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61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

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

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

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

尔时,尊者阿难于舍卫城中乞食还,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能稳定维持四念处的前后次第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所以者何?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其心喜已,身则;身猗[*]息已,则受身乐;受身乐已,其心则;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取”,圣本作“其”。

“猗”,宋、元、明、圣四本作“倚”。[*]

[注解]

前后升降:前后高低次第。

善系心住:好好地让心念稳定维持(在四念处)。

举:拿起。“举衣钵”在这里指收拾衣钵。

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如果心追逐外境,要(以四念处)觉知心的状态,不管是乱散心、执着心,都如其原貌地了知。

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如果身体爱睡,心理懒惰不积极,这位比丘应该要生起清净的信心,专注于(能令人欢喜的)清净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起身所缘的或身上的热恼,或心的退缩,或向外地扰乱心,阿难!那样,比丘的心应该被另安置于某些能激起信心的相”。

喜:修行让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即七觉支中的“喜觉支”。

猗息:身心轻安、平静。即七觉支中的“猗觉支”。

定:入定而不散乱。即七觉支中的“定觉支”。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指第二禅的境界,“觉”与“观”两者皆无。“觉”又译为“寻”,是投向的注意力;“观”又译为“伺”,是持续的注意力。

舍念乐住:指三禅的境界,安住在舍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体验到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四念处是修定的基础

卷十七第482经说修满“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五法能得禅定,这五法也就是本经所说的“悦……喜……猗息……乐……定”,可见四念处是修定的基础。

  • 四念处是七觉支的基础

本经显示四念处是七觉支的基础,这七觉支和本经经文的对应关系如下:

  • 念觉支:身身观念住(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若身耽睡,心法懈怠(五盖的昏沉盖),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
  • 喜觉支:其心则悦,悦已生喜。
  • 猗觉支:身则猗息,则受身乐。
  • 定觉支:其心则定。
  • 舍觉支: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

也就是说四念处就是七觉支之首的“念觉支”,别经中所举“念觉支”的例子也可说在四念处的范畴之中,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1经以“六念”切入七觉支,《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6经以“念无杀盗淫妄心”切入七觉支,《中阿含经》卷四〈业相应品2〉第20经波罗牢经以“念十善业道”切入七觉支。

本经表明四念处都对七觉支有益,另外像卷十一第281经及《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5〉第52经食经所举的修学次第是:三妙行 → 四念处 → 七觉支 → 明、解脱。《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10经则是:修习安般 → 满足四念处 → 满足七觉支 → 满足明、解脱。

《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因品4〉第98经念处经等经典中,则将五盖、七觉支列为法念处的主要觉知内容。

关于调伏五盖、培养七觉支的详细说明,可见卷二十六、二十七的“觉支相应”内容。

  • 什么是“取于净相”?

本经提到打坐爱睡时可以取于净相:“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在卷二十七第715经也说:“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盖令不起,已生睡眠盖令灭。”(CBETA, T02, no. 99, p. 192, c11-12)

什么是“取于净相”?例如光明想(参见 《中阿含经》卷二十〈长寿王品2〉第81经念身经)、念佛的功德(参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第1经),也可引申至持诵佛号(参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8经)、礼佛(参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32〉第3经),能让人欢喜或愉悦,而提神醒脑。这原理有点像在沉闷的课堂上老师会讲些笑话,大家就不会睡了。

如果睡意太浓,无法靠取于净相来解除,还有其他的方法,在《中阿含经》卷二十〈长寿王品2〉第83经长老上尊睡眠经中佛陀就开示可依序采用的方法包括:“不修会导致睡眠的相”、“诵习佛法”、“为他说法”、“思惟佛法”、“掐耳朵”、“洗脸”、“到室外看星空”、“室外经行”、“室外打坐”,如果还是太困,就先好好睡一觉了。

佛陀除了教在心念昏沉低下时要提振心情,也教在心念掉举亢奋时要让心情宁静下来,这些对治跟七觉支的平衡有关,详见卷二十七第714经、715经,卷四十七第1247经。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