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883经有讲各种禅,三昧、正受这些,有看没有懂,查资料也看不出所以然来,Google没见到有法师讲过这经,只有狮子吼站的““三昧”与“正受”的异同”讨论。但其他像是住三昧善、三昧起善、三昧时善等等,是什么意思呢?


David Chiou:

分成两个部分:

一、“三昧、正受”的差别:

请参考第883经的“读经拾得”。

二、住三昧、三昧起、三昧时等的意思:

我个人的看法:

  • 住三昧善:善巧地维持、保持住定,例如自在地决定入定多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持续的善巧”。
  • 三昧起善:善巧地出定,例如自在地预定何时出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出定的善巧”。
  • 三昧时善:善巧地时时修定,例如精进而常入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常作者”。
  • 三昧处善:善巧地掌握定的范围,例如知道在什么阶段应该专注于什么所缘、不分心于不该专注的现象。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境的善巧”。
  • 三昧迎善:善巧于所缘,例如熟练于遍处所缘(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或识,使其周遍于一切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缘的善巧”。
  • 三昧念善:善巧于善的念头以入定,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因品 4〉第101经增上心经教导若因为某相而起有贪、瞋、或痴的不善念时,可以念于五相而得定:1) 转为念能生起善念的其它相 2) 思维不善念的祸患 3) 将念头暂时搁置 4) 以思考逐渐减轻不善念 5) 强力制止不善念。
  • 三昧念不念善:善巧于念什么、不念什么,以入定。例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因品 4〉第101经增上心经教导在没有任何不善念后,“便得自在,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
  • 三昧来善:善巧地引发(更高层次的)定境,例如在初禅的层次时,出初禅而入第二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引发的善巧”。
  • 三昧恶善:善巧地避开不利于入定的因素,例如不分心于五欲或异象。
  • 三昧方便善:善巧地运用有益禅定的方法,例如适当地调整饮食、睡眠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随顺有益的作者”。
  • 三昧止善:善巧地令心寂静以入定,可对治较浮动散乱的心,例如让生活单纯、清净,熟练于调伏心、让心柔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顺意的善巧”。
  • 三昧举善:善巧地激励心志以精进于入定,可对治较萎靡不振的心,例如让自己喜欢、重视所缘境,以加强注意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谨慎彻底的作者”。
  • 三昧舍善:善巧于心平等、寂静,而能舍离。

这些已加入注解。这么注解的原因及出处,比较繁琐的细节,下封说明。


David Chiou:

本经的《杂阿含经》经文提到修习禅定时十五个面向的善巧、差别:三昧、正受、住、起、时、处、迎、念、念不念、来、恶、方便、止、举、舍。

相当的南传经文则提到十一个面向的善巧:定(等持)善巧、等至善巧、持续善巧、出定善巧、顺意善巧、所缘善巧、行境善巧、决意善巧、恭敬作者、常作者、适当作者。然而南传经文结构和北传不同,南传注释书的诠释也不太相同。

最简单而且在许多南北传经论中都提到的,是三昧(定)、正受(等至)、起(出定善巧)这三项。虽然说对“三昧”和“正受”的差别,北传经论和南传注释书的说明似乎不太相同。

相关的论不好找,我只查到四个论中有相关的叙述,如果有其他适用的论也请大家不吝告知: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62:“有等至非等持。谓二无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谓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谓除前相。”(CBETA, T27, no. 1545, p. 821, c7-9) 这整卷都有不少有用的资讯,可和本经对照。

《瑜伽师地论》卷31:“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一相应加行。二串习加行。三无倒加行。四不缓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行。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胜进。”(CBETA, T30, no. 1579, p. 455, b17-22) 这整卷内部的义理和本经内容重复性颇高,虽然用词不同,值得仔细研读,例如:

《瑜伽师地论》卷31:“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3]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

云何为。谓九相心住。能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云何止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时奢摩他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毘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云何止时。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又依毘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

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毘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因缘相者。谓依毘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毘钵舍那皆清净故。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云何观时。谓心沉没时。或恐沉没时。是修观时。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云何为。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云何举相。谓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云何举时。谓心沈下时。或恐沈下时。是修举时。

云何为。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毘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如是名为应时加行。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时即便能起。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缺。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等勤修觉[4]寤。少事少业少诸散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令他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一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云何名正加行?谓于所缘数起胜解。[5]数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惟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毘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除遣数数现前。其正除遣复有五种。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当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毘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缘余定地境思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意。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毘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毘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由是因缘彼于尔时。于所缘境。不舍不取。由于所缘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即于所缘不作相故。无分别故。不名为取。即由如是内摄其心除遣所缘。又于其中不取观相故于缘无乱。取止行故。而复缘于所知事相。若于所缘唯数胜解不数除遣。即不令彼所有胜解后后明净究竟而转。不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由数胜解数除遣故。后后胜解展转明净究竟而转。亦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CBETA, T30, no. 1579, p. 456, a9-p. 457, a10)
[3]〔于时…相〕八字-【宋】【元】【明】【宫】【圣】。[4]寤=悟【宋】【元】【明】【宫】。[5]〔数正除遣〕-【宋】【元】【明】【宫】【圣】。

《大智度论》卷19〈序品 1〉:“定根者,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着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知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CBETA, T25, no. 1509, p. 204, b25-c1)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2〈二法品 3〉:“入定善巧[……]我如是摄心、策心、伏心、持心、举心、舍心、制心、[6]纵心,于入初静虑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善等了乃至善通达。”(CBETA, T26, no. 1536, p. 370, c23-26)
[6]纵=从【圣】。

这些论的内容和本经名词没有完整的直接对应,但概念上算是有共通。

其余现有的佛学资源中,对于北传十五个善巧与南传的对应如下:

《杂阿含经》第883经 庄春江居士南传对应善巧 《杂阿含经校释》南传对应善巧
三昧善 定善巧 等持善
正受善 等至善巧 等至善
住三昧善 持续善巧 善于令禅住
三昧起善 出定善巧 善于从禅起
时善 常作者 恒时作
处善 行境善巧 行处善
迎善 顺意善巧 所缘善
念善 N/A (注解:《中阿含经》念五相)
念不念善 N/A (注解:《中阿含经》五相念不念)
来善 N/A 引发善(=决意善巧)
恶善 N/A (改为“慧善”;注解:《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善慧相)
方便善 适当作者 顺应作
止善 N/A 调适善(=顺意善巧)(注解:《清净道论》禅修者十种安止善)
举善 N/A 恭敬作(=恭敬作者)
舍善 N/A (注解:《大般涅槃经》卷三十舍相(定慧平等)。)


以上红字的部分是庄居士和《杂阿含经校释》的看法相异的部分。


除了不赞同将“恶善”改为“慧相”外,其余我认同《杂阿含经校释》的看法,:

  • 迎善=所缘善:中文字义上“迎”有“朝着、向着”的意义,《国语辞典》:“3.朝着、向着。如:“迎面”、“迎风””。“朝着、向着”和“所缘(专注的目标)”意义较接近。
  • 来善=引发善:中文字义上“来”有“发生”的意义,《国语辞典》:“3 事情临头、发生。如:“这下问题来了!”、“事情一来,忙昏头了!””。“发生”和“引发”勉强相关。
  • 念善、念不念善:《杂阿含经校释》引中阿含经“增上心经”虽然较间接,但我也没有更好的说明。

至于“恶善”,我想到的是《大智度论》 的“善知坏缘”,指善巧地避开有害于定的因缘,例如不分心于五欲或异象。(像五欲等就是定的坏缘,另外在不同阶段时会有不同的坏缘。像禅相在入初禅的阶段是可运用的,不过在禅相未稳定前,仍应专心于所缘境上,否则禅相会消失,因此在定力低时禅相反而算作坏缘。)

个人觉得“止善”、“举善”,明显是分别适用于对治较浮动散乱的心、以及对治较萎靡不振的心。后来也查到上面所列《瑜伽师地论》当中刚好有一段提到修定时运用止、观、举、舍,其中止和观相对,举和舍也有点相对(但舍是最高的层次)。虽然和本段经文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若考虑《瑜伽师地论》该段的校勘[3],则在该节第一段刚好跳过“观”,而是刚刚好在谈止、举、舍,和本经最后三善的用字一模一样。

《杂阿含经校释》“止善”的注解列为《清净道论》所载十种安止善巧:(1) 令事物清净 (2) 使五根平衡 (3) 善巧于相 (4) 当策励心时即策励心 (5) 当抑制心时即抑制心 (6) 当愉悦心时即愉悦心 (7) 当旁观心时即旁观心 (8) 远离无定的人 (9) 亲近有定的人 (10) 志向于定。

实际的技巧,或许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14经提到心微劣时修什么觉支、掉心时修什么觉支:

  • 心较浮动散乱时,加强七觉支当中的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 心较萎靡不振时,加强七觉支当中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

“舍善”的“舍”通常有两种解读,一是禅定中每阶段要突破都需要舍离,二是“平等舍”(中舍)。就七觉支的架构,以及如上《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则以平等舍(中舍)为佳。

毕竟经论中只字片语带过,在没有更好的参考资料前,只能作这样的对应。也欢迎大家其他证据,以作更好的对应及解说。

谢谢!


David Chiou:

请 Anderson 帮忙看这经文中的翻译及注解,对比南传来看,是否有该修正的。

另外也请教这篇经文的“恭敬作者”: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841.htm 是否译为“谨慎作者”会更好? 这有可能对应到883经的“三昧举善”,不过关系较薄弱。第883经最后三个善巧是止善巧、举善巧,舍善巧,刚好和七觉支有对应关系。“举”的意思有可能是指在心沉闷微劣时,多加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而有提振精神的效果。如果照这解释,和“谨慎作者”勉强有些相关,但和“恭敬作者”就完全不相关。


Anderson Chang:

本相应其他的译词大致上都可以,两词可优化修订。我在相应部查不到这两个词,倒是在增支部找到经文主旨高度相关的一经,
培养定力所需的六法:

AN.6.72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203.htm
新翻译:
比丘们!具备六法的比丘,能达到定力,哪六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是定的正受善巧者;是定的维持善巧者;是定的出定善巧者;是谨慎彻底的作者;是恒常努力的作者;是随顺有益的作者。
比丘们!具备这六法的比丘,能达到定力。”
72 (8) Strength
“Bhikkhus, possessing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incapable of attaining strength in concentration. What six?
(1) Here, a bhikkhu is not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 of concentration;
(2) he is not skilled in the duration of concentration;
(3) he is not skilled in emergence from concentration;
(4) he does not practice carefully;
(5) he does not practice persistently; and
(6) he does not do what is suitable.

Possessing these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incapable of attaining strength in concentration.
“Bhikkhus, possessing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capable of attaining strength in concentration. What six? [428]
(1) Here, a bhikkhu is skilled in the attainment of concentration;
(2) he is skilled in the duration of concentration;
(3) he is skilled in emergence from concentration;
(4) he practices carefully;
(5) he practices persistently; and
(6) he does what is suitable.
Possessing these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capable of attaining strength in concentration.”

Note: 在增支部中原文没有【关于定】的字样。所以直翻为:他是...“谨慎彻底的作者、常作者、随顺有益的作者”
sakkaccakārī ca hoti, sātaccakārī ca, sappāyakārī ca.

但在34相应中,经文里有【关于定】的字样
samādhismiṃ sakkaccakārī
samādhismiṃ sātaccakārī
samādhismiṃ sappāyakārī

SN.34.1 samādhismiṃ samāpattikusalo -- 正受善巧
SN.34.2 samādhismiṃ ṭhitikusalo 维持善巧 -- 住三昧善
SN.34.3 samādhismiṃ vuṭṭhānakusalo 出定善巧 -- 三昧起善
vuṭṭhāna:n. [<vuṭṭhāti] 出定, 出起, 出罪. -kusala 出起善, 起つに巧なる, 出罪善. -gāmin 出起に至る. -vasin 出定自在なる.。

SN.34.4
SN.34.5
SN.34.6
SN.34.7
SN.34.8 samādhismiṃ sakkaccakārī
sakkaccakārī: [m.] one who acts carefully.。
Sakkacca , (ger. of sakkaroti),【独】尊敬了、珍惜了(respectfully),仔细地(carefully)。
sakkaccakārī,【阳】小心行动者。sakkaccaṁ,【副】小心地,彻底地。

SN.34.9 samādhismiṃ sātaccakārī (sātaccakārī,另译为“不断地行动者;坚忍不拔的作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持续努力的工作者”(a persistent worker)。

SN.34.10 samādhismiṃ sappāyakārī
sappāya :a. n. [<saṃ-pa-i. cf. BSk. sāmpreya<saṃ-pra-i] 适当的, 有效益, 随顺的, 有益. -āsappāya适当与不当. -kārin 随顺, 利益他人. -kiriyā 适切作, 保健.。
Sappāya, 【形】 有益的,健康的,适当的。
sappāya: [adj.] beneficial; wholesome; suitable.。

另一方面,AN.6.71阐述六法对于见证(?)的重要: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202.htm
其中第五项和第六项是和上面重复的。
“Bhikkhus, possessing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capable of realizing a particular state, there being a suitable basis. What six?
(1) Here, a bhikkhu understands as it really is: ‘These are qualities that pertain to deterioration,’and:
(2) ‘These are qualities that pertain to stabilization,’ and:
(3) ‘These are qualities that pertain to distinction,’ and:
(4) ‘These are qualities that pertain to penetration.’
(5) He practices carefully, and
(6) he does what is suitable.
Possessing these six qualities, a bhikkhu is capable of realizing a particular state, there being a suitable basis.”

我们可以从这两经倒推,所谓翻成恭敬作者的sakkaccakārī应该是什么意思?

单用谨慎 carefully 一词似乎不够涵盖长老大德的看法(a thorough worker)。
—>由于这个字的参考资料过少,建议还是在合理的前提下,广纳诸家看法。
—>因为尊敬珍惜(respectfully)法,所以谨慎仔细地(carefully)修习,这样的态度实修起来,自然会是彻底地修习每个步骤,不漏掉任何环节。
所以我们或可译为:关于定,他是【谨慎彻底的作者】

(sappāyakārī)“适当作者”觉得还可优化,:
关于定,他是【随顺有益的作者】
这个字的古汉译【三昧方便善】和现有注解都很好,只是从巴利文角度看,着重在“随顺”、“有益”beneficial,
【去作有利益、助益三昧的事】框框整句=随顺
同时随顺比较是个专有term,故建议保留。


Anderson Chang:

另外也请教这篇经文的“恭敬作者”: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841.htm 是否译为“谨慎作者”会更好?
这有可能对应到883经的“三昧举善”,不过关系较薄弱。第883经最后三个善巧是止善巧、举善巧,舍善巧,刚好和七觉支有对应关系。“举”的意思有可能是指在心沉闷微劣时,多加强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而有提振精神的效果。如果照这解释,和“谨慎作者”勉强有些相关,但和“恭敬作者”就完全不相关。

无法确定samādhismiṃ sakkaccakārī 是否对应到三昧举善?

或许汉译本采不同结构?


David Chiou:

的确可能不同结构。但巴利藏其余词几乎都找到 (可能的) 汉译对应了,因此我才思考结构类似的可能性。

话说回来,这种词很笼统,搞不好二千年前就已有不同的解读也说不定,毕竟只是修定的技巧而不是真理。就像考试一百分可以有三种读书原则也可以有一百种读书原则,不同老师教法可能不同……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883經各入定技巧的意義.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02/25 11:3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769402027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