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受天磨方铁汉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能受天磨方铁汉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Thu Oct  7 20:35:17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转载自 tzyouth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Thu Oct  7 19:45:26 1999 ]

□□□□□□□□□□□□□□□□□□□□□□□□□□□□□□□□□□□□□□□
□                                                                          □
□                          净因三要 -- 能受天磨方铁汉                      □
□                                                            证严法师      □
□                                                                          □
□□□□□□□□□□□□□□□□□□□□□□□□□□□□□□□□□□□□□□□

    修行的原则一定要以孝为先,奉养父母,并且皈依三宝,守持戒律; 而修行最重要的
态度就是「诚」与「信」:「存诚於己,可以教人无欺」,一个人的人格确实是以诚信而
立,我们若能时时心存诚意,不欺不诞、不卑不亢,则一切举止动作、行为表现,都将成
为教育身教或言教,启发他人内心的诚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                         □
~~~~~~~~~~~~~~~~~~~~~~~~~~~~~~~~~~~~~~~~~~~~~~~~~~~~~~~~~~~~~~~~~~~~~~~~~~~~~~

    佛法修行的法门很多,有所谓「八万四干法门」: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接触的众生
,根机参差不齐,有的人智慧门末启、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执著很深,所以佛陀要用
种种法门循循善诱。然而,不管是小乘法或大乘法,都不离「诚」与「信」。

    佛陀教导我们学法不可偏差,但是有的人偏於打坐参禅,一打坐就想求神通,欠缺下
工夫磨□、修持佛法的诚意,这样很容易产生幻觉幻听,一不小心就得禅病。

    有的人偏於念佛、偏执於个人了断生死,以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解脱今生的业
报,这种信念是不正确的,欠缺了净土法门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
认知。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断生死,必定要在人间培植大善根十天福德; 若只是断
章取义,就不是正确的信念。佛陀开演千经万论、无量无数的法门,绝对不离正信、正念
,能够依止正信、正念,内心自然存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

    「诚」、「信」两个字是修行之本——信为道源功德母,而诚可以成就一切事业; 所
以诚与信对我们很有助益。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若没有信用,讲
话不能让人采信,则他约为人就不可能被人看重,他的一生也难能成就。因此做人绝对要
言而有信,不可言而不实; 做人一定要心存诚意,以诚待人,不可欺骗人、隐瞒人。

    修行就是要修整自我的心,使之不迷失。「是诚不一,则心莫能保」,连自己的心都
保不住,何况是要得到别人的信用与敬仰! 那就更难了。

    所以找一再强调,信实、诚正是做人的基础,做人若无信用,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大
家还是认为你能说不能做,这样的人如何发挥所长? 因此,修行必须从「信、实、诚、正
」出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我们可以寒无衣穿,□无饭食,但是不能失去诚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                            □
~~~~~~~~~~~~~~~~~~~~~~~~~~~~~~~~~~~~~~~~~~~~~~~~~~~~~~~~~~~~~~~~~~~~~~~~~~~~~~

    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能受後代学者的尊敬,是因为他们有信、有诚,有清高的意志
——当他们认为国无道时,连这个国家土地所生长的粮食都不吃,宁愿流离他国、饿死他
乡,这就是清高之士、信实之人:他们虽然贫困□饿而死,但是他们的精神与芳名,永远
留传後世。

    古代的秦始皇富拥天下,但是他不诚、无信、施暴於天下,使民不聊生,百姓受苦,
而受到万世唾骂,无法取得别人的尊敬。所以说「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

    有诚有信的人就是「善知识」,像伯夷、叔齐,宁可舍弃衣食,虽然饿死他乡,但其
精神可以领导後世之人,我们要学习善知识的德行。「唯诚取信」唯有一个「诚」字才能
取得别人的敬仰信任,因此我们要非常谨慎,绝对不可失去诚信,否则就有欺人之嫌了。

    有句话说:「心莫欺人,反自取自欺」,你若欺骗别人,其实是欺骗自己啊! 你可能
骗得了人家一、二次,但当露出马脚时,则任由你再多的花言巧语,也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你: 这等於是欺骗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谨慎莫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受天磨方铁汉                             □
~~~~~~~~~~~~~~~~~~~~~~~~~~~~~~~~~~~~~~~~~~~~~~~~~~~~~~~~~~~~~~~~~~~~~~~~~~~~~~

    我曾听过有人这样说:「佛法教我诚信,但是我以诚以信待人,别人却无法以诚以信
对待我,这样我很快就会被人淘汰,事业无法稳固。现在的时代必须相互竞争、欺骗、隐
瞒,才能建立事业。」

    这是绝对不合道理的说法。一项事业的完成,是凭我们以诚信待人,发挥自己的实力
,在困苦中力争上游,乃能获得圆满的结果,所谓「能受天磨方铁汉」,当所经营的事业
无法顺利成功时,只要凭著自身的诚正、凭著,毅力,像一条铁汉一样,屡挫屡坚,就能
东山再起,迸现新机。

    宝石美玉从矿石而来,但若没有经过雕琢,它就不能发光、发亮:同理,人在世间,
必定要接受许多人事的磨□、考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遭人忌是庸材                             □
~~~~~~~~~~~~~~~~~~~~~~~~~~~~~~~~~~~~~~~~~~~~~~~~~~~~~~~~~~~~~~~~~~~~~~~~~~~~~~

    一般凡夫都容易妒贤欺能,能干的人不能被别人容纳,为什麽呢? 因为大自大了! 我
常常说「成功的第一□诀要扩大心胸、容纳一切众生:第二要缩小自我,不可自大。」要
能将自己缩小到进入他的眼里、透进他的心里,让他见了□不觉碍眼,甚至能从内心接受
你、喜欢你。所以,遭到别人忌妒、欺难时,要好好警惕自己。

    然而,「不遭人忌是庸才」,若自己表现得很好,却遭到别人的毁谤时,要安心立足
,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才干。

    「能受天磨方铁汉」,是要我们磨□坚强的意志,面对别人的赞叹或毁谤,要如如不
动,站稳脚步。「不遭人忌是庸材」是警惕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受人忌妒时要安然地接受
,受人欺难时,也要勇敢地继续做该做的事,要有宽容的心接受一切。

    因此,想不受别人的欺难,充分发挥良能,就要缩小自己,扩大心胸。被人欺难时不
要在意,因为「欺难」是凡夫的习性啊! 所以我们要常常自我警惕,虽然自己很能干也必
须缩小自己,不碍人的眼,不刺人的心,以温柔的态度对待人,扩大心胸容纳所有的人,
尽量做到不受人忌的程度; 设若被人忌,也要欢喜接受,赶快自我检讨,诚心改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佛法洗□得心净、志坚                        □
~~~~~~~~~~~~~~~~~~~~~~~~~~~~~~~~~~~~~~~~~~~~~~~~~~~~~~~~~~~~~~~~~~~~~~~~~~~~~~

    佛陀平等说法,普施一切众生,而因为众生根机不同,接受的心得不同,所以佛陀必
定要苦口婆心地教化再教化。但是不论何种根机的人,都一定会感受到佛陀的心怀,那就
是——「慈悲」。

    《法华经》第四卷「法师品」中,佛陀教化我们——普天之下,需要佛法流传,佛法
由谁流传呢? 法师。何谓「法师」? 就是拥有与佛同样的志向,行如来之行,与佛同样舍
俗出家,担起如来家业的「出家僧众」。

    法师必须能够将佛陀的教法完全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精神、心怀; 吸收佛陀的精
神,体验佛陀心怀,然後再以身作则教化众生,这样才堪称「法师」。一位法师必定是经
过佛法的洗□,洗得心清净,练得志坚强,而具足外柔内刚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存大慈大悲接引众生                           □
~~~~~~~~~~~~~~~~~~~~~~~~~~~~~~~~~~~~~~~~~~~~~~~~~~~~~~~~~~~~~~~~~~~~~~~~~~~~~~

    在「法师品」有言:「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这是一个比喻——将我们的心比
喻成「室」。如古人用「宅心仁厚」来形容很有爱心的人:「慧根仁宅」则是说一个人既
有智慧又有慈悲心。

    佛陀将宇宙比喻成一间大厝,这间大厝之内必定要有温暖的气氛,所以佛陀教导弟子
:若要引导众生,首要条件是自己的心必定要先有这分大慈悲。这也是佛陀明白的教化:
在教化别人之前,自己先要以「大慈悲为室」。

    「慈」是指「无缘大慈」,俗话说:「天下慈母心」,妈妈疼爱孩子的心,与佛陀爱
普天下众生如己子的心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凡夫爱的□围很狭窄,只限於爱自己的孩
子而已——孩子快乐母亲就快乐,孩子成功母亲就觉得光荣; 而佛陀则是以慈母一样的心
,去爱普天之下的众生,视普天下众生如己子,普天下的众生安乐佛陀就安乐,所以称为
「无缘大慈」。

    「悲」是指「同体大悲」,意即佛菩萨对众生的苦,感同身受。就像一般世俗现象,
社会大众总是携家带眷到动物园去,以欣赏那些关在笼里的动物为乐。但对佛陀来说。当
佛陀看到动物被囚时,是悲心满怀啊! 因为若拿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作比较,看到它
们囚禁笼内不得自由时,何忍视它们的苦为我们的乐呢? 佛陀与凡夫不同的心境也就在此
。众生的苦就是佛陀的苦,看到那些畜牲时,佛陀悲悯它的不得解脱,悲悯它的愚痴,无
法领悟佛法的境界。也因此佛陀曾明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能够投生人间,
就应该赶紧把握时间听闻佛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柔和忍辱」为衣                          □
~~~~~~~~~~~~~~~~~~~~~~~~~~~~~~~~~~~~~~~~~~~~~~~~~~~~~~~~~~~~~~~~~~~~~~~~~~~~~~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是佛陀提醒我们要好好看清天下万事,启发本具的慈
悲心,坚定行菩萨道的意志,以便施教众生。而想要施教众生,必定要先具备一分让众生
喜於亲近的形态。众生喜欢亲近什麽样的人呢? 柔和有礼。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
在於,「识「礼、义」知「廉、耻」,孟子曾说「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以衣服为例
,所有的畜牲都不必穿衣服,披毛带角就是它们的形象:但是人就不一样了,人必须穿衣
蔽体以遮羞耻。

    一般人大都注重服饰穿著,什麽衣服穿起来最美呢? 其实,真正的美人不仅用衣服装
饰,真正美好的人生,也不是靠外在物质经营出来的。全天之下最美的一件衣服是无形的
,那就是以「柔和忍辱」为衣。人人都喜欢柔和忍辱的人,一位柔和善顺的人,即使身穿
粗衣粗布,但他从内在散发出来的修养,会让人家一看就心生欢喜,被他柔和温厚的气质
吸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用一切法而不执一法                        □
~~~~~~~~~~~~~~~~~~~~~~~~~~~~~~~~~~~~~~~~~~~~~~~~~~~~~~~~~~~~~~~~~~~~~~~~~~~~~~

    每个人都想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而内心能够真正宁静才是最幸福的人; 那麽,什麽
样的人心境最宁静呢? 是佛菩萨,是圣贤人,他们的心境最宁静; 他们不会被恶劣的环境
所折扰,他们不会受世间的事相而乱了心,他们永远有毅力、信心,不管是面临大风、大
浪,不管是道路崎岖不平,他们总是安然自在、庄敬自强,这就是最宁静的圣贤人。

    佛菩萨和圣贤们又是用什麽方法才能使心宁静呢? 「诸法空为座」——运用一切法而
不执一法,不执著法就叫做「法空」; 他们看得透世间,他们看得透人生——人生几何?
只不过在呼吸间罢了,还有什麽好计较呢?

    重要的是应把握因缘,藉由服务众生来度化众生。因此,不但要能施教,还要能够身
体力行:不但要能够身体力行,还要能够无所执著。他们不曾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也不
会分别众生比自己愚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一切的众生而做——说法是为众生说法,
修行是为众生修行,一切皆归功於众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焕发慈悲的真善美人生                         □
~~~~~~~~~~~~~~~~~~~~~~~~~~~~~~~~~~~~~~~~~~~~~~~~~~~~~~~~~~~~~~~~~~~~~~~~~~~~~~

    古人说:「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由於梅花能够耐寒,才能在冬天里
开花; 所以,我们必定要像梅花及松柏一般,遇到任何境界,都要欢喜接受磨□。学佛,
就是学习锻□自己得以「大慈悲为室」,身著「柔和忍辱衣」,而成为一位具足仁心仁宅
的觉者,如寒冬中的暖流,给人温暖。

    「诸法空为座」,人生唯有从佛法中才能够真正彻底了解生理、心理、物理等现象蕴
含的道理,也才能了解到一切法皆空。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希望大家尽量体会、尽量培养自己慈悲的内涵; 当具
足慈悲的内涵时,自然就能以柔和忍辱为衣; 若能做到这样,就是最清净、最美好的真善
美人生了。

------------------------------------------------------------<< 10 待续 >>-----
--
■□■□■□■■□■□■□■□■□■□■□■□■□■□■■□■□■□■
  法本法无法   既然清净  何必有网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今付无法时  
 无法法亦法   上下十方  无为自在  因陀罗手  去曼达碍    法法何曾法  
□■□■□■□□■□■□■□■□■□■□■□■□■□■□□■□■□■□
梵网经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华电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学馆: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FROM: 140.117.100.125]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