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1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菴罗园中。

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尼揵弟子,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聚落主:“欲何所论?尼揵若提子为何所说?”

聚落主言:“彼尼揵若提子说:‘杀生者,一切皆堕泥犁中,以多行故,则将至彼;如是盗、邪淫、妄语皆堕泥犁中,以多行故,则将至彼。’”

佛告聚落主:“若如尼犍若提子说杀生者堕泥犁中,以多行故,而往生彼者,则无有众生堕泥犁中。聚落主!于意云何?何等众生于一切时有心杀生?复于何时有心不杀生,乃至何时有心妄语,何时有心不妄语?”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人于昼夜,少时有心杀生,乃至少时有心妄语,而多时不有心杀生,乃至妄语。”

佛告聚落主:“若如是者,岂非无有人堕于泥犁中耶?如尼揵所说:‘有人杀生者,一切堕泥犁中,多习行者将往生彼,乃至妄语亦复如是。’聚落主!彼大师出兴于世,觉想筹量,入觉想地住。于凡夫地自辩所说,随意筹量,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法,言杀生者,一切皆堕泥犁中,多习行故将往生彼,乃至妄语亦复如是。彼诸弟子若信其说,言:‘我大师知其所知,见其所见,能为弟子作如是说:“若杀生者,一切皆堕泥犁中,多习行故,将往生彼。”我本有心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当堕泥犁中。’得如是见,乃至不舍此见,不厌彼业,不觉彼悔,于未来世,不舍杀生,乃至不舍妄语,彼意解脱不满足,慧解脱亦不满足。意解脱不满足、慧解脱不满足故,则为谤圣邪见;邪见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趣泥犁中。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业烦恼。

“聚落主!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常为众生呵责杀生,赞叹不杀;呵责偷盗、邪淫、妄语,赞叹不盗、不淫、不妄语。常以此法,化诸声闻,令念、乐、信、重,言:‘我大师知其所知,见其所见,呵责杀生,赞叹不杀,乃至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我从昔来,以愚痴无慧,有心杀生,我缘是故,今自悔责。’忏悔得离恶业虽不能令彼业不为,且因此悔责故,于未来世,得离杀生,乃至得离盗、淫、妄语,亦得满足正意解脱,满足慧解脱,意解脱、慧解脱满足已,得不谤贤圣,正见成就;正见因缘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缘众生业烦恼清净。

“聚落主!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随时昼夜观察所起少有心杀生、多有心不杀生。’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不杀生修慈无量心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尔时,世尊以爪甲抄少土,语刀师氏聚落主言:“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为多?”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无量无数。”

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数无量。四无量心超越恶业如是心与慈俱,修习多修习,诸有量业者,如甲[*]上土,不能将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淫对以喜心,妄语对以舍心,不得为比。

说是语时,刀师氏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聚落主见法、得法、觉法、知法、深入于法,离诸狐疑不由于他、不随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右膝着地,合掌白佛:“我已度,世尊!已越,世尊!我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尽其寿命为优婆塞。世尊!譬如士夫欲求灯明,取其马尾,以为灯炷,欲吹令燃,终不得明,徒自疲劳,灯竟不然。我亦如是,欲求明智,于诸愚痴尼揵子所,愚痴习近,愚痴和合,愚痴奉事,徒自劳苦,不得明智,是故我今重归依佛、归法、归僧。从今以去,于彼尼揵愚痴、不善、不辩者所,少信、少敬、少爱、少念,于今远离。是故,我今第三归佛、归法、归僧,乃至尽寿为优婆塞,自净其心。”

时,刀师氏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尼揵若提子”,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Nātaputta。

“犁”,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犁”。

“泥犁”,巴利本作 Niraya。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猗”,圣本作“倚”。[*]

“定”,圣本作“定心”。

“甲”,圣本作“押”。[*]

“燃”,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圣本改作“燃”。[*]

[注解]

杀生者,一切皆堕泥犁中,以多行故,则将至彼:杀生的人都一定会堕地狱中,因为自然会习惯多杀生,则将到地狱。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若作杀业,随杀时多,必堕恶趣,入于地狱[……]随作时多,必堕地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凡任何杀生者,一切都是堕恶趣、地狱者[……]凡住于屡屡如此者,因为那样而被引导[往生]”。

以多行故,而往生彼者,则无有众生堕泥犁中:(尼犍外道说)杀生的人自然会习惯多杀生,并因此而往生地狱。如果这个叙述是正确的,那么没有众生会堕地狱。(因为纵使是杀生的人,一天中不杀生的时间通常比杀生的时间多。)

习行:常行;习惯做。

彼大师出兴于世,觉想筹量,入觉想地住。于凡夫地自辩所说,随意筹量:那外道的大师尼揵若提子出现于世间,透过思想、思量,保持在思想的层次(而没有达到证知的层次)。他以凡夫的层次自己辩说,随着自己的意思而思量。按:这是形容外道大师自己想了一套看似合理的讲法,实则没有证量。

意解脱:即“心解脱”,心自由了,解脱于贪爱等束缚。

慧解脱: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些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 简称“如来十号”,是对佛陀的尊称。

虽不能令彼业不为,且因此悔责故,于未来世,得离杀生:虽然不能让那过去的恶业变成没作过,但因为有这样悔过自责的关系,在未来得以离于杀生。

正意解脱:正确地心解脱。

不是不类:不对、不像样。

随喜:通常指见到他人行善而随之心生欢喜,这里特指因为自己清净的行为而心生欢喜。

猗息:轻松安稳,又译为“轻安”。“猗”是轻松美好的意思,读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有量业:指恶业,以恶业的有限制(有量)对应于四无量心的没有限制。

将去:支使;支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修定前要忏悔、持戒

本经表示基于对佛的信心,知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是恶业,因此忏悔恶业,得以持戒离恶业。

这样将犯戒的心行转为持戒的心行,甚至进一步修得四无量心定,也可说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正确地成就禅定(正受)。


  • “慈无量心”有什么渐进的入门方法?

“慈无量心”的修法要发起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让慈心没有限制、没有边际。

首先要发起慈心,可以忆想能激起自己慈心的文句或是画面,例如一个小孩或可爱的动物的画面,接着将这慈贯注身心,充盈满溢。

成为盈满的慈心稳定后,开始散发慈心:就像被帘子遮盖的一盏灯,首先掀开前方的帘子,慈心就如光线般自然映射前方无边无际的空间。

如同太阳光的照耀没有边际,也像大法螺吹起时的宏伟音声瞬间远近皆闻,只要我们不自己设限、不加上边界,自然就没有边界,向无边无际的前方散发慈心。

这样稳定后,以顺时钟方向掀开右方的帘子,即能向右方无边无际的空间散发慈心。接着一一掀开后方、左方、上方、下方的帘子,以无边无际的慈心遍满十方。

之后也可以呼吸为辅助,在无边无际地散发慈心时,吸气时意念稍微着重于“慈”,呼气时意念稍微着重于“无量”(无边无际地散发),持续于慈无量心。

修习慈无量心可以练习到对人事物的第一反应即为慈心,甚至最终可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没有分别,所以称为“无量”,这样达成的定境即称为“(慈)无量心三昧”。

这个慈无量心的修法,是无著比丘基于四无量心相关经典的研究所整理而成。

慈心对治杀业、也对治瞋恚,修习慈无量心能让脾气火爆的人较不易生气,对人更为和善,因而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及善缘。在遇到逆境甚至打坐腿痛时,修习慈心也能让人较不烦躁。


  • 满足五法成就四无量心

本经说明从持戒清净、没有任何杀心和瞋心,以修四无量心的方法为:“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欢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受乐已,则心;心定已,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满于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无有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诸方,具足正受住。”

这个过程呼应卷十七第482经中,佛陀提到远离世间而体证禅悦时,修满“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定)”这五法。

这个过程也可以对应到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本经中“观察所起少有心杀生、多有心不杀生”是念觉支,“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是择法觉支,“随时昼夜”是精进觉支,“心生随喜;随喜已,欢喜生”是喜觉支,“欢喜已,心猗息”是猗觉支,“心猗息已,心受乐;受乐已,则心定”是定觉支。依此修行,即可达成正定,好好地修习七觉支的最后一支——舍觉支了。七觉支的解说可参见卷二十六第704经开始至卷二十七“觉知相应”的内容。


  • 修四无量心超越恶业

佛陀表示慈无量心可超越杀生恶业、悲无量心可超越偷盗恶业、喜无量心可超越邪淫恶业、舍无量心可超越妄语恶业。

四无量心之所以有助于四戒,可理解如下:

  1. 有慈无量心,希望给众生安乐的人,自然不会杀生。
  2. 有悲无量心,能体恤他人失去物品的苦的人,自然不乐偷盗。
  3. 有喜无量心,已有更高层次的喜乐的人,自然不贪著低级的邪淫。
  4. 有舍无量心,什么都可放下、没什么好隐藏的人,自然不须妄语。


  • 佛陀说法的次第

有同学问:“为什么这经佛陀说的修法次第,没有特别讲述四圣谛这些佛法与外道不共的部分?”

这是因为佛陀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说法是有次第性的,如同许多经典记载的,先说“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再说“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本经的聚落主刚接触佛法,等皈依三宝后,自然会再学习四圣谛的细节。

另一方面,本经说的次第是大的项目,其中一些次第的细部内容即有关于四圣谛的修习,例如七觉支修行到后来即可觉悟四圣谛,因此聚落主实际从佛修行时自然会学到四圣谛。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