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禅.禅中有画--高行健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标 题: 画中有禅.禅中有画 - 208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Nov 22 10:37:05 2001)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bachida ] 人生杂志208期 禅画,是禅人的画,也是有禅意的画。 将禅意纳入绘画中, 不仅影响了传统绘画技巧及创作思想, 也开拓了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画风。 . 陈威逅 . 最近旅法华人画家高行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富有禅意的绘画风格,曾 引起世人注目的眼光;而无独有偶,韩国出家僧人圆性法师「风铃.星光.小沙 弥」画展,其彷似禅画的画风,也在台引起一阵轰动,让人不禁想一探「禅画」 的渊源与特色。 禅,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开出灿烂的般若花,同时也在艺术领域中如文学诗词 、戏剧或绘画上,留下辉煌的历史痕迹。其中将禅意纳入绘画中,不仅影响了传 统绘画技巧及创作思想,也开拓了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画风。 禅画即有禅意的画 其实「禅画」一词,并未在中国历史古籍上出现过,禅画之所以为世人所 知,主要是日本人将禅画推介到西方,所以禅画的的英文发音并非汉文发音Ch, an Painting,而是日文发音Zen-ga或Zen Painting。 禅画一词的定义,学者说法不一。华梵大学创办人也是禅画家晓云法师认为, 「禅人的画,是有禅味的画,便被人称是禅画」。严雅美在其硕士论文《泼墨仙 人图研究》中,则以「禅宗绘画」一词,泛指禅僧所绘制的作品,如牧溪或玉涧 等人的作品、或有禅僧题赞或题跋的绘画作品、及题材上明显为禅宗的题材。另 外,慧炬出版社社长吴永猛的看法是,用绘画表示或衬托一个禅意就是禅画。他 表示禅画原本是禅师用以接引学人的方法与手段,它有几点特徵:一、从佛教禅 的思想,作实践印证的手法。二、以简略笔法,随心应手画出胸中的丘壑。三、 机锋转语,不拘泥常规,勾勒出悟道者的境界。四.画中有禅,禅中有画,诗画 大结合。 禅画题材及笔法 至於禅画的题材,古代多以人物来表现,例如常见的达摩祖师、六祖禅画、 十牛图等;近代的禅画则是从古诗句的意境体会而作画。而追究禅画的绘画技 巧,吴永猛认为绝对的禅画,根本没有手法技巧,它是顺手拈来的、是应机的, 并不拘於任何方法或体裁,但若以研究的角度来看古今禅画,主要的表现技巧方 法,则可以归纳成三种。 首先是「笔墨黑白表现」。禅家以笔墨展现禅意,黑白的图像及水墨渗透的 效果,可以给观赏者很大的空间。而墨黑为众色之合;「墨」又与「默」通, 默,黑也。禅家借墨色,表示静默,拙□木讷,由静默以接近自然本体。 例如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一幅泼墨画,吴永猛认为其墨趣律动, 自然变化,气韵生动,刚健柔和,大气磅礴,流畅无碍,笔墨浑融,一气呵成。 而仙人像孩童一般天真的脸,好像一切都放下、没有负担的感觉,是画中最富禅 意的地方。 而现代高行健的禅画,也只用笔墨和宣纸,却表现出艺术的活力与创造力,其 水墨技巧的高度表现曾博得法国媒体的赞赏:「他的水墨全都是黑和白,但却渐 渐透出色彩,深邃得令人晕眩,其技巧令人著迷。」「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都 焕发一种将阴暗的画面转为光明的灵性。」 其次是「留白」。留白即一张画只画一部分,不画的空白部分,是让人有空 旷的感觉,及予心灵回旋的馀地。吴永猛认为禅宗谈空,逼你修持到空、虚的境 地,白纸与黑墨正好有这个作用,它让你觉得孤独、凄凉,但如果忍得住寂寞、 凄凉,就能产生活泼泼的生命力,正所谓能经得起大死一番,生命就会重生。 例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央只画一叶漂浮在水面的扁舟,一 个渔翁在船上独坐垂钓。四周除了几笔微波,几乎全是空白。但这样的留白,却 有力地衬托出江面上空旷萧条的气氛。另外,南宋的玉涧〈庐山图〉,画面左下 角有三个墨色浓淡分明的山头,在山间则有飞瀑泻下,但其右边却留下一大半空 白。 高行健也擅用中国水墨画的留白特色,如在〈悸动〉、〈心象〉等作品 中,都看到留白的处理。中华民国艺评人协会常务理事石瑞仁认为,〈心象〉即 在表现心中的形象,他胸有成竹地一挥而就,用写意的方式,将画面分三部分, 中间是较黑的部分,另外灰色部分有不同阶调,底下则完全留白。画面看得清楚 的你可以说它是什麽,不清楚的地方就要靠自己摸索,它提供一种模拟两可的意 象,这也是它富有禅意的地方。 最後一个表现技巧就是「画中有诗句」。在禅画中有时会加上诗句作引 导,例如南宋时代的玉涧〈庐山图〉,题有「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 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元代画僧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 题有「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 呵」,禅诗与禅画相得益彰。 然而吴永猛却认为,画中题诗句是宗教催眠,人们藉禅画以悟禅机,画扮演的 只是指月的功能,自己能体会画中意境才是高手,就好像小鸡要破壳而出,母鸡 只能啄一下蛋壳,其它完全要靠小鸡自己努力一样。 禅心画禅画 晓云法师认为「禅画要由禅心所流露」,他认为禅画必须有所契於禅心, 而後有所知於禅画,禅是简淡明雅,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代表天地,更能代表人 生。 明代禅画家石涛在《画语录》中也提到:「我自用我法,……法自我 立。」又说:「夫画者,从於心者也。」认为绘画来自画家的心灵深处,是心灵 的表现。 至於禅画受禅的思想影响为何?《禅与艺术》的作者张育英就认为,文人画受 禅宗理论影响最深的是意境说,文人画最主要的艺术特徵就是表示意境。盛行禅 宗的中唐,一些杰出的文人深入探讨意境,进而形成了独有的意境美学。 意境和禅境,在本质上有其一致性。张育英认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即 抒写主观心灵、追求「物我同化」的创作,以及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而何谓禅 境,正是青原惟信禅师所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後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 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种及至最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 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便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人山水画中抒发禅意 而禅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渊源与发展,也有其脉络可循。佛教自汉代传入中 国後,在绘画上出现了描绘佛教人物和佛经故事的佛画。佛画在唐代曾盛极一 时,但随著佛教的中国化,特别是中唐时期禅宗盛行之後,佛画开始走向衰落。 代之而起的是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唐代诗人王维首先将禅的思想和意境 带入山水画中,并开创了附属在山水画中的禅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大放光彩。 此时不少文人雅士追求参禅顿悟,并寄情书画以达禅境,苏轼便是此中最典型的 人物,他引禅理入书画,推崇「外枯中膏」之美,倡导「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 外」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之境界。 而这种以写心为主、抒发心灵情感的文人画风,至元代发展到高峰。元代文 人身处少数民族当权的时代,对前途感到渺茫和力不从心,从而转向追求内心精 神自由和人格完美。他们创造出意到笔不到、有意无意、若有若无的幽静而恬淡 的审美意境,让内心的忧愤和不满,在意境中获得心理平衡。同样状况发生在清 朝,文人藉著诗画,抒解被异族统治的忧愤,八大山人就在〈鱼狗图〉、〈枯木 小鸟〉、〈鱼〉中,以简笔手法表现出其随遇而安、心境敞阔,颇具禅意的一 面。 禅宗与禅画 相对於文人,一向标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 禅僧,认为任何一种有形的方式,落入言诠,便不是禅意,又如何看待比文字更 具象的绘画呢? 以禅宗著名公案「丹霞烧佛」为例,唐南阳丹霞山释天然智通禅师,在慧 林寺,天寒烧木佛像御寒,意即觉者是佛,不要执他求。另外,唐朝宰相裴休到 开元寺敬香,正巧黄檗希运在寺内。裴休问院主墙上的画像画的是什麽,院主 答:「祖师画像」。裴休又问:「祖师的画像在这里,祖师在哪里?」院主答不 出来。 这两则公案,都在说明,反对偶像,所谓执象以求,咫尺千里,心外求法, 即为外道。但是为什麽南宋以後禅宗杨岐派门下,创作了大量禅宗绘画。严雅美 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杨岐派的禅宗教义,与承认偶像的民间信仰有著相当密切的连 系之故,这也促成了禅宗绘画的大量流行。 杨岐派禅僧肯定绘画创作的态度,在元代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今日传世的 禅宗绘画,就大半成於元代,其风格也呈现多样的变化。然而透过绘画所领会到 的意义,已经过理性诠释,并非祖师们当时示众时,电光火石般直捷顿悟的契 机。正如笑隐大欣在(题殷济川画)中云:「然而南泉斩猫、雪峰辊球,盖其一 时示人,如石火电光,不可凑泊;心思路绝,语默俱丧,况可以笔墨形容哉?」 入明以後,禅宗各派急速衰微,因杨岐禅发展而盛行的禅宗绘画,至此也随之迅 速地退居幕後。 禅画东传日本 虽然随著禅宗的式微,禅画在中国无论是大陆或台湾都不盛行了。但禅画 却在禅宗东传日本後有所发展,从谦仓时代开始,经室町、桃山时代,到江户时 代达到颠峰,产生了不少代表性画家,例如雪舟(十五世纪,有「画圣」之称, 曾留学中国)、雪村、白隐(十八世纪)。吴永猛认为禅宗在日本民间极为普 及,禅宗礼拜供养祖师高僧的肖像画,因而助长了肖像画的发展,也画出不少道 释图,尤其达摩的画像取材最广、式样最多,形成日本禅画的一大特色。 日本後来甚至将禅介绍到西方,让西方人认识禅及禅画。但禅画发源地大中国 地区却禅画难见,也许藉著这次华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可以激励我们 重新重视与发扬禅画的精神。 ◎ 《禅画欣赏》吴永猛著/慧炬出版社 《禅画禅话》晓云法师著/原泉出版社 《禅与艺术》张育英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试论宋元禅宗绘画」严雅美著/中华佛学研究 第四期 --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版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