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3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舍行①。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舍,于彼法处行,是名比丘六舍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六舍行:六根对六境时,心遇不苦不乐的境界时有的造作。例如鼻嗅空气时心摆在空气没味道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平静近伺察”。
[二] 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眼睛见到了色时觉得不苦不乐,而在那色境上造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眼见色后,顺平静处近伺察色”。相当的《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经文作“眼見色已顺舍处色近行”。
[对应经典]
- 参考 南传《长部尼柯耶》第33经。
[读经拾得]
- 在其他经中通常区分受为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但在这几经却将心受特别区分为喜、忧、舍,是否会矛盾?
其实不会,卷十七第485经中佛陀就说了:“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其中的“三受”就是“乐、苦、不苦不乐”受,“五受”就是“(身)乐、(心)喜、(身)苦、(心)忧、舍”受,佛陀并表示不同的分类法只要能正确地理解,就不会矛盾。
- 有同学问:“舍受、舍行、舍无量心有何关系?”
“舍受”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属于五阴中的受阴;“舍行”是由舍受而有的造作,属于五阴中的行阴;“舍无量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是种修定的方法,也可指依此方法而达成的心的状态,属于五阴中的识阴,
凡夫通常因为“舍受”而作“舍行”,但不会因此有“舍无量心”,“舍无量心”是要特别修定才能达成的。另一方面,苦受、乐受、舍受皆可以“舍无量心”应对。例如有“苦受”的人,若修“舍无量心”,则可等视众生,止息因苦受而起的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