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才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stron.bbs@sparc20.ee.cycu.edu.tw (好想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选才 发信站: Another Netscape News Server User (Mon Sep 8 17:01:25 1997)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aidebbs!news.yzit!news 来 源: sparc20.ee.cycu.edu.tw 科举考试不是选拔人才唯一的方法,在科举之前,中国政府也 用过其他办法甄选人才,如汉朝的「 乡举里选 」,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官人法」。方法的改变,反映了各时代对人才的看法。汉人 用「乡举里选」,是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好的官员一定是一个有道德 操守的人,而这必须透过他平常在家乡邻里间做人处事的口碑,才 能得知。可是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或许道德高尚.却不一定有足够 的聪明才智或能力为国家社会做事,再者,负责到乡里选拔人才的 官员也可能因为私心而提报自己的亲朋好友,结果官员固定地出自 某些家族,政府官职也被固定的家族所垄断,他们建立了庞大的政 治社会势力,被称为世家豪族。 为了矫正这样的问题,曹魏改用「九品官人法」,依实际需要 查访人才,但是取代曹魏而起的司马晋相信只有世家大族出身的 人,才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才能培养出相当的能力来治理国 家,政府再次被少数人所垄断。直到南北朝後期,皇帝们才开始用 考试的方法广徵人才,让那些自己觉得有才能治国的人参加考试, 证明自己虽非世家出身,也具有治国的能力。到了晴朗,就正式开 设各种科目举办考试,让所有想到政府中做事的读书人都有机会在 考试中展现所学。 不过,唐代由考试出身的官吏人数并不多,他们仍承袭汉魂的 取才观念,认为一个好的官员除了学识之外,人格、品貌也很重 要;所以在礼部应试及第後,还要由吏部考身、言、书、判,也就 是要考核应试者的举止、谈吐、书法和公文程式的写作能力。同 时,由於皇族、贵戚与门第之人都可凭家世直接应吏部试,科考出 身的比例相对地很低,大约只占应选者的百分之五。另外在考试科 目力面,除了以帖经墨义检窍考生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又强调文学 性的诗赋创作,希望藉此观察一个人的惰性志趣。 帖经墨义考的是博诵强记,诗赋文章考的是文学修养,这样考 选出来的读书人,不见得明白经典中所说治世的义理,更难以活用 经典的知识处理当世待解决的问题。基於这种现实的需要,宋人将 考试科目作了调整,用经义与策论取代原有的帖经与诗赋。考试经 义是从经书中摘取某些文字,让读书人发挥论说,看看他们能否运 用经书中的知识进行论辩。至於策论则是从历史上或当代中找出某 些实际的问题,再给予一些矛盾的假设,要求考生说出自己的看 法, 提出解决的方案。 可是,後来参加科举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了达成技术上的公平 性,原本讲求活学活用的经义、策论,被要求以格式化的方式来书 写,以作为评分时的客观标准。这是明清八股取士的先声。开科取 士原是扩大求才的管道,使得民间才智之士也有机会展现所学,为 国服务; 现在选才的方法既然重视程式章法更甚於思想见解,再加 上利禄的诱惑,无异使科举考试转成为笼络士人,控制思想的政治 统治工具,结果是天下英才尽入统治者的谷中。 -- ※ Origin: 中原电机心站 ◆ From: 203.68.199.12 -- Origin: 中原电机心站 bbs.ee.cycu.edu.tw (140.135.12.1)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