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风情 尽在纹饰工艺 (2001.12.25)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中国时报艺文版 2001.12.25 青铜器风情 尽在纹饰工艺 文/陈希林 这麽古典庄重的青铜器,怎能想像他们也有 引领时尚潮流最尖端的过去? 证据不远,就在你我的身边。大陆的中国社 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学勤以我国的国立故 宫博物院、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史语 所等地的收藏为例,搭配目前正在台北市国父 纪念馆进行的「圆明园重现台湾:石佛青铜珍 藏展」展品,揭开青铜器在它们年轻时代的热 劲「漾」风情。 这必须回到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纪元 前十三世纪以後,也就是商代首都迁到殷的时 期。此时青铜器一改以往的古拙□实,身上的 装饰开始炫起来了。 首先是纹饰的大变化,复层花纹(也就是纹 上有纹,骨董商称之为「三层花」)变成时尚 主流。而且这些花纹广泛散布在器物的表面, 简直是满天花了。图形则以神话动物为主,例 如有鸟头虎齿鹿角的龙。 史语所及故宫收藏著上个世纪廿年代由殷墟 发掘 出来的青铜器,可以清楚看见这种流行对比: 商早期的物件仅有单层、带状的花纹,晚期的 则有繁复、全面的纹饰。 然後是种类、形制的繁复,仅一种「鼎」就 可以在方圆、腹深浅、足扁与否等方面大作文 章。在工艺上也发展出独门绝招,例如涂锡( 使成银白色)、嵌金或红铜等。 好日子没多久,到了周朝重礼乐尚铭文,脸 上顽皮的笑容收起来,身上繁复的装饰不再有 ,青铜器也变得更加神圣庄重,在祭典、宴会 等爱国爱民的场合担任服侍。 在专家的眼光中,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工艺水 准简直是退步又没出息,花纹也呆板。不过周 朝真的「尚文」,纹饰虽然拚输前朝,却在青 铜器上一直刻字,为後人留下珍贵信史。 商末青铜器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铭文字数有 点多又不算太多,单件物品不逾五十字。西周 猛刻字,不管是册命、祭祀、军事、律法、契 约等都刻,而现藏故宫的毛公鼎又以四百九十 七字被人叫做第一 名。 到了春秋中期,青铜器发展出生命的第二高 峰,外貌不再庄严凝重,花纹更自由,更平易 近人(不像第一高峰期的神鬼花纹)。代表性 的器物可以在史博馆藏有并展出的新郑大墓相 关器物当中看见。 龙蛇交缠而图形自成单元的「蟠螭纹」,或 者较细的「蟠虺纹」,就在此时发展出图案化 的内容,也没什麽 神秘崇拜的气味,还有流云般的花纹(有人认 为这是乘云升天的神仙思想),反正就是画成 美美的图形就好了。 工艺也更多样化,在「圆明园重现台湾」特 展当中可见到此时期的壶等器物,嵌红铜、错 金银,或以尖锐器物刻花纹。铭文也美术化了 ,文字变成装 饰的一部分。在日常用途上,人人都捧著铜镜 思索自己如何更美。 正如现在的飙什麽都会很快过去,青铜器的 狂飙日子到了东汉以後变得屈指可数。此时瓷 器大流行,比青铜器便宜又好用。幸好,还有 争气的小铜镜,默默持续照映中华民族的面庞 达千年之久。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