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我闻如是:
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王舍城ⓒ。
尔时,摩竭陀ⓓ大臣雨势ⓔ治王舍城,为防跋耆故。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往至竹林加兰哆园ⓖ。
尔时,尊者阿难过夜平旦,着衣持钵,为乞食故,欲ⓗ入王舍城。于是,尊者阿难作是念:“且置王舍城乞食,我宁可往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所。”于是,尊者阿难往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所。
梵志瞿默目揵连遥见尊者阿难来,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者阿难,白曰:“善来,阿难!久不来此,可坐此座。”尊者阿难即坐彼座。
梵志瞿默目揵连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阿难!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报曰:“目揵连!汝便可问,我闻当思。”
则便问曰:“阿难!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
尊者阿难与梵志瞿默目揵连共论此事时,尔时,摩竭陀ⓚ大臣雨势慰劳田作人,往诣梵志瞿默目揵连田作人所。
摩竭陀[*]大臣雨势遥见尊者阿难坐在梵志瞿默目揵连田作人中,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问曰:“阿难!与梵志瞿默目揵连共论何事,以何事故共会此耶?”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梵志瞿默目揵连问我:‘阿难!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云何答彼?”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都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唯然,阿难!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颇有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都无一比丘为世尊所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唯然。无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等;亦无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者。颇有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耶?”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唯然。无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等;亦无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者。阿难!若尔者,汝等无所依,共和合、不诤、安隐,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沙门瞿昙在时耶?”
尊者阿难告曰:“雨势!汝莫作是说,言我等无所依。所以者何?我等有所依耳。”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前后所说何不相应?阿难向如是说:‘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亦无一比丘为世尊所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难!何因何缘,今说我有所依耶?”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我等依法不依人不依于人而依于法。雨势!我等若依村邑游行,十五日说从ⓝ解脱①时,集坐一ⓞ处。若有比丘知法者,我等请彼比丘为我等说法。若彼众清净者,我等一切欢喜奉行彼比丘所说。若彼众不清净者,随法所说,我等教作是。”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非汝等教作是,但法教作是。阿难!如是少法、多法可得久住者,如是阿难等共和合、不诤、安隐,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沙门瞿昙在时。”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颇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有可尊敬。”
雨势白曰:“阿难!前后所说何不相应?阿难向如是说:‘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亦无一比丘为世尊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难!汝何因何缘,今说有可尊敬耶?”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尊敬修行人若见比丘有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云何为十?雨势!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行增上戒②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诵习至千ⓡ,意所推ⓢ观,明见深达ⓣ。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多闻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作善知识,作善朋友,作善伴党。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善知识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乐住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也。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乐住远离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乐于宴ⓤ坐③,内行正止,亦不离伺④,成就于观,增长空行⑤。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乐宴[*]坐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知足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常行于念,成就正念⑥,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有正念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精懃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⑦,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行慧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雨势!我等若见比丘诸漏尽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雨势!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此十法而可尊敬。雨势!我等若见比丘行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于是,彼大众放高大音声:‘可修直道⑧,非不可修,若修直道,非不可修者,随世中阿罗诃爱敬、尊重、供养、礼事。若诸尊可修直道而能修者,是故世中阿罗诃爱敬、尊重、供养、礼事。’”
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及其眷属问曰:“阿难!今游何处?”
尊者阿难答曰:“我今游行此王舍城竹林加兰哆园。”
“阿难!竹林加兰哆园至可爱乐,整ⓦ顿可喜ⓧ,昼不喧闹,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阿难!乐住竹林加兰哆园耶?”
尊者阿难答曰:“如是。雨势!如是。雨势!竹林加兰哆园至可爱乐,整[*]顿可喜[*],昼不喧闹,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雨势!我乐住竹林加兰哆园中。所以者何?以世尊拥护故。”
是时,婆难ⓩ大将在彼众中。婆难大将白曰:“如是。雨势!如是。雨势!竹林加兰哆园至可爱乐,整[*]顿可喜[*],昼不喧闹,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彼尊者乐住竹林加兰哆园。所以者何?此尊者行伺、乐伺故。”
摩竭陀[*]大臣雨势闻已,语曰:“婆难大将!沙门瞿昙昔时游行金鞞罗乐园中,婆难大将!尔时我数往诣彼,见沙门瞿昙。所以者何?沙门瞿昙行伺、乐伺,称叹一切伺。”
尊者阿难闻已,告曰:“雨势!莫作是说,沙门瞿昙称说一切伺。所以者何?世尊或称说伺,或不称说。”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沙门瞿昙不称说伺,不称说何等伺?”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或有一贪欲所缠而起贪欲,不知出要如真,彼为贪欲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势!是谓第一伺,世尊不称说。复次,雨势!或有一瞋恚所缠而起瞋恚,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瞋恚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势!是谓第二伺,世尊不称说。复次,雨势!睡眠所缠而起睡眠,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睡眠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势!是谓第三伺,世尊不称说。复次,雨势!疑惑所缠而起疑惑,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疑惑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雨势!是谓第四伺,世尊不称说。雨势!世尊不称说此四伺。”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此四伺可憎Ⓐ可憎[*]处,沙门瞿昙不称说。所以者何?正尽觉故。”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何等伺沙门瞿昙所称说?”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雨势!世尊称说此四伺。”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此四伺可称可称处,沙门瞿昙所称说Ⓑ。所以者何?以正尽觉故。阿难!我事烦猥,请退还归。”
尊者阿难告曰:“欲还随意。”
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闻尊者阿难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绕尊者阿难三匝而去。
是时,梵志瞿默目揵连于摩竭陀[*]大臣雨势去后不久,白曰:“阿难!我所问事,都不答⑨耶?”
尊者阿难告曰:“目揵连!我实不答。”
梵志瞿默目揵连白曰:“阿难!我更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汝可便Ⓒ问,我闻当思。”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梵志瞿默目揵连白曰:“阿难!可在此食。”尊者阿难默然而受。
梵志瞿默目揵连知默然受已,即从座Ⓔ起,自行澡水⑩,极美净妙,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极令饱满,食讫举器,行澡水竟,取一小床,别坐听法。
尊者阿难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尊者阿难所说如是。摩竭陀[*]大臣雨势眷属及梵志瞿默目揵连,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竟Ⓖ(三千一百四十三字)Ⓗ
ⓐ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 “阿难”,巴利本作 Ananda。
ⓒ “王舍城”,巴利本作 Rajagaha。
ⓓ “摩竭陀”,巴利本作 Māgadha。
ⓔ “雨势”,巴利本作 Vassakāra。
ⓕ “瞿默目揵连”,巴利本作 Gopaka-Moggallāna。
ⓖ “加兰哆园”,巴利本作 Kalandakanivāpa。
ⓗ 大正藏无“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 “瞿昙”,巴利本作 Gotama。
ⓚ “陀”,圣本作“他”。[*]
ⓛ “问曰”,元本作“阿问”。
ⓜ “比”,大正藏原为“丘”,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比”。
ⓝ “从”,宋、元、明三本作“诵”。
ⓞ “一”,大正藏原为“二”,今依据前后文改作“一”。
ⓟ 大正藏在“尊”字之后有一“共”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芥”,圣本作“介”。
ⓡ “千”,明本作“于”。
ⓢ “推”,圣本作“惟”。
ⓣ “达”,大正藏原为“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达”。
ⓤ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圣本无“与”字。
ⓦ “整”,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 “喜”,圣本作“憙”。[*]
ⓨ “静”,宋、元、明、圣四本作“靖”。[*]
ⓩ “婆难”,巴利本作 Upananda。
Ⓐ “憎”,大正藏原为“增”,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憎”。[*]
Ⓑ 大正藏无“说”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可便”,大正藏原为“便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可便”。
Ⓓ “三”,圣本作“二”。[*]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 大正藏在“喜”字之后有一“已”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明本无“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竟”九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三千一百四十三字”八字。
① 从解脱:戒条,另译作“波罗提木叉”。
② 增上戒:崇高的、有助益的戒律。
③ 宴坐:另译作“燕坐”,指坐禅。
④ 伺:持续的注意力,在这里指追求,包含正面的对善法的欲求(善法欲),或是负面的染著的欲望。
⑤ 空行:【参见庄居士注解,看是否适合】观空的修行方法,如观“生无来处,灭无去处”的缘起生灭,参见《杂阿含经》卷第335经(第一义空经)。
⑥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现前的对象)。
⑦ 兴衰法:生灭法,指“无常”。
⑧ 直道:没有分岔的直达道路。这段是指??也有待检查本段标点。
⑨ 不答:【??】不:用来加强语气,往往与“好”字连用。如:“这出戏好不精彩!”、“误会澄清了,心情好不轻松!”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们问阿难尊师的,阿难尊师没回答。”
⑩ 行澡水:饭前洗手以及饭后漱口、洗手用水。
跟CBETA确认一下宋元明本是“二”或“三”解脱。
本经中阿难尊者先提到佛陀并未选一个人作为僧众的统率,在佛陀灭度后僧众也没有一个统率,而是遵循“依法不依人”的原则,自然僧众就能和谐相处。
同时,虽然依法不依人、没有任何一位比丘说了算,但符合十个条件的比丘自然是大家应当敬重、礼事的比丘。
【内容待修改为更细致。】
因此也可见“依法不依人”和“敬重清净的出家人”不相违背。
世尊在灭度前,并没有记说世尊灭度后佛弟子可依的人。世尊灭度后,佛弟子应依循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以科学实验的精神,从第一手资料认识世尊所说的法是什么,据此实践佛法,并观察身心的变化以印证佛法)。
阿难尊者说明判断比丘是否可敬重、礼事的依据:
⇒ 看是否适合简化为:本经则列出十个条件:受持学戒、于佛法广学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于燕坐成就于观、知足、常行正念、常行精进、修行智慧、诸漏已尽。【字数较长的待与南传比对】
佛陀常教导弟子如何辨别善知识,最常见的是以观察对方的“戒”作为开始: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4经表示应当依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比丘。其中前四个条件多少可由观察其言行得知。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教导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戒行,观察他是否清净;看他遭遇苦难时的反应;并和他交谈以知他的智慧。这些都要在长时间、用心、以智慧观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肤浅的表相。
也可说是观察对方是否相应于戒、定、慧,是否没有贪、瞋、痴。
本经则列出十个条件:修习禁戒、广学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于燕坐、知足、常行于念、常行精进、修行智慧、诸漏已尽。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80经则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见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念,内心寂静,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涩行”),才应奉事。
《中阿含经》卷二十一〈长寿王品2〉第85经真人经以及《增壹阿含经》卷八〈安般品17〉第9经则进一步表示:如果因为我出身高、长得帅、谈吐佳、有名气、诵经持律学论、行头陀行、持戒、清修、证得各种禅定,而“自贵贱他”,就不是善知识的作为。
这也呼应最前面佛陀说的“惭、愧”的条件,善知识不会自我抬举,而是修证无我。
至于神通感应、道场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师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条件之内。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中阿含.145经.瞿默目犍连经》纪录阿难的一句话,他说他乐住于此竹园,因为受到世尊的保护,可是,经文起先就说“佛般涅槃后不久”,因此不知道阿难指的保护的含意是什么。
(6)《中阿含.145经》:“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
“我乐住竹林加兰哆园中,所以者何?以世尊拥护故。”
依据巴利经文,阿难称竹园为有助益的,因为竹园受到阿阇世王大臣雨势的保护。巴利注释书解释说,雨势对此竹园特别照顾,因为,有预言称雨势来生将会在此园出生为猴子,如此预期的来生也纪录在〈Karmavibhaṅga业分别〉。如此,《中阿含.145经》所说的受到世尊保护,可能是出于传诵错误或误译,而在此经文所说的保护只是一位大臣对此竹园的世俗的保护。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卑卢ⓓ异学平旦则从舍卫国出,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佛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卑卢异学,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生闻①梵志ⓕ乘极好白乘,与五百弟子俱,以平旦时从舍卫出,至无事处,欲教弟子讽读ⓖ经书。生闻梵志遥见卑卢异学来,便问:“婆蹉②ⓗ!晨起从何处来?”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我见世尊礼事、供养来。”
生闻梵志问曰:“婆蹉!颇知沙门瞿昙空安静处学智慧耶?”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何等人可知世尊空安静处学智慧耶?梵志!若知世尊空安静处学智慧者,亦当如彼。但,梵志!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梵志!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我亦如是,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云何四句义?梵志!智慧刹利论士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诸见造作文章,行于世间。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当复重问,若不能答,便伏舍去。’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已,尚不敢问,况复能伏?梵志!我所读书,用得如此第一句义,我因此义,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如是智慧梵志、智慧居士、智慧沙门论士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诸见造作文章,行于世间。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当复重问,若不能答,便伏舍去。’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已,尚不敢问,况复能伏?梵志!我所读书,用得如此第四句义,我因此义,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梵志!我所读书有此四句义,我因此四句义故,必信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生闻梵志语曰:“婆蹉!汝大供养沙门瞿昙,所因所缘,欢喜奉行。”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如是,如是。我极供养于彼世尊,亦极称誉,一切世间亦应供养。”
彼时,生闻梵志闻此义已,即从乘下,右膝着地,叉手向于胜林给孤独园,再三作礼:“南无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如是至三已,还乘极好白乘,往诣胜林给孤独园。到彼乘地,即便下乘,步进诣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生闻梵志向与卑卢异学共所ⓚ论事尽向佛说,世尊闻已,告曰:“梵志!卑卢异学说象迹喻,犹不善作,亦不具足,如象迹喻善作具足者,今为汝说,当善听之。梵志!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不信者,于此林中复有母象,名加梨㝹ⓛ,身极高大,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
“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加罗梨ⓜ,身极高大,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梵志!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婆和ⓝ㝹ⓞ,身极高大,彼有此迹。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彼寻此迹已,见大象迹,大象迹方极长极广,周匝遍著,正深入地,及见彼象,或去或来,或住或走,或立或卧,见彼象已,便作是念:‘若有此迹,必是大象。’
“梵志!如是。若世中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乃至天、人,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彼所说法,或居士、居士子,闻已得信,于如来正法、律彼得信已,便作是念:‘在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净修梵行,我宁可舍于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彼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出家已,舍亲族相,受比丘要,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彼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彼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彼离非梵行、断非梵行,懃修梵行,精懃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彼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彼离两舌、断于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事,彼于两舌净除其心。彼离麤言、断于麤言。若有所言,辞气麤犷ⓥ,恶声逆耳,众所不憙,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言,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憙可爱,使他安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彼于麤言净除其心。彼离绮语、断于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随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
“彼离治生、断于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亦不受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彼于治生净除其心。彼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彼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彼离受奴婢、断受奴婢,彼于受奴婢净除其心。彼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彼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彼离受鸡、猪,断受鸡、猪,彼于受鸡、猪净除其心。彼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彼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彼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彼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彼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彼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彼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彼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彼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彼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彼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彼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彼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彼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彼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复行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复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想Ⓓ,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复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申Ⓕ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正知之。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复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靖处、山岩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彼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坛Ⓚ,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
“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彼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梵志!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梵志!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彼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逮第三禅成就游。梵志!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梵志!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彼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梵志!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彼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梵志!于意云何?如是象迹喻善作具足耶?”
生闻梵志答曰:“唯然。瞿昙!如是象迹喻善作具足。”
生闻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生闻梵志及卑卢异学,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象迹喻经第五竟Ⓡ(二千九百八十八字)Ⓢ
ⓐ “含”,圣本作“鋡”。[*]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 “卑卢”,巴利本作 Pilotika。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 “生闻梵志”,巴利本作 Jāṇussoni brāhmaṇa。
ⓖ “读”,宋本作“诵”。
ⓗ “婆蹉”,巴利本作 Vacchāyana。
ⓘ 宋、元、明、圣四本无“世尊”二字。
ⓙ “所”,宋、元、明、圣四本作“而”。
ⓚ “共所”,大正藏原为“所共”,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共所”。
ⓛ “加梨㝹”,巴利本作 Kaṇerukā。
ⓜ “加罗梨”,巴利本作 Kāḷārikā。
ⓝ “和”,大正藏原为“惒”,今依据圣本改作“和”。
ⓞ “婆和㝹”,巴利本作 Vāmanikā。
ⓟ “著”,圣本作“著等”。
ⓠ “逝”,圣本作“游”。
ⓡ “狭”,圣本作“夹”。
ⓢ “芥”,圣本作“介”。
ⓣ “吝”,圣本作“法吝”。
ⓤ “淫”,圣本作“望”。
ⓥ “犷”,大正藏原为“䵃”,宋本作“𪍿”,元、明二本作“犷”,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犷”。
ⓦ “柔”,圣本作“气”。
ⓧ “店”,圣本作“玷”。[*]
ⓨ “彼于”,圣本作“于彼”。
ⓩ “舞”,圣本作“儛”。[*]
Ⓐ 圣本无“及”字。
Ⓑ 圣本无“像”字。
Ⓒ “鹰”,圣本作“鸾”。
Ⓓ “想”,圣本作“相”。
Ⓔ “相”,大正藏原为“想”,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相”。
Ⓕ “申”,大正藏原为“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申”。
Ⓖ “僧伽梨”,巴利本作 Samghātī.
Ⓗ “觉”,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觉”。
Ⓘ “冢”,圣本作“冢”。
Ⓙ “静”,宋、元、明、圣四本作“靖”。
Ⓚ “坛”,大正藏原为“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坛”。
Ⓛ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 “反”,大正藏原为“返”,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反”。
Ⓝ “掉”,大正藏原为“调”,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掉”。
Ⓞ “屈”,宋本作“崛”,元、明、圣三本作“掘”。[*]
Ⓟ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 “逝”,圣本作“游”。
Ⓡ 明本无“象迹喻经第五竟”七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二千九百八十八字”八字。
① 生闻: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
② 婆蹉:种姓为婆蹉的外道出家人,曾执迷于十四无记的问题上,后来佛陀引导他离于十四无记的戏论,依于佛法观察世间,并亲自体证佛法,他发现佛法的利益后也从佛出家,证阿罗汉,详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婆蹉种出家相应”。佛陀称赞他“苦身露坐,不避风雨”。又译为“婆蹉种出家”、“犊子梵志”。
看到象脚印,也看到象本身,才确认:这是大象
从本经描述各戒内容的经文,都是从“离”、“断”、到“净除其心”,也可了解持戒清净是在身、心都清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生闻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我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世尊告曰:“梵志!恣汝所问。”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闻诵习耶?”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以此义故博闻诵习。”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差别耶?博闻诵习有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博闻诵习而有差别,博闻诵习则有功德。”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何差别,有何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因缘有,要努力;自性空,不执著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①,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梵志!若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梵志!若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梵志!若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着。梵志!若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着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着。梵志!若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着,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不善念已,心终不着。梵志!若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不善念已,心终不着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梵志!若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梵志!若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②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梵志!若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梵志!若多闻圣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③、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梵志!若多闻圣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生闻梵志复问世尊:“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颇更有差别,更有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耶?”
世尊答曰:“梵志!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更无差别,更无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者。”
生闻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生闻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德经第六竟ⓖ(一千六百九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 大正藏无“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椎”,圣本作“推”。[*]
ⓔ “捶”,圣本作“摇”。[*]
ⓕ “闻”,圣本作“闻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者梵志是谓博闻”三十六字。
ⓖ 明本无“闻德经第六竟”六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一千六百九字”六字。
① 作业:在这里指“工作”。
② 五下分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贪欲、瞋恚。断除五下分结,即为第三果圣者。
③ 他心智: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
佛弟子博闻诵习,了解苦、空、无常、无我,但不是悲观或是负面,而是如实知。因此真的遇到苦事或挫折时,就不会忧戚、愁烦、啼哭。
《法句经》卷一〈多闻品3〉:“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CBETA, T04, no. 210, p. 560, a12-13)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生闻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我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世尊告曰:“梵志!恣汝所问。”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瞿昙!在家者有何苦?出家学道者有何苦耶?”
世尊答曰:“梵志!在ⓒ家者,以不自在①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在家者,云何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云何以自在为苦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在家者,钱不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悉不增长,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亦不增长,尔时,在家忧苦愁戚。因此故在家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戚。梵志!若出家学道者行随其欲,行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忧苦愁戚。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戚。梵志!如是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在家者有何乐?出家学道者有何乐耶?”
世尊答曰:“梵志!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在家者,云何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云何以不自在为乐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在家者钱得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皆得增长,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亦得增长,尔时,在家快乐欢喜。因此故在家者多快乐欢喜。梵志!出家学道者行不随欲,行不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快乐欢喜。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快乐欢喜。梵志!如是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无利义?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有利义?”
世尊答曰:“梵志!若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若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云何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时天及人斗诤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忧苦愁戚,因此故天及人多有忧苦,多怀愁戚。梵志!若时天及人不斗诤、不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快乐欢喜,因此故天及人多快乐、多欢喜。梵志!如是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不得饶益,必得其苦?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世尊答曰:“梵志!若天及人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若天及人能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天及人云何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天及人云何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世尊答曰:“梵志!天及人身行非法及行恶,口、意行非法及行恶者,尔时,天及人必当减损,阿修罗必当兴盛。梵志!若天及人身行如法,守护其身,口、意行如法,守护口、意者,尔时,天及人必当兴盛,阿修罗必当减损。梵志!如是天及人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梵志!如是天及人能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观恶知识?”
世尊答曰:“梵志!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当观恶知识犹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如向尽月,日日稍减,宫殿亦减,光明亦减,形色亦减,日日尽去。梵志!有时月乃至于尽,都不复见。梵志!恶知识人于如来正法、律亦得其信,彼得信已,则于后时而不孝顺,亦不恭敬,所行不顺,不立正智,不起ⓖ向法次法,彼便失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失之。梵志!有时此恶知识教ⓗ灭善法,犹如月尽。梵志!如是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观善知识?”
世尊答曰:“梵志!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当观善知识犹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犹如月初生,少壮明净,日日增长。梵志!或时月十五日,其殿丰满。梵志!如是善知识于如来正法、律得信,彼得信已,而于后时孝顺恭敬,所行随顺,立于正智,趣向法次法,彼增长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增长。梵志!有时彼善知识善法具足,如十五日月。梵志!如是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譬如月无垢, 游于虚空界,
一切世星宿, 悉翳其光明②。
如是信博闻, 庶几无悭贪,
世间一切悭, 悉翳施光明③。
犹如有大龙, 兴起云雷电,
雨下极霶霈ⓘ, 充满一切地。
如是信博闻, 庶几无悭贪,
施饮食丰足, 乐劝增广施。
如是极雷震, 如天降时雨,
彼福雨广大, 施主之所雨。
财物ⓙ多名誉, 得生于善处,
彼当受于福, 死已生天上。”
佛说如是。生闻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何苦经第七竟ⓚ(一千四百二十五字)ⓛ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第三念诵)ⓜ(九千一百六十五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 “在”,元本作“出”。
ⓓ “琉璃”,圣本作“流离”。[*]
ⓔ “牧”,宋、元二本作“收”。[*]
ⓕ “不得”,大正藏原为“得不”,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不得”。
ⓖ “起”,大正藏原为“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 “教”,圣本作“都”。
ⓘ “霶霈”,大正藏原为“滂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霶霈”。
ⓙ “财物”,大正藏原为“钱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财物”。
ⓚ 明本无“何苦经第七竟”六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一千四百二十五字”八字。
ⓜ 大正藏无“第三念诵”四字,今依据宋、元、圣三本补上。
ⓝ 宋、元、明、圣四本无“九千一百六十五字”八字。
ⓞ 圣本在“字”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① 自在:这里指舒畅、快乐而不受拘束。
② 一切世星宿,悉翳其光明:满月的光明可以掩盖世间一切的星光。
③ 世间一切悭,悉翳施光明:布施的光明可以掩盖世间一切的吝啬。按:这是“施光明悉翳世间一切悭”的倒装句。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CBETA, T02, no. 125, p. 768, c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