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8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禅,有禅三昧,非正受;有禅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禅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禅非三昧善,非正受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有禅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禅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禅非住三昧善,亦非住正受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有禅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禅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禅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时善,非正受时善;有禅正受时善,非三昧时善;有禅三昧时善,亦正受时善;有禅非三昧时善,亦非正受时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处善,非正受处善;有禅正受处善,非三昧处善;有禅三昧处善,亦正受处善;有禅非三昧处善,亦非正受处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有禅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禅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禅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有禅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禅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禅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有禅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有禅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有禅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来善,非正受来善;有禅正受来善,非三昧来善;有禅三昧来善,亦正受来善;有禅非三昧来善,亦非正受来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恶善,非正受恶善;有禅正受恶善,非三昧恶善;有禅三昧恶善,亦正受恶善;有禅非三昧恶善,亦非正受恶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有禅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禅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禅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有禅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禅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禅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举善,非正受举善;有禅正受举善,非三昧举善;有禅三昧举善,亦正受举善;有禅非三昧举善,亦非正受举善。

“复次,四种禅,有禅三昧舍善,非正受舍善;有禅正受舍善,非三昧舍善;有禅三昧舍善,亦正受舍善;有禅非三昧舍善,亦非正受舍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

三昧善:善巧地专注不散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定的善巧”或“等持的善巧”,南传注释书解释为熟练于决意初禅五支、二禅三支等各支。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音译为“三摩钵底”。

正受善:正确地、符合佛法目标地入定。“正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尤其是符合佛法目标而达成的正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等至的善巧”,南传注释书解释为把握有益的食物、有益的气候后熟练地进入等至。

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善巧地维持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但不能善巧地维持正确地到达定境。其中“住”指维持、保持住定,例如自在地决定入定多久。相当的南传经文结构不同,而为:“有定的善巧,但没有维持定的善巧”。

三昧起善:善巧地出定,例如自在地预定何时出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出定的善巧”。

三昧时善:善巧地时时修定,例如精进而常入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常作者”。

三昧处善:善巧地掌握定的范围,例如知道在什么阶段应该专注于什么所缘、不分心于不该专注的现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境的善巧”。

三昧迎善:善巧于所缘,例如熟练于遍处所缘(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或识,使其周遍于一切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缘的善巧”。

三昧念善:善巧于善的念头以入定,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因品 4〉第101经增上心经教导若因为某相而起有贪、瞋、或痴的不善念时,可以念于五相而得定:(1) 转为念能生起善念的其它相 (2) 思维不善念的祸患 (3) 将念头暂时搁置 (4) 以思考逐渐减轻不善念 (5) 强力制止不善念。

三昧念不念善:善巧于念什么、不念什么,以入定。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因品 4〉第101经增上心经教导在没有任何不善念后,“便得自在,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

三昧来善:善巧地引发(更高层次的)定境,例如在初禅的层次时,出初禅而入第二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引发的善巧”。

三昧恶善:善巧地避开不利于入定的因素,例如不分心于五欲或异象。

三昧方便善:善巧地运用有益禅定的方法,例如适当地调整饮食、睡眠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随顺有益的作者”。

三昧止善:善巧地让心寂静以入定,可对治较浮动散乱的心,例如让生活单纯、清净,熟练于调伏心、让心意柔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顺意的善巧”。

三昧举善:善巧地激励心志以精进于入定,可对治较萎靡不振的心,例如让自己喜欢、重视所缘境,以加强注意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谨慎彻底的作者”。

三昧舍善:善巧于心平等、寂静,而能舍离。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禅定有各种别名,像“三昧”、“正受”都是禅定的别名,这些名词通常可以互用,但各名词间又有些细微意义的差别,本经即指出“三昧”和“正受”的差别:

“三昧”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

“正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

依据修行的方法,可以将禅定区分为非常多种法门,例如三三昧、四无量心、十遍处、入出息念、不净观等,可成就各种三昧。除此之外,像《增壹阿含经》〈弟子品 4〉记载各比丘分别精通金光三昧、金刚三昧、日光三昧、雷电三昧等各种三昧。三昧除了修定外,也可能达成特殊的功能,像金光三昧就可以将任何物质暂时转换为黄金。《十诵律》卷八则记载波斯匿王有官兵修习了慈心三昧后,曾以慈心三昧折伏了叛贼。《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05经则记载大目揵连入三昧,而以脚趾就震动了天帝释的天宫。这些是由定力引发神通的作用,不须要多深的定境,甚至是在欲界定的层次就能发起一些神通。

根据定力的深浅,可以将禅定区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入处定、识入处定、无所有入处定、非想非非想入处定、灭尽定等,不外乎欲界层次的定、色界层次的定、无色界层次的定,以及解脱的定。

同一种“三昧”可以修到不同的定力深浅,例如修慈心三昧可能入初禅、二禅、或更深的定境。符合佛法的目标而达成的“正定”,则称为“正受”。

举例来说,金光三昧可以将任何物质暂时转换为黄金,这是一种“三昧”,但由金光三昧将心力专注在所缘境,以证得初禅至四禅,甚至证得涅槃,则称为“正受”。依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的举例,外道无想定及佛教灭尽定因为灭了心识,没有“心专注于一境”,所以是“正受”但不是“三昧”;各种三昧在未到初禅的欲界层次时是“三昧”但不是“正受”;四禅及四无色定则既是“三昧”也是“正受”。

在区分了“三昧”和“正受”的差别后,本经中接着进一步提到修习禅定时其余面向的善巧,例如是否能自在地持续入定、自在地出定等等,这些都是须要勤加练习才能熟练的禅定技巧。

相当的南传经文则举例十一个面向的善巧:定的善巧(等持的善巧)、等至的善巧、持续的善巧、出定的善巧、顺意的善巧、所缘的善巧、行境的善巧、引发的善巧、谨慎彻底的作者、常作者、随顺有益的作者。南传经文结构和北传不同,南传注释书的诠释也不太相同,但都是表达禅定有不同层面的技巧需练习。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