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感的建□美学(910107)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中国时报   人间咖啡馆   910107

三少四壮集---暂时感的建□美学

⊙汉宝德专栏  

  不久前,远东建□奖选出了二○○一年的首奖,是一个没有封闭起来,
永远也没有完工的棚子。结果公布後,有些朋友开始忧虑,这是不是对建
□定义的挑战。其实在决审的委员会中,并不是没有委员想到这一点,但
是在「创新与突破」的大前提下,最後还是几乎无异议的做了这样的决定。

 这件事使我觉得「建□」的观念确实在改变中。对於世上的芸芸众生,
这也许不代表任何意义。不论在先进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对大多数人而
言,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寻求比较好的居住环境。可是对追逐时代精神的
建□界的朋友们,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往日的世界了。

  建□的价值,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中,大多是建立在永恒感的追求上。
建□能感动我们虽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还是超越时代的感觉。雅典的神
庙、罗马的斗兽场,甚至法国的天主堂,都予人以千古不磨的感受。因此
使用的材料是最耐久的石头。石头加工困难,运输需要甚多的人力,建造
的过程极为繁复。今天我们抚摸古建□上的石头,就感受到古文化的生命
力,与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这种价值的追求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新建□来临时才改变。钢铁与水泥、
现代的建造技术大幅的降低了建□永恒感的价值,合用成为建□界最关心
的课题。有些艺术的观念开始把轻快、飘浮当做建□的美感。钢骨、玻璃
的建□领风骚於一时,几乎成为现代建□的标志。

 可是现代建□家的嘴里歌颂著时代的精神,心里却仍怀著永恒感的渴望。
所以大多数的建□家喜欢使用比较接近石材的混凝土。到了上世纪中叶,
厚重的永恒感就回来了。革命家的精神消失,建□的传统价值卷土重来。
七○年代以後的所谓「後现代」建□,实际上是怀乡病的发作而已。人类
实在可怜,既无勇气接受冷冰冰的科技时代,又无法回到过去,只好使用
一些勾起回忆的零件,聊以自慰。

 令人讶异的是,美国是创造新科技的国家,也是建□传统最微弱的国家
,却无法从心底里接受一个新时代的建□。战後的欧洲已经落後於美国,
却能继续维持新建□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寻求时代的象徵。最明显的事实
是欧洲的前卫建□家不断的在钢骨玻璃的使用上做文章,当美国人沉缅在
怀乡的情绪中时,他们利用新科技把钢与玻璃的表达力推到极处,再度惊
醒了美国人。

 有趣的是,美国的钢骨玻璃建□也在追求永恒感。最近因被列入国家文
化遗产而进行修复的伊里诺理工学院建□馆,就像一座钢骨玻璃的庙宇,
有一股历万世而不惑的精神力量,只是把古人的石柱换上钢柱而已。在今
天的欧洲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真的要把建□的量感消灭。他们要努力使柱
梁在建□的造型上消失,换上没有量感的桁架式结构体系。因此,一套新
的建□美学就展开了。

  拜新科技之赐,今天的金属材料、玻璃的性能已大大不同於往日,已不
需混凝土的保护,今天的高科技提高了建□工程的能力,使前卫的建□家
彻底把建□支解为没有重量的,钢管与钢索的组合体。为了贯彻使重量消
失的美学,欧洲的建□师在外壁上也使用反光的金属。

 这样的建□表达了怎样的价值呢?它需要我们以绝大的勇气来面对的,
是暂时的价值观。世界在不断的变动中,一切都是虚幻,都是过眼烟云。
在心理上,我们没有甚麽永恒的价值可以依赖,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的努
力,不断的向前迈进,才能肯定我们存在的意义。这是现代人的宿命。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暂时性取代永恒性,也许是建□新纪
元的开始。在这种意义上,耗资钜亿的公共建□与一个永远没有完工的棚
子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