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①国人间游行②,于萨罗聚落③村北申恕④林中住。
尔时,聚落主⑤大姓⑥婆罗门⑦闻沙门⑧释种⑨子,于释迦⑩大姓,剃除须发,著袈裟⑪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⑫,成无上等正觉,于此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萨ⓑ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又彼沙门瞿昙⑬如是色貌名称,真实功德,天、人赞叹,闻于八方,为如来⑭、应⑮、等正觉⑯、明行足⑰、善逝⑱、世间解⑲、无上士⑳、调御丈夫㉑、天人师㉒、佛㉓世尊㉔。于诸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大智能自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为世说法,初、中、后善㉕,善义、善味㉖,纯一满净㉗,梵行清白,演说妙法。善哉应见!善哉应往!善应敬事!作是念已,即便严驾㉘,多将翼从㉙,执持金瓶、杖枝ⓒ、伞盖,往诣佛所,恭敬奉事。到于林口,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安不ⓓ,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何论何说?”
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
又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
世间因缘集灭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㉚;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佛告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着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告婆罗门:“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著、不留住。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是名有因有缘世间灭。婆罗门!是名论因,是名说因。”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如是论因,如是说因。世间多事,今请辞还㉛。”
佛告婆罗门:“宜知是时㉜。”
佛说此经已,诸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校勘]
ⓐ “到”,宋、元、明三本作“到此”。
ⓑ “萨”,大正藏原为“婆”,宋本则为“娑”,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萨”。
ⓒ “杖枝”,宋、元、明三本作“金杖”。
ⓓ “不”,宋、元、明三本作“否”。
ⓔ 宋、元、明三本无“如实”二字。
[注解]
① 拘萨罗: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部,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国。另译为“憍萨罗”。
② 人间游行:游历各个地方,随缘度化。也称作“游行人间”、“游行”、“行脚”。
③ 萨罗聚落:名为萨罗的村落。“聚落”即村落、部落。
④ 申恕:印度黄檀,为豆科黄檀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又译为“身恕”、“尸舍婆”、“尸摄惒”。
⑤ 聚落主:村长。
⑥ 大姓:世家大族。
⑦ 婆罗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⑧ 沙门:出家的修行人。古代印度原泛指传统婆罗门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⑨ 释种:姓释迦的一族。
⑩ 释迦:释迦牟尼佛的族姓,古印度刹帝利种的望族,义译为“能仁”。
⑪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须经染色,以别于在家人所穿的白衣。又作“染色衣”。
⑫ 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基于正信从家出离,出家修行。
⑬ 瞿昙: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又译为“乔达摩”。佛弟子称佛陀为“世尊”,而外道则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昙”或“沙门瞿昙”来称呼他。
⑭ 如来:依于真理而来成佛,即指佛陀。“如来”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如来十号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古来对于如何断句为如来十号,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合理的看法为,“世尊”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对佛德性的总称,因此算十号之外的总称。)
⑮ 应:应受人、天的供养。另译作“应供”,音译“阿罗汉”。
⑯ 等正觉:完全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另译作“正遍知”。
⑰ 明行足: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
⑱ 善逝: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
⑲ 世间解:了解世间一切的事理。
⑳ 无上士:至高无上的人。
㉑ 调御丈夫:能调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让他们修行。“丈夫”指勇健修行的人。
㉒ 天人师:天与人的导师。
㉓ 佛:觉者;自觉觉他的人。又译为佛陀。
㉔ 世尊:世间所尊重的觉者。梵文原文音译为“婆伽梵”、“婆伽婆”,是佛陀德性的总称,一字多义,经中常单译为“世尊”、旧译“众祐”。
㉕ 初、中、后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㉖ 善义、善味:意义正确,文句正确。
㉗ 纯一满净:完全清净。
㉘ 严驾:整备车马。
㉙ 多将翼从:带许多随从。“将”是“带领”的意思。
㉚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这两句话有二种解法。第一种解法为“有因缘(条件)聚集而生起了世间,有因缘(条件)使得世间已聚集而生起”,第一个“集”作动词,第二个“集”作形容词。第二种解法为这两句话是同义、换句话说,解为“有因缘(条件)聚集而生起了世间”,两个“集”都是动词。
㉛ 世间多事,今请辞还:我在世俗中还有许多事要处理,现在便请辞先回去了。
㉜ 宜知是时:现在是适当的时候(回去)了。
[读经拾得]
在十二因缘中,本经举例的为其中的第八支至十二支:
爱 → 取 → 有 → 生 → 老病死忧悲恼苦
也就是说,贪“爱”,而执“取”,执取而“有”了善恶业,而产“生”后续的身心变化。以下举几个例子:
- 花瓶打破了
家中一个精美的花瓶打破了!由于对这个花瓶的喜“爱”,执“取”(我语取)认为这花瓶是“我所有”的却毁坏了,因为“有”这业力而产“生”忧悲恼苦的感觉。
如果有智慧,就知道花瓶是身外之物,设法解决问题,而不会心痛。
- 执著于美味
对于喜爱美味的人而言,由于对美味贪“爱”,因此执“取”(欲取)想要保留或持续美味,由于执著在美味上,就“有”了必须要美食的缠缚,产“生”的心已变成美味的奴隶,担忧没有美味、吃到难吃的食物则会苦恼。
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了十二因缘,这些因缘也造就了人的一生,以及无尽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