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光与造型的石雕佛像---邓廉怀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标 题: 强调光与造型的石雕佛像---邓廉怀 - 208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Nov 22 10:36:47 2001)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bachida ] 人生杂志208期 . 杨丽玲 . 邓廉怀的石雕佛像,质□自然、敦厚宁稳中,透出沉雄爽俐的气魄,没有 繁复刻意的雕凿,也没有艰深费解的附义曲折,无需多馀的言语诠释,唯赖观者 的细心体会。 一般来说,以石材雕刻,绝非类似以石粉压模、再刨光修饰的佛像可比拟。单 就技术与刀法而言,它对创作者的耐力、体力与功力,都是相当大的考验;尤其 是花岗岩等硬石,若无足够的经验与把握,连老师傅都不敢轻易尝试。 曾在金门服役过的阿兵哥就了解,他们最怕被分配去坑道构工,花岗岩质坚 难摧,往往费劲几小时,又凿又敲又打又炸的,才勉强「整」出一个小洞,可想 见以花岗岩雕刻有多困难!即使是经验老到的雕刻师傅,若以花岗岩为媒材,也 得花上比大理石至少多一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作品。 邓廉怀却不怕挑战,专擅以硬石为媒材进行创作,如〈达摩祖师〉即以花岗岩 中质地最硬的黑花岗岩雕凿而成,表现达摩永恒不摧的精神。他最近的「大鹏系 列」作品质材,仍以花岗石、大理石等硬石为媒材,展现鹰的不同姿态、造型, 线条流畅、刀法俐落,跳脱传统写实的束缚,化繁为简,去掉杂芜的干扰,以点 线面构成的块状空间,强调大鹏的气势、精神与意韵。「鹏是敏锐、崇高而宏观 的,化繁为简的V字造型,具有回旋、伸长、久远、贯彻一切、通明之意,隐含 一股向下生根、向上发展的引力和冲力。」邓廉怀诠释大鹏展翅的造型意涵。 其他如大理石、青斗石、黄砂岩等,亦常用於佛像创作上。 在传统中融入现代语汇 「佛像雕刻讲究刀法,以三度空间的整理组合,来呈现佛的庄严、美感、精 神……」邓廉怀表示,他不反对在传统上,佛像强调法相的庄严、饱满;但若只 是约束在一定的框框中,就很难突破,这也是佛像艺术总是无法跳脱窠臼的原 因。此外,用石材雕刻还有一大难处,他说:「取自於大自然的石材,里面的纹 路、色泽如何变化,无法从石材的外表事先判断,要实际雕刻下去才知道。有时 雕刻到一半,才发现里面有裂痕;或者以白色大理石雕刻佛像,雕到一半,里面 却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遇到这些情况,有时就前功尽弃了。」 邓廉怀说,欣赏石雕佛像,很重要的一个要领是「光线」。雕塑原就是三度 空间的立体产物,光线对於石雕作品的色泽、切面、结构、线条所呈现出来的效 果,影响极大。 曾经,他所受托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在创作之前,先用黏土塑出造型, 取得对方的认同後,才开始雕刻。但创作过程中,对方一个月内来看了五、六 次,每次都有意见,却说不出具体建议。「问题就出在光线上,光线造成视觉的 不平衡,当打了光,佛像的生命力就显现出来了。」邓廉怀在创作的实践过程 中,寻求风格展现,逐渐抛弃精细的写实诉求,转而朝向作品线条的简化,强调 光与造型之间的丰富对话。 基本而言,他的佛像并无前卫创新之强烈变革,但在传统中试图合宜地融入 现代语汇,显露出亲近人间的意味。例如〈地藏菩萨〉,即与常见端严趺坐的地 藏王不同,而采右足高踞、轻松倚坐於岩座上的自在形像,少了几许严肃,多了 一些不拘小节的趣味;而纯白如玉的〈观自在〉,菩萨法相祥和安然,轻倚於石 上小憩,与人殊无距离,彷若与人间凡夫平起平坐,随时可相亲交谈,完全没有 高低障碍。 目前安置於灵□山寺六尺高的白玉观音像,虽亦属偏向传统的法相造型, 但衣袖摺痕亦都予以简化,强调内在的精神层次。「在运送这尊佛像上山安座的 路上,很巧合地拍到一张照片,阳光恰从树影筛落,形成一道特殊的光束,八角 光环恰恰落在菩萨的手印之上,菩萨的手沐在光中,凝白通透。」邓廉怀说,照 片洗出来时,他也有点惊讶,被影像中呈现的庄严美感震动了。 多年与石为伍,邓廉怀对於石头有著深厚的情感,性格亦如坚石般有著刚毅 不阿的一面。早期的他,甚且像石般沉默木讷、寡言少语,这几年或许被采访的 次数多了,叙述创作理念与经历时也自如多了。 他说,早年并非佛教徒的他会投向佛像创作,实有一段颇为曲折的因缘。 三十六岁之前,他原只是个雕刻师傅,在花莲经营一家大理石工厂,雕刻了不少 受市场欢迎的工艺品;然而1985年,他已年近不惑,却毅然结束经营多年的大理 石工厂,携家带眷离开花莲来到埔里,全心投入艺术创作。 人生转折,巧遇贵人 许多人都不免好奇,为什麽他会有这麽大的转变?认真细究,邓廉怀笑 说,这一人生转折,算来与世称「水果师」的广钦老和尚虽无直接因缘,却有段 极深的间接关系。 昔日,犹在花莲经营大理石工厂时,有位信众发愿以四万元委请邓廉怀雕 刻一尊广钦老和尚的坐像。玩石多年,虽然一直都是雕刻工艺品,但是在邓廉怀 内心深处总觉得不满足,强烈的创作欲望从未停止骚动。因此,他对於这类挑战 性较强、发挥空间也比较大的订单兴致极高,也就不太计较价格,全力以赴;一 次次专程到台北土城的承天禅寺朝拜,并且收集相关资料,细细揣摩广钦老和尚 的神态、坐姿及法相。 邓廉怀以虔诚谦卑之心来进行雕刻,一凿一斧、一切一割,心意融会其 中,皆是恭敬,皆是法喜。从事雕刻工作多年,他的刀法与技术十分熟练,但他 不愿只是一味因袭旧有,模仿造作。与其讲究精雕细琢的外相美感,不若简化冗 杂的线条,呈现老和尚沉潜安详的精神之美。 「作品完成後,我很欣喜,自认为这样的表现还算令人满意,但订制者却认 为衣袖不应该有空缺处,衣服的皱摺也太少……,种种要求让我很气馁……」邓 廉怀笑说,虽然对方不满意,但他其实蛮高兴这件作品最後因此能留在自己身 边。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偶然的机缘下,知名艺术家杨英风旅 经花莲时,曾到访邓廉怀经营的大理石工厂,他对摆在店中的其他雕刻品只是随 意浏览,唯独对那尊广钦老和尚雕像观赏许久,而且频频点头。那回,邓廉怀与 杨英风只是寒喧几句,彼此并无深谈。过後不久,杨英风竟又二度来访,仍是情 有独锺,驻足於那座广钦老和尚雕像前,欣赏之情,溢於言表。 「为什麽不参加比赛呢?」杨英风建议。在这之前,邓廉怀只是老老实实在石 雕工艺上钻研,以之作为营生,想也没想过自己的作品竟可参加比赛,问鼎美 展。在杨英风的鼓励下,他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情,将这尊广钦老和尚坐像送去参 加台北市美展比赛。事实证明,这尊买主看走眼、不满意的雕像,其实是相当成 功的作品。它在比赛中荣获首奖,目前由台北市立美术馆收藏。 「或许是我比较幸运吧!」个性木讷的邓廉怀谦虚地表示,得奖带来的鼓 励,让他开始对各类比赛跃跃欲试,从而屡屡参赛、连连得奖,使得他原就潜藏 的创作热情更为炽烈。就这样,一个年近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毅然决定结束经营 良好的事业,投往创作之路。 放下身段,不计得失 当时,他对未来毫无把握,只是怀著满腔理想,就将全家都搬到埔里,拜 杨英风为师。从一名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老板,突然变成学徒,一切重新开 始,所有学徒该做的工作,像是□扫庭园、种树拔草,样样少不了。他放下身 段,不以为意,努力地看、努力地学,服了两年多的劳役,才开始有参与实际创 作的机会。 如果当时他斤斤计较於小得小失,就没有後来浸淫於创作中游刃有馀的邓 廉怀,正是能舍才能得;如果当时他舍不下生意兴隆的大理石工厂,那麽,今日 的他只是个为人作嫁的工匠罢了。 邓廉怀回忆,刚到埔里的前几年,他的家庭尚无法真正安顿,连居处都是 租来的。但彷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切得失无需强求、无需挂碍,运随机转, 只要努力去做,水到自然渠成。 某位埔里地方人士,因极为欣赏邓廉怀的作品,闻说情况,即自动提议愿 意廉售一块山坡地给他辟建家园,希望他能就此安居下来,好好地雕刻佛像。买 地之前,邓廉怀根本不知道钱要从哪里来?只是更认真地创作,由於作品颇受欢 迎,许多买主都愿意预付款项,耐心等待完成之日;很快地,竟也就筹足了购地 的资金。 初始,那片山坡地坡势陡峭,一片荒莽,乱石野木杂陈。他自己整地、规 画、监工,一车车的乱石废土运下山,一批批的建材运上山。附近的人都笑他 傻,认为在这片莽地上辟建房舍是不可能的。然而,足足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野 地终於变成景观优美、绿草如茵的家园。 白色建□矗立在草皮上,整片落地玻璃延引大量阳光进入室内,草皮上就 展览著他的石雕作品,大自然与人为建构融而为一。他为这个家取名为「一元 坡」,既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基业与生命在此转折、蜕变,同时亦有 与诚「意」、「缘」分谐音的讲究。 虽然并无刻意修行,但心怀虔敬的邓廉怀,只要是雕刻佛像,就一定戒绝 荤腥而改吃素。不过,即使创作了无数供人膜拜的佛像,但有趣的是,邓廉怀家 中的佛堂,却至今尚无佛像。 「真正属於我的佛像还没成型。」他望著窗外阳光下的雕塑品说,佛本无 相,佛像只是人自己塑造出来的形象罢了。「心中有佛更重要。」他意味深长地 露出微笑强调,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展吧! 邓廉怀新作〈大鹏鸟系列〉将於12月14日至18日,在台北市世贸二馆艺术展览 会中展出。 --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 释放心灵的尘埃 BudaFeeling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