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 (Part 3)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若得见性,即能出五蕴之狱,不再流浪尘劳。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坛经亦云:「世人妙 性本空,无有一法。」空性包含万法,却无一丝一毫的实有。其中不立一相,没有对待 分别,本是圆成一体。所以能成万法,正如水能成冰,是遇缘而生,却非本有冰於水内 ,遇冷而出;冰水即是一体。 所以真性之内绝生佛之对待,何有垢净之分? 那有人我 之别?众生颠倒,不识自家风光,执四大合和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流浪轮转,反主为 客,也正是迷於此理。大宝积经中,舍利弗尊者曾言:「一切诸法,无为无生无言是空 。若是空者,有何可证?」空性之理,不住一相,行无行行,言无言言,证无证证。也 因此,才能神通自在,不碍於物,起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任运庄严。 空性一理并非遥不可及。试想万事万物,在下的时空一消逝,下一刹那就产生了变 异。世种种如电影般一幕幕闪过,影终人散,不过一片寂寥。一切不是空而起,又还归 虚空? 就在这擦身而过的刹那,虚空又何曾坏散? 而在初春的疏落中,新枝吐芽,深 秋的萧飒中,古月映枫; 四时的兴化,气象万千,不也是虚空涵容之德? 若能无取亦 无舍,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皆如来。 所以苏轼[前赤壁赋] 有云:「盖自其变 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空性之理,朗朗现前。 昔者,楞严会上,□陈如尊者,自陈所悟「客尘」一理。说明妄想烦恼,有如空中 微尘,来来往往,但是空性却如虚空一般,寂然不动。悟得此理,客尘来往,无碍於虚 空,则无入而不自得。久之,妄想也销归自性。由此可知,若得见性,即能出五蕴之狱 ,不再流浪尘劳;契入无为解脱之涅盘,返佳自性道埸。 坛经云:「佛法是不二之法。」涅盘经亦云:「不二之性,即是佛性。」那麽前文 ,释心阐性,岂不大违世尊旨意? 若究竟之理,菩提涅盘本为一。 分心分性,不过以 体用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佛性。 如人未曾见过太阳,则先为其叙述太阳的本体; 使之 不错认阳光即为太阳全体,或只知太阳本体,却不知其普照大地之德。同样的,菩提心 为用,所以是无住生心;涅盘性为体,以能含万法,却无生灭。若离涅盘,何来大机所 大用之菩提心?若舍菩提,则此涅盘单著偏空,失去了灵知灵觉,随缘任运之佛庄严。 所以方等时,世尊赞扬大乘,弹劾小乘沉溺贪著於三昧酒。般若时,荡空破执。法华涅 盘时,开权显实,会三乘之权,於一乘之实。皆是令诸行人得入站提涅盘一如的佛佑见 中。 但在一真如法界内,亦不碍吾人作指月之标,使行人能不偏颇,趋入中道实相。 ● 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佛法并非是附庸风雅的形上之学;三藏十二部经 典,历代祖师的论作,其目的不外是令众生入毗卢性海。 欲驰骋於佛法的空明自之中, 无非是依奉行;落实於身口意,不妄於一切时中。然而修行诸多歧路境界,恐非是凡夫 之智所能臆度。 唯有依教理迷航之灯塔,方能不落险境。 因此,於理上了解心性後, 更要证悟。证悟之後,更要精进无为,直登无上正等正觉。否则说心说性,只落得□审 思量,枉度善缘。境风浩浩,心火炎炎,无常一至,众苦交逼,只能随业流转,亦无有 是处。 佛法以五弁十善为修行的基础。 在小乘,有五停心观,四念处等法门。 大乘依六 度万行,利他之中完成自利。然而五祖弘忍大师曾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金刚 经亦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於理上了知本心本性後,种 种观想修行,才有依归。但也不可因此自谓与佛无异,得少为足,徒增我慢。 古德有 云:「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上仍须依悟起修,脚踏实地。用功之法,可分为二: 一者依理,一者以事。 「实际理地,不立一法;佛事门中,不拾一法。」虽於空性之中,无有诸相,修行 之道,却不碍顺应众生习气,从有为入门。众生心习於攀缘,依附外境以为安住之处。 若没有一实际法门,有修有证之境界,小机众生恐是多生惶恐,无安心办道。所以於加 功用行中,藉种种对治之法,渐次去除颠倒妄想。「先以善舍恶,再以舍摄善。」广行 一切善法,增长善根福德,提升心境;断除一切恶法,停止恶业造作累积,不令恶困成 熟。日久功深,将贪□痴降伏之後,心清凉身轻安,再连善法也不住。待因缘一成熟, 即可证悟自性。好比一杯浊水,停止摇动,尘质沉淀,清水现前,方知心性本具,智慧 与禅定本在心源。所以高峰妙祖师曾言:「手持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 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手持青秧就好比加功用。行然不执於满田的青秧,低头 反观之,时性天才了然呈现。 悟起後修方是真修。契入自性後,褪去了我法两执,方是依真实因地修行。「未悟 之时犹自可,悟了之後事更多。」一待浊水沉淀,方见杯底满是杂质。此时,更须除去 杂质,如金销矿。所以悟後,可以在水边林下保养圣胎,静中养成;亦可以於红尘俗事 中,如达摩二入四行观所云:「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自利利他,广行六度 ,经由著种种境界,将藏於人中的执著烦恼习气一一去除;所以楞严经有云:「理则顿 悟,乘悟并销;事则渐修,因次第尽。」对於长久习气,亦不妨以种种观行对治,或以 思维转化心念。好比起了无明烦恼,即可依著随缘报冤无所求称法的道理,提起正念, 使於菩提道上得不退转。观行思惟化解了心障,即归於无念,但能作立,不成法执,则 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回护用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