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十不善品第四十

导读

(一)[0785c2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修行杀生,广布杀生,种地狱罪,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若有众生盗他物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贫匮,食不充口,衣不盖形。皆由盗故,劫夺物者,即断他命根。

“若有众生,好[贵>喜]贪,种三恶道;若生人中,门不贞良,窃盗淫泆。

“若有众生妄语者,种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轻,言不信受,为人所贱。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语所致。

“若有众生两舌者,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所以然者,由彼人两头传虚言故。

“若有众生麤言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为人丑弊,常喜骂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专正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斗乱彼此,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多诸怨憎,亲亲离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嫉妒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乏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贪嫉故。

“若有众生起害意,种三恶道;设生人中,恒多虚妄,不解至理,心乱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无有慈仁。

“若有众生,行邪见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乃在边地,不生中国,不睹三尊道法之义,或复聋盲喑哑,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恶法之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无信根故,亦不信沙门、婆罗门、父母、兄弟。

“比丘知之,由此十恶之报,致此殃。是故,比丘!当离十恶,修行正见。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四=三【圣】*

  “四”,圣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三”。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圣】

  ????

八=六【丽】*,=七【圣】

  ????

趣=起【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为“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注解]

泆:放荡、荒淫。

舋:罪过。读音同“信”。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恶因 恶果
杀生 生三恶道/生人中寿命极短
盗他物 生三恶道/生人中恒遭贫匮,食不充口,衣不盖形
喜贪泆 生三恶道/生人中门不贞良,窃盗淫泆
妄语 生地狱/生人中为人所轻,言不信受,为人所贱
两舌 生三恶道/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
麤言 生三恶道/生人中为人丑弊,常喜骂呼
斗乱彼此 生三恶道/生人中多诸怨憎,亲亲离散
嫉妒 生三恶道/生人中乏诸衣裳
起害意 生三恶道/生人中恒多虚妄,不解至理,心乱不定
邪见 生三恶道/生人中乃在边地,不生中国,不睹三尊道法之义,或复聋盲喑哑,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恶法之趣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48经所载十恶、十善及其业报,与本经相近,表列如下以供参照:

恶因多习多行 恶果 善因修习多修习 善果
杀生 生地狱/生人中短寿 离杀生 生天/生人中长寿
不与取 生地狱/生人中钱财多难 不盗 生天/生人中钱财不丧
邪淫 生地狱/生人中所有妻室为人所图 不邪淫 生天/生人中妻室循良
妄语 生地狱/生人中多被讥论 不妄语 生天/生人中不被讥论
两舌 生地狱/生人中亲友乖离 不两舌 生天/生人中亲友坚固
恶口 生地狱/生人中常闻丑声 不恶口 生天/生人中常闻妙音
绮语 生地狱/生人中言无信用 不绮语 生天/生人中言见信用
贪欲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贪欲 不贪欲 生天/生人中不增爱欲
瞋恚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瞋恚 不恚 生天/生人中不增瞋恚
邪见 生地狱/生人中增其愚痴 正见 生天/生人中不增愚痴


(二)[0786a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十五日说戒时,将诸比丘,前后围遶,往诣普会讲堂。尔时,世尊默然观察,诸圣众寂寞不语。是时,阿难白佛言:“今日圣众尽集讲堂,唯然,世尊!当与诸比丘说禁戒。”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语。

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今正是时,宜说禁戒,初夜欲尽。”尔时,世尊复默不语。

尔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中夜欲竟,众僧劳顿,唯愿世尊以时说戒。”尔时,世尊复默然不语。

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后夜欲尽,唯愿世尊以时说戒。”

佛告阿难:“众中不净者,故不说戒。今听上座,使说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说戒者,听持律说禁戒。若无持律者,其能诵戒通利者,当唱之使说戒。自今已后,如来更不说戒。众中不净,如来于中说戒,彼人头破为七分,如彼酬罗果无异。”

是时,阿难悲泣交集,并作是说:“圣众今日便为孤穷。如来正法去何速疾?不净之人出何速疾?”

是时,大目干连便作是念:“此众中何等毁法之人,在此众中,乃令如来不说禁戒?”是时,大目[*]干连入三昧定,遍观圣众心中瑕秽。尔时,目连见马师满宿二比丘在众会中,是时目连即从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离此座中。如来见讥,由卿等故,如来不说禁戒。”

尔时,二比丘默然不语。是时,目连复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须住此。”是时,彼比丘默然不对。是时,目连即前捉手将至门外,还取门闭,前白佛言:“不净比丘[*]已将在外,唯然世尊时说禁戒。”

佛告目连:“止!止!目连!如来更不与比丘说戒。如来所说言不有二,还诣座所。”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今此众中[*]已生瑕秽,我不堪任行维那法,唯愿世尊更差余人。”尔时,世尊默然可之。是时,目连头面礼世尊足,还就本座。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毘婆尸如来出现世时,圣众多少?为经几时,乃生瑕秽?乃至迦叶弟子多少?云何说戒?”

佛告阿难:“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世间。尔时,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比丘有百千六万八千圣众;第二会时十六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彼佛寿八万四千岁,百岁之中圣众清净,彼佛恒以一偈为禁戒:

“‘忍辱为第一,  佛说无为最,
  不以剃须发,  害他为沙门。’

“是时,彼佛以此一偈,百岁之中而为禁戒,[*]已生瑕秽,便立禁戒。

“复于三十一劫中,有佛名试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亦复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二会时十四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彼佛尔时,八十年中清净无瑕秽,亦说一偈:

“‘若眼见非邪,  慧者护不着,
  弃捐于众恶,  在世为黠慧。’

“尔时,彼佛八十年中说此一偈,后有瑕秽,更立禁戒。尔时,[*]试诘佛寿七万岁。

“于彼劫中,复有佛出现世间,名曰毘舍罗婆,亦三会圣众,初会之时十万圣众,尽是罗汉;第二会时八万罗汉;第三会时七万罗汉,诸漏已尽。毘舍罗婆如来七十年中无瑕秽。尔时,复以一偈半为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于大戒,
  于食知止足,  床座亦复然,
  执志为专一,  是则诸佛教。’

“七十年中以此偈为禁戒,后有瑕秽,更立禁戒。毘舍罗婆如来寿七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楼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七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六万阿罗汉。彼佛尔时,六十年中无有瑕秽。彼佛尔时,以二偈以为禁戒。

“‘譬如蜂采华,  其色甚香洁,
  以味惠施他,  道士游聚落。
  不诽谤于人,  亦不观是非,
  但自观身行,  谛观正不正。’

六十年中说此二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以有瑕秽,便立禁戒。彼佛寿六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六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四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尔时,彼佛四十年中无有瑕秽,以一偈为禁戒:

“‘执志莫轻戏,  当学尊寂道,
  贤者无愁忧,  常灭志所念。’

四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便有瑕秽,更立禁戒。彼佛寿四万岁。

“于此贤劫有佛,名为迦叶,出现世间。尔时,彼佛亦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四十万众;第二会时三十万众,皆是阿罗汉。二十年中无有瑕秽,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其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二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犯禁之后,[*]更立制限。尔时,迦叶佛寿二万岁。

“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无有瑕秽,亦以一偈为禁戒:

“‘护口意清净,  身行亦清净,
  净此三行迹,  修行仙人道。’

十二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转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后众僧集会,启白如律:‘诸贤!咸听!今十五日说戒,今僧忍者,众僧和合。’说禁戒以启此已。设有比丘有所说者,不应说戒,各共默然。若无语者,应为说戒。乃至说戒后,复当问:‘诸贤,谁不清净?’如是再三,‘谁不清净?’清净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寿命极短,尽寿不过百年。是故,阿难!善受持之。”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过去久远诸佛世尊,寿命极长,犯律者少,无有瑕秽,然今人民寿命短少,不过十十,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有遗法住世,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法不久存。”

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

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迦叶佛灭度后,遗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难!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是故,阿难!当建此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围=闱【宋】

  “围”,宋本作“闱”。
  “闱”,大正藏原为“围”,今依据宋本改作“闱”。

今=尔【圣】

  “今”,圣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圣本改作“尔”。

〔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无+(有)【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无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并=并【宋】【元】【明】

  “并”,宋、元、明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去+(一)【圣】

  “去”,圣本作“去一”。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疾=驶【圣】

  “疾”,圣本作“驶”。
  “驶”,大正藏原为“疾”,今依据圣本改作“驶”。

(使)+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使不”。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干=揵【宋】【元】【明】【圣】*

  “干”,宋、元、明、圣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如来)+弟【宋】【元】【明】

  “弟”,宋、元、明三本作“如来弟”。
  大正藏无“如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千=十【明】

  “千”,明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明本改作“十”。

试=式【元】【明】*

  “试”,元、明二本作“式”。
  “式”,大正藏原为“试”,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式”。

更=便【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一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一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偈”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偈+(半)【圣】

  “偈”,圣本作“偈半”。
  大正藏无“半”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后有…禁戒〕八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后有…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后有…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拘=世【宋】【元】【明】

  “拘”,宋、元、明三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为“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落=如【圣】

  “落”,圣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落”,今依据圣本改作“如”。

〔六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六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六十…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四=三【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三”。

(而)+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而为”。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四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四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四十…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有瑕秽更〕四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瑕秽更”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有瑕秽更”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二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二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十…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以)+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以为”。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十二…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十二…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十二…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序=厚【圣】

  “序”,圣本作“厚”。
  “厚”,大正藏原为“序”,今依据圣本改作“厚”。

后=行【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善=当【明】

  “善”,明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明本改作“当”。

(极)+为【圣】

  “为”,圣本作“极为”。
  大正藏无“极”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极)+短【宋】【元】【明】

  “短”,宋、元、明三本作“极短”。
  大正藏无“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于)+莫【圣】

  “莫”,圣本作“于莫”。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马师: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不同于五比丘的马师(马胜、阿湿波誓)尊者。

满宿: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和马师为目犍连的弟子。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害后,此二人亦杀梵志为师报仇。

维那:寺院中掌管各种庶务和杂事的人。又译为“知事”。

贤劫:宇宙循环过程中之一阶段。指过去、现在、未来三阶段中之“现在住劫”而言。依佛典所载,现在大劫有成、住、异、灭四劫,其中住劫有千佛等贤圣出世救度众生,故称贤劫。

[对应经典]

 

(三)[0787c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世尊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诸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悉观察知。亦复知国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汝还就座,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座。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花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曰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璩、玛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领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宝藏,亦多珍宝;第四婆罗㮈蠰佉有大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郁单曰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花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

“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展转乃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教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

“弥勒圣尊与诸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悉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

“尔时,鸡头城中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

“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与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生,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

“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

“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是时,诸女人尽得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

“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弥勒,劝化人民。”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毘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

“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香华,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

“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腹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

“‘若复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花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佛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专意听法,来至我所;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书读讽诵,来至我所者;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  禅及思惟业,
  善修于梵行,  而来至我所。
  劝施发欢心,  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  皆来至我所。
  或发平等心,  承事于诸佛,
  饭食[与>于]圣众,  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  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  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  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  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  颁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  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众物,  供养于神寺,
  自称南无佛,  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  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  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  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  必至无为处。’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  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  速脱生死渊。’

“过千岁之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诸法师承事,名华、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校勘]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常)+伺【宋】【元】【明】

  “伺”,宋、元、明三本作“常伺”。
  大正藏无“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向=响【宋】【元】【明】,=类【圣】

  ????

裹=糩【圣】

  “裹”,圣本作“糩”。
  “糩”,大正藏原为“裹”,今依据圣本改作“糩”。

“车璩玛瑙”,宋、元、明三本作“砗磲玛瑙”。

玛=马【圣】

  “玛”,圣本作“马”。
  “马”,大正藏原为“玛”,今依据圣本改作“马”。

虎=琥【宋】【元】【明】

  “虎”,宋、元、明三本作“琥”。
  “琥”,大正藏原为“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蠰”,宋、元、明三本作“儴”。*

琦=奇【宋】【元】【明】

  “琦”,宋、元、明三本作“奇”。
  “奇”,大正藏原为“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奇”。

婆=波【圣】

  “婆”,圣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圣本改作“波”。

禄=录【圣】【丽-CB】【CB】

  “禄”,圣、丽-CB、CB三本作“录”。
  “录”,大正藏原为“禄”,今依据圣、丽-CB、CB三本改作“录”。

曰=越【圣】

  “曰”,圣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圣本改作“越”。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玉=王【圣】

  “玉”,圣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玉”,今依据圣本改作“王”。

优=忧【圣】

  “优”,圣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圣本改作“忧”。

率=术【圣】*

  “率”,圣本作“术”。
  “术”,大正藏原为“率”,今依据圣本改作“术”。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下=生【宋】【元】【明】【圣】*

  “下”,宋、元、明、圣四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生”。

适=适【宋】【元】【明】

  “适”,宋、元、明三本作“适”。
  “适”,大正藏原为“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适”。

焰=[盍*豊]【圣】

  “焰”,圣本作“[盍*豊]”。
  “[盍*豊]”,大正藏原为“焰”,今依据圣本改作“[盍*豊]”。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成=得【明】

  “成”,明本作“得”。
  “得”,大正藏原为“成”,今依据明本改作“得”。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弥勒+(佛)【宋】【元】【明】

  “弥勒”,宋、元、明三本作“弥勒佛”。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王)+说【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王说”。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竟=后【宋】【元】【明】

  “竟”,宋、元、明三本作“后”。
  “后”,大正藏原为“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后”。

〔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佛)+道【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佛道”。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修=须【宋】【元】【明】【圣】

  “修”,宋、元、明、圣四本作“须”。
  “须”,大正藏原为“修”,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须”。

苦=若【明】

  “苦”,明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苦”,今依据明本改作“若”。

是=尔【宋】【元】【明】【圣】

  “是”,宋、元、明、圣四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尔”。

门=闻【圣】

  “门”,圣本作“闻”。
  “闻”,大正藏原为“门”,今依据圣本改作“闻”。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香华=华香【宋】【元】【明】【圣】

  “香华”,宋、元、明、圣四本作“华香”。
  “华香”,大正藏原为“香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华香”。

〔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腹=肨【宋】【元】【明】,=膖【圣】

  ????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颁=班【宋】【元】【明】【圣】

  “颁”,宋、元、明、圣四本作“班”。
  “班”,大正藏原为“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班”。

〔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不分卷〔增壹…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增壹…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壹…译”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谷食丰贱:粮食丰产因此价格低廉。

郁单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越”、“郁多罗提舍”。

从右胁生:从右侧出生。按:依古印度相术,出生时如果是右肩先露出、然后头再出来,称为从右胁生。

出适:出嫁。

越次取证:(因为特别精进)跳级而得证,指超过一般的修行速度。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大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君屠钵汉:比丘名。有次佛弟子须摩提女被逼婚,燃香向佛求助,佛陀要所有已得神足的阿罗汉出席接受供养,军头波汉尊者是僧团当场最资深的上座,但只证初果,也没有神通,眼看最资浅的小沙弥也有神足,自己怎么有资格受筹接受供养?他的心清净,在受筹的瞬间证得阿罗汉果,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 30〉第3经。军头波汉尊者是接受佛陀付嘱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间行走。又译为“军头波汉”、“君头波汉”。

宾头卢:比丘名,出身婆罗门贵族,是俱睒弥国优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证阿罗汉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王舍城的树提长者将栴檀木制成的钵高悬在长竿上,表示谁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谁,最后由宾头卢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师。但由于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现神通,被佛陀处罚离开阎浮提而到别的世界度众,佛陀后来让他回到阎浮提,付嘱他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以让后世众生供养植福。

要不般涅槃:即“不要般涅槃”,不要立刻圆寂。

姟:数目字,比喻相当大的数目。读音同“该”。

㨶:ㄉㄠˇ,“捣”的异体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世尊曾为给孤独长者授记,当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跟着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

《增一阿含经》卷49〈非常品51〉7
“(阿那邠祁)长者当知,尔时,典藏人名为善宝,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
宝藏处所。(略)

“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教化人民。长者当知,尔时,善宝典藏者,岂异
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藏主者,今长者是也。

“时,蠰佉王以金车广作福德,将八万四千大臣,前后围绕,往至弥勒所,出家
学道。尔时,典藏亦复广作福德,亦当出家学道,尽于苦际,

对照到本经中的“善财长者”,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引文当中的“善宝长者”,也就是佛世时的“给孤独长者”呢??

[进阶辨正]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

导读

(四)[0790a07]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生此念:“今如来甚奇!甚特!过去取般涅槃者,亦复知彼姓名、种族、持戒、翼从,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身寿有长短,皆悉知之。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处,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以天耳彻闻众多比丘各兴此论,便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等论?欲说何法?”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论正法之要。诸人各兴此论议:‘如来甚奇!甚特!乃能知过去诸佛世尊名字姓号,智慧多少,靡不贯博,甚可奇雅。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界,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欲得闻过去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号、寿命长短耶?”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唯愿世尊敷演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尔时,众多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复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彼三十一劫内有佛,名毘舍罗婆如来出世。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屡孙如来。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复于贤劫中,我出现世,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九十一劫中,  有佛毘婆尸,
 三十一劫中,  式诘如来出。
 复于彼劫中,  毘舍如来现,
 今日贤劫中,  四佛复出世。
 拘孙那迦叶,  如日照世间,
 欲知名字者,  其号悉如是。

“毘婆尸如来者出刹利种,式诘如来亦出刹利种,毘舍罗婆如来亦出刹利种,拘屡孙如来出婆罗门种,拘那含牟尼如来出婆罗门种,迦叶如来出婆罗门种,如我今出刹利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前佛有现者,  皆出刹利种,
 拘孙至迦叶,  出于婆罗门。
 最尊无能及,  我今天人师,
 诸根而淡泊,  出于刹利姓。

[婆毘>“毘婆]尸如来姓瞿昙,式诘如来亦出瞿昙,比舍罗婆亦出瞿昙,迦叶如来出迦叶姓,拘楼孙、拘那[*]含牟尼亦出迦叶姓,同上而无异,我今如来姓瞿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  出于瞿昙种,
 后三至迦叶,  出于迦叶姓。
 如我今现在,  天人所奉敬,
 诸根而淡泊,  出于瞿昙姓。

“比丘当知,毘婆尸如来姓拘邻若,式诘如来亦出拘[*]邻若,毘舍罗婆如来亦出拘邻若,拘屡孙如来出婆罗堕,拘那[*]含牟尼如来[*]亦出婆罗堕,迦叶如来[*]亦出婆罗堕,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出于拘邻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  出于拘邻若,
 后三至迦叶,  出于婆罗堕。
 如我今现在,  天人所奉敬,
 诸根而淡泊,  出于拘邻若。

“毘婆尸如来坐波罗利华树下而成佛道,式诘如来坐分陀利树下而成佛道,毘舍罗婆如来坐波罗树下而成佛道,拘屡孙如来坐尸利沙树下而成佛道,拘那[*]含牟尼如来坐优头跋罗树下而成佛道,迦叶如来坐尼拘留树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来坐吉祥树下而成佛道。”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一成佛道,  波罗利树下,
 式坐分陀利,  毘舍坐波罗。
 拘孙坐尸利,  拘那跋罗下,
 迦叶拘留树,  吉[*]祥我成道。
 七佛天中天,  照明于世间,
 因缘坐诸树,  各成其道果。

“毘婆尸如来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之众,式诘如来弟子之众有十六万,毘舍罗婆如来弟子之众十万,拘屡孙如来弟子之众有八万人,拘那[*]含牟尼如来弟子之众有七万人,迦叶如来弟子之众有六万众,如我今日弟子之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无复诸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百千六万八,  毘婆尸弟子,
 百千及六万,  式诘弟子众。
 百千比丘众,  毘舍婆弟子,
 拘孙八万众,  拘那[*]含七万。
 迦叶六万众,  皆是阿罗汉,
 我今释迦文,  千二百五十。
 皆是真人行,  布现于法教,
 遗法余弟子,  其数不可计。

“毘婆尸如来侍者,名曰大导师;式诘如来侍者,名曰善觉;毘舍罗婆如来侍者,名曰胜众;拘屡孙如来侍者,名曰吉祥;拘那[*]含牟尼如来侍者,名曰毘罗先;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我今侍者,名曰阿难。”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大道及善觉,  胜众与吉祥,
 毘罗先导师,  阿难第七侍。
 此人供养圣,  无有不得时,
 讽诵又受持,  不失其义理。

“毘婆尸如来寿八万四千岁,式诘如来寿七万岁,毘舍罗婆如来寿六万岁,拘屡孙如来寿五万岁,拘那含如来寿四万岁,迦叶如来寿二万岁,如我今日寿极减少,极寿不过百岁。”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初佛八万四,  次佛七万岁,
 毘舍婆六万,  拘留寿五万.
 一万二万年,  是拘那[*]含寿,
 迦叶寿二万,  唯我寿百年。

“如是,诸比丘!如来观知诸佛姓名号字,皆悉分明,种类出处靡不贯练,持戒、智慧、禅定、解脱皆悉了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当来者,如来亦知。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

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应如来出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现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师子柔顺光,  无垢及宝光,
 弥勒之次第,  皆当成佛道。
 弥勒记式佛,  师子记毘舍,
 柔顺记拘孙,  光焰记牟尼,
 无垢记迦叶,  皆说曩所缘,
 宝光成三佛,  亦当记我号。
 过去诸三佛,  及以将来者,
 皆当记七佛,  曩所之本末。

“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耳。”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记佛名号,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五=四【圣】

  “五”,圣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圣本改作“四”。

〔不善品〕-【宋】【元】【明】,(十)+不【圣】

  ????

〔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宋】【元】【明】,=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二分之余【圣】

  ????

~D. 14. Mahāpadāna.,[Nos. 1(1), 2-4.]

  ????

议=义【宋】【元】【明】

  “议”,宋、元、明三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毘婆尸~Vipassin.

  ???

式诘~Sikhin.

  ???

毘…婆~Vessabhū.

  ???

拘…孙~Kakusandha.

  ???

拘那含牟尼~Konāgamuni.

  ???

迦叶~Kassapa.

  ???

现=出【圣】

  “现”,圣本作“出”。
  “出”,大正藏原为“现”,今依据圣本改作“出”。

比=毘【元】【明】

  “比”,元、明二本作“毘”。
  “毘”,大正藏原为“比”,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毘”。

拘楼孙拘那含牟尼=拘那含牟尼拘楼孙【宋】,=拘那含牟尼拘屡孙【元】【明】

  ????

〔孙拘〕-【圣】

  圣本无“孙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孙拘”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拘邻若~Koṇḍañña.

  ???

邻=怜【圣】*

  “邻”,圣本作“怜”。
  “怜”,大正藏原为“邻”,今依据圣本改作“怜”。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我+(我)【圣】

  “我”,圣本作“我我”。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来=至【圣】

  “来”,圣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圣本改作“至”。

婆=波【宋】【圣】

  “婆”,宋、圣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波”。

[>波罗利华]~Pāṭali.

  ???

〔如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如来”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如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分陀利]~Puṇḍarīka.

  ???

波罗~Sāla.(婆罗)

  ???

[>尸利沙]~Sirīsa.

  ???

[>优头跋罗]~Udumbara.

  ???

[>尼拘留]~Nigrodha.

  ???

吉祥~Assattha.

  ???

式=或【宋】【元】【明】

  “式”,宋、元、明三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为“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或”。

毘罗先~Bhiyyosuttara.

  ???

道=导【元】【明】

  “道”,元、明二本作“导”。
  “导”,大正藏原为“道”,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导”。

善=所【宋】【元】【明】【圣】

  “善”,宋、元、明、圣四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所”。

四=岁【圣】

  “四”,圣本作“岁”。
  “岁”,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岁”。

一=二【圣】

  “一”,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一”,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慧+(智)【圣】

  “慧”,圣本作“慧智”。
  大正藏无“智”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波罗利华树:类似楸树、紫葳的一种乔木,春季开紫花,富有香气。又译为波罗罗树、波波罗树、波吒罗树。

芒果树。又译为“菴罗树”。

波罗树:即娑罗树,南亚常见的龙脑香科娑罗属高大乔木。

尸利沙树:合欢树,为豆科落叶乔木,株高可达十米。

优头跋罗树:聚果榕,为桑科榕属落叶大乔木。果实长在树干上,由没有叶子的小枝簇生,如同无花果般为隐花果,因此人们认为它不开花而结果,印度古代以优头跋罗开出花朵(基因突变)引申为极为稀有的意思。又译为优昙钵树、优昙钵罗树、优昙婆罗树。

尼拘留树: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孟加拉榕,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八米以上,叶大片,长十至二十公分,宽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椭圆形。枝叶繁茂,向四方蔓生,气根常自侧枝发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树体,因此一树可以成林,被称为独木林。又译为尼拘类树、尼拘树、尼拘陀树、尼拘留他树、尼拘律树。

吉祥树:即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大乔木,株高二十米以上,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打坐时悟道,而称为菩提树、道树、觉树、道场树,原名钵多树、义译吉祥树。

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为何不记说那些(过去无数及未来无数)佛的事迹呢?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经文中所载的七佛简历约略整理如下:

佛名 又译 年代 种姓 俗姓 菩提树 弟子数目 侍者 岁寿
毘婆尸 过去九十一劫 刹帝利瞿昙波罗利 十六万八千大导师八万四千岁
式诘 尸弃、式弃 过去三十一劫 刹帝利瞿昙分陀利 十六万 善觉七万岁
毘舍罗婆毘舍婆、毘湿波浮过去三十一劫 刹帝利瞿昙波罗 十万 胜众六万岁
拘屡孙 拘留孙、迦罗迦孙提现在贤劫 婆罗门迦叶尸利沙 八万 吉祥五万岁
拘那含牟尼 拘那含、迦那迦牟尼现在贤劫 婆罗门迦叶优头跋罗 七万 毘罗先四万岁
迦叶 现在贤劫 婆罗门迦叶尼拘留 六万 导师二万岁
释迦文 释迦牟尼现在贤劫 刹帝利瞿昙吉祥 千二百五十阿难 百岁

[进阶辨正]

(五)[0791c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是时,师子长者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舍利弗言:“唯愿尊者当受我请?”

是时,舍利弗默然受请。是时,长者见尊者默然受请,便从坐起,礼足而退,复至大目干连、离越、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满愿子、优婆离、须菩提、罗云、均头沙弥,如此上首者请五百人。是时,师子长者即还,办具种种极妙饮食,敷座具,又白:“时到,诸真人罗汉靡所不监,今食具办,唯愿屈顾,临覆下舍。”

尔时,诸大声闻各著三衣,持钵入城至长者家。时,长者见诸最尊坐已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诸圣众食已讫,行清净水。人施一白,前受咒愿。

是时,尊者舍利弗与长者说极妙之法,便从[*]坐起而去。还诣静室。

尔时,罗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曰:“汝今为从何来?”

罗云报云:“师子长者今日来见请。”

佛告之曰:“云何,罗云!饮食为妙?为不妙?为细耶?为麤耶?”

罗云报曰:“饮食极妙,又且丰多。今此白[*]㲲,从彼得之。”

佛告罗云:“众僧斯有几人?上[*]坐是谁?”

罗云白佛言:“和上舍利弗最为上首,及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罗云。“云何,罗云!彼长者获福为多乎?”

罗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长者得福之报不可称计。施一罗汉其福难限,何况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罗云,“今施五百罗汉之功德,若从众中僧次请一沙门,请已,供养;计此众中差人之福,及与五百罗汉之福,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所以然者,众中所差,其福难限,获甘露灭尽之处。罗云当知,犹如有人自誓说曰:‘吾要当饮此江河诸水。’彼人为堪任不乎?”

罗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阎浮地极为广大。此阎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恒伽二者新头三者四者博叉。一一河者,从有五百。然此人终不能饮水使尽,但劳其功,事终不成也。”

“彼人复作是说:‘我自有方便因缘,可得饮诸水使尽。’云何有因缘得饮诸水?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我当饮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投乎海。’云何,罗云!彼人能得饮诸水乎?”

罗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饮水使尽。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乎海,由此因缘故,彼人得饮水尽。”

佛告之曰:“如是。罗云!一切私施犹如彼流,或获福,或不获福,众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罗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从众中出,非众不成。云何为十?所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佛,是谓十人皆由众中,非独自立。罗云!当以此方便,知其众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罗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罗云当知,犹如有人以酥投水,凝,不得广普,若以油投水,则遍满其上。是故,罗云,当念供养圣众比丘僧。如是,罗云!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长者闻如来叹说施众之福,不叹说余福。尔时,长者以余时,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世尊言:“适闻如来而叹说施众之福,不叹别请人之福,自今已后常当供养圣众。”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如是,如尊教敕,自今[*]已后。若作福业,尽当供养圣众,不选择人施。”

尔时,世尊与彼长者说微妙之法,令发欢悦之心。长者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师子长者意欲施立福业。

尔时,诸天来告之曰:“此是向须陀洹之人,此是得须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尔时,天人即叹颂曰: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  如良田生苗。”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

尔时,师子长者复以余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我自忆念请圣众饭之,有天来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须陀洹,此人得须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别。’又说此偈: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施此获福多,  如良田生苗。’

“时我复作是念:‘如来教[*]诫不可违戾,岂当生心[*]选择施乎?终无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时我复作是念:‘我当尽施一切众生之类,汝自持戒受福无穷,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众生,非食不济命。’”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菩萨所施心恒平等。长者当知,若菩萨惠施之日,诸天来告之:‘族姓子当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尔时,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施。’然菩萨执意而无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长者!当念平等惠施,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是时,师子长者忆如来教[*]诫,熟视世尊,意不移动,即于[*]座上,得法眼净。是时,师子长者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去未久,佛告诸比丘曰:“此师子长者忆平等施故,又视如来从头至足,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优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谓师子长者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为“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干=揵【宋】*【元】*【明】*,=健【圣】*

  ????

婆=波【元】【明】

  “婆”,元、明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波”。

好=妙【宋】【元】【明】

  “好”,宋、元、明三本作“妙”。
  “妙”,大正藏原为“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妙”。

座=坐【圣】*

  “座”,圣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圣本改作“坐”。

监=鉴【元】【明】

  “监”,元、明二本作“鉴”。
  “鉴”,大正藏原为“监”,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鉴”。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办=辩【圣】

  “办”,圣本作“辩”。
  “辩”,大正藏原为“办”,今依据圣本改作“辩”。

覆=赴【元】【明】

  “覆”,元、明二本作“赴”。
  “赴”,大正藏原为“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赴”。

已=以【宋】【圣】

  “已”,宋、圣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以”。

㲲=叠【圣】*

  “㲲”,圣本作“叠”。
  “叠”,大正藏原为“㲲”,今依据圣本改作“叠”。

上=尚【元】【明】

  “上”,元、明二本作“尚”。
  “尚”,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尚”。

僧次请=求【宋】

  “僧次请”,宋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僧次请”,今依据宋本改作“求”。

请=求【元】【明】

  “请”,元、明二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请”,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求”。

(所)+差【明】【圣】

  “差”,明、圣二本作“所差”。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明、圣二本补上。

一者=所谓【圣】

  “一者”,圣本作“所谓”。
  “所谓”,大正藏原为“一者”,今依据圣本改作“所谓”。

〔二者〕-【圣】

  圣本无“二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三者〕-【圣】

  圣本无“三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三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陀=施【圣】

  “陀”,圣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圣本改作“施”。

〔四者〕-【圣】

  圣本无“四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四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博=婆【宋】【元】【明】【圣】

  “博”,宋、元、明、圣四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为“博”,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婆”。

(道)+然【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道然”。
  大正藏无“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乎=于【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施=陀【宋】【元】【明】【圣】

  “施”,宋、元、明、圣四本作“陀”。
  “陀”,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陀”。

酥=苏【圣】

  “酥”,圣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圣本改作“苏”。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如来)+如【宋】【元】【明】,如+(来奉)【圣】

  ????

选=撰【圣】*

  “选”,圣本作“撰”。
  “撰”,大正藏原为“选”,今依据圣本改作“撰”。

诫=戒【圣】*

  “诫”,圣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圣本改作“戒”。

〔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离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乐坐禅,曾在一株树下坐禅六年,摩诃拘𫄨罗尊者拜访时问他为何坐枯树下?他才发现树枯了。佛陀称赞他“坐禅入定,心不错乱”第一。又译为“离越哆”、“离曰”、“离婆多”。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僧次:僧侣戒腊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后依年数而定席位。

恒伽:恒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译为“恒河”、“恒水”、“殑伽”。

新头:即今日的印度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译为“辛头”、“私头”。

私陀:可能是今日的锡尔河(Syr Darya),是中亚著名内流河,注入咸海。也有学者认为是今日的叶尔羌河(Yarkand),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四大河之一。又译为“司陀”、“死陀”、“悉陀”、“斯陀”。

博叉:即今日的阿姆河(Amu Darya),是中亚最长的河流,是内流河,历史上曾注入里海,今日注入咸海南部。四大河之一。又译为“婆叉”。

熟视:细看。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从本经来看,发心平等地供养僧团,相较于专挑证果的贤圣供养,心量是更大的,获得的福报也更多。《中阿含经》卷三十九〈梵志品 1〉第155经须达多经中,佛陀也表示供养愈高果位的圣人,果报愈大,但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这样的果报,更大于供养几百位圣人。

另一方面,供养僧众的目的是要资助僧众的修行,让僧众能够证果。如果每个在家人都因为供养证果的贤圣最有功德,而不供养还没证果的僧人,还没证果的僧人恐怕就饿死了,没有机会证果,而有违供养僧众的本义。

佛陀曾说有的供养是因为受供养的人而清净,例如受供养的人是贤圣,有的供养则是因为供养的人而清净,例如供养的人不执著。若能心中平等布施,就是由于供养的人心清净,而成为清净的供养,自然获福甚多。这个原理可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经瞿昙弥经:“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也因此,《中阿含经》卷三十九〈梵志品 1〉第155经须达多经中提到自己皈依受戒、修习慈心、乃至观无常、苦、空、无我而修行的果报,更胜于供养圣人。

(六)[0793a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之处,补纳故衣。尔时,有十千梵迦夷天从梵天没,来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各围遶侍焉,又以此偈而叹颂曰:

“归命人中上,  归命人中尊,
 我等今不知,  为依何等禅?”

是时,十千梵迦夷天说此语已,舍利弗默然可之。尔时,诸天以见舍利弗默然可已,即礼足退去。诸天去未远,舍利弗即入金刚三昧

是时有二鬼,一名伽罗,二名优婆伽罗。毘沙门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欲论人、天之事。是时,二鬼从彼虚空而过,遥见舍利弗结加趺坐,系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罗鬼谓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语第二鬼曰:“汝勿兴此意打沙门头。所以然者,此沙门极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聪明高才无复过是,智慧弟子中最为第一。备于长夜,受苦无量。”

是时,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报曰:“汝今不随我语者,汝便住此,吾欲舍汝去此。”

恶鬼曰:“汝畏此沙门乎?”

优波伽罗鬼曰:“我实畏之,设汝以手打此沙门者,此地当分为二分,正尔,当暴风疾雨,地亦振动,诸天惊动,地已振动,四天王亦当惊怖,四天王已知于我等,不安其所。”

是时恶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门。”善鬼闻已,便舍而去。

时,彼恶鬼即以手打舍利弗头。是时,天地大动,四面有暴风疾雨,寻时来至,地即分为二分,此恶鬼即以全身堕地狱中。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从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阇崛山,往诣竹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体无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

世尊告曰:“伽罗鬼以手打汝头。若当彼鬼以手打须弥山者,即时须弥山便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报故,全身入阿鼻地狱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昧力乃至于斯。由此三昧力故无所伤害,正使须弥山打其头者,终不能动其毫毛。所以然者,比丘听之。于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彼佛有二大声闻,一名等寿,二名大智。比丘等寿,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干连神足第一。尔时,等寿、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刚三昧。当于一时,等寿比丘在闲静之处,入金刚三昧。时,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见此比丘坐禅,各各自相谓言:‘此沙门今日以取无常。’是时,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诸草木,𧂐比丘身上,以火烧已,而舍之去。

“是时,等寿比丘即从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时,比丘即以其日,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时,诸取薪草人见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谓言:‘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终,我等以火焚烧,今日复还活,今当立字,字曰还活。’若有比丘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如是,比丘!金刚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游二处:空三昧、金刚三昧。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金刚三昧。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比丘舍利弗尊者超级有智慧智慧、大智、分别智、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少欲知足、[*]闲静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解脱见慧成就、柔和无争、去恶辩了、忍诸言语、叹说离恶、常念去离、愍念、然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十千诸天人,  尽是梵迦夷,
 自归舍利弗,  于灵鹫山顶:
‘归命人中上,  归命人中尊,
 我今不能知,  为依何等禅?’
 如是弟子花,  庄严佛道树,
 如天昼度园,  快乐无有比。”

“弟子华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则能庄严佛树。道树者,即如来是也;如来能覆盖一切众生。是故,比丘!当念勤加勇猛精进,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

[校勘]

猥=隈【元】【明】【圣】

  “猥”,元、明、圣三本作“隈”。
  “隈”,大正藏原为“猥”,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隈”。

纳=衲【宋】【元】【明】

  “纳”,宋、元、明三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为“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焉=乌【圣】

  “焉”,圣本作“乌”。
  “乌”,大正藏原为“焉”,今依据圣本改作“乌”。

“知”,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梵+(志)【圣】

  “梵”,圣本作“梵志”。
  大正藏无“志”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已=之【圣】

  “已”,圣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之”。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加=跏【宋】【元】【明】【圣】

  “加”,宋、元、明、圣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拳=权【圣】

  “拳”,圣本作“权”。
  “权”,大正藏原为“拳”,今依据圣本改作“权”。

过是=是过【宋】【元】【明】【圣】

  “过是”,宋、元、明、圣四本作“是过”。
  “是过”,大正藏原为“过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是过”。

毫=豪【圣】

  “毫”,圣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为“毫”,今依据圣本改作“豪”。

闲=闲【明】*

  “闲”,明本作“闲”。
  “闲”,大正藏原为“闲”,今依据明本改作“闲”。

𧂐=积【圣】

  “𧂐”,圣本作“积”。
  “积”,大正藏原为“𧂐”,今依据圣本改作“积”。

正=整【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整”。
  “整”,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比丘”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智慧+(成就)【宋】【元】【明】

  “智慧”,宋、元、明三本作“智慧成就”。
  大正藏无“成就”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争=诤【宋】【元】【明】

  “争”,宋、元、明三本作“诤”。
  “诤”,大正藏原为“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诤”。

辩=辨【圣】

  “辩”,圣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为“辩”,今依据圣本改作“辨”。

萌=盲【元】【明】

  “萌”,元、明二本作“盲”。
  “盲”,大正藏原为“萌”,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盲”。

昼=画【圣】

  “昼”,圣本作“画”。
  “画”,大正藏原为“昼”,今依据圣本改作“画”。

五=四【宋】【元】【明】【圣】

  “五”,宋、元、明、圣四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四”。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屏猥:山中背风处。

梵迦夷天: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身天”。

金刚三昧:譬喻如金刚一般无坚不摧,而能破除一切烦恼的禅定,是圣人在获得究竟果位前最后断尽烦恼的三昧。又作“金刚喻定”。

以取无常:已经死亡了。

分别智、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明辨的智慧、广大的智慧、没有边际的智慧、快速没有滞碍的智慧、普遍覆盖的智慧、锐利的智慧、高深的智慧、断烦恼的智慧。

去恶辩了:明辨善恶。

生萌:众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