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总结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七觉支篇总结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Thu Nov 23 17:23:50 1995)
转信站: Feeling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七    觉    支    篇    总    结    □
             □                                        □
             □□□□□□□□□□□□□□□□□□□□□□



       念觉支是七觉支的最後一项。念就是思念,也就是在修行道法的过程中能明觉善

   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行动及一切造作都是糊□糊涂,无法明了。修行

   就是要修得日常生活一切明了,也就是善觉。

       明是明白,了是了解。待人接物,对任何人都能了解、能明白;对一切事都不糊

   涂,就是所谓修行的智慧。不过大多数的人一旦深入经藏,对经中的文字虽了解,但

   是一离开文字、经藏,回到日常现实的生活中就糊涂了,无明之心时常生起,像这样

   就是只在文字上了解,而无法在人事上明了。

       所以说「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修养中都能明觉无疑,分毫

   了解。若能如此,就可常使定慧均平,定与慧修持均平,则可用我们的定力发挥智慧

   、用智慧控制自心不散乱,这就是定与慧两者均衡平稳。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做

   到以下个种修行法则:


         『 若  心  智  昏  沉  之  时 ,

            当  念  用  择  法 、 精  进 、 喜  三  觉  支 ,

            观  察  诸  法  令  不  昏  沉 。

            若  心  浮  动  之  时 ,

            当  念  用  除  觉  支 , 除  身  口  之  过  非 ;

            用  舍  觉  支 , 舍  於  观  智 ;

            用  定  觉  支 , 入  正  禅  定 ;

            摄  其  散  心 , 令  不  浮  动 ,

            是  名  觉  支 。 』


       人心的散乱有二种:一是昏沉,一是掉举。昏沉就是糊□糊涂,任何事都不用心

   去体会、理解;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或者是懈怠、不肯精进。

   这都列入昏沉的行为中,昏沉就是爱睡,像在昏睡中。一天二十四小时内,真正浪费

   掉的时间就是睡觉,人一睡著,则什麽事都不知道、什麽事都不能做。睡觉既无法做

   事,不做事就不会进步;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什麽事都不肯用心去分辨、任何事都不愿

   去做,这和睡著又有什麽差别呢?

       懈怠也是在昏沉中。最明显易见的是我们在听经时,眼睛一闭起来就睡著了,这

   叫做昏沉。平时言谈中,不一定开示讲经才是说法,鸟鸣风声无不是说法处。真正有

   智慧的人,清早起来,心灵寂静,在大殿拜佛、打坐後,听到外面的鸟鸣声,就好像

   在为我们说四谛法;所以说,鸟鸣声也是在说法。

       冬天时,外面风萧萧,心静下来,听听风吹树动的声音,也会觉得四季在轮转,

   这就是无常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冬天一到,树叶枯落,我们常

   会自我警惕:人一年一年的过,年岁一年一年的加,自幼童慢慢进入老年;我们也会

   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可贵。

       所以说,真正用心者,不一定法师讲经才算是说法,山河大地一切的形象、一切

   的声音,无不是如来的广长舌相。若能拿出我们的智慧、念觉,则自然任何时刻都会

   使我们警惕。所以说,心昏沉时,常慎用「念觉支」。心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心

   思无法集中,或是动不动就想睡,这时候就必须用「念」———心念,观念,使心不

   昏沉。



                 § 时  间  是  智  慧  的  财  产 §


       一位委员的儿子,本来很放荡、爱玩,读书常常令母亲担忧,他很聪明,只是无

   法专心用功。这位委员带他到台北分会来看我。我当时问他说:「你现在读什麽?」

   他回答:「大学」。我问他念什麽系?他说:「经济系。」

       我就对他说:「那很好,经济系的人精打细算。在佛法中所谓的经济,不只是对

   物质、金钱的精打细算,应该是对时间的经济。我想,你既然念经济系,应该对时间

   也很精打细算,要好好利用时间。时间能累积我们无形的智慧财产,你若是只在物质

   、金钱、事业上讲求经济,倒不如在求学时赶快利用时间,累积智慧的财产。」

       他听完後,果真开始做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他分秒必争,将所有的时间、精神,

   全部都放在学业上。每次心一散乱,他就立刻想到:「师公说时间宝贵,要经济、分

   秒累积。」所以他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专一精神掌握时间。

       这就叫做「念」—— 一个观念的转变。过去他的观念□认为自己还年轻,要趁

   著青春年少及时行乐,学业只要应付得过去就好了。自从他听了佛法对时间经济的观

   念,马上能接受,立即转变人生观,现在他每学期的学业成积都名列前茅。这就称为

   念———观念。



                   § 但  愿  众  生  得  离  苦 §


       「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沉。」———「

   择法」即七觉支的第一「择法觉支」,「精进」是第二项「精进觉支」,「喜」则是

   第三种「喜觉支」。我们要常常心念精进,时间可以累积道业、成就事业、完成学业

   ;时间也可以累积功德,一分一秒无不是时间所累积起来的。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世间最短的时间单位是「秒」,而在佛法中有刹那、一念

   间;念间和刹那间,比秒更短———六十秒成一分,六十分钟则为一小时,一日有二

   十四小时,三十日才有一个月,十二个月则成一年;所以,就时间而言,秒是最快、

   最短的单位。而佛法中的一念间、刹那间,比秒更短更快,可以说一念之间就能遍十

   法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到达。例如现在我在花莲,若乘特快的直达火车到台北,则需

   花二小时半的时间,若搭飞机只需三十分钟。而我现在在此只要观想台北分会,一念

   间只需一刹那,我就到了台北分会,如果我想韩国的妙喜法师,心念一转,一下子就

   到那□了。

       所以,一念多快速呀!那怕是极为短暂的时间,只要好好累积,就是功德。要累

   积功德必须在一念之间———也就是观念,若能好好守持观念、守持於择法,善加利

   用智慧来选择,不浪费时间,好好选择该做的事,就可成就功德。

       例如现在慈济的工作,从慈善救济到建院事业,至今已二十多年,救济工作没有

   一天放弃过。有人说:「每个众生都带著自己的业而来,何必要救济他们?」甚至也

   有人说:「这些人带著他应该受的业,救济他是违背因果。」这种观念显然不正确。

       如果众生带业而来,已经定了业,必须受罪受报,那麽佛何必来人间?佛来人间

   是为了救众生,佛是不是也违背了因果?也使我们造业?当然不是,所以,我们的观

   念一定要很正确。如果下地狱的众生都是因为造了罪恶才下地狱,那地藏菩萨又为什

   麽要到地狱救度众生,而不赶快成佛?甚至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就是懵懵懂懂、糊涂无知才会受苦报,我们应该发挥爱心,以菩萨的精神、

   观念去代替众生受一切折磨;虽然一个人受苦,却能利乐许多众生。所以说:「但愿

   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要众生都能够得到平安、快乐,不急於为自己求

   解脱,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就是菩萨的观念。

       慈济做了二十多年的救济工作,在我的观念中觉得还是不够,我们还要更进一步

   集合具有善心与爱心的人士、集合发菩提心者,汇聚他们的力量与资源,努力从事建

   院工作。我每天到医院巡视,都觉得非常安慰,在这些年的时间□,有无数的人得到

   救治,许多人重获生机。我们医院第一位接受开脑的女孩———许淑芊,曾经蹦蹦跳

   跳,健康活泼地回到这儿,真令人欣慰,若不是慈济医院落成启业,这位曾经两次瞳

   孔放大的女孩,早已无法救治了!

       类似这种脑部手术的个案,自开业以来,已经做了好几个,接受开刀後的人都很

   健康、正常,与一般人没两样。虽然我每天都觉得很疲倦、辛苦,但是一到医院看那

   些患者面带笑容的说他已经好多了,我就很安心、很高兴,一切的疲倦随之消除殆尽

   。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建院是很艰钜、很辛苦的工作,我们扫除这些观念,不因辛苦

   而停顿,还是继续不断地推动、努力精进,才有今天的慈济医院。当时我们确定自己

   的观念,选择应该做的事———只从事救济工作仍然不够,还要为佛教、为众生,兴

   建慈济医院。所以说,一切的事业都是由观念来作选择。



          § 建  院  完  成  还  有  教  育  之  路  要  走 §


       现在医院已经完成,圆满起业,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观念应该放在比医院更远

   的路上,那就是———教育之道。我们若能够建立医学院,不断培育人才,使慈济的

   精神不断延续,那麽,人间佛教的慧命就永远不会消失了。

       这就是观念,我们必须善用自己的见解与观念,才能有所成就。

       当我们懈怠昏沉、心不专一时,就要用「择法觉支」———善加选择应该把心思

   放在那儿?应选择何种事业来发挥自己的精力?必须精神心力合一、不涣散;若时常

   涣散自心,就会「十做九不成」,世间这麽多好事,若每一件事都想做,绝没有一样

   可以完成的。

       许多学佛者都说要修福修慧,却不知道慧是在福中求,也不知道慧中带福,所以

   心思涣散不定,这样要学、那样也要学,那就错了。我一直强调,做任何事都要迹中

   精神、集中力量,但是,在精神与力量合一之前,要先有正确的选择,这就叫做「择

   法觉支」。

       选择之候,就要不怕辛苦,不断地精进再精进,精进就是努力。努力精进之外,

   还要有欢喜心,精进是件很辛苦的事,若是抱持欢喜心,就绝对不会疲倦。

       许多台北的委员坐飞机、火车来花莲,都是为了到医院做义工,她们每天从医院

   回来精舍,我都会问:「疲倦吗?辛苦你们了!」而她们总是答说:「不会啦!师父

   ,我们很欢喜做。」其实她们真的很累,但是因为有欢喜心,所以绝对不会懈怠。

       因此这□说:「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昏沉是懈怠之意

   ,懈怠就是懒惰、不专心、浪费时间、涣散体力。若要使体力化为良能,就要好好精

   进;若要使心常不懈怠,就要欢喜;若要使道业成就,就要好好用智慧来选择。所以

   说,若能善加运用这三种觉支,仔细观察诸法,就不会心思昏沉,而能发挥良知良能

   ,成就一切。



             § 人  生  一  半  在  昏  睡  中  过  了 §


       「念觉支」是七觉支的最後一项,念是心念,也是观念。人心有两种:一种是昏

   沉,一种是浮动,浮动就是掉举;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都不离开这两种心念。

       昏沉是空过时日,懈怠、不肯精进,一生都好像在昏睡中。一天有二十四小时,

   睡眠就占了八小时,等於是一日的三分之一,这些时间都是浪费的人生。一个人若活

   了八十睡,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都用在睡觉上,时间就这样消磨掉了。

       例如一个三十岁的人,就已经睡掉十年的时间,剩下的二十年是否有真正在做事

   ?真正在做人?我们活了三十年的时间,除了睡觉的十年之外,尚需十年以上的时间

   学做人、学走路、学做事,这些都只是学习的阶段而已,而剩馀的十年,除了吃饭、

   休息之外,就是无所事事。到底真正用来做人的时间,有几年呢?所以说人生是在昏

   沉中消逝的。




           § 选  择  「 正  法 」 才  是  入  道  要  途 §


       我们发心出家、修行,用功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出家之後,时间一定比在家时更

   充实,为什麽?因为我们有时间经济的观念,有此观念则能分分做事、刻刻精进。所

   以,要治昏沉的心必须善用「择法觉支」———好好选择这一生应该做什麽事。

       做事时必定要专心,世间的善事很多,我们应该要好好选择终身奉行的目标,专

   心地行善事、做善业。若心能专则道可成,很快就会达到目标;若心不能专,则半途

   而废,回头从新再起步,起步後又认为错了,就这样停停走走,不断起步、回头..

   .,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没有办法到达终点。

       所以我们应该专心选择一条合情合理、近人情也近人事的道去实行,如此绝对无

   误,也能很快到达目的地,这就叫做「择法觉支」。我们要善用智慧,做事之前要觉

   悟在先,先了解自己现在所选择的工作很辛苦,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仍在所不惜,

   这就是择法觉支。我们今天能共聚一堂,就是因为有共同的觉悟与选择,我们的选择

   就是慈济道业,以佛的精神、佛的本怀来选择。慈济的道业当然做起来非常辛苦,我

   们要觉悟在先;若能如此,则会全心全意尽力去做,心无旁骛,力量也不会涣散。因

   为精神集中,所以心力通达,这叫做「择法觉支」。



                   § 把  握  因  缘  种  福  田 §


       「精进」是不懈怠,「喜」是时时抱著欢喜心。学佛要及时把握时间,时日稍纵

   即逝,地球每天不停地运转,时日不为我留,我们应该好好把握时间,时机不断地逍

   逝,不可在因缘错过後才觉得懊恼。

       过去佛在世时,与佛同世的人,有时也会不知把握因缘,等错失跟随佛陀的良机

   之後,才自觉後悔、懊恼不已。

       佛在世时,交通不便,不像现在人,出门有出,渡海有船,非常方便;那时候都

   要靠双脚走路。有天,佛和恒河对岸的人有约,要在某日某时到对岸说法。约定的时

   间一到,佛就很安详地自竹林精舍走到恒河边,只见河水暴涨,远处有一艘船停靠在

   岸边,佛走到船边,把躺在船上休息的船夫叫起来,对他说:「船夫,请你将我渡到

   彼岸。」

       船夫在午休时间被人叫起来,非常不耐烦,纵使他知道这位叫他的人是佛陀,他

   还是懒洋洋的,眼睛一睁开就说:「你叫我渡船,现在是正午,太阳这麽大,那你先

   付船资我才渡你。」佛说:「我向来身无分文,现在又无人可借,实在无法付钱给你

   。」船夫说:「既然没钱,就不必说了。」佛只好说:「我一向将山河大地的一切沙

   石瓦砾视为钱财,没有金钱瓦砾的分别。此时我所见的一切山河大地都是我的财产、

   都是我的金银,但是你要从我身上拿出人间的代价,那我就没办法了。」

       船夫一听佛说没办法,觉得还是睡觉比较好,便不想渡佛了。佛见船夫不肯渡他

   ,只好仰天慨叹。刚抬头时,看到一群雁自北向南飞来,由彼岸飞到此岸,他感慨地

   说:「鸟雁不必求船师渡河,我却需求船师渡过岸....。」船夫躺在船中,不知

   佛何时离开岸边,只听到佛说了这些感叹的话,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过了中午,他看到对岸人山人海,就问自对岸渡船过来的船夫何事?那船夫回答

   :「我们那边喜气洋洋,是为了迎接圣人到临,人人互相庆祝能得佛说法。」这位船

   夫一听,万分懊恼错过殊胜的因缘:「佛亲自来到我船上要我渡船,让我结此善缘,

   给我渡圣人过河的良机,我却因一念的贪心,一念的懈怠,而失此机缘!」他在那儿

   自责,从此便立下誓愿:「从今以後,只要有出家比丘踏上我的船,绝对免费渡他到

   彼岸。」

       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时机,有时圣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有机会种福田,若不

   及时把握,则良机易逝。良机一逝,即使再度多少比丘,也无法弥补佛在眼前却不肯

   渡的懊恼与自责。所以我们要有「择法觉支」的观念,好好选择我们的法,不可怕辛

   苦,也不可懈怠而错过良机;要赶快精进,做一切事时时保持欢喜心,这样,昏沉的

   心念自然会消失,这就是:「若心昏沉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观察诸法

   令不昏沉。」




             § 自  凡  夫  的  起  点  直  至  成  佛 §


       『 若 心 浮 动 之 时,当 念 用 除 觉 支 , 除 身 口 之 过 非 ;

          用 舍 觉 支 , 舍 於 观 智 ;

          用 定 觉 支 , 入 正 禅 定;

          摄 其 散 心 , 令 不 浮 动 ,是 名 觉 支 。 』


       前面所说的昏沉,也可以说是懈怠过失。现在我们说「浮动」———是心念不坚

   定———有时候我们得到一法,就产生一阵子的热心,我常说:「热心易发,恒心难

   持。」平常凡夫,看到大家付出爱心,辛苦工作,心中就生感动,马上起了热切参与

   之心,但是若缺少恒心,这份热情很快就消失了。

       今天看到一个人,觉得很感动,一段时间後,遇到另一个人,所说的话句句迎合

   我的意;前後相比较,认为後者较前者好,便产生喜新厌旧的心理。如此有前有後,

   不断还有後者、还有更好的,像这样就是见异思迁,今天觉得新颖就被吸引,下个月

   热情又转移了方向,这就叫做「浮动」。今天选择这个法,过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个

   法不是心目中的理想,就回过头来再走另外一条路,这也叫做「浮动」。所以,我们

   学佛生了道心後,还要再加强根基,根基增长之後还要加强力量,有根无力,则芽容

   易萎缩。这就是我们强调「五根」与「五力」的原因。

       譬如一棵刚移植的树,树叶虽然青绿,但是树根尚未生长稳固时,只要一阵风雨

   侵袭,这棵树很快就会倒下,脱离土地。我们若是播撒种子或移植树苗,必定要小心

   照顾,使树根向下伸展,增加根力,才能往上生长。

       心浮动就是道心不坚固,摇摇摆摆,像小草一样,南风吹来向北倒,北风吹来向

   南倒,这样就叫做「浮动」。此时应当「念用除觉支,除身口之过非。」除就是除掉

   ,也就是舍掉的意思;除掉杂心与浮动心,才能修好身、口、意业。

       若是今天高兴就说好话,明天生气就说坏话,今天高兴便认真去做好事,明天不

   高兴就去做坏事,便是缺少「除觉支」———缺少除掉散乱心的智慧。人世间,人人

   是凡夫,凡夫各有凡夫染著的见解,凡夫污染的见解容易以巧言蜜语牵动我们的心,

   使我们的道心掺了杂念,如此心思就会不正确,而开口、行动也容易造业。

       所以,要用除觉支除身口过非,若有除觉支,身口意的业自然不会产生,杂念及

   过错的恶一到心中,自然会马上除掉,我们的清净心念也不会受巧言蜜语所摇动,这

   就叫做「除身口之过非」。因为多数身所做的坏事都是受心念所指挥,口所造的业,

   也是受心念所煽动,所以要用除觉支的观念来除掉这些过失。

       「用舍觉支,舍於观智」,我们除了要去杂乱心之外,还要会舍———舍观智。

   观智当然很好,我们修行就是希望能有观想的智慧,那为何要舍除呢?是为了要保持

   清净的道心与单纯的意念,所以我们必定要精进,舍除过去所走过的路,然後精进努

   力於前面的路。

       我们不只要舍除坏事,也要舍除好事,舍除昨天做过的事。一个人若常常记著自

   己多了不起,能做多少好事、有多少能力、多麽能干....,若常常有这种心,纵

   然做得再好也容易贡高我慢。因此要舍掉昨天,谨慎於今天,所以说「舍於观智」。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要舍除过去之事。昨日已过,心念就要守住今天,要「用

   定觉支,入正禅定」,善用定力,不可让精神徘徊於昨日之事。「摄其散心,令不浮

   动,是名觉支」我们若能用定心舍除过去的观智,就能够时时入正禅定。

       我曾说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求禅,要学活禅,日常生活□,举止动作无不是在

   禅中,这才是真正的活禅。若能如此,心念就能统摄在一起,自然不会散乱,不散乱

   就不会浮动,而且道心会非常坚固,道心坚固则可走上康庄大道,直达长安;也就是

   说,自凡夫的起点直接通往成佛的目标。

       请不要想著「条条道路通长安」,应该好好选择,好好精进,时时抱著欢喜心,

   好好善用「除、舍、定觉支」来坚固我们的道心,守好我们的这条道路———自凡夫

   起点一直到成佛的目标,如此才不会走冤枉路,浪费时间。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149.33]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