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7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云何断断?若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已生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断断。云何律仪断?若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调伏进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护、隐密、调伏、进向,是名律仪断。云何随护断?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尽,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云何修断?若比丘修四念处等,是名修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断断律仪断,  随护修习断,
 此四种正断,  正觉之所说,
 比丘勤方便,  得尽于诸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如是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观修习,亦如是说。

[校勘]

“尽”,元、明二本作“净”。

[注解]

隐密、调伏:藏好、训练(六根不追逐外境)。

进向:精进修行。

彼彼真实三昧相:那些显露事物本质的入定的相。“彼彼”是“那些”的意思。相当的《七处三观经》经文作“善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善之定相”。

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尽相:尸体变色的影像、尸体肿胀的影像、尸体脓血流溢的影像、尸体腐坏的影像、尸体被(动物、虫等)吃到剩余残骸的影像。这些是尸体腐败的不同阶段,为修不净观所观的相。

四念处: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详见卷二十四。本句中的“四念处……八道支”总称为“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类成就涅槃的方法。

四如意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详见《相应部尼柯耶》神足相应。又译为“四神足”。

五根: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详见卷二十六

五力: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即:(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详见卷二十六

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详见卷二十六卷二十七

八道支:即“八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详见卷二十八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种模式:(1)苦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阴的逼迫,厌离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3)乐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软弱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4)乐速通行(由禅定的安乐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证得涅槃)。又译为“四通行”。也可解为卷二十一第560经中解说止观顺序的四道。

四法句:不贪、不瞋、正念、正定。又译为“四法足”。

正观:正确的观察、见解(而依之修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如何正确地勤奋以实践“四正断”的四个层面,有各种方法,本经作了一种实践上的阐释:

  1. 断断:勤奋于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将前述四正断都列于“断断”之中。)
  2. 律仪断:善护六根,自然未生恶就不会生。
  3. 随护断:守护已得的定相,不要退失,因定发慧自然未生善会生起。
  4. 修断:修四念处,四念处作为念觉支可渐次增长七觉支,自然已生善会增长。也可以修其余的三十七道品。(四正断在三十七道品中,因此四正断也可是“修断”。)

如何正确地勤奋、日起有功,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的方法,各种方法都可灵活运用。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三〈秽品 3〉第95经住法经也提供了另一种实践的方法:修行增加善法,而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状态,包含烦恼的状态以及善法的状态。知道有哪些烦恼,则可采用方法,精进修行,正念正智,以灭去烦恼。和本经相较,两经提供的实践方法都重视精勤不退、正念(四念处)、正智(善护六根),以及采用方法灭去烦恼(三十七道品)。

本经只是举例,并非唯一的标准,因此四正断不只可分四个层面,也可全算作“断断”的方法或“修断”的方法。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