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61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
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座。
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①。」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②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
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
爾時,尊者阿難於舍衛城中乞食還,舉③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能穩定維持四念處的前後次第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④。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⑤;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⑥;其心喜已,身則猗ⓑ息⑦;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⑧;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⑨,捨念樂住⑩,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取」,聖本作「其」。
ⓑ 「猗」,宋、元、明、聖四本作「倚」。[*]
[註解]
① 前後昇降:前後高低次第。
② 善繫心住:好好地讓心念穩定維持(在四念處)。
③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④ 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如果心追逐外境,要(以四念處)覺知心的狀態,不管是亂散心、執著心,都如其原貌地了知。
⑤ 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如果身體愛睡,心理懶惰不積極,這位比丘應該要生起清淨的信心,專注於(能令人歡喜的)清淨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生起身所緣的或身上的熱惱,或心的退縮,或向外地擾亂心,阿難!那樣,比丘的心應該被另安置於某些能激起信心的相」。
⑥ 喜: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即七覺支中的「喜覺支」。
⑦ 猗息:身心輕安、平靜。即七覺支中的「猗覺支」。
⑧ 定:入定而不散亂。即七覺支中的「定覺支」。
⑨ 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指第二禪的境界,「覺」與「觀」兩者皆無。「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續的注意力。
⑩ 捨念樂住:指三禪的境界,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四念處是修定的基礎
卷十七第482經說修滿「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五法能得禪定,這五法也就是本經所說的「悅……喜……猗息……樂……定」,可見四念處是修定的基礎。
- 四念處是七覺支的基礎
本經顯示四念處是七覺支的基礎,這七覺支和本經經文的對應關係如下:
- 念覺支:身身觀念住(受、心、法念亦如是說)。
-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若身耽睡,心法懈怠(五蓋的昏沉蓋),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
- 喜覺支:其心則悅,悅已生喜。
- 猗覺支:身則猗息,則受身樂。
- 定覺支:其心則定。
- 捨覺支: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
也就是說四念處就是七覺支之首的「念覺支」,別經中所舉「念覺支」的例子也可說在四念處的範疇之中,例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1經以「六念」切入七覺支,《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6經以「念無殺盜淫妄心」切入七覺支,《中阿含經》卷四〈業相應品2〉第20經波羅牢經以「念十善業道」切入七覺支。
本經表明四念處都對七覺支有益,另外像卷十一第281經及《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5〉第52經食經所舉的修學次第是:三妙行 → 四念處 → 七覺支 → 明、解脫。《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10經則是:修習安般 → 滿足四念處 → 滿足七覺支 → 滿足明、解脫。
在《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因品4〉第98經念處經等經典中,則將五蓋、七覺支列為法念處的主要覺知內容。
關於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的詳細說明,可見卷二十六、二十七的「覺支相應」內容。
- 什麼是「取於淨相」?
本經提到打坐愛睡時可以取於淨相:「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在卷二十七第715經也說:「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令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CBETA, T02, no. 99, p. 192, c11-12)
什麼是「取於淨相」?例如光明想(參見 《中阿含經》卷二十〈長壽王品2〉第81經念身經)、念佛的功德(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3〉第1經),也可引申至持誦佛號(參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8經)、禮佛(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32〉第3經),能讓人歡喜或愉悅,而提神醒腦。這原理有點像在沉悶的課堂上老師會講些笑話,大家就不會睡了。
如果睡意太濃,無法靠取於淨相來解除,還有其他的方法,在《中阿含經》卷二十〈長壽王品2〉第83經長老上尊睡眠經中佛陀就開示可依序採用的方法包括:「不修會導致睡眠的相」、「誦習佛法」、「為他說法」、「思惟佛法」、「掐耳朵」、「洗臉」、「到室外看星空」、「室外經行」、「室外打坐」,如果還是太睏,就先好好睡一覺了。
佛陀除了教在心念昏沉低下時要提振心情,也教在心念掉舉亢奮時要讓心情寧靜下來,這些對治跟七覺支的平衡有關,詳見卷二十七第714經、715經,卷四十七第1247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