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55经
如是我闻:
一时,尊者摩诃迦旃延ⓐ①住阿磐ⓑ提ⓒ②国湿摩陀江侧,猕猴室ⓓ阿练若ⓔ③窟。有鲁酰遮ⓕ婆罗门,恭敬承事,如罗汉法。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晨朝着衣持钵,入猕猴室聚落,次行乞食,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
时,鲁酰遮婆罗门有诸年少弟子,游行采薪,至尊者摩诃迦旃延窟边,共戏笑言:“此中剃发沙门④住,是黑暗人,非世胜人,而鲁酰遮婆罗门尊重供养,如罗汉法。”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语诸年少言:“年少!年少!莫作声。”
诸年少ⓖ言终,不敢复言。
如是再三,语犹不止。
于是尊者摩诃迦旃延出户外,语诸年少言:“年少!年少!汝等莫语。我今当为汝等说法,汝等且听。”
诸年少言:“诺,唯愿说法,我当听受。”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即说偈言:
“古昔婆罗门, 修习胜妙戒,
得生宿命智, 娱乐真谛禅,
常住于慈悲, 关闭诸根门⑤,
调伏于口过, 古昔行如是。
舍本真实行, 而存虚伪事,
守族姓放逸⑥, 从诸根六境,
自饿⑦居冢间, 三浴ⓗ诵三典⑧,
不守护根门, 犹如梦得宝。
编发衣皮褐, 戒盗灰坌身⑨,
麁衣以蔽形, 执杖ⓘ持水瓶,
假形婆罗门, 以求于利养。
善摄护其身, 澄净离尘垢,
不恼于众生, 是道婆罗门。”
尔时,诸年少婆罗门瞋恚不喜,语尊者摩诃迦旃延:“谤我经典,毁坏所说,骂辱婆罗门。”执持薪束,还鲁酰遮婆罗门所,语鲁酰遮婆罗门言:“和上[*]知不?彼摩诃迦旃延诽谤经典,毁呰⑩言说,骂辱婆罗门。”
鲁酰遮婆罗门语诸年少:“诸年少!莫作是语。所以者何?摩诃迦旃延宿重戒德,不应谤毁经典,毁呰言说,骂婆罗门。”
诸年少言:“和上[*]不信我言,当自往看。”
时,鲁酰遮婆罗门不信诸年少语,往诣摩诃迦旃延,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语摩诃迦旃延言:“我诸年少弟子来到此不?”
答言:“到此。”
“少多与共言语不?”
答云:“与共言语。”
鲁酰遮婆罗门言:“汝与诸年少共语⑪,今可为我尽说是。”
摩诃迦旃延即为广说。时,鲁酰遮婆罗门亦复瞋恚,心得不喜,语摩诃迦旃延:“我先不信诸年少语,今摩诃迦旃延真实诽谤经典,毁呰而说,骂辱婆罗门。”作此语已,小默然住⑫。须臾,复语摩诃迦旃延:“仁者所说‘门’。何等为‘门’?”
摩诃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罗门!所问如法,我今当为汝说‘门’。婆罗门!眼是门,以见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门,以识法故。”
婆罗门言:“奇哉!摩诃迦旃延!我问其门,即说其门,如摩诃迦旃延所说不守护门。云何不守护门?”
摩诃迦旃延言:“善哉,善哉,婆罗门!问不守护门,是如法问,今当为汝说不守护门。
“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不住身念处⑬,故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于心解脱、慧解脱妨碍,不得满足;心解脱、慧解脱不满故,身满恶行,不得休息⑭,心不寂静,以不寂静故,于其根门则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鲁酰遮婆罗门言:“奇哉!奇哉!摩诃迦旃延!我问不守护门,即为我说不守护门。摩诃迦旃延!云何复名善守护门?”
摩诃迦旃延语婆罗门言ⓙ:“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善守护门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守护门义。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于可念色不起缘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摄其心住身念处,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⑮,于彼所起恶不善法寂灭无余,于心解脱、慧解脱而得满足;解脱满足已,身触恶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门善调伏守护修习。如眼及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鲁酰遮婆罗门言:“奇哉!摩诃迦旃延!我问守护门ⓛ义,即为我说守护门义。譬如士夫求毒药草反ⓜ得甘露⑯,今我如是,瞋恚而来至此座坐,而摩诃迦旃延以大法雨,雨我身中,如雨甘露。摩诃迦旃延!家中多事,今请还家。”
摩诃迦旃延言:“婆罗门!宜知是时。”
时,鲁酰遮婆罗门闻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校勘]
ⓐ “摩诃迦旃延”,巴利本作 Mahā-kaccāna。
ⓑ “磐”,宋、元、明三本作“盘”。
ⓒ “阿磐提”,巴利本作 Avantī。
ⓓ “猕猴室”,巴利本作 Makkarakaṭe。
ⓔ “阿练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 “鲁酰遮”,巴利本作 Lohicca。
ⓖ “年少”,大正藏原为“少年”,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年少”。
ⓗ “浴”,大正藏原为“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浴”。
ⓘ “杖”,元本作“林”。
ⓙ 宋、元、明三本无“言”字。
ⓚ “哉”,宋、元、明三本作“哉言”。
ⓛ “门”,大正藏原为“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门”。
ⓜ “反”,宋、元、明三本作“乃”。
[注解]
① 摩诃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大迦旃延”。
② 阿磐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西印度。是摩诃迦旃延的祖国。又译为“阿槃提”。
③ 阿练若: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为“阿兰若”、“空闲”、“空闲处”、“无事”。
④ 剃发沙门:佛教的出家人剃除须发,与外道的蓄须发不同,因此有时外道称佛教出家人为剃发沙门。
⑤ 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进入身心的门户,因此称为根门。
⑥ 守族姓放逸:自视出身高贵而行为放逸。
⑦ 自饿:指自饿外道长久忍受饥饿的苦行。
⑧ 三典:婆罗门教传统的三种吠陀经典:梨俱、沙摩、夜柔。
⑨ 灰坌身:指以灰涂身的苦行。
⑩ 呰:毁谤。
⑪ 共语:交谈。
⑫ 默然住:保持静默不语。
⑬ 身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
⑭ 休息:止息。
⑮ 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依无量心(慈、悲、喜、舍)三昧,离欲得到心解脱,断无明得到智慧的解脱,契合真理地了知。
⑯ 甘露: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外道少年骂尊者摩诃迦旃延“是黑暗人,非世胜人”,可能会让一些人误以为摩诃迦旃延尊者出身种姓差。而摩诃迦旃延尊者的回复中,也只提到种姓不可恃。
实际上,“迦旃延”这个种姓为婆罗门十八姓之一;而依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品〉,摩诃迦旃延出生于巨富人家,父亲富有到成为国师,而摩诃迦旃延学婆罗门教到处是第一名,成为仙人的接班人,并且在仙人过世后被视为仙人,只是仍贪名闻利养,最后因为无法回答别人的问题,去找佛陀,听了佛法而证道。
虽然他出身婆罗门贵族,却完全没见到他说“我的种姓比你尊贵得多”来回复外道少年的污辱,反而是一贯的认为四姓无别、种姓平等,贵族不可恃,而以论议佛法改变对方,可见尊者的确对佛法有彻底的了解,论议第一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
本经中一开始提到“鲁酰遮婆罗门,恭敬承事,如罗汉法”,或许鲁酰遮婆罗门一开始即是敬重摩诃迦旃延出身婆罗门贵族,且从佛出家前为婆罗门中最尊贵者,因此而恭敬承事他的。直到听了摩诃迦旃延尊者的论议,才对佛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佛法产生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