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觉支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精进觉支(1-1)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Sun Oct 15 13:09:14 1995) 转信站: Feeling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二、 精 进 觉 支 □ □ □ □□□□□□□□□□□□□□□□□□□□□□ 『 「 不 杂 」名 精 , 「 无 间 」名 进 ; 谓 修 诸 道 法 之 时 , 善 能 觉 了 , 不 行 无 益 苦 行 , 而 於 真 正 法 中 , 常 能 用 心 专 一 , 无 有 间 歇 , 故 名 精 进 觉 分 , 又 名 精 进 觉 支 。 以 勇 猛 心 离 邪 行 、 行 真 法 , 故 名 精 进 觉 支 。 』 「精进」——「不杂名精」,也就是专的意思;「无间名进」,没有间断称为「 进」,所以精进就是接连不断的进步。 「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 无有间歇。」这几具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说:我们的心若能专一无杂念,力行正 道而不间断,即称为精进觉分。现在的人想修行到心思专一无杂念,实在非常困难, 为什麽呢?因为追求的欲念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太强烈,所以心神自然不能专 精。 譬如「学佛」,许多人都自称是「学佛的人」,那麽问他学佛的目的是什麽呢? 他会回答:「为求了生脱死!」这就是他学佛的目标———求解脱。我们说过,学佛 有小乘、中乘及大乘三种类型。小乘者必须认真聆听别人的教法,然後依照其方法实 行,一听人家说认真拜佛可得到「感应」,也不用心思考拜佛的目的是什麽,只是人 云亦云,一味地停留於拜佛求感应的阶段,这就称为「独善其身」———为自己的得 失著想,而不关心大众。 也有人说,学佛必须多念佛,念佛才能消一切业障,往生净土。却不知道念佛的 真正意义是什麽?也不知道除了念佛之外,还要表现什麽外在的行为。 须知,念佛的目的,是要扫除我们心中的杂念以及爱欲的心态,要念得使凡夫心 转为圣人心,若边念佛边造口业,或一面拜佛一面造身业,那就是只听别人的一面之 词,而不再去深入探究学佛、念佛及拜佛的真正意义与目的。 所以,这也一样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因为他们拜佛与念佛的目的,只是为了求感 应、消业障而已,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修行正法、修养自己的身心。若是这样,就会生 杂乱心;存著有所求、有所得的杂染心念,当然不能「精」了。 做善事能够持续不间断,也是非常困难的,多数人都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一颗种子放入土中後,必须依靠各种外缘———阳光与水分都要充足,如果土中的 种子缺少阳光、空气、水分及养料,仍然不会发芽成长。 这就像我们修行一样,我们的修行心态与日常行为,一定要谨慎小心,连续不间 断。但是不要误以为持著念珠就是在「修行」,「修行」更不是每天穿著海青跪在佛 像前叩头礼拜,而是要善加注意自己心行,时时刻刻合於法、合於道,这才是真正的 修行。 何谓合於法、合於道呢?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与待人接物之道,必须心行 合一,言行一致,对於别人的面容态度,要常常表露出温柔的形色,微笑对人,表现 亲切和睦的态度,这就是待人之道。跟人家说话要轻声柔语,这就是表现我们内心的 修养。绝对不可念佛时念得响亮和顺很好听,而与别人讲话时却恶声恶语的很难听, 别人听了当然不会高兴了。人心不喜,则佛心不喜,所以与其念佛念得很好听,倒不 如讲话句句入人心、顺人意,如此才是真正的修口业。 对待别人要多殷勤、多帮助别人,不可光凭一张嘴,见大家辛苦地工作,却不肯 付出自己的力量,如此「见人苦而己受乐」,就不是修行了。我们必须身体力行,率 先劳作,领导他人参与辛苦地工作,只要我们多付出一分力量,别人就可以减轻一分 负担。所以,我们要常常抱持著「愿代众生担劳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理,这就 是处世接物之道。 不论是对人或对事,我们一定要抱持这种心态,这叫做「爱心」、「悲心」,也 可以叫作「慈心」;若更不惜自己的身躯,付出一切,就称为「舍心」———总称为 「慈悲喜舍」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常常抱持这种心态,就是无间断的「四无量心」 。如此,我们每天、每一时刻,分分秒秒都是在精进之中,毫无懈怠。时时抱持这种 精进不断的心,则绝对不逊於念佛及拜佛者,因为这是佛陀教育我们成功的目标,能 常常向著这个成功的目标精进,则人与佛皆大欢喜。 所以,「无间精进」,我们的道心要连续不间断,这样才会进步。 § 善 觉 道 法 , 不 行 无 益 苦 行 § 「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修诸道法」即修行时的一切到法。道 就是路,是佛陀引导我们走的路。也就是说,众生迷茫不得觉醒,佛陀一一为我们点 化,知道过去是迷,现在要向清净的道路去实行,这就称为道法。 「善能觉了」,我们既然在佛陀所指示的道路上行走,所作的一切举动及所修的 一切心行,应该能常常善加分别,这叫做善能觉了———会分别好坏、辨识正邪,清 清楚楚的明白何者该做,何者不该做。 「不行无益之苦行」———不要去受无益的苦。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了人身 听了佛法,就应该精确地选择正道去实行,不可盲目摸索,没问清楚方向就开始走, 走了一段路後,觉得好像有一点错了,才回过头来。请问,我们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 让我们走走停 停,走错路又回头问路,再重新开始呢?所以我们要慎重地选择所要修 的道及所要行的法,并且马上去实行。 假如我们还未选择正确的道法,就会常常进进退退,永远像只白老鼠踏鼠圈一样 ,无法前进一步。你们是否见过这种圆形老鼠笼?只要一踩踏圆笼,老鼠就会不断地 转圆圈。看看那些笼内的老鼠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也没停止过,但是任其转了多少圈 ,还是在原地。我们修行绝对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确地选择自己应走的道路。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教育我们学佛的目标是要达到圣人的境界 ,而这中间的路程称为菩萨道。一个人若能扫除人我之间的烦恼、是非,叫做断烦恼 。有的人学习念佛,却无法断除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例如有一对学佛的婆媳,平常念 佛时两人都很认真,但是没念佛时就不能和睦相处。这位媳妇非常用功,那□举行佛 七就到那□参加,东奔西跑,一回家就和婆婆比较谁虔诚。婆婆行动较不方便,因此 心□想:「既然不能和人家一起打佛七,就必须认真念佛。」於是在家□设佛堂,不 断念佛诵经,而手中的那串念珠也让她念得光亮耀眼。 这对婆媳不在一起时各自念佛,但是在一起时,就不断斗嘴,婆婆嫌媳妇的不是 :说自己以前如何做人、怎麽做人家的媳妇、如何的孝顺,而媳妇.....。媳妇 就回嘴说:「我已经不错了,我三餐还会煮给你吃,你看看别人.....。」媳妇 不断比较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如何,婆婆就比较她以前做媳妇的那一套;两个人关念不 能沟通,难免起争执、造口业。 一个家庭就因为婆媳问题而烦恼,孙子想到妈妈和祖母,儿子想道到太太和母亲 ,就非常烦忧。邻居劝著说:「你们是念佛人,就随和一点啦!」婆婆一听,竟然赌 气地说:「念佛就不能计较,那我宁可不念佛、不学佛,也要跟她争到底!」无明火 一起,连佛也不想学了。但是,她真的不要学佛吗?平时她也说:「要带业往生,赶 快念佛,这样阿弥陀佛才会来接引我....」,而无明一起,却什麽也不管了,像 这样念佛又有什麽用?自己所修行的道法无法分别是真是假,念经念到心脏无法负荷 而导致气喘,这就是「无益苦行」啊!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无谓的苦行者,例如修水行、火行,以及断食行的;而现 在更有人说:「我是修行者,所以要过午不食。」而平时他便非常挑食,这也不吃、 那也挑剔,这样的人说要修行,结果修到连路都走不动,这并不是正确得修行。人身 难得,我们要好好照顾身体,随著现在社会工作的需要,消耗多少体力,就要补充多 少营养;有充分的力量、充分的精神及智慧,才能解决众生的困难。所以,我们应该 要好好地利用身体,把握时间,发挥我们的爱心。 学佛就是要断烦恼,我们只要用智慧去分析道理,就可知道真正的断烦恼是在人 与人之间无计较;若是烦恼不能断除,就是无益的修行,我们应该行於真正的法中。 佛陀为什麽示现人间?是为了教育众生,这是真正的教法,他希望我们成就什麽样的 形象,我们就应该赶快去力行,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 今 日 的 辛 劳 . 是 明 日 的 花 果 § 「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我们要常常用心专一,不可一暴十寒。有 许多人还没进入我们精舍之前,都夸赞这□非常了不起,尤其是自力更生,是他们学 习的典□。但是等到进来一段时间後,有些人却觉得常住的工作太卑微,天天这样做 ,实在是大材小用。殊不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地基开始 建□起来的,若无地基,根本无法建□几十层的高楼。 慈济今天的成就,若欠缺精舍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就不能发挥这份救人、救贫 、救急、救病的功能。所以我常常说,一切的成就完全系於大家在精舍的努力,虽然 这些工作很卑微,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慈济所有的成就,就是从这□起步的。 所以,我们付出一份辛劳,就是得到一份修行。每天我到医院巡视,总是会问护 士们:「辛苦吗?」她们就说:「今天好多人,好忙啊!」那我一定在後面补充一句 :「就是因为你们忙,才有好多人得救啊!功德无量!」如果她们在那□□著,就等 於没有付出功能,痛苦的众生也就无法得到温暖、无法得到救助。 相同的道理,精舍□每个人的辛苦就是修行,有昨日的辛苦就有今日的成果,这 不是无益的苦行。我们过去虽然长期付出了辛劳,但是这份辛劳并没有白费,慈济今 日已经有一份成就,而这份发心不是到此为止,必须继续下去,永不退转。我们还有 比过去更浩大的工程、还有比过去更具意义的计画,例如医学院、护理学校..., 这都是我们为了将来千秋百世的大业而奠定的教育目标,所以我们要长期地努力下去 。 「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我们每天都是如此辛苦,没有浪费时光;这就是 专心无间歇,也就是「精进觉支」。 § 以 勇 猛 心 离 邪 行 § 既然已经选择正确的道法来修行,就要努力精进,不间断,不可中途而废。 「以勇猛心离邪行、行真法」。精进就是勇猛,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大丈夫则无 法精进於佛道之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提起勇猛之心。学佛的条件与慈济的志愿相同, 必须具足三种心态———信心、毅力、勇气。首先我们必定要有信心,启发了这份信 心後,就要好好培养自我的毅力;毅力充足之後,我们就有勇气发挥自己的良能。 看看现在的社会有多少的「勇夫」啊!一些青少年为了表现他们所谓的「勇」, 结果造成多少的社会问题?例如飙车,就是社会治安最大的烦恼。台南发生飙车暴力 事件,警察受伤的有二十多人,警车好几辆被焚毁,连警察局也被掷石头,甚至祸及 无辜,好几家民房都被烧掉。 虽然发生这麽重大的事故,飙车之风仍然照常盛行,几天之中,飙车的青少年总 共死伤了十几人,为什麽家长们对这些自以为是「勇夫」的青少年,一点办法都没有 ?无法劝导或阻止子女们这种玩命的行为?实在说,现在的父母真是无可奈何;那个 父母能放心,愿意让自己的子女骑著那辆疯狂的死亡之车,在道路上飞车奔驰?每个 身为父母的人都非常担忧、伤透恼筋,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父母无可奈何之外,更造成了社会治安最大的困扰,这种风气是谁造成的呢 ?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态之外,另则是由社会风气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有种心理,就 是爱表现,而有些社会人士更是爱看热闹,飙车的时间一到大家就站在道路两旁围观 ,让这些青少年以为这是非常风光的事情,难怪会喜欢在大马路上疯狂大赛车。不只 是男生飙车,连女生也加入这个行列,而且男飙车手还被封号为「火狐狸」,女的也 被称为「火凤凰」。 这就是社会风气从旁鼓励出来的,是社会的病态造成青少年的心理病态,这真是 很悲哀的情形。青少年有勇猛心固然是好,却把方向走偏了,如果能将这种赛车的勇 猛心与毅力,建立在正信的思想上与正确的道路中,发挥我为人人的精神,牺牲小我 、献出良能,那麽,这个社会将会多麽可爱、多麽温暖呀! 有一年的父亲节,前一天有位放暑假来此当义工的大专学生,在医院跟我说:「 师父,我今天要回家。」我问他:「你还没开学,为什麽这麽快回去?」他说:「因 为明天是父亲节。」我一听,就叫他赶快回家与家人同享天伦之乐,让父亲高兴快乐 。他收拾好行李到外面等公车,告诉我想先到市内买些礼物送给父亲,我就说:「你 只要带著一份爱心回去,把在这□所学的规矩,以及这份温柔的气质带回去,作为送 你父亲的礼物,那你父亲比什麽都欢喜高兴。」 论语中有云:「孟懿子问孝,子曰:『色难』。」孔子的弟子问他,什麽才是真 正的孝顺?孔子回答:「色难」———「色」最难得啊!如果能以「色」———和颜 悦色,使父母高兴,这就是孝。 「色」就是我们的行为态度,我们要时常面带著笑容,和颜悦色,父母说的话, 要欢喜顺从,让父母一看到我们的行动作为及态度就心生欢喜;做任何事都能使父母 放心,这就是最大的孝。如果子女不守规矩、不温顺体贴,即使买了许多东西给父母 ,父母也是很烦恼痛苦的。 有的人甚至说要去赌博,赢很多钱买东西给父母,这是不是孝呢?这不是孝,这] 是错误的行为。子女赌博会使父母痛心、烦恼重重,尤其是现在的大家乐,使人倾家 荡产,连自己的妻小都无法安定了,那能安定父母的心呢?所以发自内心真诚而表现 出的行为,就是孝道最好的实践。 佛陀教我们做人的方法,是要先选择正确的做人道理;而学佛则要选择学佛的方 法。选择了正确的做人道理後,就要认真地实践人生正道;学佛的道理若选择妥当, 则必须不断地精进,不可停歇,这就是「用心专一,无有间歇」。佛经□也说,要以 勇猛心离邪行、行正法。过去有不好的习气、偏差的信仰、错误的行为,必须赶快回 头,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以勇猛之心离开邪行,以精进之心力行正法。 § 名 利 地 位 都 是 虚 幻 § 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很多都不是真的可靠的;不只是我们的身外事物不可靠,而 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心就很不可靠。 佛陀在世时,到处弘扬佛法,在他弘法期间,启发了许多年轻人清净的本性而出 家学佛。有一段时间,佛陀在王舍城弘扬佛法、教育众生,其中有五十位很有名望的 大长者之子,也来听佛讲经。所谓大长者,就是王舍城中的大上人,如同现代的扶轮 社、狮子会.....等许多有名望的大企业家,联合组成的团体;而他们的儿子, 也大多是既年轻又事业有成的青年人,共同组成的一个组织。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内讲经,这五十位有身分、有名望的长者之子也来听经。 佛陀说尽了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後,深深地感动了这五十位大长者子,他们 听完佛陀的分析後,了解人生所有的名利、声望、地位都是虚幻的,而且深刻体会到 人身难得以及佛法难闻,所以他们相互勉励、用心学佛,就这样,五十个人都弃俗出 家了。 他们出家後,大家都非常欢喜,当时他们的父母亲友表示要举行一个欢喜的庆祝 会。於是这些富有的家族、亲友共同成立一个供僧大会,除了庆贺五十人出家外,又 供养佛、供养僧。佛陀和僧伽们受过供养後,佛就带领他的僧众回到耆□崛山。出城 的途中,路边有一池污水,污泥上长满了许多莲花,佛陀便说了一首偈文: 如 人 开 天 沟 , 接 近 大 道 边 , 沟 中 生 莲 花 , 香 洁 可 人 意 ; 人 有 生 死 劫 , 凡 俗 茫 茫 然 , 智 者 要 出 离 , 作 为 佛 弟 子 。 阿难随侍在佛的身边,听在耳□,便记在心□。佛陀回到耆□崛山後,就坐定下 来,这些弟子也是跟著坐定。此时阿难就请教佛陀:「佛陀在半路上为什麽说出这段 偈文呢?」佛陀回答:「大多数的人都是心念难断,这五十位初学的比丘,由於入佛 门不久,又受父母、亲友们这份温柔亲情的影响,所以心念动摇,起了依恋难舍的心 理。」 人的心念常常就是这养,当初发了勇猛精进心而出家,如果家人□勤地来看望, 或是以利欲物质来附著,我们常常会因此退失了道心,这就是情难断、爱难舍,像这 样便妨碍道心。这五十位初出家的比丘,由於亲人朋友的那份爱念,使他们的俗心又 再复发,佛陀知道这些人心念不坚定、意志不坚定,所以念出这段偈文。 § 有 情 众 生 具 十 类 烦 恼§ 佛陀接著说,世俗人的烦恼很多,大致说来,有十类烦恼:一凶、二吉、三毒、 四倒、五蕴、六入、七识、八邪、九结、十恶。 第一是「凶」———人命在呼吸间,任何时候只要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送了命 。你们如果到医院去看看,就会深深感觉人命无常....。曾经有一位委员的公公 身体一向很好,没有什麽病痛;一点预兆也没有,就突然往生了!这就是人命在呼吸 间。不仅人命无常,世间更有许多的天灾、人祸。例如加拿大的龙卷风,在短短的几 秒钟之内,竟然发生六起,毁坏了整座小镇,也夺取了许多人命。在电视新闻的画面 上,又看到孟加拉发生大水灾,不知造成多少人命伤亡,这些都是天灾。而一些人为 了逞一时之快而飙车,丧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人祸。我们医院的急诊处,一日之中 ,大约有十几人来接受急救,医院闹血荒,一直呼吁大家尽快来捐血,就是因为许多 人开刀动手术,急需输血。这就是人命在呼吸间。人命无常,故称「凶」,它常常出 现在我们的身边,前後左右、四面八方无所不在,是人生最大的苦患。 再说「二吉」———吉与凶正好相反,顺利、欢喜的事叫作「吉」。我们应该感 到非常庆幸,因为人身难得,而我们现在已得到人身;我们也比别人更幸福,因为佛 法难闻,而我们已闻了佛法,「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这是很好的事, 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吉」。 「三毒」———就是贪、□、痴三种烦恼。我们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明明 知道佛陀的教法是要洗□我们的身心、净化我们的精神,但是仍然无法灭除贪、□、 痴三毒,这是学佛者最大的遗憾。 「四倒」———「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相反的说法———无常说常、不乐 说乐、无我说我、不清净说清净。佛陀一再教示我们无常、苦空、无我,这是真理; 而「常、乐、我、净」即是「四倒」。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法。这些法一般人若无法深入了解 及深刻体会,必然无法摆脱这五种精神与身体上的烦恼。 「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精神常常会 受到这六种意识的困扰而产生烦恼。 「七识」———乃意识之外的思想。 「八邪」———是八种邪道。与「八正道」相反的就是「八邪」,包括邪见、邪 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九结」———是九种使众生不得解脱生死的烦恼,有爱、恚、慢、无明、见、 取、疑、嫉、悭等。 「十恶」———是身三、口四、意三,总共十种恶。口业有妄言、绮语、两舌、 恶口;身业有杀、盗、淫;意有三种业,即贪、□、痴;合称为十业。 以上都是世俗人所谓的烦恼,学佛就是要灭除这些烦恼,好好把握人身,善加选 择正法,才能把烦恼完全少除。 § 修 行 要 如 莲 花 出 污 泥 而 不 染 § 所以佛陀说:「如人开田沟,接近大道边,沟中生莲花,香洁可人意。」人心中 的烦恼很多,有如大道边的田沟,田沟中有许多污泥及秽物,若能在沟中生出莲花, 则其洁净与芳香能覆盖住那些污浊之物。这就是说,我们的亲族中若有一人发心修行 ,就像是在污浊的烂泥中长出的莲花,香洁美丽,令人生欢喜心。有一句话说:「一 子出家,七宗八祖能超生」,意思是说,家中若能有一人出家,不只能度化他的家族 ,甚至能净化社会。所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尽管社会是这麽污浊,依然能长出 香洁的莲花,而且只要有莲花,就能净化社会的恶浊。所以我们要多多发心、身体力 行,出离污浊,在污泥中长出洁美清香的莲花。 「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智者要出离,作为佛弟子。」佛说,人人有生死之 灾难,有生必有死,凡俗之人无法察觉人命无常,而有智慧的人就会追求正道的心念 。所以说「智者要出离」,我们要好好出离污浊、脱离凡俗,这样才能真证正成为佛 弟子。 身为佛弟子,就好像从污泥中长出来的莲花一样,一定要善加守护这份出污泥而 不染的清净心。佛陀为这五十位初出家的弟子说此偈文,就是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 提起勇气,以无比的毅力割爱辞亲、弃俗离欲。佛陀知道这五十人的心态,所以看到 路边的莲花後,就说了这段偈文来开示他们。佛陀的教育就是「观机逗教」———先 观察了解他们的心态,然後就地取材,以所见的景象作为施教的素材。 所以,我们学佛者必定要知道,佛陀的教育绝不是玄疑惑众的道法,而是生活中 最平易近人的教育形式。学佛不可心有所求、求於外境,一定要求於内心,净化心灵 ,选择正法好好精进,不可间歇,这就是「正精进」,也可以称为「精进觉支」。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