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3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勤修佛法不怕命终时忘了三宝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漂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翼”,大正藏原为“羽”,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翼”。

宋、元、明、圣四本无“之”字。

“漂”,大正藏原为“飘”,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漂”。

“曝”,宋、元、明三本作“暴”。

“末”,圣本作“沫”。

[注解]

人民炽盛:人口众多,相当热闹。

翼从:随从。

狂象、狂人、狂乘:失控的大象、失控的人、失控的车辆。按:这一段是讲在人多热闹的地方,也可能是非多、意外多。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游走的象,游走的马,游走的车,游走的货车,游走的人”。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譬如有一棵大树,生长的过程中一直顺着某个方向垂下、倾斜、偏向,如果把这棵树从基部砍断,它会倒到哪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犹如树木向东弯下、向东倾斜、向东偏斜,被切断根的它往哪边倒下?”。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命终的去处

对于凡夫命终后会往生到哪里,佛陀常强调业力是根本,例如本经所说:“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中阿含经》卷三〈业相应品2〉第17经伽弥尼经则以重石沈水比喻恶贯满盈的人:“十种不善业道,黑有黑报,自然趣下,必至恶处。”

随业受报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例如《中阿含经》卷四十四〈根本分别品2〉第171经分别大业经:“或复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也就是说临终时的心念也会有所影响,尤其忆念三宝或六念有助于往生善处,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38〉第10经所说:“众生身、口、意行恶,彼若命终,忆如来功德,离三恶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得生天上,是谓第六如来功德。”

相对地,横死或被陷害而死的人,由于不甘愿或瞋心,也可能对往生去向造成负面影响。释氏摩诃男怕遭遇这种意外而问佛,佛陀则表示释氏摩诃男已长久修习念佛、念法、念僧,长久熏习信,戒、施、闻、慧,所以纵使意外身亡,也会往生善处。

后世的论师也有将这些因素整理为随重、随习、随念,例如提婆达兜造五逆恶业而堕地狱是随重,本经提到释氏摩诃男长期熏习佛法而上升天界是随习,临终时忆念三宝或六念而往生善处则为随念。

平日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不仅能确保本经所提到的随习去向,也能预防重大恶业,甚至成就禅定等重大善业,并成为临终时随念的基础。

  • 释氏摩诃男舍身救人

从本经中释氏摩诃男的提问来看,他可能性格较为小心谨慎,深怕任何的意外导致命终时不能往生善道。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34〉第2经《出曜经》卷三〈无常品1〉下《五分律》卷二十一等经律记载,流离王挥兵入释迦族的城中屠城时,释氏摩诃男请求流离王在他潜入水中的这段时间让释迦族人逃生,浮起后才继续杀戮。流离王答应后,释氏摩诃男潜到水底,将头发绑在树根上而溺毙,不再浮起,因此救了非常多释迦族人,并让流离王生起了一丝悔意。

若就释氏摩诃男小心谨慎的个性,纵然可以救许多人,或许也不敢溺毙自己,毕竟这可能算是某种程度的自杀,而自杀通常会感召地狱恶报。或许,佛陀在本经的这番开示,让他更深入了解因果的原理,也才能从容赴义、无所畏惧地舍己救人,不再担忧往生去处。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