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在外地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cjyeh@dadusan (苍鹘打参军), 信区: CrossTalk 标 题: 相声在外地 发信站: 东海大肚山之恋 BBS 站 (Wed Nov 6 01:32:49 1996) 转信站: dadusan 相声在外地 一、兄弟民族相声和方言相声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多姿多采、丰 富灿烂的文化,都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是以 北京为发源地、流传在中国北方的曲艺形式,除汉族外,居住在这 些地区的其他民族也欣赏并表演相声。相声大师马三立、侯宝林分 别是回族和满族,就是突出的例证。随著相声艺术的成熟和传播媒 介的发达,相声也流传到全国各地,受到各族、各地人民的欢迎。 随著相声普及,有些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家为了在 当地发挥寓教于乐、明快犀利之长,就使用他们的语言,结合他们 传统的说唱、幽默笑话,创造了适合当地的欣赏习惯和语言特点的 相声。如广东粤语方言区的粤语相声和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等兄 弟民族的相声。由于注意吸收当地的营养,这些相声已经在当地人 民中生了根。在兄弟民族地区,除了移植汉族相声外,也有本来就 有的类似相声的艺术形式,如朝鲜族的“漫谈”、“才谈”。因为 形式十分类似,姑称之为相声的兄弟品种吧。这些相声艺术的新品 种和兄弟品种,地区性强,又受到语言的限制,外地人欣赏有困难 。下面介绍几种兄弟民族的相声(按:这里提到的方言相声不是相 声中的所谓“倒口”,而是纯粹用方言说的相声)。 朝鲜族的相声 朝鲜族的传统艺术“漫谈”和“才谈”,分别相当于汉族的单 口相声和对口相声。与相声一样,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感,可以说是 朝鲜族的相声。它的起源和流传的情况不见文字记载,兴盛时期在 三十年代。与相声艺术的关系不明确,而从名称和演员情况看,可 能与日本的“漫才”、“落语”、“漫谈”有某种联系。“九一八 ”事变以后,“漫谈”、“才谈”受到严重的摧残,濒于灭绝。从 1945 年开始, 经过崔寿峰等人的努力,中国境内的“漫谈”、“ 才谈”得以复苏,主要流传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辽宁、吉 林、黑龙江三省朝鲜族聚居地 E。 1950 年,他们配合当时的农村 互助合作运动,又创造了相当於群口相声的新曲种“三老人”。这 些朝鲜族的相声本来只是群众的业余文娱活动,并没有专业演员。 1979 年延边曲艺团成立以后, 才开始培养专业演员,逐渐有了专 业作者,创作并演出了不少新曲目。 “漫谈”---- 以一人说笑话的形式表演。与单口相声不同的是 ,它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而是若干小笑话的集合。三十年代出现 了“漫谈”名家申不出。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当时正是日本“ 落语”的兴盛时期,对他的“漫谈”艺术可能有影响。他的代表曲 目有《笑的哲学》、《长生不老药》、《不三不四的话》、《禁止 出路》、《太阳》等。 “才谈”---- 二人对口表演,兼具“说”、“学”、“逗”、 “唱”。与对口相声不同的是,它没有捧逗之分。“才谈”的历史 比“漫谈”还要久远,据崔寿峰介绍说,与朝鲜李朝的历史几乎同 时,大约有六百年的历史。 在朝鲜受欢迎的“ZHco”(chaidan) ,其实就是“才谈”。“才谈”的代表曲目有《寻宝》、《信心万 倍》、《受奖的那天》等。 “三老人”---- 吉林延边自治州的朝鲜族文艺工作者崔寿峰 、元株森、许昌锡于 1950 年创造,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运用延 边地区的方言,具有延边的地方特点。由演员分别摹拟进步、中间 、落后三种类型的老人,以争辩形式演出、在笑声中表扬先进人物 和新生事物,批评错误思想、落后现象,嘲笑和抨击敌人口在专业 和业余文艺队伍中拥有众多的“三老人”的演员和作者。代表曲目 有《百年大计》、《花束》、《好时光》等。 崔寿峰是朝鲜族的曲艺工作者、表演艺术家。1921年生于吉 林省延边。早年从事民族文艺工作,除大力振兴、改革“漫谈”、“才 谈”等传统曲艺形式外,还参加了新曲种“三老人”的创造。多年来, 他自编自演大量的曲目,培养了一批演员和作者。现为吉林省艺术 学院延边分院特聘教师。 蒙古族的相声 “笑嗑亚热”----1956 年, 内蒙主自治区蒙古族文艺工作者 达·金巴扎木苏把蒙古人民共和国著名作家策·达木丁苏荣的讽刺 小说《陶力根敦》改编为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 众的欢迎,命名为“笑嗑亚热”。从此,这种说唱形式就扎根於居 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他省区的蒙在族群众之中。后来,“笑嗑亚 热”融合了蒙古族婚礼说客的对词、对口好来宝、代日勒查好来宝 等几种说唱艺术的成分,继承了《巴拉根仓的故事》、《达楞胡德 勒其》、《沙格德尔》等幽默讽刺笑话的传统,又吸收汉族相声的 一些手法,逐渐趋于完善,成为独特、完整的说唱艺术形式。它以 “说”为主,辅以“学”、“逗”、“唱”。有散文、韵文、散韵 结合等三种表现形式。“笑嗑亚热”语言生动、鲜明、形象,吸取 了许多民间谚语、俗语,运用对比、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段,引人 入胜,具有艺术魅力。兼有单口和对口,以对口为主。“笑嗑亚热 ”的曲目有《好相识》、《松树》、《爱情之歌》等。从 1960 年 起,又编译、移植了汉语相声段子《女队长》、《找舅舅》、《打 电话》等。除了在内蒙古自治区演出外,还经常出访蒙右共和国, 受到欢迎。 玛希毕力格是蒙古族“笑嗑亚热”艺术家、内蒙古人民广播电 台蒙古语播音员,生于 1939 年。为了锻炼语言基本功,丰富蒙主 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他于 1962 年编播了第一个“笑嗑亚热”节目 《五个嫂子的演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就全身心地投入 ,终于成为蒙古族的笑星。他能编能演,能捧能逗,表演以说见长 ,语言幽默含蓄,台风□实文雅、舒展、大方。发表、出版了论文 《" 笑嗑亚热”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作品集《老熟人》等。 藏族的相声 在西藏地区,经历了从藏语相声到藏族相声的发展过程。青海 省民族歌舞团从 1961 年开始试演藏语相声; 西藏自治区藏族艺术 家洛桑多吉等也以西藏传统艺术形式“当林”(对白)为基础移植 汉族相声。先从翻译和演出相声小段做起,然后与藏族笑话、歌舞 结合,演出效果非常好。如果原来的相声段子中所说的某些事物不 为藏族听众所了解,就改用藏族人民熟悉的说法。如相声段子《抬 杠》中有“字纸篓”词,藏族人民一般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听不懂 ,於是就改为“装纸的筐子”。这样做,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 显然是不够的。相声所表现的事物及其语言都应该是群众所熟悉的 ,於是演员又在翻译、演出汉族相声的基础上创造了藏族相声,现 已成为拥有众多演员和曲目的新曲种。藏族的一些民间故事,像《 阿格登巴的故事》、《说不完的故事》等,都很适合用作相声的题 材。藏族相声运用了藏语中特有的谚语、谐语,穿插了西藏民间歌 舞,使喜爱歌舞的藏族人民获得充分的艺术享受。代表曲目有《相 声和歌舞》、《喝酒的害处》、《讲卫生》、《歌舞的海洋》等。 其他民族的相声 除了上述以外,其他一些兄弟民族也开始移植相声,如维吾尔 族曲艺家移植汉族相声、创造维语相声进展很快。维吾尔族演员阿 不力孜·托平提在 1986 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中以维语相声《光 荣的工作》荣获表演三等奖。此外,据说侗族也出现了使用本民族 语言表演的相声。 二、相声在台湾 台湾的相声由大陆传入,播种人是从北京来的相声演员陈逸安 。 陈逸安 1949 年到台湾,1950 年到 1960 年的十年间,与吴兆 南、魏龙豪等通力合作,多方奔走,惨淡经营,为相声在台湾各地 扎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曾荣获第一届薪传奖,1988 年病逝。如 果说,“穷不怕”是相声的创始人并不确切,陈逸安则可说是当之 无愧的台湾相声的开山鼻祖。 从 1950 年起,相声在台湾消声匿迹达 25 年之久。原因是多 方面的。陈逸安在《为民俗艺术请命》一文中指出:“三句话不离 本行,干什么,说什么,卖什么,吆喝什么。我对说唱艺术方面, 已经鬼混了三十多年。在一次宴会中,曾有有心人间我,为什么我 们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在台湾难以受到肯定?我说,因为时代的变 迁,生活环境的骤变,说唱艺术定要创新,要戏剧化、多元化,如 果配以乐器和小型化装,可能得到观众的接受,因为带有乡士性、 刺激性,更能充实舞台的空间。”1985 年 3 月,台湾学者赖声川 教授编导了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声由此复苏。王振全在《台湾相声发展近况》中指出:“今天台 湾的相声有别於传统相声,是以传统相声做为基础而发展出的台湾 模式、人文背景所属的新时代的相声。如非必要,我们不再穿长袍 ,手拿折扇了;所引用的怯口活(倒口活儿)不再是天津、山东、 山西、上海方言而以国语、闽南语、英语、日语取代;只要不影响 相声(语言艺术)的精髓,服装、化装、小道具,甚而灯光、音响 效果都溶入了台湾的新时代相声,与多媒介体的时代密切结合,戏 剧成分著重了许多。如今台湾相声艺术的观众群不仅是怀旧的长者 ,大量的知识青年也投入 ' 薪 传’的行列。观众层次越高,水平 越高,越能获得热烈的回响,尤以大专院校的演出为甚。台湾也有 了相声大赛,学校、社会团体成立了相声研习社,就连稚子、孩童 也能逗几个`哏 '。相声潜移默化的社教功能在台湾是必然会被肯 定的,企盼它能成为人人喜闻乐见的民俗精粹,从而挤身世界幽默 宝库。”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的成立,无疑是台湾相声复苏的重要 标志。它成立於 1986 年,团长王振全,副团长叶怡均。壬振全《 为传统说唱艺术点灯》一文道出了该团同仁的心声: 在西方强势文明冲击下,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一度陷入黑暗, 面临考验,纵然莎士比亚戏剧、莫扎特音乐乃至於好莱坞电影,在 国际艺术舞台上都极具贡献,且深具欣赏价值,但毕竟无法承载属 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无法描绘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兵乱、兴衰 和蜕变后所衍生出的生命蕴含。显而易见,这是·个必然的现象, 基于此,我们希望凭藉著我们的热诚和丰富的文化资产,努力拓展 传统说唱艺术的新生命。“汉霖”的成立,也就是我们这份目标认 同的根据。每段逗趣的相声背后,可能有著累世的辛酸和悲□;每 一篇精彩的鼓词背后,可能是多年的兵 传奇和血泪历史;每一次 登台演出幕后更真实地融合了我们的心力与这份令人难以忘怀的历 史、文化的乡愁。五年馀,我们穿梭在各种场合、舞台,扮演不同 的角色,唱出不同的曲目段子,在所有爱护我们的观众的喜悦的掌 声下,也激发了我们心中更多的省思,总希望在我们苦心琢磨後的 演出,除了提供的是份赏心悦目的享受外,更具有它隽永的启示意 义,为我们的传统艺术再点一次灯。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是半专业 的演出团体。团员虽有数十人之多,但除少数专职人员外,其馀都 有各自的一份工作。他们的工作时间较为自由,有可能安排空档, 参加演出活动。由於志同道合,兴趣浓厚,常常在忙完各自工作之 後,再到团里钻研曲艺。 除相声外,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还拥有竹板快书、铁板快书( 即山东快书)、全堂八角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岔 曲、河南坠子、苏州评弹等曲种,内容相当丰富。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每年春秋两季到台湾各地巡回演出三十多 场。每逢星期天,在台北新公园义务演出,为的是锻炼团员,培养 观众,此外还在机关团体、工厂、学校演出,加在一起,每年大约 演出二百场左右。他们格调高雅,作风严肃,演出是有选择的。据 副团长叶怡均介绍:汉霖的活动不受金钱因素的影响,除了推广演 出以外,有些商业机构的盛邀也不一定请得动他们。台湾流行“工 地秀”,即是在某些建□物动土时来场表演,歌舞升平,连脱衣舞 也上场,这种低俗的表演,纵有再高的报酬,汉霖说唱团也拒绝参 与献艺。在盛宴上,台下船筹交错,猜拳声此起彼落,台上献艺者 备受冷落,这样的场面也是汉霖拒绝之列。反之,若是学校、社团 的邀请,报酬虽有限,但基于推广的目的,他们爽然答应下来。 “只顾耕耘,不管收获”,是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倡导的宗旨。 此外,1990 年 5 月,台湾东海大学成立了“苍舆曲艺团”, 团长是叶建宏。其来由是这样的:“`苍鹊’一词源于唐朝之`参 军戏’,其角色有二:一日参军,日苍骼。演戏时参军主痴呆,苍 骼主打浑,犹后世之副净与小丑。此剧已具对口相声之雏型。`曲 艺’二字则为`说唱艺术’之同义语。本团追本糊滁,依此命名为 `苍骼说唱团’,除发主人之幽情外,更希望能在传统中求突破, 为此注入一股清流。”他们的主要活动有相声讲演和相声比赛。 当前台湾的相声名家主要有王振全和叶恰均。 王振全,1952 年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 曾任韩 香享餐厅经理。初学京剧,为京剧票友,后拜相声名家陈逸安为师 ,刻苦钻研,枝艺大为精进。王振全嗓音宏亮,挥洒自如,面部表 情丰富。他多才多艺,除相声外,兼通多种曲艺形式。他酷爱相声 ,认为“这种说唱艺术可以针眨时事,借题发挥,讽刺各种时弊` 也可以同时歌颂好的一面,起著教育性的作用”。同时又认为:“ 我从不因为这事很有意义、很伟大而坚持去做,事实上,是因为我 方爱这门艺术了,我们希望更多人喜爱它。” 叶恰均,艺名常,亿君,1966 年生于台湾。 厚籍浙江,母亲 是山东人,常常戏称自己是“南北合”。曾攻读国际贸易,毕业后 专门从事民俗说唱艺术演出活动。她与王振全搭档,合说相声。她 的嗓音甜润,口齿伶俐,台风活泼热情。 -- ※ 来源:.大度山之恋 bbs.thu.edu.tw.[FROM: unix.tceb.edu.t] -- Te se mper amo □ □ □ □ □ □ □ □ Vernie -- ☆ [Origin:椰林风情] [From: xinqiji.math.ncu.edu.tw] [Login: **] [Post: -13]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