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①,尊者富鄰尼為看病人,供給供養。
時,尊者婆耆舍語尊者富鄰尼言:「汝往詣世尊所,持我語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得自安樂住不?』復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欲求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詣世尊。善哉,世尊!願往至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時,尊者富鄰尼即受其語,往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願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能奉見。善哉,世尊!願往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為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尊者富鄰尼知佛許已,即從坐起,禮佛足而去。
世尊晡時從禪起,往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遙見世尊,憑床欲起。
爾時,世尊見尊者婆耆舍憑床欲起,語言:「婆耆舍!莫自輕動。」世尊即坐,問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為平和可堪忍不?身諸苦痛為增為損?……」
如前焰摩迦修多羅②廣說,乃至「我所苦患,轉覺其增,不覺其損。」
佛告婆耆舍:「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不?」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婆耆舍白佛言ⓐ:「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③,於未來色不欣想,於現在色不著。我過去、未來、現在眼識於色,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④;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識,過去於法,心不顧念,未來不欣,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念欲愛ⓑ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唯願世尊今日最後饒益於我,聽我說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時。」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禮,
於一切諸法, 悉皆得解脫。
善解諸法相, 深信樂正法,
世尊等正覺, 世尊為大師。
世尊降魔怨, 世尊大牟尼,
滅除一切使⑦, 自度群生類。
世尊於世間, 諸法悉覺知,
世間悉無有, 知法過佛者。
於諸天人中, 亦無與佛等,
是故我今日, 稽首大精進。
稽首士之上, 拔諸愛欲刺,
我今是最後, 得見於世尊。
稽首日種⑧尊, 暮當般涅槃,
正智ⓒ繫正念, 於此朽壞身。
餘勢之所起, 從今夜永滅⑨,
三界不復染, 入無餘涅槃。
苦受及樂受, 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 於今悉永斷。
苦受及樂受, 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 於今悉已知。
若內及與外, 苦樂等諸受,
於受無所著, 正智正繫心。
於初中最後, 諸聚無障礙ⓓ,
諸聚既已斷, 了知受ⓔ無餘⑩。
明見真實者, 說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 有大仙人尊。
餘空無洲依, 唯畏恐怖劫,
當知大仙人, 乃復出於世⑪。
安慰諸天人, 開眼離塵冥,
示悟諸眾生, 令覺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 越ⓕ苦之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世間難得者, 現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 演說於正法。
隨己之所欲, 離垢求清淨,
專修其己利, 勿令空無果。
空過ⓖ則生憂, 鄰ⓗ於地獄苦⑫,
於所說正法, 不樂不欲受。
當久處生死, 輪迴息無期,
長夜懷憂惱ⓘ, 如商人失財。
我今眾慶集, 無復生老死,
輪迴悉已斷, 不復重受生。
愛識河水流, 於今悉枯竭,
已拔陰根本, 連鎖不相續。
供養大師畢, 所作者已作,
重擔悉已捨, 有流⑬悉已斷。
不復樂受生, 亦無死可惡,
正智正繫念, 唯待終時至。
念空野龍象, 六十雄猛狩ⓙ,
一旦免枷鎖, 逸樂山林中⑭。
婆耆舍亦然, 大師口生子⑮,
厭捨於徒眾, 正念待時至。
今告於汝等, 諸來集會者,
聽我最後偈, 其義所饒益。
生者悉歸滅, 諸行無有常,
速生速死法, 何可久依怙⑯?
是故強其志, 精勤方便求,
觀察有恐怖, 隨順牟尼道,
速盡此苦陰, 勿復增輪轉。」
佛口所生子,歎說此偈已,長辭於大眾,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說此無上偈。尊者婆耆舍,如來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說此無上偈,然後般涅槃,一切當敬禮。
[校勘]
ⓐ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愛」,宋、元、明、聖四本作「愛念」。
ⓒ 「智」,聖本作「知」。
ⓓ 「礙」,聖本作「閡」。
ⓔ 「受」,宋、元、明、聖四本作「愛」。
ⓕ 「越」,大正藏原為「超」,今依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越」。
ⓖ 「過」,宋本作「遇」。
ⓗ 「鄰」,聖本作「憐」。
ⓘ 「惱」,宋、元、明三本作「悔」。
ⓙ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宋、聖二本改作「狩」。
[註解]
① 疾病困篤:病勢沉重。又作「病篤」。
② 焰摩迦修多羅:即《雜阿含經》卷五第104經,然而這裡應該是其前一經《差摩修多羅》的訛誤。《差摩修多羅》為《雜阿含經》卷五第103經,當中譬喻差摩比丘得重病時,比以下情況還痛苦:1) 頭被繩索網住大力絞殺時的頭痛 2) 牛被屠夫剖腹割取內臟時的腹痛 3) 兩手被從兩邊捉住以將身體懸掛在火上燒烤時兩腳的焚燒痛苦。
③ 顧念:愛顧、眷念。
④ 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終止了對於色的貪、欲、愛、樂、惦記,而無欲、熄滅、終了、止息、捨離、解脫。
⑤ 正身端坐:端正身體而坐。
⑥ 繫念在前:專注於當下。
⑦ 使:煩惱。煩惱能驅使人,因此又稱「使」。
⑧ 日種: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印度神話傳說釋迦族的遠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後甘蔗經過日曬裂開而出生,因此稱為「日種」、「甘蔗種」。音譯為「瞿曇」。
⑨ 餘勢之所起,從今夜永滅:剩餘的輪迴勢力,從今晚就永遠滅除了。意指入無餘涅槃。
⑩ 於初中最後,諸聚無障礙,諸聚既已斷,了知受無餘:對於開始、中間、結束的(受)蘊都沒有障礙、沒有執著,所有(受)蘊的執著既然斷除了,也就完全徹底地了知受了。按:婆耆舍尊者受到極重的病苦,前幾句及這句是描述他對於包含苦受在內的各種受,都已不執著,捨斷而徹底地了知。
⑪ 明見真實者,說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餘空無洲依,唯畏恐怖劫,當知大仙人,乃復出於世:過去九十一劫中,只有過去第九十一劫、過去第三十一劫、現在賢劫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無佛,而成為眾生沉淪生死沒有依靠、讓人只覺得恐怖的劫,還好現在佛陀已出世了。
⑫ 空過則生憂,鄰於地獄苦:虛度光陰的話則會有憂悲苦惱,和地獄之苦也不遠了。
⑬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續。「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⑭ 念空野龍象,六十雄猛狩,一旦免枷鎖,逸樂山林中:惦記著空曠山野的大象,雖然被六十位雄壯的獵人合力狩獵圍捕上了枷鎖,只要有朝一日逃脫了枷鎖,就會回到山林中過著閒適快樂的生活。其中「龍象」是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經中常以龍象比喻佛或阿羅漢。
⑮ 大師口生子:依佛陀口說的法修行,而出生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佛弟子。
⑯ 依怙:依靠。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三第257經。
- Mahāvastu, I, p.165。
[讀經拾得]
- 過去七佛只出現在過去九十一劫的其中三劫,其他劫並無佛出世
本經提到過去九十一劫中,只有過去第九十一劫、過去第三十一劫、現在賢劫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無佛。
這和其他各經所述是一致的,例如《長阿含經》卷一第1經大本經:「過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即於彼劫中,毘舍如來出。今此賢劫中,無數那維歲,有四大仙人,愍眾生故出:拘樓孫、那含、迦葉、釋迦文」,《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4經:「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
- 真正的供養
本經提到:「供養大師畢,所作者已作。」呼應了《長阿含經》卷三第2經遊行經所說:「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阿難白佛言:『云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真正的供養如來,不是比供的花有多大朵,而是能聽聞信受並修行佛法。
所有供養中的第一名,則是能於「陰界入無我」:於五「陰」(色、受、想、行、識)、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如實知無我,乃至證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