凉快的树
下坐下来。佛陀一拿起钵就专心地吃完这钵饭,阿难心中生疑:「佛陀为什麽不出声
、不回答我的问题?他的动作究竟表示什麽意思?」所以他看得出神了,佛陀已经吃
完饭,他却仍眼睁睁地望著佛陀。
佛陀吃完这钵饭,回过头就说:「阿难,你还没饱啊?」阿难摇摇头说:「佛陀
,我尚未吃饭。」佛说:「我吃饱了,为何你还没饱呢?」阿难说:「我还没吃,当
然没饱。」佛陀就说:「对啊!我吃是我饱,你还没吃,当然还未饱,你刚才叫我赐
你智慧,你自己不去修,那我如何给你呢?」
阿难从此顿悟,并开始把心收摄於一处,他心中想著:「我要求慧,应该自己去
求取,必须将心统摄专一,於定中生慧。」所以阿难就成为多闻第一。心不专则闻不
入,即使听再多的法也听不进去。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耳听、一耳漏,这叫做「有漏」
———用一个耳朵听,听一半而已,所以一知半解。那应该如何听呢?要靠耳根听,
然後专心摄受,这称为「无漏」。用无漏根来听,才有办法摄受佛法。
我们学佛希望佛法与心相应,除了心与佛法相应之外,还要会应用。所以我们有
心专一来学佛、听用佛法,必须全心全意去体会。佛书千经万律,就是只为了要以佛
法引导众生心;众生用心学习,也是希望能体会佛法,真正有所体会才能够发挥效用
。若无所体会,则尽管千经万律都入了你的耳朵,还是会漏失,无所用处。就像一个
容器一样,盆子、桶子要装水的时後,应该正面放好来装,有多大的盆就能装多少水
;设若将其覆盖,不但无法装一点点的水,而且水一倒下去,就从盆底漏掉。
接受佛法与此道理相同,尽管每天都听法,若以有漏的耳根来听,就像倒放的水
桶一样,一边听一边漏,很快就流失;如果听法时像正放的水桶,装多少水都装得住
。用正心正念来接受佛法,就像以大根大器来接受佛法一样,一听就能受用,一装进
去就能发挥效用;越是发挥它的效用,月能发挥「闻性」的功能。所以,希望大家反
观自性,观赏自己本地的风光明月。
只要用正念之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育,则我们的心地时时光明,刻刻启用。
§ 五 停 心 观 修 习 法 §
学佛要从基础学起,学佛的基础住要在「戒定慧」,「戒」是尊守做人的规则。
孔子教我们「五常」,一个人若不守「五常」,就不像人了;而学佛者离开「五戒」
,就无法称为学佛者。
「戒」是规矩,也就是规则。想成为一个佛教徒,必须以戒为先,戒能防非——
预防过失错误;我们若不犯错,则心能时时平安,心安则理得,能得到真理。这□所
谓的「心安」就是「戒」,「理得」就是「定」,业就是「慧」———「定」能产生
「慧」。心安生定,由定生慧,所以称做「心安理得」。
「戒、定、慧」是学佛的基础,我们要好好顺从佛陀的教法,也就是要有「正念
」。佛陀的教法我们要时时刻刻拳拳服膺,行兹在兹、念兹在兹、学兹在兹。我们学
习佛陀的教法叫做「学兹」,身体力行佛陀所教的方法,叫做「行兹在兹」,学什麽
就要表现所学,时时记在心□,这就叫做「念」,念必定要有正念———正确的心念
,必须实行「戒、定、慧」,力行正道。
若想求得「戒、定、慧」,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当然佛陀设八万四千法门,门
门都能达到「戒、定、慧」的目标,只是快慢的差别而已。若要直接了当,达到这个
境界,就不能离开五项方法与原则,这些方法称为「五停心观」,也称「五停心助道
法」。这五项方法是:
一 、 多 散 众 生 数 息 观 。
二 、 多 贪 众 生 不 净 观 。
三 、 多 □ 众 生 慈 悲 观 。
四 、 愚 痴 众 生 因 缘 观 。
五 、 多 障 众 生 念 佛 观 。
§ 多 散 众 生 数 息 观 §
众生的心大多是散乱的,散就不能专,心不专则念不定,心念不专不定则无法产
生智慧。所以要增长智慧就要将心念安定下来,不可像狂猿野马一样动乱不安。有句
话说「心猿意马」,是比喻心意如狂猿野马———像猿一样到处乱撞;如同没装鞍的
马一样不受控制。若要使狂猿安定下来、使野马温驯听话,一定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
。
五停心观就是训练心念的五种方法。第一种是「多散众生数息观」———众生心
若多散乱,有种方法可治心散乱,那就是「数息观」。「数」是算的意思。人都有後
天的习气、习惯,修行就是要将过去的习惯收摄聚集,回复原来的本性。
人的本性都是净寂光明的,称为清净涅盘的心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众生
皆有佛性」。只是有时无明生出,和外界混在一起,而违背了我们原来的本觉,心念
就这样一直奔驰於外面的境界,久而久之就变成习惯。原本清清净净的觉性脱离了觉
知,从此和外面「迷」的境界交合混杂;所以有句话说:「背觉合尘」———也就是
污染的意思。
看看现今社会如此混乱,社会的乱就是因为人心杂乱。「人心不同,个如其面」
,因为人的心没办法统一、观念无法一致,所以会乱。心念不统一就互相违背,互相
违背则所做出来的事难免会乱。
我们的本性都一样,只是後来背觉合尘,受外在尘境的影响而使心念散乱,原本
至高无上的佛性一落千丈变为凡夫;我们现在就是要力争上游,回归清净的觉性。凡
夫的情、污染的心都是向下堕落的,每个人都同流合污,所以叫做凡夫。流是向下流
,凡夫心就是向下流、不长进的,我们现在就是要「背尘合觉」——背逆凡夫心,合
於本觉性。也就是自凡夫的境地开始往上游、往前进展,这必定要有无比坚强的毅力
、勇气与信念。下堕容易上游难,要往下落是不用著力、非常快速的,因为下面有股
吸引力;但是要向上游就得靠自己的力量了。上游要靠什麽呢?必须以我们的力量好
好向外锻□。要如何锻□?很简单,想要控制杂乱心成为一念心,只有一个方法:「
以毒攻毒,以念攻念。」心念向外散逸时,唯有以一念心才能控制心念不外散。用什
麽念?用「数息」,数就是算,息就是呼吸。
我们在打坐时,坐下来首先要调好身体的位置,将腿盘好、小腹收缩、挺胸展胸
,肩膀顺齐胸部,眼光下垂、控制身态,不让身离了心,然後再以念来束缚心。用念
缚心,用什麽念呢?就是用数息的念。开始时,将丹田(小腹)的气,慢慢向上流通
,呼、吸,把气慢慢往下面呼;慢慢吐出去之後,再用自己的精神观想「气」从小腹
慢慢吐出来,吐到气息和小腹平齐时,再将气慢慢吸回来,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入
,为「一」。
调气时,我们的精神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将气息自身体内慢慢吐出,吐到内外距
离一样时,再慢慢吸回来,如此我们的精神就是贯注在我们的身上,专心地数念一、
二、三、四、五....十;一出一入、一呼一吸,前後不乱,数息不会断停,气息
也没有长短不齐,这就表示我们用精神来控制心念,将杂乱的心控制为一念,在我们
的身心而言,这是一门功夫。若坐下来还没数到三,就想到今天要做什麽?还没到二
,就考虑将来要如何、如何?或是回忆昨天、过去的事,没多久心念就会散掉。人的
心不能二念—— 一 颗心不能同时有两种作用。能够从一到十都无妄念,则再回头自
一到十数息,这样,功夫就会慢慢进步,第一次、第二次数息都不散乱,第三、第四
次...也不散乱,一直连续不断,则心自然会专一。
所以,学佛要有次第,初用功的人想要心不涣散,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用数息治散
乱心,心若不专,则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则慧不能生。所以要增长智慧,首先须将
散乱心控制为一念,想要使心念专一,就要用功於「数息观」。数息观不一定现於打
坐,有时在写文章或考虑事情时,心思不知跑到那□去,也可用数息观。总之,心思
散乱时,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用数息观来收摄我们的心念。
§ 多 贪 众 生 不 净 观 §
众生心之所以会散乱,多数是由贪欲而起,有了贪念就会生散乱心,所以我们想
要使心不往外奔驰、使心能淡泊,就要用「不净观」来警惕多贪的欲心。贪就是有所
爱,以为这样东西是多麽好的东西,所以心起贪爱;对物质贪爱就会去争取,争取就
会因而造许多业。这些业都是起於太爱我们的身,因为有身体才会贪婪外界的物质,
所以要去除贪爱就必须先从自己本身做起。我们要反观自身全是不净物,若能「观身
不净」,就会反省自己为什麽要这样争取?到底是在争什麽?我们的人身究竟能在世
间留存多久?何必为了这个身躯而竞争?世间万物争得最厉害的就是人与人,有的人
甚至为爱人而起□怒忌恨,造下罪业;我们若能用「不净观」,自然不会生爱、生恨
,也不会生嫉妒心。
有的人为了爱一个人而不顾一切,即使毁掉自己的前途也在所不惜,有句话说:
「不爱江山爱美人」,就是为了爱一个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名利与地位。古今人物比
比皆是,这些人为何会如此呢?就是心念迷失、散乱,不知此身原是多麽不净之物。
佛陀的教育,时时警惕我们身为不净物。当初佛在世时,阿难具庄严之相———
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有次举行无遮法会,佛陀带领许多弟子去受供,阿难由
於外出为佛陀办事,所以没跟上。大家来请佛去受供,阿难还没回来,等阿难回来时
,佛陀已经将全部的弟子带出去了。阿难心想:既然佛陀走了,我就单独去托钵,佛
陀往东边去,我就往西边托钵。所以他一路往西走。
最後走到一个聚落,印度地方天乾地燥,他走了一段路後,钵还是空的,他又热
又渴又饿,虽然耐过□饿,但是渴却不堪忍。刚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
儿打水,阿难走到井旁时,这名女子抬起头看到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想:「多
麽装严的比丘啊!」
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难,心□无形中生起强烈的爱念,所以当阿
难将钵伸出去,拜托她将打起的水分给他一些时,摩登伽女便高兴地将水倒入钵中,
瞪遮大眼注视这位庄严的比丘,直到阿难离开。
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亲设法让她拥有阿难。她的母亲是个外道教徒,并操贱业
(不是很良好的职业),她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儿这种爱恋之心,根本不
可能实现。可是她的女儿死求活求,一心只爱这位比丘。母亲爱女心切,只好成全她
,即使造业也在所不惜。
她请了一位念符咒的人来,用邪术迷引阿难,使他迷迷糊糊,懵懵懂懂,身不由
己地受邪术吸引而来。天明时,阿难不知不觉地离开佛陀,等佛陀要讲经时,发现找
不到阿难。佛知道阿难已受难,赶紧派遣文殊菩萨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难,并
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严咒。
此时阿难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内,在即将破戒时,忽然间清醒过来,马上离开摩登
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见阿难忽然离她而去,心中非常难过,便一路追
奔,来到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成全她。佛就说:「你是否真的很爱阿难?」她说:
「我真的非常爱他。」阿难此时正入内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难洗浴的水端出来,问她
说:「你真的爱阿难,绝不後悔?你爱阿难那□呢?」她说:「我爱阿难的全身。」
佛就说:「你既然那麽爱阿难,这盆是阿难的洗澡水,你就将它喝下吧!」摩登伽女
吓了一跳说:「佛,你是大慈悲者,这麽脏的水为何叫我喝下呢?」佛说:「每个人
的身体原本就是这麽脏的,现在阿难健康时你就已经嫌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
你又将做如何想呢?」摩登伽女听了佛的话,顿然开悟,证悟初果,忽然间能观查人
身的不净,从此所有的爱念、贪欲都消除了,她再也爱不起来———原来阿难的身体
一样这麽脏,那还有什麽可以爱的?这就是「不净观」。
欲治贪心唯有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自然所有的爱欲都会消灭。这是第二种
五停心观———对治贪念的方法。
§ 多 □ 众 生 慈 悲 观 §
众生多□,□就是爱发脾气,这是烦恼的根源。人的烦恼根源有三:贪、□、痴
,这些根本烦恼若不除去,我们的智慧就无法增长,观念也无法正确;所以,要使观
念正确、要增长智慧,必定要将烦恼根源去除。多贪的众生必须用「不净观」的方法
来对治,而多□的众生,应该要用什麽方法来对治呢?
有一位会员初次来到精舍就对我表示,自从了解慈济的精神之後,他觉得自己参
加慈济行列,能亲身体会的时间实在太少了,因为他参加会员的行列已经有五、六年
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来到本会。当他听说要扩建病房,将来要设立医学院,就
问其他的委员要如何加入这项活动?
他说,自己这辈子还没做过一件令他欢喜的事,他希望能利益社会,皆大欢喜。
所以听到慈济的计画,觉得这正是时机,就对委员说,第二期的病房部分,他要发心
捐一百万,而纪念堂部分,他认为慈济纪念堂是佛教徒、甚至是未来宗教追求者的精
神堡垒,所以他认为医院固然重要,纪念堂更不能忽视;他虔诚发愿在纪念堂的兴建
期间,每年以自己事业营利所得的三分之一赞助。
这就是慈悲心的表现。他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我想请师父开示,应该如
何控制自己的脾气?我因为脾气很坏,时常不能自我控制。有时想想,实在没什麽值
得生气,但经常就是忍不住啊!」
我就对他说:「你要多听经,看得开则脾气不会发作。」他说:「有啊!我每天
都六点起来听经。师父常常讲经,我人虽然没来,但是我都听录音带。每次听经,我
都感觉师父好像是在说我,因我确实有这个缺点。我也常常想从今天开始不再发脾气
。但是一听完经,出门上班,看到不顺眼之事,我还是同样忍不住要发脾气。」
这就是人的通病,发脾气非常简单,但是要控制疲气真是不简单。我对他说:「
会发疲气是因为环境的关系。譬如你今天回来这□,觉得心灵很平静,整天都很欢喜
,为何高兴,你知道吗?因为你拿出了慈悲心。当你听到慈济的工作很有意义,你宁
愿将一整年所赚的三分之一捐助纪念堂,这就是慈悲心。你今天感触到境界而发心,
发心後能抱持那麽欢喜的心,此即佛陀所说的:『多□众生慈悲观』,今天所处的环
境是在慈悲的境界中,所以会觉得很高兴、很平静。」
佛陀教导我们用慈悲来教导爱发脾气的众生,用慈悲来制止暴躁易怒的心灵。我
们学佛就是要时时警惕自己,在世俗中的人,由於面对的是事业、领导、管理,所以
缺少让他培养慈悲的环境。如果能有这种好环境,人是多麽可爱啊!就是那麽慈悲、
那麽快乐宁静。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非常幸福;周围的环境,时时刻刻
都能使我们培养慈悲心,制止□心、控制脾气,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福?
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青年对我说:「师父到底是修什麽法门?」我说:「我可能
是修多忙法门———忙碌的法门。」
他说,以前在台湾念大学时曾参加佛学社,当时好高骛远,因为「禅」是佛学中
最超然的境界,所以他选择的法门是「禅境」———禅的功夫。在这段时间□,他走
遍了各道场,参访名师,也常与人参加大专夏令营的斋戒会,并且去打禅七、打佛七
。
但是,尽管他钻研佛学已有四年了,一直到大学毕业,他还是茫茫然不知所从,
也不知禅甄正的道理是什麽?只是不断地追求禅最高的境界。毕业後,他抱著对佛教
尚茫然、又热切的心到美国留学,并且组成一个佛学社,专门研究禅理。他将在台湾
所学的「文字禅」———书本上的理论及道理,带到美国,开班授课为人讲说禅理。
然而,一年半下来,他觉得以文字来教导禅功,真是越来越矛盾,一股热心不断退除
,而听课的人亦不断减少,他的心就这样冷却下来。
他告诉我:「今天我亲自来到这□,深深体会只有人间的佛法才切实。师父说『
忙碌的法门』,就是忙忙碌碌地为人间的事忙。」他说他也有同感,并且希望能将人
间的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带到美国去。
他本来抱著一颗对佛法很冷淡的心态自美国回来,但是现在他要抱著一股热心,
将慈济的精神、人间的佛法带回美国,这就是慈悲心。用慈悲心来创造人生的前途,
除了能清净我们的心地,也能去除多□之心。若想培养慈悲心,听闻佛法、训练心思
,除了要有佛教的常识、学识之外,尚需有好的环境来培养、训练。佛法要彻底去了
解,并非只研究经藏文字就能透彻。
那位年轻人,抱著一股热心将禅学文字带至美国,出国之前的四年加上出国之後
的两年,他不但没有体会到禅宗的真味,就是连最基本的起点,到现在还是非常茫然
,花费了六年多的时间,是不是很冤枉?
然而,他来到这□就能法起慈悲心,起码对人间佛教的根本有所了解,起点正确
则目标正确。所以「五停心观」中佛陀说:「多□众生慈悲观」,想培养慈悲观必定
要创造这一种境界,有这个境界才能身心透彻,才能去观想。
因此,我们要多多体会慈济的精神,加强我们的道心,提升我们的慈悲念;若能
时时刻刻不离慈悲之念,则能消除发脾气的念头。
这两种心念,一是□恚心,一是慈悲心。慈悲若增长,则□恚心会减少;慈悲心
占满了我们整个观念,那麽,□恚心也会在我们的观念中完全消除。
所以,要时时培养爱心,爱就是慈悲。我们的爱必须透彻、无任何色彩,这叫做
「无缘大慈」,也称为「同体大悲」。要有广博普遍的爱,也要有透彻的爱,若能如
此,则我们的观念无时无刻都充满慈悲爱念,对人有爱心,还会生什麽气呢?
那位青年又问我:「师父,您做慈善事业,规模如此宏大,在建医院时是否曾遇
到最烦恼的事?」我想了想就说:「你问我的是真烦恼还是假烦恼?」他问:「烦恼
还有真假之分吗?」我说:「当然有!若是为了推动事业,有时我也要表现出有烦恼
,如此才能唤起人们的力量;若是说真正的烦恼,我想我还不曾有过。」
他纳闷地问:「这到底要如何解释?」我就回答:「我做事之前有一个觉悟:凡
是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心,绝对不怕烦恼,若不怕烦恼,则任何
困扰都不算烦恼。」他又说:「我看您有这麽多事、这麽多人,您可曾发过脾气?」
我回答:「这和烦恼一样,假脾气我发过,若是真脾气,我就不知道要如何发起了!
」
我们学佛要有轻重分别,我们面对的都是凡夫,假使面对的是圣人,恭敬都来不
及了,怎麽会发脾气呢?而凡夫都是愚痴的,跟愚痴的人发脾气,实在划不来!多一
念恨,则多一颗坏的种子,倒不如以怜悯心、慈悲心来宽谅他们,种下善的种子。
要如何消除多贪?就是要拿出慈悲观来,只要整个观念都充满慈悲心,我们的脾
气就不会发作。
§ 愚 痴 众 生 因 缘 观 §
众生多愚痴,愚痴与智慧是相对的。学佛就是希望能学得智慧开启,要开启智慧
必须灭除愚痴;减一分愚痴就增一分智慧,增一分愚痴就是少一分智慧,这原本就是
相对的;所以我们学佛要学得开智慧。要如何才能消除愚痴呢?必须用「因缘观」来
对治,也就是「五停心观」的第四种方法。
佛陀为人间设教说法,一切学问都在因缘中,我们一切的生活也没有离开因缘,
但是我们多数人都在因缘中迷失了因缘———就因为没有办法彻底了解因缘,所以才
会愚痴。人人都应该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从因得果。因,有「成就的因」,也
有「障碍的因」。「成就的因」完成「成就的果」;有「障碍的因」,就不能有「成
就的果」。如果能够於果中继续培养欢喜心,如此则因就果成。
我们的因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因与果中,而
且因果循环,因成果就,果又在因中。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学佛必须时时刻刻不离开
因果观,若能时时不离因果观,就能灭除愚痴的观念,灭尽愚痴之後,自然能开启智
慧。
世俗之人,大多执著於情与爱、财与利,为了爱财、爱名利,计较得自己非常苦
恼,如此,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他人,这是社会上常发生的事。有的人尚能看
淡财与利,但却看不开情与爱,宁可没有财、名、利,而执著於一分情与爱。但是学
佛者或有智慧的人,不只能看淡财与利,也能够看淡情与爱。
古时,中国普陀山某一寺院,有一位老修行者。这位老修行者未出家前,父亲开
了一家铁工厂,全心全意培养他这个独生子成人,并把全部的技艺教给他。後来,父
亲渐渐年老,他也慢慢长大成人,随之继承了家业。不久,他的父亲就离开人世了。
父亲过世後,他便独立门户、成家立业,日常生活省吃俭用。他常觉得铁工厂大
多打制刀□等武器,会杀伤人命,与他的生活意愿及理想不合,所以他慢慢疏淡这项
家业。最後就放弃工厂,转而从事农业。每天拿著锄头到田□认真地工作,种菜卖菜
,过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的妻子却不安於本分,觉得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非常苦
。
他知道自己的心不在自己的家,但他不动声色,更不管她。这位妻子慢慢变本加
厉,除了赌博、无所事事,东家长、西家短之外,更进而与人私通;这个丈夫慢慢知
道妻子的行踪,却也不生气,更认真地从事农作,努力生计。
除了农耕之外,他还利用时间多亲近佛法。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可能要离
开家庭十几天,请你照顾家□。」但是,在这十几天中,他并没有远离家庭,而是在
附近的一家寺院等待时机。而他的妻子真的以为他将离开一段时间,所以约了姘夫在
家□住一个星期。
一段时间後,他先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到市场买一些酒菜、鱼肉,高高兴兴
地回家去。
这个姘夫一听到他先生回来了,非常害怕,妻子就赶紧将他藏到房间的床後。而
她先生明知她的姘夫躲在房间□,就故意不进房□,却高兴地对妻子说:「我在外面
赚了不少钱,我们夫妻俩好好来庆祝一番。」说完,就把所有的菜带进厨房,亲自作
菜。
这位妻子看先生回来了,也很不好意思,便到厨房帮忙洗菜、煮菜。全都准备好
了之後,就把酒菜端到外面的餐桌上。妻子排了两副碗筷,先生看了就说:「你应该
排三副碗筷才对。」
妻子问:「你和我两个人,为何要多一副碗筷呢?」先生就说:「我们有客人啊
!而且是个贵宾,也是我的恩人,所以你应该准备三副碗筷。」妻子觉得非常疑惑,
真的就排了三副碗筷,排好之後,妻子就问他:「你的客人呢?」他便说:「在房□
啊!」妻答:「房□怎麽有人呢?」他就对她说:「你放心吧!去把贵宾请出来。」
妻子说:「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他答:「不是我精神不好,今天是个良辰吉日,
你不必害怕,赶快去请他出来。」
就这样,妻子一直说没有,先生一直说有。最後,先生生气地说:「若不敢出来
,敬酒不吃,必须吃我一刀。」妻子吓著了,床下的人更是害怕,就赶紧爬出来;两
人面无血色,非常惶恐。而这个先生竟然把他当成贵宾,非常有礼貌地请他上座,向
他叩头跪拜并感激地说:「你真是我的大恩人,我很感谢你,今天是你们的良辰吉日
,从今天起,你来代我的业,我要把自己的妻子和所有的财产都送给你,请你接受缚
我的业。」
这位姘夫何乐不为呢?既可得到现成的妻子,也可以得到现成的家业,更可以得
到现成的财产,为什麽不好呢?他看这位先生态度如此认真,要送他所有的东西,就
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而先生非常轻松自在,身无牵累、心无挂碍,只穿了一套衣服,
向他们问讯、再祝福後,就抱著欢喜轻松、万缘放下的心情离开家庭,跑到普陀山修
行去了。
这对私通的姘夫姘妇,已经变成正式的夫妻。而这个後任丈夫接掌前夫的家业後
,不务正业,既不种田、也不管工厂,一天到晚在外面吃喝嫖赌,回到家□便打妻子
。这位妻子觉得後夫不比前夫好,但是她投诉无门,想向人哭诉,而大家都知道她的
过去,每个人都笑她傻,说她遭受报应。她有话无处说,越想越觉得以前的丈夫真好
,於是跑到普陀山,求前夫原谅,回家与她重修旧好。
已经出家修行的人,怎麽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她苦口婆心地劝她回家,要她好
好与後夫和睦相处。结果,她最後还是回家了。
但是,这个後夫变本加厉,连田地房屋都卖掉,去当乞丐,到处乞讨。於是这位
妻子再度到普陀山,第二次要求前夫;但先生心如止水,一点都不起波动,妻子便又
回家了。
她非常绝望,後夫已经离开她,要如何继续生活下去?这时她想,以前的先生最
爱吃鲤鱼,於是想尽办法讨前夫的欢心,希望他能回家再结为夫妻。所以她跟人讨一
些钱,买了一条黑鲤鱼,用心烹煮,煮成前夫过去最爱吃的口味,然後迢迢将此鱼送
到寺院。
这个先生看她送这条鲤鱼来,高兴地接受,并对她说:「你既然记得我当初的喜
好,并且布施给我,我就接受这条鱼,将它放生。」妻子问:「已经煮熟的鱼,怎麽
可能放生呢?」他就回答:「既是已经死去的感情,那有办法再复活呢?物死尚能复
生,情死不得再活。」他说完便将这条鱼拿到放生池放生,这条鱼竟然又活了,所以
後世之人将这个放生池名为「黑龙池」。
世间人说:「我什麽都能忍,什麽都能让....」,但是一谈到田产、妻儿,
则什麽都不能忍让。这位老修行者,他年轻时,虽然父母留给他庞大的家业,也取了
一位貌美的娇妻,但是他的妻子却不守妇道。由於他亲近佛法,所以了解因缘的道理
,他不愿免强无缘之人,便成全他的妻子与新欢,并且把所有的家业都留给他们,让
他们成为夫妻,自己跑去修行。
他向妻子的姘夫致万分谢意,并把所有的家业都让给他,为什麽要感谢他呢?他
所感谢的是:人生因缘,缘生缘灭,有了这份因,就会造这份业;有了一分业,就会
多一分责任。既然有人要求接续他的责任,那麽,他何乐而不为?何乐而不舍呢?所
以他将这个家业全部舍给他们,心无挂碍地去修行。
因为他心无挂碍、无怨尤,故能「断除烦恼」。烦恼一去除,则求法法正,用正
当的心念来求取佛法;由於佛法就是正法,所以正念与正法相会合就能开悟。当他的
妻子拿一条煮熟的鱼供养他时,他竟能将这条鱼放生,使熟鱼在池中复活。若非已成
道之人,如何使死鱼复生呢?
我们的人生,大多生活在因缘中,别人对我们如何,我们若能够原谅他、心不怀
恨,就是智慧。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怀恨在心,就称为愚痴。所以,学佛应该以因
缘来破除愚痴,若能如此,则可开启智慧。
某次我在台北,有一位会员来到我的面前痛哭流涕,一再对我说:「师父,我罪
业深重!」我等她哭完之後,就问她是什麽事?她就说:「幸好我接受佛法,幸好这
一年来我能够亲进慈济,否则我现在已经无法再生存下去了。」我问她:「你到底发
生什麽事?」她回答:「我最近可能会被关进监狱。」
她说,她有三个孩子,她最疼爱的是大儿子,而其他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
儿子平时非常孝顺,甜言蜜语,说什麽话都让她喜欢,所以她对大儿子百般信任,万
分寄望。大儿子事业心很强,在外与人创业,投资设立公司,他跟母亲说:「妈妈,
我想做事业,为了方便起见,希望以妈妈的名义,在银行设一个专户,领一本支票。
」母亲就说:「只要你的事业能有成就、能方便,我就相信你,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辜
负妈妈。」儿子就说:「不会啦!妈妈,我们母子相处这麽久了,你怎麽还不相信我
呢?我绝对不会辜负你,何况我是你所生所养的,我怎麽会害你呢?」
母亲听了,心花怒放,真的去领一本支票簿。想不到支票一领出来、印章一刻好
,儿子竟然不断开支票。母亲既不识字,更不知道儿子在外面已经做到什麽程度,支
票与印章都在儿子手□,结果外面支票满天飞。由於无法兑现,而且金额庞大,无法
向对方交代,儿子不能偿还债务;於是便不管母亲吃上官司,而自己逍遥法外。
所以这位会员非常痛苦,她跟我说:「记得师父曾说,业来的时後,要欢喜接受
,所以我们欢喜地接受这一份业,我只是非常对不起被辜负的人,我这些业不知要还
几生几世才能还完?」我用了很多话来劝慰她,要离开的时候,她一再对我说:「师
父,我平时在外面做慈济,说不定我入狱後,也可以用慈济的精神来感化□面的人。
」
所以她离开之前,请了许多我开示的录音带,又用了一个塑胶袋装了许多慈济发
行的小册子,并且跟我打招呼说:「师父,我非常满足,我能在入狱前见到师父,师
父跟我说这些话,我一定会欢喜地接受;我进去之後,也一定会把慈济经神散播给□
面的人。」
这就是地藏菩萨的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有时候佛陀也会显现入地
狱形象,来感化那些受苦的众生。监狱中是一个不自由的地方,与外面自由的空气完
全隔绝、与外面的宗教精神完全远离,若能将外面宗教自由的精神带进不自由的监狱
□,把这份人间互相敬爱的形态也带入□面,在那□那怕只是影响三、五个人,都可
以弥补这一生辜负人的罪业。
希望大,得失就大,她把所有的爱与希望完全寄托在大儿子的身上,这个儿子难
道不是从她的腹中生出的?十月怀胎,二、三十年所培养下来的感情,请问,亲情是
何物?这种亲情到底是什麽?能对它寄与多少希望?如果这位女士,还没看开因缘、
还未接触慈济之前,她可能无法面对事实。因为她加入了慈济,看开了因缘,所以能
带著清净之心走入人间地狱,这就是看开因缘,也就是打开得失之心。
§ 多 障 众 生 念 佛 观 §
众生多障碍,学佛本是件很简单的事,人人皆有与佛同等的智慧与佛性,既然是
本具的特质,学起来当然很简单,只要一复习就能本性全具。但是其中却有障碍,障
碍我们这份智慧光明的反照。
每个人的心地都有无尽的光明,只是这份光明常向外发散。举例来说,我们所使
用的桌灯,都有灯罩,只要打开桌上的电灯,则它所投射出来的光线一定在桌子上,
因为灯光被灯罩罩住,所以能集中焦点於桌上;若是将灯罩掀开,那麽,这个电灯的
灯光就会发散於其他地方。
现在我们这一份心光,就像是被灯罩完全遮盖住,使发散出来的心光无法反照本
地心性,而变得愚痴□昧,这就是障碍。障碍有自障、他障。他障是外来的障碍;自
障是自我的障碍。外来的障碍无法障碍我们的道心,最令人害怕的是自障———自己
起障碍的心去障碍自己的道业。
佛陀在成佛之前,以自己的实力来降服十种魔根,这十种魔根就是因为自己内心
起障碍而生的。我们若是有心向道,则即使外面有再多的困难,也无法障碍我们;如
果内心起障碍,尽管外面环境多麽顺利、有再好的缘,而我们内心欠缺这份自生的因
,那麽,道还是不能成就。
因此,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有句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就是毅力,
我们若有勤的心念,自内心生出一股毅力,不断精进、拨开万难,那麽,世间有什麽
困难的事呢?古时的祖师或成功的贤人,没有一个不是出自内心勇猛的毅力与信心,
每一位圣、贤人能有所成就,绝不离开这三种条件。
§ 请 转 逆 缘 为 善 缘 §
一个人必须自信、信他。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对他人也要有一份信任。在
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无论如何,必须相信人生在世是互相帮助、彼此切磋的。
例如一块玉石,若要成为人见人爱、价值很高的宝玉,必须经过粗石的琢磨。人
也是一样,我们若想要有成就,一定要面对许多恶劣的环境、不好的脸色、难听的言
语、难办的事情....,而且要一一将其克服;克服之後,还要对这些事情起感恩
的心态———我们必须相信,这些人事是要成就我们、爱护我们的。
世人有句话谈起来很简单,但是深刻感受却不容易,那就是———「爱之深、责
之切」。虽知每一个严厉责备我的人,就是爱我的人,但是我们往往无法接受这种「
责之切」的境地,只想追求「爱之深」的感受而已,这也可以说是心理障碍。
我们若能够透彻这个道理,看到再难看的脸、听到再难听的话,就可以将它善解
,不但能接受这些教法,还能向它感恩;若能如此,我们的道心便成就了,这样可以
转障碍为道念,转逆缘为善缘。所以,人都是自障,而非被世间外缘所障碍。
§ 心 如 明 镜 被 尘 遮 §
学佛,想拨开障碍,必须回光返照。
无明就是暗,被阴影遮蔽;有阴影则自己不了解自己,非但对自己起疑心,而且
不能信任他人。因为我们的心先自疑,看到不好的脸色,就会以为他人对我们不信任
;其实当我们心中怀疑对方不信任我们时,我们已经不信任对方了!
自疑则无信;信念一被摇动,毅力就会消失,毅力一消失,勇气便淡弱了。总而
言之,我们要先建立信心,这份信心就是智慧的光明,回照於内心本性,也称为「反
观观自性」。想要建立自信,必定要先生起信心;要生信心,唯有一种方法———念
佛。
念佛要念得以佛心为己心。若能够以佛心看人,则人人皆是佛;如果用疑心去看
人,有句话说:「疑心生暗鬼」,有一份疑心,就有一份阴影将我们遮蔽;自己生疑
,却总认为对方是鬼。所以,用鬼心看人,则人人是鬼;用佛心看人,则人人是佛。
念佛并非要求佛为我们开智慧、保佑我身体平安、家人事事如意;而是要使我们
凡夫心转为圣人性,把狭小的心念扩大为「量周沙界、心抱太虚」———众生心就是
太狭窄了,像针孔一样,小得只能容纳一根线,只求一对一;只求自己得到他人的爱
、得到信任、受到别人的重视,这就是狭窄的心。念佛就是要念得这颗如针孔一样细
小的心,能够开扩成「周量沙界」。
看看我们人的眼睛———瞳孔、水晶体只有这麽一点点,而我们的视界却能够包
容山河、包容大地,能够放眼天下、容纳天地。想想看,外面的境界是这麽大,进入
我们的心□却只剩下这麽一点点,如此是不是有很多障碍呢?我们对外所看、所要求
的是这麽多,能容纳入心中的只有一点点,这样的心怎麽会没有障碍呢?
念佛应该念得心如眼睛的水晶体一样,只要看到什麽,就能够容纳什麽。我们若
能够以佛心来包容天下的众生,那麽,我们就不会有障碍了。所以,佛陀在世时以种
种方法来引导众生,以许多人事事实来开导众生,使众生化解各种障碍。
§ 阿 □ 世 王 杀 父 篡 位 §
人都有爱自己的心,这种爱己之心通常会推及亲人,但是这个亲情是不是很牢固
呢?不见得!亲情容易受私人的物欲所推翻,阿□世王就是一个例子。
佛在世时,领导弟子修行,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达多,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提
婆达多学佛之後,不但没有缩小自己的欲心,反而更增强欲念,对佛生起不恭敬之心
,甚至背叛佛陀的教诫,煽动僧团中的弟子———领导五百位出家人造反佛教;这就
是由於欲心所使。他同时煽动阿□世王,叫他背逆亲情,并跟他说:「你做新王,我
当新佛。」阿□世王受到他的煽动,便将自己的父亲囚禁在监牢□,断绝粮食及饮水
。
阿□世王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在执掌国政期间,非常尊重佛陀,他深刻体认到佛的
教法很好———佛陀一再强调,众生的情与爱是一种无常,而欲念则会破坏人与人之
间的亲情。尽管佛说如此,他却没有亲身受过世间任何苦难,所以对此存有疑惑,认
为世间最可信的就是亲情之爱。
直到儿子阿□世王背叛了他,他才深深体会到佛陀真是一位包容天地的大智慧者
!也透彻了人性与亲情———原来人性就是受了这份欲心所遮盖,原来亲情不敌欲爱
啊!
所以他非常慨叹也非常苦恼,在牢□受尽饥寒之苦,回想当初在位时,一点都不
觉得世间有什麽苦;等到身为一国之尊的他,受尽饥寒困苦,才深深体会到,莫非这
这就是因果?国家虽然尚存,却因一子之背叛而受尽折磨....。
这是不是障碍呢?什麽来障碍他呢?欲!这就是被欲念所障碍。父亲已经这麽老
迈,阿□世王若能安心守本,父亲过世後,就可继承王位了;但是他却无法忍受长时
间的等待,急著想当王,得到名利地位,所以把父亲禁闭起来。阿□世王不顾一切,
大逆不道的行为,造下了业,结果於现世堕入地狱。
提婆达多也是一样,他光明的本性受到遮蔽、障碍,而造下重业———杀佛、害
佛、反叛佛。本来他可以成就正果慧业,却因为这份欲念,而使他生起这份罪的障碍
§ 心 存 感 恩 不 著 相 §
频婆娑罗王虽然信仰佛法,却没有亲身体悟,而不知道人性的苦难,等到他亲身
经历之後,才真正体会出佛陀智慧的深广。
提婆达多与阿□世王两个人,可以代表人们纯真的佛性受到欲念所遮蔽,产生了
阴影而动摇信心;由於信念动摇,所以造就重大的罪业,不但无法成就佛果,反而造
下入地狱之因。
因此,罪业的障碍到底是自造还是人造呢?无法成就道业,到底是自障或人障?
总而言之,一切的道业,都是自生障碍,而一切罪业也是自造。所以,我们要以佛心
为己心,若能够时时以佛心为己心,则看普天下的众生皆是佛;用佛陀的心来包容一
切众生,则对人不怨、对事无尤;不生怨尤之心,就能常常快乐自在,而且会时时精
进,不受外境所障碍。
总之,不论是不好看的面容、不好听的语言、不好做的事情,我们都要抱著感恩
接受之心;若能如此,一切障碍都可以破除了。
这就是「五停心观」最後的一种方法———多障众生念佛观。「观」是反省、观
照之意,我们要回光反照,藉外面的形态来反照自己、警惕自己,则世间一切的动态
,都是我们最好的教育。所以这个「观」字,也就是接受人事的意思,要藉事练心—
—藉著人事来锻□我们的心思;因此,我们要面对人事、接受人事,并且感恩人事。
「五停心观」全都讲完了,心散乱时应该用什麽方法来治散乱心;多贪欲时要用
何种方法来治贪欲心;发脾气时应以什麽观念来破除□心;产生人我是非的愚痴心时
,要用什麽观念来破除人我是非;面对各种外境时,应该以何种方法来面对?佛陀苦
口婆心,莫非是要使我们明心见性,用智慧来印证心地的光明。
佛法在东方盛行,佛陀有如一只手指,众生则是「因指见月」———依佛手指所
示的方向看月亮;千万不可执指弃月;若只注意这只手指,会失去真正观赏明月的机
会。
佛陀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不希望众生执著於法,迷失道理。所以我们应该藉法
见理,尽管佛陀是以种种方法来引导我们,但是他却是只包含一个道理———要我们
明心见性。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