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佛像 造型独见 (2002.12.26)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中国时报艺文版 2001.12.26 北京保利博物馆珍藏撷萃系列2 青州佛像 造型独见 文□陈希林 北京的保利博物馆这次几乎将所有馆藏最菁 华全部运来台北的国立国父纪念馆展览。其中 「佛像」又为展出的三大主题之一。 大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金维诺,知名的佛像 艺术研究者表示佛教分由海路、陆路传入中国 ,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台展出的多件佛像作品当中,又以山东青 州出土的佛像为重。金维诺介绍,这些佛像一 方面 呈现了「改梵为夏」的本土化历程,另一方面 也解答了历史谜团,让今人得以眼见传说中的 「曹家样」,并更正前人立论之误。 上个世纪的最後几十年间,山东的青州地区 发现了大量石造像,从正式考古发掘(如「龙 兴寺」遗址以及「兴国寺」的故址)及盗掘流 失等不同管道,估计共出土了近千件佛像。学 者也得以从这些佛像当中,整理出青州造像的 独门特色。 第一个特色,就是「瑞莲」与「翔龙」并存 的 雕饰。许多雕像带有背屏,也就是背後一片屏 风,下方中间站著佛雕像,左右各立一个菩萨 像。各像之间可以看见飞翔的龙,口中吐著代 表祥瑞的莲花,雕像就站在莲花上。 代表吉祥的莲或龙并非由青州雕像艺术家首 创,但只有这里的艺术家们把它们放在一起。 而且大多数雕像的脸上都是笑意盈盈,同时带 有女性慈祥与男性威严的感觉。 在体态上,则以艺术家曹仲达创出的风格「 曹衣出水」为代表:就像一个人身著轻薄长衫 从静水中浮现,平滑的衣服没有一丝绉纹,紧 密又依顺地贴附在身上。 这麽迷人的曲线感觉,就是青州佛像的身形 特色。这似乎也代表青州佛像文化的交流源头 应该来自气候比较热的东南亚,所以才会发展 出「曹衣出水」这样的风格。如果来自中亚寒 冷的冬天,大概会把全身裹得紧紧的。 这些特色确实是艺术本土化的产物,依照当 地 人的理解、认识来改造佛像;并反映了佛教传 入中国的不同路径。换句话说从印度到中亚再 进到大陆西北,或是从东南亚经水路到山东青 州,佛像的衣服、味道一路转换。 北朝时期的海路还算发达,东南亚的高僧沿 海岸抵青州,带来的是衣著较少的热带佛像。 宋代描述的「曹家样」是衣纹稠密重叠的造型 ,其实这是从中亚传入大陆西北的佛像才有如 此衣著,因为当地冷,所以佛像跟人一样必须 多穿点衣服。 这些特色也代表青州这个地方的政治遭遇。 从十六国到南朝到北朝的统治,青州都躬逢其 盛。因此当地制造的佛像就融合了南北两地的 特色,例如早期南朝佛像的身形取自士人,所 以是饿得瘦瘦的知识份子样式。而脸上的笑容 则取自东魏,也就是笑得很甜美,不像後来隋 唐的佛像只有含笑。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