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883经有讲各种禅,三昧、正受这些,有看没有懂,查资料也看不出所以然来,Google没见到有法师讲过这经,只有狮子吼站的““三昧”与“正受”的异同”讨论。但其他像是住三昧善、三昧起善、三昧时善等等,是什么意思呢? David Chiou: 分成两个部分: 一、“三昧、正受”的差别: 请参考第883经的“读经拾得”。 二、住三昧、三昧起、三昧时等的意思: 我个人的看法:
这些已加入注解。这么注解的原因及出处,比较繁琐的细节,下封说明。 David Chiou: 本经的《杂阿含经》经文提到修习禅定时十五个面向的善巧、差别:三昧、正受、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 相当的南传经文则提到十一个面向的善巧:定(等持)善巧、等至善巧、持续善巧、出定善巧、顺意善巧、所缘善巧、行境善巧、决意善巧、恭敬作者、常作者、适当作者。然而南传经文结构和北传不同,南传注释书的诠释也不太相同。 最简单而且在许多南北传经论中都提到的,是三昧(定)、正受(等至)、起(出定善巧)这三项。虽然说对“三昧”和“正受”的差别,北传经论和南传注释书的说明似乎不太相同。 相关的论不好找,我只查到四个论中有相关的叙述,如果有其他适用的论也请大家不吝告知: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62:“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谓除前相。”(CBETA, T27, no. 1545, p. 821, c7-9) 这整卷都有不少有用的资讯,可和本经对照。 《瑜伽师地论》卷31:“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无倒加行。四不缓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胜进。”(CBETA, T30, no. 1579, p. 455, b17-22) 这整卷内部的义理和本经内容重复性颇高,虽然用词不同,值得仔细研读,例如: 《瑜伽师地论》卷31:“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3]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云何止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毘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云何止时。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又依毘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 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毘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因缘相者。谓依毘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毘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云何观时。谓心沉没时。或恐沉没时。是修观时。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云何举相。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云何举时。谓心沈下时。或恐沈下时。是修举时。 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毘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如是名为应时加行。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缺。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等勤修觉[4]寤。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云何名正加行?谓于所缘数起胜解。[5]数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毘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其正除遣复有五种。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毘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毘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毘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由是因缘彼于尔时。于所缘境。不舍不取。由于所缘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即于所缘不作相故。无分别故。不名为取。即由如是内摄其心除遣所缘。又于其中不取观相故于缘无乱。取止行故。而复缘于所知事相。若于所缘唯数胜解不数除遣。即不令彼所有胜解后后明净究竟而转。不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由数胜解数除遣故。后后胜解展转明净究竟而转。亦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CBETA, T30, no. 1579, p. 456, a9-p. 457, a10) 《大智度论》卷19〈序品 1〉:“定根者,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着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知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CBETA, T25, no. 1509, p. 204, b25-c1)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2〈二法品 3〉:“入定善巧[……]我如是摄心、策心、伏心、持心、举心、舍心、制心、[6]纵心,于入初静虑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CBETA, T26, no. 1536, p. 370, c23-26) 这些论的内容和本经名词没有完整的直接对应,但概念上算是有共通。 其余现有的佛学资源中,对于北传十五个善巧与南传的对应如下:
至于“恶善”,我想到的是《大智度论》 的“善知坏缘”,指善巧地避开有害于定的因缘,例如不分心于五欲或异象。(像五欲等就是定的坏缘,另外在不同阶段时会有不同的坏缘。像禅相在入初禅的阶段是可运用的,不过在禅相未稳定前,仍应专心于所缘境上,否则禅相会消失,因此在定力低时禅相反而算作坏缘。) 个人觉得“止善”、“举善”,明显是分别适用于对治较浮动散乱的心、以及对治较萎靡不振的心。后来也查到上面所列《瑜伽师地论》当中刚好有一段提到修定时运用止、观、举、舍,其中止和观相对,举和舍也有点相对(但舍是最高的层次)。虽然和本段经文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若考虑《瑜伽师地论》该段的校勘[3],则在该节第一段刚好跳过“观”,而是刚刚好在谈止、举、舍,和本经最后三善的用字一模一样。
《杂阿含经校释》“止善”的注解列为《清净道论》所载十种安止善巧:(1) 令事物清净 (2) 使五根平衡 (3) 善巧于相 (4) 当策励心时即策励心 (5) 当抑制心时即抑制心 (6) 当愉悦心时即愉悦心 (7) 当旁观心时即旁观心 (8) 远离无定的人 (9) 亲近有定的人 (10) 志向于定。
实际的技巧,或许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14经提到心微劣时修什么觉支、掉心时修什么觉支:
“舍善”的“舍”通常有两种解读,一是禅定中每阶段要突破都需要舍离,二是“平等舍”(中舍)。就七觉支的架构,以及如上《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则以平等舍(中舍)为佳。 毕竟经论中只字片语带过,在没有更好的参考资料前,只能作这样的对应。也欢迎大家其他证据,以作更好的对应及解说。 谢谢! David Chiou: 请 Anderson 帮忙看这经文中的翻译及注解,对比南传来看,是否有该修正的。 另外也请教这篇经文的“恭敬作者”: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841.htm 是否译为“谨慎作者”会更好? 这有可能对应到883经的“三昧举善”,不过关系较薄弱。第883经最后三个善巧是止善巧、举善巧,舍善巧,刚好和七觉支有对应关系。“举”的意思有可能是指在心沉闷微劣时,多加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而有提振精神的效果。如果照这解释,和“谨慎作者”勉强有些相关,但和“恭敬作者”就完全不相关。 Anderson Chang:
本相应其他的译词大致上都可以,两词可优化修订。我在相应部查不到这两个词,倒是在增支部找到经文主旨高度相关的一经,
AN.6.72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203.htm
Possessing these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incapable of attaining strength in concentration.
Note: 在增支部中原文没有【关于定】的字样。所以直翻为:他是...“谨慎彻底的作者、常作者、随顺有益的作者”
但在34相应中,经文里有【关于定】的字样
SN.34.1 samādhismiṃ samāpattikusalo -- 正受善巧
SN.34.4 SN.34.9 samādhismiṃ sātaccakārī (sātaccakārī,另译为“不断地行动者;坚忍不拔的作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持续努力的工作者”(a persistent worker)。
SN.34.10 samādhismiṃ sappāyakārī
另一方面,AN.6.71阐述六法对于见证(?)的重要: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202.htm 我们可以从这两经倒推,所谓翻成恭敬作者的sakkaccakārī应该是什么意思?
单用谨慎 carefully 一词似乎不够涵盖长老大德的看法(a thorough worker)。
(sappāyakārī)“适当作者”觉得还可优化,: Anderson Chang:
无法确定samādhismiṃ sakkaccakārī 是否对应到三昧举善? 或许汉译本采不同结构? David Chiou: 的确可能不同结构。但巴利藏其余词几乎都找到 (可能的) 汉译对应了,因此我才思考结构类似的可能性。 话说回来,这种词很笼统,搞不好二千年前就已有不同的解读也说不定,毕竟只是修定的技巧而不是真理。就像考试一百分可以有三种读书原则也可以有一百种读书原则,不同老师教法可能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