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
盐喻.惒破.度 罗云ⓐ.思.伽蓝
伽弥尼.师子 尼干ⓑ.波罗牢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①。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②饮耶?”
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
“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
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
“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直③。’是谓有人夺取他羊。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彼贫无力故,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盐喻经第一竟ⓖ(千三百五十一字)ⓗ
ⓐ “云”,明本作“云”。
ⓑ “干”,明本作“揵”。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巴利本作 Yathā yathā’yaṃ puriso kammaṃ karoti tathā tathā taṃ paṭisamvediyati。
ⓔ “一”,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后文补上。
ⓕ “叵”,宋、元、明三本作“不可”。[*]
ⓖ 明本无“盐喻经第一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无“千三百五十一字”七字。
①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人会因为造了业而受到果报,因此,不清净修行则无法灭尽苦。如果这么说,人会因为造了业而受到果报,因此,清净修行则能灭尽苦。相当的南传经文角度不同,而作:“‘这位男子作各种业,因此受各种果报。’如果这么说,便没有清净修行这回事,也不可能把苦彻底灭除。‘这位男子所受的各种果报,是由于作了各种业所带来的各种果报。’如果这么说,便有清净修行这回事,也可能把苦彻底灭除。”
② 叵:“不可”二字的合音。读音同“颇”。
③ 若见与直:如果提供价值相同的金钱或物品。
(DL:可否对经文中:夺羊、负五钱、负百钱的譬喻解释一下,不是很容易明白)
本经讲述“因”、“缘”、“果”的关系:种了“因”之后,由于“缘”的影响(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受到的“果”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因”会导致“果”,因此清净修行可断尽苦,不清净修行则无法断尽苦。
由于“缘”会造成影响,因此:
以盐水来比喻,“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很短”相当于“少量的水”,“不善业”相当于“少量的盐”,“在地狱受苦报”相当于“不能喝的咸水”。
少量的水 + 少量的盐 = 不能喝的咸水
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很短 + 不善业 = 在地狱受苦报 (难以忍受的痛苦)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相当于“大量的水”,“不善业”相当于“少量的盐”,“在当生受苦报”相当于“可以喝的水”。
大量的水 + 少量的盐 = 可以喝的水 (或许其中有极淡的咸味)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 + 不善业 = 在当生受苦报 (微小的痛苦)
Also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648517348655428/
我闻如是:
尔时,尊者大目干ⓗ连ⓘ与比丘众俱,于中食后有所为故,集坐讲堂。是时,尼干[*]ⓙ④有一弟子,释种,名曰惒破ⓚ,中后彷徉⑤至尊者大目干[*]连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问如此事:“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惒破答曰:“大目干[*]连!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大目干[*]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彼ⓛ时,世尊静处宴坐,以净天耳⑥出过于人,闻尊者大目干[*]连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问曰:“目干[*]连!向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何事?复以何事集坐讲堂?”
尊者大目干[*]连白曰:“世尊!我今日与比丘众俱,于中食后有所为故,集坐讲堂,此尼干[*]弟子释惒破中后彷徉来至我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我问如是:‘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尼干[*]弟子释惒破即答我言:‘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大目干[*]连!若有前世行不善行,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世尊!向与尼干[*]弟子释惒破共论如是,以此事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语尼干[*]弟子释惒破曰:“若我所说是者,汝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汝有所疑,便可问我:‘沙门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随我所说,汝若能受者,我可与汝共论此事。”
惒破答曰:“沙门瞿昙!若所说是,我当言是,若不是者,当言不是,我若有疑,当问瞿昙:‘瞿昙!此有何事,此有何义?’随沙门瞿昙所说,我则受持⑦,沙门瞿昙但当与我共论此事。”
世尊问曰:“于惒破意云何?若有比丘生不善身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也。身生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无明行、漏、烦热、忧戚,彼于后时不善无明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谓圣慧所见、圣慧所知。云何,惒破!如是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
惒破答曰:“瞿昙!若有比丘如是身、口、意护,我不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
世尊叹曰:“善哉,惒破!云何,惒破!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⑧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⑨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犹如,惒破ⓞ!因树有影,若使有人持利斧来斫彼树根,段段斩截,破为十分,或为百分,火烧成灰,或大风吹,或著水中。于惒破意云何?影因树有,彼影从是已绝其因,灭不生耶?”
惒破答曰:“如是。瞿昙!”
“惒破!当知比丘亦复如是,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便得六善住处,云何为六?惒破!比丘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惒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惒破白曰:“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得六善住处。云何为六?瞿昙!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六善住处。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得此六善住处。”
于是,惒破白世尊曰:“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瞿昙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于色;沙门瞿昙亦复如是,为我无量方便说法现义,随其诸ⓟ道。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世尊!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世尊!我亦如是,彼愚痴尼干不善晓了,不能解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唐苦无益。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世尊!我本无知,于愚痴尼干[*]有信有敬,从今日断。所以者何?欺诳我故。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释惒破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惒破经第二竟ⓠ(一千五百二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惒音乎过反”,大正藏原为“惒乎过反”,宋、元二本作“惒音乎过反”,明本作“惒乎过切”,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惒音乎过反”。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释羇瘦”,巴利本作 Sakkesu。
ⓔ “迦维罗卫”,宋、元、明三本作“加维罗卫”。
ⓕ “迦维罗卫”,巴利本作 Kapilavatthu。
ⓖ “尼拘类园”,巴利本作 Nigrodhārāma。
ⓗ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 “大目干连”,巴利本作 Mahāmoggallāna。
ⓙ “尼干”,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sāvaka。
ⓚ “惒破”,巴利本作 Vappa。
ⓛ “彼”,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宋、元、明三本无“热”字。
ⓝ “冷”,明本作“令”。[*]
ⓞ “犹如惒破”,明本作“惒破犹如”。
ⓟ “其诸”,宋、元、明三本作“甚深”。
ⓠ 明本无“惒破经第二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五百二字”六字。
① 惒音乎过反:指此处“惒”的读音以“乎”的声母和“过”的韵母及声调来发音。“惒”为“和”的异体字,读音同“和”。
② 释羇瘦:又译为“释迦国”。为释迦族的国家,位于现今尼泊尔的南部。
③ 迦维罗卫:释迦国的首都。又译为“迦毘罗卫”。
④ 尼干: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其余五派相比,较类似佛教,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揵子”、“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
⑤ 彷徉:来来回回地漫步。
⑥ 净天耳:即“天耳通”,能听到不论远近的声音的神通。又译为“天耳”、“天耳智通”、“天耳智”。
⑦ 受持:接受不忘,依循实践。
⑧ 生后身觉:临终的感觉生起时。
⑨ 生后命觉:临终的感觉生起时。
佛教的因果论严格来说是“果必由因”,果报一定有原因,但因不绝对一定会有果报,像佛陀有无量的善因,但佛陀并不须要等到受完所有的善果才能涅槃,也并不须要等到受完所有的恶果才能涅槃。就“种瓜得瓜”的比喻来看,种瓜子但没有适合的环境,就不一定长得出瓜来。
由本经中可知“有因必有果”与尼干子的主张相近,亦即今生做再多善事,过去恶业未消,仍会轮回再来。也因此,和破一开始才会认为:“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我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然而,这与佛陀的主张并不相同。
佛陀则认为,若比丘已获得解脱时,便不会再受业报的牵引而落入轮回,并不必要等到所有旧业完全消灭,新业不生时才是解脱。也就是:“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彼无明已尽,明已生,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身坏命终,寿已毕讫,即于现世一切所觉便尽止息,当知至竟冷”。
如此一来,是否意味着大修行人是“不落因果”的呢?其实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的意思是大修行人不论怎么做,都不受因果报应。但在和破经中,佛陀没说大修行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反而说他们都是“不善身行灭,不更造新业,弃舍故业,即于现世便得究竟而无烦热,常住不变”的人。他们因不昧因果持续地守护身口意,自然就不会造下产生来世恶果的恶业了,故与禅宗野狐禅公案并不相冲突。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度处①,异姓、异名、异宗、异说,谓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云何为三?或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②;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诸贤!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③。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祐造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祐造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祐造故。诸贤!若一切皆因尊祐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诸贤!若一切皆无因无缘,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如沙门法如是说者,乃可以理伏彼沙门、梵志。’
“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者,若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觉法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谓有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复有六界④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非为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能伏、所能秽、所能制。
“云何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六处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是谓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
“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⑤,因更乐便有觉。比丘!若有觉者便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⑥苦,是谓知苦如真。云何知苦习[*]如真?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谓知苦习[*]如真。云何知苦灭如真?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断无余、舍、吐、尽、无欲、灭、止、没,是谓知苦灭如真。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比丘!当知苦如真,当断苦习[*],当苦灭作证,当修苦灭道。若比丘知苦如真,断苦习[*],苦灭作证,修苦灭道者,是谓比丘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度经第三竟ⓕ(千一百八十四字)ⓖ
ⓐ 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次序补上。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习”,元、明二本作“集”。[*]
ⓔ “际”,宋、元、明三本作“除”。
ⓕ 明本无“度经第三竟”五字。
ⓖ 宋、元、明三本无“千一百八十四字”七字。
① 三度处:三个渡口的地方,可引申指三个宗教的教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三种宗派教义”。
② 尊祐造:世界一切都是创造神(大自在天或梵天)所造。
③ 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对应该作或不应该作的,自己内心都没有自主意愿,也不想去努力而有所作为。
④ 六界:古代印度人认为众生身心乃至世界有六种特性构成:地界(坚固性)、水界(湿润性)、火界(温热性)、风界(移动性)、空界(空间)、识界(觉知)。例如骨、肉属地界,血、尿属水界,体温属火界,呼吸、移动属风界,空隙、空间属空界,种种心识作用属识界。详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二〈根本分别品2〉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⑤ 更乐:即十二因缘中“触”的另译,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举例而言,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依着眼触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运作。
⑥ 五盛阴: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有执著的五阴,又称为“五盛阴”。“盛”读音同“成”。参见《杂阿含经》卷二第55、58经。又译为“五受阴”、“五取蕴”。
南传是根据人感受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受来讲,再由三受引出四圣谛。北传是根据一切来讲,与三种外道区分,再引出四圣谛(集谛即为因缘论)。
对于有修行止观的人,可以发现享受五欲虽然快乐,却也时时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级美食为例,想要美食的当下,这个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当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痹感官的背后是“五阴炽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则是“爱别离苦”。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①。
尔时,尊者罗云[*]ⓔ②亦游王舍城温泉林中。于是,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至温泉林罗云[*]住处。尊者罗云[*]遥见佛来,即便往迎,取佛衣钵,为敷坐ⓕ具,汲水洗足,佛洗足已,坐罗云[*]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泻ⓖ留少水③已,问曰:“罗云[*]!汝今见我取此水器,泻[*]留少水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少,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④。”
世尊复取此少水器,尽泻[*]弃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少水器,尽泻[*]弃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尽弃,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空水器,覆着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空水器,覆着地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覆,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世尊复取此覆水器,发令仰已,问曰:“罗云[*]!汝复见我取覆水器,发令仰耶?”
罗云[*]答曰:“见也。世尊!”
佛告罗云[*]:“我说彼道仰,亦复如是,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不ⓗ惭不愧,罗云[*]!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罗云[*]!犹如王有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髂ⓘ、脊、胁、头ⓙ、额、耳、牙,一切皆用,唯护于鼻,象师见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犹故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髂[*]、脊、胁、头[*]、额、耳、牙,一切皆用,唯护于鼻。’罗云[*]!若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髂[*]、脊、胁、头[*]、额、耳、牙、鼻,一切尽用,象师见已,便作是念:‘此王大象不复惜命。所以者何?此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髂[*]、脊、胁、头[*]、额、耳、牙、鼻,一切尽用。’罗云[*]!若王大象入阵斗时,用前脚、后脚、尾、髂[*]、脊、胁、头[*]、额、耳、牙、鼻,一切尽用,罗云[*]!我说此王大象入阵斗时,无恶不作。如是,罗云[*]!谓知已妄言,不羞不悔,无惭无愧,罗云[*]!我说彼亦无恶不作。是故,罗云[*]!当作是学,不得戏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说颂曰:
“人犯一法, 谓妄言是,
不畏后世, 无恶不作。
宁啖铁丸, 其热如火,
不以犯戒, 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 不爱念者,
于隐显处, 莫作恶业。
若不善业, 已作今作,
终不得脱, 亦无避处。”
佛说颂已,复问罗云[*]:“于意云何?人用镜为?”
尊者罗云[*]答曰:“世尊!欲观其面,见净不净。”
“如是。罗云[*]!若汝将作身业,即观彼身业:‘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⑤。罗云[*]!汝当舍彼将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将作身业。
“罗云[*]!若汝现作身业,即观此身业:‘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作身业。
“罗云[*]!若汝已作身业,即观彼身业:‘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诣善知识、梵行人所,彼已作身业,至心发露⑥,应悔过说,慎莫覆藏,更善持ⓛ护。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昼夜欢喜,住正念正智,口业亦复如是。
“罗云[*]!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过去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过去意业。
“罗云[*]!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未来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未来意业。
“罗云[*]!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即观此意业:‘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在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在意业。
“罗云[*]!若有过去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罗云[*]!若有未来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罗云[*]!若有现在沙门、梵志,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罗云[*]!汝当如是学,我亦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
于是,世尊复说颂曰:
“身业、口业、 意业,罗云[*]!
善不善法, 汝应常观。
知已妄言, 罗云[*]莫说,
本ⓜ从他活, 何可妄言⑦?
覆沙门法, 空无真实,
谓说妄言, 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 正觉之子,
是沙门法, 罗云[*]当学。
方方丰乐, 安隐无怖⑧,
罗云[*]至彼, 莫为害他。”
佛说如是。尊者罗云[*]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罗云[*]经第四竟ⓝ(一千八百三十二字)ⓞ
ⓐ 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次序补上。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云”,明本作“云”。[*]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尊者罗云”,巴利本作 Ayasmā Rāhulo。
ⓕ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 “泻”,宋、元、明三本作“写”。[*]
ⓗ “不”,宋、元、明三本作“无”。
ⓘ “髂”,大正藏原为“骼”,宋、元、明三本作“骼”,高丽藏作“𦝣”,碛砂藏作“髂”,今依据碛砂藏改作“髂”。[*]
ⓙ “头”,大正藏原为“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头”。[*]
ⓚ “为”,大正藏原为“或”,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为”。
ⓛ “持”,宋、元、明三本作“将”。
ⓜ “本”,大正藏原为“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本”。
ⓝ 明本无“罗云经第四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八百三十二字”八字。
① 竹林加兰哆园:佛陀的道场之一,为迦兰陀长者所拥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场,是佛教最早盖的寺院。又译为“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
② 罗云:比丘名,以严持戒律、精进修道闻名,誉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儿子,又译为“罗睺罗”。
③ 泻留少水:将水倾倒,只留下一点水。
④ 不得戏笑妄言:说话不应该嬉笑不真诚、妄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即使开玩笑我也将不说谎”。案:罗云刚出家为沙弥时,凭着年纪小,常说话没有诚信甚至妄语,因此被佛陀告诫。
⑤ 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参考相当的南传经文、汉译及藏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和其余相关经文,此处经文疑有讹误,原经文应为“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本经其余对应文句也应如此修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身业对我会导致自己的恼害,会导致他人的恼害,会导致两者的恼害,这不善身业有苦生起与苦果报”。
⑥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
⑦ 本从他活,何可妄言:(出家人不蓄积财物、不求名利)本来就是靠向他人乞食而活命,哪须要妄语(以骗取名利)?
⑧ 方方丰乐,安隐无怖:在每一个地方,心中都充实快乐,安稳而没有畏惧。
在巴利对应经文、汉译与藏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一部保存在藏文的《 Vyākhyāyukti-tīkā》所引的一段经文与一段在<声闻地>转写的经文,都与巴利经文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一致,而是指此段教导为“避免有害与不善的身行” ,并未设想这样的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净行。
c.f. yifertw.blogspot.com/2011/04/2_18.html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佛经通常列举十恶业及十善业:
十恶是:
相反的则是十善:
前三个是属于身业,接下来四个是属于口业,最后三个是属于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杀生,极恶饮血,其欲伤害,不慈众生,乃至蜫虫。二曰不与取,着他财物以偷意取。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所护,或同姓所护,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①,及有名假赁②至华鬘ⓒ③,亲犯如此女。是谓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口故作四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妄言,彼或在众,或在眷属,或在王家,若呼彼问,汝知便说,彼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为己为他,或为财物,知已妄言。二曰两舌,欲离别他,闻此语彼,欲破坏此,闻彼语此,欲破坏彼,合者欲离,离者复离,而作群党,乐于群党,称说群党。三曰麤言④,彼若有言,辞气麤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说如是言。四曰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是谓口故作四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云何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贪伺,见他财物诸生活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二曰嫉恚,意怀憎嫉而作是念:‘彼众生者,应杀、应缚、应收、应免、应逐摈出。’其欲令彼受无量苦。三曰邪见,所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⑤、无斋⑥、无ⓔ有咒说⑦,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多闻圣弟子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彼多闻圣弟子如是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⑧,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其心如是无量善修,若本因恶知识,为放逸行,作不善业,彼不能将去,不能秽污,不复相随。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慈心解脱者,而于后时,彼身、口、意宁可复作不善业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
“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心解脱,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⑨。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⑩。’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⑪。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我本此心少不善修,我今此心无量善修。’多闻圣弟子其心如是无量善修,若本因恶知识,为放逸行,作不善业,彼不能将去,不能秽污,不复相随。若有幼少童男、童女,生便能行舍心⑫解脱者,而于后时,彼身、口、意宁可复作不善业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
“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舍心解脱。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舍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若有如是行舍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思经第五竟ⓗ(千ⓘ一百ⓙ七十四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鬘”,宋本作“须”。
ⓓ “一”,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 “无”,大正藏原为“与”,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无”。
ⓕ “掉”,大正藏原为“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 “修”,大正藏原为“与”,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修”。
ⓗ 明本无“思经第五竟”五字。
ⓘ “千”,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 “百”,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高丽藏改作“百”。
ⓚ 宋、元、明三本无“千一百七十四字”七字。
① 有鞭罚恐怖:受到惩戒(而被管理的囚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惩罚保护”。
② 有名假赁:租借而有的(结婚)名分。“假赁”即租借。卷三十第128经作“有名雇债”(《摩诃僧祇律》卷六有“钱护”一说(女子欠债),或有关联?)??
③ 华鬘:戴花环束的女子,指已订婚者。又作“华鬘亲”。卷三十第128经即为“华鬘亲”(此处标点和128经比对,似乎有误?)???
④ 麤言:骂人;口出恶言。又译为“恶口”。
⑤ 无施:布施没有善报。
⑥ 无斋:供养没有善报。
⑦ 无有咒说:咒愿(祝福他人)没有善报。
⑧ 掉贡高:即五盖中的“掉举”、“掉悔”,指浮动不安的心理状态,和“惛沈”相反。在《中阿含经》中译为“掉贡高”。
⑨ 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不以这个身体往生到下一世,而是随(四无量)心而往生。若用《杂阿含经》的语法来翻译,即为“身坏命终,得生彼世”。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带这身体走[……]不免一死的人是心为中心的”。
⑩ 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后世:这一切(恶业)现在就能受报,最终不带到后世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里,凡任何以前被我这业所生身所作的恶业,全都在这里感受,它将不跟随[下去]。”
⑪ 或复上得:甚或得到更高的果证。此处南北传的经文意义疑似相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未通达更上之解脱”,指在家众勤修佛法最多证得阿那含(南传认为若要证阿罗汉,自然就出家了。)
⑫ 舍心:在这里指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冤亲平等、一视同仁的心。
舍十恶 → 持戒 → 修定(四无量心三昧) → 升天乃至证果解脱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伽蓝ⓒ国ⓓ,与大比丘众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摄和林中。
尔时,羇舍子伽蓝人闻沙门瞿昙释种子①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伽蓝国[*],与大比丘众俱,来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摄和林中。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若说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尊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③。我等应共往见沙门瞿昙,礼事供养。
羇舍子伽蓝人闻已,各与等类眷属相随从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摄和林,欲见世尊礼事供养。往诣佛已,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彼时,伽蓝人各坐已定,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时,伽蓝人,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各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但自称叹己所知见,而呰毁他所知所见。瞿昙!复有一沙门梵志来诣伽蓝,亦自称叹己所知见,而呰毁他所知所见。瞿昙!我等闻已,便生疑惑:‘此沙门梵志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世尊告曰:“伽蓝!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犹豫。伽蓝!汝等自无净智,为有后世,为无后世?伽蓝!汝等亦无净智,所作有罪,所作无罪?伽蓝!当知诸业有三,因习本有④。云何ⓕ为三?伽蓝!谓贪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恚及痴是诸业,因习本有。伽蓝!贪者为贪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伽蓝!恚者为恚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伽蓝!痴者为痴所覆,心无厌足,或杀生,或不与取,或行邪淫,或知已妄言,或复饮酒。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之乃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麤言,断麤言,若有所言,辞气麤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彼于麤言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实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贪伺,断贪伺,心不怀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
“伽蓝!多闻圣弟子离恚,断恚,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伽蓝!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
“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掉ⓘ、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便得四安隐住处。云何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⑤。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一安隐住处。复次,伽蓝!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如是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⑥。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二安隐住处。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⑦?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三安隐住处。复次,伽蓝!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⑧。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四安隐住处。如是,伽蓝!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四安隐住处。”
伽蓝白世尊曰:“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得四安隐住处。云何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一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二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三安隐住处。复次,瞿昙!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第四安隐住处。如是,瞿昙!多闻圣弟子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是谓得四安隐住处。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尽寿ⓛ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等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一切伽蓝人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伽蓝经第六竟ⓜ(一千九百八十七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伽蓝”,巴利本作 Kālāmā。
ⓓ “国”,大正藏原为“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国”。
ⓔ “羇舍子”,巴利本作 Kosaputta。
ⓕ “云何”,大正藏原为“何云”,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云何”。
ⓖ 大正藏无“实说”二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大正藏无“有善恶业”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掉”,大正藏原为“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 大正藏无“无善恶业”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生”,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 大正藏无“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明本无“伽蓝经第六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九百八十七字”八字。
① 释种子:释迦族血统的人,这里特指佛陀。
② 明行成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又译为“明行足”。
③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④ 因习本有:由过去积集的习性而来。
⑤ 有此世彼世,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我得此正见相应业,受持具足,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如果有轮回的现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的作为符合这些正见,好好地领受不忘,在身体崩坏寿命终了时,必定生于善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有来世、有善作与恶作之业的果与报,那时,以身体的崩解,死后我必将往生到善趣、天界”。
⑥ 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如是我于现法中,非以此故为他所毁,但为正智所称誉,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如果没有轮回的现象,善无善报、恶无恶报,那么我在这一生中,也不会因为(自己符合正见的)所作所为而被他人所伤害,只会被有正确见识的智者所称赞,被精进的人、有正见的人所看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没有来世、没有善作与恶作业的果与报,那时,我在当生中无怨恨、无恼害、无苦恼而保持自己的安乐”。
⑦ 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念恶。所以者何?自不作恶,苦何由生:如果我所做的事都不是恶事,我没有作恶的想法。怎么样呢?自己不作恶,又怎么会招致苦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恶落于作恶者,而我对任何人都不意图恶的,不作恶业,苦将从哪里接触我呢”。
⑧ 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如果我所做的事都不是恶事,我不侵害世间不管是恐惧的还是不恐惧的(众生),应当要慈悲怜恤一切世间众生,我没有和众生诤斗的心,没有昏乱、只有欢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恶不落于作恶者,那时,我看见自己两者都清净”。
伽蓝人问佛陀说,每个宗教、每位大师都叫人信自己、不要信别的说法,那到底该信什么呢?
佛陀则教他们,要信对自己有益的、不会导致苦的说法。
举例来说,以贪、瞋、痴的发心而造恶,是对自己无益的,会导致苦的。
佛陀并举例能对自己有益的、能导致安乐的说法:
不造恶 → 十善 → 无五盖 → 修四无量心 → 得四安隐住处
本经中佛陀向对佛法还没什了解的世俗人分析修行的好处,即“四安隐住处”。这四安隐住处在本经及相当的南传经文略有不同,如果以较“世侩”的解读来浅白说明,大致的意思如下:
编号 | 《中阿含经》伽蓝经“四安隐住处” | 《增支部尼柯耶》集3〈大品7〉第66经“四种稣息” |
---|---|---|
1 | 如果佛教的正见是对的,我来世可以升天,赚到了。 | 如果佛教的正见是对的,我来世可以升天,赚到了。 |
2 | 如果佛教的正见不对,我今世有名声,仍然有赚。 | 如果佛教的正见不对,我今世有安乐,仍然有赚。 |
3 | 我不作恶,而没有作恶带来的苦果,不会赔。 | 如果恶有恶报,我没有苦果,不会赔。 |
4 | 我不作恶,而能和众生没有争斗,不会让大家赔。 | 如果恶无恶报,我更清净,更不会赔。 |
此经的对应南传经文另外有“十事无著”的经文,是北传所没有的。这“十事无著”的经文为:
伽蓝族人!你们当然会困惑与怀疑;在困惑之处,你们的怀疑生起。
伽蓝族人!听我说:
伽蓝族人!如果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法是不善的、这些法是有过失的、这些法是智者所谴责的、完成与受持这些法则导向无益与苦”时,伽蓝族人!那时,你们便应当舍弃它。
本经是佛陀向对佛教还不熟悉的人而说,教人判断什么样的教导才是可采信的、什么样的教导又是应该舍弃的?佛陀说,只有当我们自己确定这个教导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才应该采信它,而当我们确定这个教导对我们是不好的,我们就应该舍弃它。这样的准则,可选出对自己亲身实践后可得益的法,却不保证这法就能让人解脱(例如可能是世间善法)。
和本经相比,《长阿含经》所载的“四大教法”则是在教导如何判断什么才是佛法,只有依经、依律来判断,才是正确的方法,不可只因为某些人说这是佛陀的教导,我们就相信了。
另一个常见的择法原则是《杂阿含经》及各律、论提到的“三法印”,是用来判断是否符合佛法的基本准则,只要违背三法印,就必然不是佛说。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那难陀园ⓓ,在墙村捺林。
尔时,阿私罗天有子名伽弥尼,色像巍巍,光耀炜晔②,夜将向旦③,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阿私罗天子伽弥尼白曰:“世尊!梵志自高,事若干天,若众生命终者,彼能令自在往来善处,生于天上,世尊为法主,唯愿世尊使众生命终得至善处,生于天中。”
世尊告曰:“伽弥尼!我今问汝,随所解答。伽弥尼!于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男女,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彼命终时,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④,作如是语:‘汝等男女,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汝等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乃生天上。’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伽弥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乃生天上者,是处不然。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著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天上者,是处不然。所以者何?谓此十种不善业道,黑有黑报,自然趣下,必至恶处。
“伽弥尼!于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男女,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彼命终时,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汝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汝等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当至恶处,生地狱中。’伽弥尼!于意云何?彼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恶处,生地狱中耶?”
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伽弥尼!所以者何?伽弥尼!彼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恶处,生地狱中者,是处不然。所以者何?伽弥尼!谓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昇上,必至善处。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滓瓦⑤沈下,酥油浮上。如是,伽弥尼!彼男女等,精进勤修,而行妙法,成十善业道,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断邪见,得正见。彼命终时,谓身麤色四大之种从父母生,衣食长养,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⑥;彼命终后,或乌鸟啄,或虎狼食,或烧或埋,尽为粉尘,彼心、意、识常为信所熏,为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缘此,自然昇上,生于善处。伽弥尼!彼杀生者,离杀、断杀,园观之道、昇进之道、善处之道⑦。伽弥尼!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者,离邪见,得正见,园观之道、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复有园观之道、昇进之道、善处之道。伽弥尼!云何复有园观之道、昇进之道、善处之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伽弥尼!是谓复有园观之道、昇进之道、善处之道。”
佛说如是。伽弥尼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伽弥尼经第七竟ⓗ(千二百一十三字)ⓘ
中阿含经卷第三(一万二百四十七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伽音巨罗反”,宋、元二本作“伽音巨罗”,明本无此五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园”,宋、元、明三本作“国”。
ⓔ 大正藏无“愿石浮出”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至”,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 “妄”,大正藏原为“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妄”。
ⓗ 明本无“伽弥尼经第七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千二百一十三字”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一万二百四十七字”八字。
① 伽音巨罗反:指此处“伽”的读音以“巨”的声母和“罗”的韵母及声调来发音。“伽”为梵语译音用字。
② 炜晔:光明的样子。
③ 夜将向旦:天快亮的时候。
④ 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各个合掌对着他赞诵(为他)祈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群众聚集起来,合掌赞诵,绕行(着他为他)祈求”。
⑤ 滓瓦:破碎的瓦片。“滓”读音同“紫”,残渣。
⑥ 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是会毁坏的事物,是会完全消灭的事物,是会分离散去的事物。
⑦ 园观之道、昇进之道、善处之道:向风景宜人地方的道路,向上提升的道路,向好去处的道路。“园观之道”或可参见《中阿含经》卷十五〈王相应品 1〉第69经:“犹如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园观。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CBETA, T01, no. 26, p. 520, 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