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3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

时,释氏摩诃男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世尊不久三月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人间游行。闻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四体不摄,迷于四方,闻法悉忘,以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世尊不久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人间游行,是故我今思惟:‘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佛告摩诃男:“汝正使见世尊、不见世尊,见诸知识比丘及与不见,但依五法修六念当念于五法,精勤修习。摩诃男!当以正信为主,非不正信;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为本,非不智慧。如是,摩诃男!依此五法,修六念处何等为六?此摩诃男,念如来,当如是念,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当念法、僧、戒、施、天事,乃至自行得智慧。如是,摩诃男!圣弟子成就十一法者,则为学迹,终不腐败,堪任知见、堪任决定,住甘露门,近于甘露,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

“譬如鸡菢[*]其卵,或五或十,随时消息,爱护将养,正复中间放逸,犹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所以者何?以彼鸡母初随时消息,善爱护故。如是圣弟子成就十一法者,住于学迹,终不腐败,乃至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

佛说此经已,摩诃男释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知”,宋、元、明、圣四本作“智”。

“菢”,大正藏原为“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菢”。[*]

“切”,宋、元、明三本作“切法”。

[注解]

三月安居讫:结束了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

作衣:缝制衣物。

四体不摄,迷于四方,闻法悉忘:悲伤到四肢好像要崩溃,分不清楚四方,听的法都忘了。意指听说佛陀要离开,不知何时能再见到佛陀而很悲伤。

正使:纵使。

五法: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

六念处:又作“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十一法:即“在家五法”(信、戒、闻、施、慧),加上“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天)。

学迹:(参考庄春江阿含辞典:学见迹:另作“学迹、觉见迹”,即“见道迹的有学人”,参看“有学”、“见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入道的有学人”。-cathy)

甘露: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疑为“无不能疾得甘露涅槃”之误。??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851853481655146/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866093446897816/

菢:读音同“抱”,禽鸟孵卵。

消息:照顾。

正复:即使。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见不到佛陀时的修行法

本经教导我们不管见不见得到佛陀,当依五法(信、戒、闻、施、慧,俗称“在家五法”)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天)。

对照《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54经:“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CBETA, T02, no. 99, p. 217, c8-9),虽然佛陀已入灭,佛弟子若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修习多修习,成就五法及六念,还是能证涅槃。

另外,本经和《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58经非常相近,第858经说不管见不见得到佛陀及善知识,应随时修习六念,本经则说应依五法修六念。

  • 《杂阿含经》及《增壹阿含经》记载的念佛行法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十、三十三所记载念佛是“念如来事”,并以如来十号(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例。其中卷三十第857经并强调最好行、住、坐、卧随时念佛。

《增壹阿含经》卷二记载念佛是以观如来形象入手,思惟佛的功德,如五分法身(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及觉他的层面。在实作上是以坐姿念佛为主。

其中《杂阿含经》的念如来十号,或许是后世持名念佛的本源;《增壹阿含经》的观如来形象,或许是后世观想念佛的本源;《杂阿含经》卷五十第1349经甚至提到天神观佛陀的足迹以念佛。各经所载可说是相通的,次第无非是以是以持名或者观佛形象,带入对佛功德的思惟(十号是说觉者的功德,五分法身是说无学圣者的功德),基于此而成就念住。

  • 母鸡孵蛋的譬喻

本经以母鸡孵蛋譬喻成就五法及六念的人,这譬喻也用在其他经中,比喻勤修佛法,例如:

《杂阿含经》卷十第263经:“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㲉。”(CBETA, T02, no. 99, p. 67, b11-15)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27经:“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CBETA, T02, no. 99, p. 212, b10-16)

《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晡利多品3〉:“犹如鸡生十卵,或十二,随时覆盖,随时温暖,随时看视,鸡设有放逸者,彼中或鸡子以[口*(隹/乃)]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隐出者,彼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见,必正尽觉,必至甘露门,近住涅槃,我说无不得至涅槃。”(CBETA, T01, no. 26, p. 781, b11-17)

本经譬喻中这句:“正复中间放逸,犹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意义不明,对照以上其余译文,可知为难译或解读不一的文字。还好结论没有疑义:勤修佛法的人,自然终究会获得果证。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