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经班共笔]杂阿含卷二十一经文684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2008/5/18 「杂阿含卷26,684-703经」 导读:IINI ( 蔡老师 )、heaven 主持:jeroci 出席:IINI、bachida、dave5、donut、 freddy、heaven、jeroci、magelinus、 masakiko、meffy、melon、robertatmp、yfan 记录:melon [ 如来与阿罗汉的差别,以及如来十力 ] < 杂阿含卷26、684经 >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於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 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於色生厌.离欲.不 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诸比丘。如来 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 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於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 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 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後声 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7]诫.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 力。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 。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於梵轮。於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於过去.未来.现在业法。[8]受因事报如实知。是名第二如来力 。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得先佛最胜[9]处。能转梵轮。於大众中作师 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 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 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10]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是名如来第四力。若成就此力 。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是名第五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 .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是名第六如来力。若於此力成就 。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於一切至处道如实知。是名第七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 .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於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 尔时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 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於彼处死此处生。[1]彼处生.此处死。如是行.如 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 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於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 色。向於恶趣.向於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 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 。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 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 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 .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於大众中师子吼而吼。如此十力 。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名词注解 & 注记】================== ● 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如来的别名 = 如来的境界。 ● 阿罗诃 = 阿罗汉。《杂阿含》中,这两者还是有差别。 ● 「众生种种诸界」指十方一切世界的三界六道。 ● 於五蕴都「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才能达到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 灭尽 = 所有一切消灭殆尽。阿罗汉还有习气,如来没有。( 菩萨摩诃萨 是如来身,也没有习气。) 「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之中,阿罗汉没有「灭尽」,而如来已 「灭尽」,所以虽然一样叫「慧解脱」,但如来与阿罗汉的「慧解脱」层次 不同。 ● 本经在说明「一切如来」和「阿罗汉慧解脱」,同样都是「於色生厌. 离欲.灭尽.不起.解脱」,然而主要的差别有五种--------- 1. 一切如来,先未闻法,而能说法、自觉觉他。 2. 一切如来,能制梵行。 3. 一切如来,能善知道、善说道,为大众导师。 4. 一切声闻,随如来所说的「法」、「道」,欢喜奉行。 5. 一切如来,乐奉大师 ( 过去先佛 )教诫、教授,善於正法。 ● 一切如来的十种智力整理如下: 1. 知如来处非处。--------------------------------------------- (亦为如来六力 ) 2. 知众生三世业报。 3. 三昧正受、禅定解脱。------------------------------------- (亦为如来六力 ) 4. 知众生诸根差别。 5. 知众生种种意解 (他心通)。 6. 知众生种种诸界。-------------------------------------------- (亦为如来六力 ) 7. 知一切至处道。 8. 知过去种种宿命 (宿命通) 。------------------------------- (亦为如来六力 ) 9. 知一切众生善恶所趣 (天眼通)。-------------------------- (亦为如来六力 ) 10. 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漏尽通 )。---- (亦为如来六力 ) ● 一切声闻的五种学力整理如下: 1. 信力 <---> 四不坏净 ( 对佛、法、僧、戒的净信心 ) 2. 精进力 <---> 四正断 (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未生恶不起、已生恶令断 ) 3. 念力 <---> 四念处 ( 身、受、心、法法观念住 ) 4. 定力 <---> 四禅 ( 初、二、三、四禅 ) 5. 慧力 <---> 四圣谛 ( 苦、集、灭、道 ) =====================【问题 & 讨论】===================== 【问题】 「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那为什麽世尊当时亲自教导时证悟的 阿罗汉只有千馀位,阿育王时代的阿罗汉却动不动就有几十万之数呢? 【讨论】 世尊时代那千馀位阿罗汉是佛法传承的「种子班」,都是悟道时机已到的 饶有修行者,这样後来集结经典时才不会有漏失,让如来的法能往後传承。 听闻的声闻众并不是每一位都能马上解脱,这应与众生根机有关。 阿罗汉至少住世一劫,以肉身或其他身。当然阿罗汉还是有习气,并不是每 一位都乐於说法 ( 如之前卷23提到,终生不说一句法的薄拘罗尊者 ),但一般 说来,那千馀位不但是大阿罗汉,甚至有许多也可说是大菩萨。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