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36 第99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尊者富鄰尼為看病人,供給供養。

時,尊者婆耆舍語尊者富鄰尼言:「汝往詣世尊所,持我語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得自安樂住不?』復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欲求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詣世尊。善哉,世尊!願往至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時,尊者富鄰尼即受其語,往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願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能奉見。善哉,世尊!願往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為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尊者富鄰尼知佛許已,即從坐起,禮佛足而去。

世尊晡時從禪起,往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遙見世尊,憑床欲起。

爾時,世尊見尊者婆耆舍憑床欲起,語言:「婆耆舍!莫自輕動。」世尊即坐,問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為平和可堪忍不?身諸苦痛為增為損?……」

如前焰摩迦修多羅廣說,乃至「我所苦患,轉覺其增,不覺其損。」

佛告婆耆舍:「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不?」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婆耆舍白佛言:「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於未來色不欣想,於現在色不著。我過去、未來、現在眼識於色,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識,過去於法,心不顧念,未來不欣,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念欲愛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唯願世尊今日最後饒益於我,聽我說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時。」

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說偈言: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禮,
 於一切諸法,  悉皆得解脫。
 善解諸法相,  深信樂正法,
 世尊等正覺,  世尊為大師。
 世尊降魔怨,  世尊大牟尼
 滅除一切使,  自度群生類。
 世尊於世間,  諸法悉覺知,
 世間悉無有,  知法過佛者。
 於諸天人中,  亦無與佛等,
 是故我今日,  稽首大精進。
 稽首士之上,  拔諸愛欲刺,
 我今是最後,  得見於世尊。
 稽首日種尊,  暮當般涅槃,
 正智繫正念,  於此朽壞身。
 餘勢之所起,  從今夜永滅
 三界不復染,  入無餘涅槃。
 苦受及樂受,  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  於今悉永斷。
 苦受及樂受,  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  於今悉已知。
 若內及與外,  苦樂等諸受,
 於受無所著,  正智正繫心。
 於初中最後,  諸聚無障礙
 諸聚既已斷,  了知受無餘

 明見真實者,  說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  有大仙人尊。
 餘空無洲依,  唯畏恐怖劫,
 當知大仙人,  乃復出於世

 安慰諸天人,  開眼離塵冥,
 示悟諸眾生,  令覺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  越苦之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世間難得者,  現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  演說於正法。
 隨己之所欲,  離垢求清淨,
 專修其己利,  勿令空無果。
 空過則生憂,  鄰於地獄苦
 於所說正法,  不樂不欲受。
 當久處生死,  輪迴息無期,
 長夜懷憂惱,  如商人失財。
 我今眾慶集,  無復生老死,
 輪迴悉已斷,  不復重受生。
 愛識河水流,  於今悉枯竭,
 已拔陰根本,  連鎖不相續。
 供養大師畢,  所作者已作,
 重擔悉已捨,  有流悉已斷。
 不復樂受生,  亦無死可惡,
 正智正繫念,  唯待終時至。
 念空野龍象,  六十雄猛狩
 一旦免枷鎖,  逸樂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  大師口生子
 厭捨於徒眾,  正念待時至。
 今告於汝等,  諸來集會者,
 聽我最後偈,  其義所饒益。
 生者悉歸滅,  諸行無有常,
 速生速死法,  何可久依怙
 是故強其志,  精勤方便求,
 觀察有恐怖,  隨順牟尼道,
 速盡此苦陰,  勿復增輪轉。」

佛口所生子,歎說此偈已,長辭於大眾,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說此無上偈。尊者婆耆舍,如來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說此無上偈,然後般涅槃,一切當敬禮。

[校勘]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愛」,宋、元、明、聖四本作「愛念」。

「智」,聖本作「知」。

「礙」,聖本作「閡」。

「受」,宋、元、明、聖四本作「愛」。

「越」,大正藏原為「超」,今依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越」。

「過」,宋本作「遇」。

「鄰」,聖本作「憐」。

「惱」,宋、元、明三本作「悔」。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宋、聖二本改作「狩」。

[註解]

疾病困篤:病勢沉重。又作「病篤」。

焰摩迦修多羅:即《雜阿含經》卷五第104經,然而這裡應該是其前一經《差摩修多羅》的訛誤。《差摩修多羅》為《雜阿含經》卷五第103經,當中譬喻差摩比丘得重病時,比以下情況還痛苦:1) 頭被繩索網住大力絞殺時的頭痛 2) 牛被屠夫剖腹割取內臟時的腹痛 3) 兩手被從兩邊捉住以將身體懸掛在火上燒烤時兩腳的焚燒痛苦。

顧念:愛顧、眷念。

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終止了對於色的貪、欲、愛、樂、惦記,而無欲、熄滅、終了、止息、捨離、解脫。

正身端坐:端正身體而坐。

繫念在前:專注於當下。

使:煩惱。煩惱能驅使人,因此又稱「使」。

日種: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印度神話傳說釋迦族的遠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後甘蔗經過日曬裂開而出生,因此稱為「日種」、「甘蔗種」。音譯為「瞿曇」。

餘勢之所起,從今夜永滅:剩餘的輪迴勢力,從今晚就永遠滅除了。意指入無餘涅槃。

於初中最後,諸聚無障礙,諸聚既已斷,了知受無餘:對於開始、中間、結束的(受)蘊都沒有障礙、沒有執著,所有(受)蘊的執著既然斷除了,也就完全徹底地了知受了。按:婆耆舍尊者受到極重的病苦,前幾句及這句是描述他對於包含苦受在內的各種受,都已不執著,捨斷而徹底地了知。

明見真實者,說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餘空無洲依,唯畏恐怖劫,當知大仙人,乃復出於世:過去九十一劫中,只有過去第九十一劫、過去第三十一劫、現在賢劫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無佛,而成為眾生沉淪生死沒有依靠、讓人只覺得恐怖的劫,還好現在佛陀已出世了。

空過則生憂,鄰於地獄苦:虛度光陰的話則會有憂悲苦惱,和地獄之苦也不遠了。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續。「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念空野龍象,六十雄猛狩,一旦免枷鎖,逸樂山林中:惦記著空曠山野的大象,雖然被六十位雄壯的獵人合力狩獵圍捕上了枷鎖,只要有朝一日逃脫了枷鎖,就會回到山林中過著閒適快樂的生活。其中「龍象」是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經中常以龍象比喻佛或阿羅漢。

大師口生子:依佛陀口說的法修行,而出生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佛弟子。

依怙:依靠。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過去七佛只出現在過去九十一劫的其中三劫,其他劫並無佛出世

本經提到過去九十一劫中,只有過去第九十一劫、過去第三十一劫、現在賢劫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無佛。

這和其他各經所述是一致的,例如《長阿含經》卷一第1經大本經:「過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即於彼劫中,毘舍如來出。今此賢劫中,無數那維歲,有四大仙人,愍眾生故出:拘樓孫、那含、迦葉、釋迦文」,《雜阿含經》卷三十二第914經:「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

  • 真正的供養

本經提到:「供養大師畢,所作者已作。」呼應了《長阿含經》卷三第2經遊行經所說:「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阿難白佛言:『云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真正的供養如來,不是比供的花有多大朵,而是能聽聞信受並修行佛法。

所有供養中的第一名,則是能於「陰界入無我」:於五「陰」(色、受、想、行、識)、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如實知無我,乃至證得涅槃。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36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