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巴的胜观〉(上)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grace@Lion (善护念),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噶玛巴的胜观〉(上)
发信站: 狮子吼站 (Fri Dec 17 13:37:56 1999)
转信站: Lion

            陈履安的书房 〈噶玛巴的胜观〉(上)

    许多朋友们常问我这几年都看些什麽书,有些什麽心得。为此我在这
《善报》上开辟『陈履安的书房』这个专栏,转载对我修行最有帮助的
内容。本文摘自噶玛听列仁波切著、孙一居士翻译之《西藏十六世噶玛巴
的历史》,由台北噶举佛学会(宝□印经会)倡印。「噶玛巴」即中文说的
「大宝法王」,意思是「行佛陀事业的人」。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玛噶
举派(白教)的领导者,举世闻名的转世制度,就是第一世大宝法王创立的。
-------------------------------------------------------------
                 噶玛巴的胜观

  历代噶玛巴的传记和西藏式的生活方式关系甚深,也就是说人与神佛
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他们生活的主旨在於和心灵世界的交互影响,而此
交互影响的中心时刻即是这些成就者所谓的「胜观」。

  根据藏密佛法中噶玛巴所属传承的教义而言,可分为两个层面来说。
第一, 要使一个人能产生此等心灵体悟所做的基础工作。第二,经由渐进
的禅修功夫将一个人的直观力真正显发出来。这项渐进的训练包括三个
次第,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又称密乘)。为了能
正确的了解噶玛巴的胜观,将此基础工作和三乘的修行简述如下。
  
  噶玛巴的心灵观照和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理谛是合一无分的。事实上,
这正显示它隐於我们一切在日常经验中的实相,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
这与佛的基本教理「除了体验当下一切的显现外,别无其他称之为真实的
东西」相契合。纵然讨论到本尊和佛土时,它也只不过在描述一种真实而
无造作的精微而已,这些体验则在我们身边随手可拈。但同时大部份密乘
的教法也均属「自密」,意指传承外的人可以认为这种「自密」是一种技术
上的问题,譬如,对其传统的语辞或字汇不了解所致,但事实上它却完全
不是这麽一回事。噶玛巴的教法提供了行者一条直悟真理实相的捷径,
了知一切事物的本来之貌。
  
  不过,此真理并非存在於某个层面中的一个抽象实相,它正是我们
在当下不断以一种经验的形式将自己呈现出来之真实的一面。或许有人
会问可能吗?这样自然,这样平常的东西会是什麽□密吗?答案很简单,
依据佛法的观点,实相不是藉用人的思考能明白的,它只有我们心中清明
、开放,不被其他事物占有时才能见到。那麽哪□才能找到这样的心呢?
事实上,我们的心中早已习惯塞满许多计划、念头和目标等,而受到
得失、喜惧等的驱使,使得心永无安宁之日。这种永无停止的活动使得
我们的直观力无法显发而出,而直观力却是通往一切本来面目的大道。
噶玛巴的传承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乃在於它要教导我们一个超越我执的
途径。当我执消除,观力开启时,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便能毫无染污的
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否则,现象诸法的本貌永远是□密的。

  启发观力的第一步,就是出离。出离乃建立在一种认知人习於逃避
现实,而趋向追求舒适、安全可靠的一种心态的真相。当我们对於
「自我」不断寻伺图谋等的活动认识得越清楚时,也就越会对这些活动
产生一种厌离的心理,并且希望舍离它。出离是行者除去自欺的第一步。
我们常听到佛教的教理如是说,只认清问题并无法达到目的,我们还必须
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藉由修行才能办到。这样的训练可增长我们的
观力,而这些修行的方法在三乘佛法的教义中均有详细的说明。这项修行
构成了噶玛巴生命旅程的中心以及教导他人的内涵。

  觉观的第一个层次是「□钵舍那--观」,「清楚观见」之意,它可藉
由乘法的修行开展而出。小乘的修法是禅坐,将心轻轻的专注於呼吸之
上,并对周遭的一切保持清醒。经过这种简单的修习法门,我们由无始
以来即不曾间断的念头和思想活动便会逐渐减缓。然後再经过相当时间
的修行後,念头便会跟著止断,而在无念中生起清明的觉观,这就是
「□钵舍那」,它永不受偏见和希望的染污。

  在「□钵舍那」中会呈现出什麽样的境界呢?答案是一种当下的境界
,然而它也会呈现出其极为微细、多重复杂且具无尽依存的一面。例如,声
、色、感觉、思想等多种事物的原貌,以及自己与他人盼惧的影响。佛教
认为这种体验超越了自我,因为它所揭示的是现象诸法的实相,而非个人
所想像的一种世界。在这种体验中,我们会猛然发觉以往我们自己心中所
认为的事物都非真实的,它们只是隐藏在我们心中的一些错误而且是不可靠
的想法和概念而已。这种感受可说是一种初尝开悟滋味的第一步,因为我们
所见到的一切均已完全离於自我。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第三世大宝法
王让炯多杰或其他历代噶玛巴的小乘阶段训练,指的便是这种噶玛巴之胜观
的初步启发。

  小乘法的基础稳固以後,也就是藉由观修而能掌控我执之後,第二个
阶段的训练,也就是大乘法的修习便开始了。在观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切
现象界的细部及其相互依存的复杂性,因而产生无住空性的正观。虽然小乘
法的观修非常清明且锐利,但仍有其极限。因为在小乘中,观修的目的仅在
於求得自我解脱。此外它隐含有「获得某种具体的东西」的意义存在,
并给予行者一个可以依靠的休息所--微细的念头。换句话说,小乘仍带
有一个微细的自我。它将凡夫粗重的自我换之以心灵形式的自我,并带
著它进入自己的希望和恐惧之中--希望能得到更多观修的体悟,而惧怕
再落入轮回的无明之中。
                         〈待续〉
--------------------------------------------
          本文出自  化育文教基金会1999 10,11月份「善有善报」
          http://www.hwayue.org/chen/tung11-5.htm
--

              旧酒没  新醅泼
                  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吟和
                          他出一对鸡  我出一个鹅  □快活
                                          《四块玉》--□适  关汉卿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版 - 禅修的心态与调适讨论                              BudaSitting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