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经班共笔]杂阿含卷二十一经文568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导读:David

主持:Cathy

出席:caren, Cathy, donut, freddy, grace, jeroci [按字母顺序排列]

纪录:belle

[568经 背景解说]

「正受」、「三昧」跟「定」其实是这次的主题。「入灭正受」就是「灭尽定」的意思。也
就是说,超过「四禅、八定」的「灭尽定」,能够证得涅盘的定。阿罗汉或佛在入灭的时候
,他们先入「灭尽定」,然後才圆寂。甚至一般来说,活著的时候,「灭尽定」是可以「进
」、可以「出」的。我们可以「『进』灭尽定」,甚至还可以可以「出」灭尽的这个三昧。



Q1 本来以为「入灭」就是死掉,但是经文後面又有「出灭」,所以,「入灭」就不是死掉
。那麽,「入灭」跟「出灭」是什麽意思?


Ans. 「入灭尽定」就是「解脱的这个定境」,「灭尽定」。「灭尽定」是一个词,也就是
「入灭正受」,或者「入灭的三昧」。当你证得「灭尽定」这个境界後,你发现所有一切都
是虚幻,时、空间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苦、空、无常、非我」,你发现可以挣脱开「十二
因缘」的锁链。但是,你要回到人间来呢,你还是要「出」这个定,「出」这个三昧。所以
,「灭尽定」是可以「进」、可以「出」的。

Q2. 如果阿罗汉取了涅盘,永远待在那个境界,从世俗的观念,他算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Ans. 佛陀说这叫做「十四无记」,十四无记之一,就是佛或阿罗汉[证]得了之後是有还是
无[是无记]。如果说,我们今天有一个主体叫做「佛」,有一个人叫做「佛」、「阿罗汉」
,那他才有他的存在或不存在的问题。可是,今天真正取涅盘的人,他已经没有我的概念了
、已经超越这个概念了。这一方面非常非常难以理解,一方面也是不能回答。而且,就佛陀
的说法,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的话,了解这个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变成十四无记其中之一。


再提醒一点,「十四无记」在阿罗汉有或无这一点,死後有或无这一点,也不是说不能谈,
只是谈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证得涅盘前,谈的都是「你是xx」,「我是xx」,但
是对於证得、入灭的人[来说],他已超越自我主体,一切现象是十二因缘的生灭。更进一步
,像《地藏经》说的,对地藏菩萨而言,释迦牟尼佛也是,山林川源河池泉井都可以是他的
分身。


[经文解说与讨论]

「出息入息。名为身行。」,应该是针对打坐的状况之下。这边「出息」、「入息」其实就
是在练安般法门,数息法门,气息出、气息进。


「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我们一般可能以为说,「口行」或「口业」是要透
过嘴巴说出来,但是其实这边指出,只要动念头,「有觉有观」,譬如说打字好了,我们用
打字的,笔战到处都是,但是我们嘴巴没有说一句话,这也是「口行」。那在打坐的时候,
大家应该也都有经验,外面看起来很静,内心乱哄哄的,跟在做奥运比赛一样。在这时候,
这些「有觉有观」很大部份是属於「口行」、「口业」。「身、口、意」的「口」不只是嘴
巴说的「口」,包含一些以前以为是「意」的部份,其实也都是跟「口」有关。


「若人舍身时  彼身□卧地  弃於丘?间  无心如木石
      寿暖及与识  舍身时俱舍  彼身弃?间  无心如木石」:

今天没有命了,「舍身」,跟一个□体一样,丢弃在坟墓、山丘啊,也就没有心了,就跟木
头、石头一样。
从佛经的角度来看,或从印度当时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由「寿」、「□」还有「识」因
缘和合而有的。
「寿」的话,就是「寿命」,时间上的一个延续。「识」的话,世俗的看法,就是神识(自
以为的主宰)。
当我们死的时候,我们的「□」会丧失,体温会丧失,正常体温会变成没有任何体温。「寿
」的话,就是我们的寿命已经终结了。「识」的话,诸识分散。


「灭尽定」和「死了」有何不同?简单讲,如果死了的话,诸根就会坏,也就是说,死了以
後,你的嘴巴、鼻子、耳朵就开始腐烂了。但是入了「灭尽定」的人,如果还没有取涅盘的
话,他是「不舍寿命。不离於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也就是说,不会入了「灭尽定」
,就把他的生命给舍掉了,他只是把身口意熄灭,没有身体的造作、没有嘴巴讲话的造作、
没有意识的造作,但是他的寿命还是在。


「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
受。」意思是说,要入「灭尽定」的时候,不会说,「我」这个人要入灭尽定,「我」应该
要入灭尽定了。要入「灭尽定」,原则上,是没有「我见」的。所以,如果「我」还想著「
我」叫做XX,那「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入「灭尽定」,那这功力就是还没到「灭尽定」的
功力。「灭尽定」是自然发生的,先前已经有做过一些方便,譬如说,由於先前的修习,修
学过什麽是「苦」、什麽是「集」、什麽是「灭」,什麽是「道」,对「苦、集、灭、道」
都有修习、证知、有观进去。随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之前修习、安排的方便,
就会「自然地」进入「灭尽定」。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一个「我」的主体,因为只要有
「我」的主体意识,就没有办法证入「灭尽定」,而是很自然由於先前的安排就进入「灭尽
定」。


进入「灭尽定」後,身、口、意,何者先灭?入「灭尽定」是先没有嘴巴的造作,接下来没
有身行,再接下来没有意念的造作。之前提到,二禅以上已经不是「有觉有观」,二禅以上
就没有口业的造作。简单讲,「二禅」的人,身体还是会继续造作的,但是更上一层楼後会
发现,连呼吸都没有了。连呼吸都没有,前一段有提到:「出息入息。名为身行。」连呼吸
都没有了,那代表已经没有身行了,你的身行已经完全不再动了,但还是有些温暖。而且,
这时候也不是用「你」「我」来表示,已经没有一个意业的主体存在了。


这篇所谈的行,不单只是广泛的「身语意」,还包括我们平时如何在修习正法时保有正知正
念。所以才会说:「入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你要入定时,是先在身行口行意行上由觉入
空。


进「灭尽定」後,如何「『出』灭进定」?这边的作法不是:「我XX」要出灭尽定,而是说
,先前已经做过一些方便,或是安排护关的人摇磬,听到了引磬,就会出定。那用实际的例
子来说的话,那时广钦老和尚可能就是因为没有事先安排方便,所以如果没有弘一大师去敲
磬把他叫回来的话,那他可能就直接圆寂了。另一个例子是,诸佛在刚证道的时候,因为已
经没有我见了,所以,他们要不要继续留在人世,都没有差别。当时释迦牟尼佛证道时,他
也没有说一定要留在人世,他可以当场灭度。


出灭尽定时,是身行、口行、意行何者先起?意行先起,接下来是身行,然後才是口行。意
行先起,这应该是蛮直觉的,就是说,要出灭尽定,一开始当然是会有念头,念头就出现了
。接下来是身行,会开始呼吸了,最後口行,有讲话、打字之类的造作。总之,身体、呼吸
先恢复,才能打字嘛。


「入灭正受者。顺趣於离.流注於离.浚输於离。顺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输於出。顺趣涅
盘.流注涅盘.浚输涅盘。」佛经里有个譬喻是说,生死之流,我们一般人就随著流水,飘
东飘西。要到此岸到彼岸的话,要顺涅盘流,而非生死流,生死流的相反就是涅盘流。一般
人都是顺著生死流,这也就是为什麽「初果」叫做「入流」,入涅盘流。入了涅盘流,迟早
会入涅盘,只是可能在中间会被卡住啊,或者是动作比较慢,但迟早有一天会入涅盘。


「住灭正受时。为触几触。」在「灭尽定」当中的时候,有什麽「触」?「触」是十二因缘
中的「触」。这里的回答是「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理论上,在「灭尽定」的境界
时,没有了「行」而不会完成十二因缘。有「触」的话,也是「触不动、无相、无所有」,
没有东西的。不过,这部份不是很确定,因为我们都没有证过。


入灭尽定时,是用何种方法?是在做什麽事?答案是:「长者,这你一开始就应该要问了吧
!怎麽现在才问?」「『进』灭尽定」时,当然在「止」在「观」,就是用「止观」的方法
,才进入「灭尽定」。


[经文问题、心得、实修问题与讨论]

大正藏有标「浚输」在某些版本是作「後轮」?
   1.「浚输」,就像在水道里输送,一路输送过去。经里蛮常引用这个字的。倒是可以到
CBETA测一下。

2. 提到「後轮」的这个版本,感觉起来比较不一样?还是以前的人笔误?为这边是不同版
本的传抄,可能会抄错。「後轮」,听起来,好像比较没有关系?举例一个例子,「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在某些版本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那这只是不同时代
,用字习惯不同。其实,这几篇经文也有这个议题,「相」,在其它版本,也可以看到是「
想」,或者「想」,在其它版本是「相」。


caren心得分享。我读这篇的心得是,这篇像是小学弟向师兄请教入定的方法,就是怎麽修
,就是从平常的身、语、意,到真正坐下来入定之後,然後就会依次灭掉XX等,等到出定之
後,又会依次灭掉XX。由於「入」、「出」之间都很专心实修,所以,才在後面提到「顺趣
XX」,就是很专心致意的在做功课。当然,这整个包括「止观」。


「观」的问题:观想都说要观得很仔细、很清楚,就像释迦牟尼佛说好像见到他本人在前面
一样,如何知道我观的正不正确?
Ans: 如果要就印证的角度来说的话,经典里有提到,如果修到贪、嗔、痴增长、我慢增长
,那就是修偏了。今天,如果我观释迦牟尼佛就站在我前面,诸大菩萨我也都观到了,例如
,目前有许多神棍都是这样说,可是结果是我的贪、嗔、痴很明显地增加了,我的我慢越来
越增长:今天只有我才能度你们;我要度谁就度谁;谁太混了,我就不度你了。这样子的话
,很可能就是修偏差了。「观」,只要不会让你心起恐怖、有负面的感觉,基本上是正向的
。


观身体的作用为何?
如果只有「观」的话,那医生天天在解剖身体,就可以证道了,但是医生没有止。所以,佛
教修行中「止」和「观」是一体的。一开始在「观」的时候,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想像。但
「观」的过程当中,由於你心系一处,像前一经说的,不会轮转五道,只有一个念头,都在
方法上,也就能够渐渐进入定境,渐渐止息。进入「止」後,「观」的过程又会越来越微细
、越来越彻底。这个时候就不只是想像,就会真正观察到身体的部份,就好像你有天眼一样
,直接就看到了,而不只是说我想像我会看到。在这当中,不管是「止」或「观」,你的念
头会越来越细微,杂念会渐渐消失。这样子的话,才可能有进一步的作用。
在行住坐卧都可以进行止观。「止息」部份,可能比较是在「坐」时较能著力,就是你要打
坐的时候。「观」的话,日常生活中也都可以观。这个,大家可以参考蔡老师的文章〈四念
处〉[参见buda_help版]。caren 之前问过蔡老师,「四念处」一开始可以选择一个去「观
」,通常「观身[不净]」是比较方便的。不管「观身」或「观受」,你的感官会有种放大的
感觉,之後就是个人的体验。
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训练耶。如果日常生活就一直就有训练,那麽,打坐时的调伏时间就
会缩短。就比较容易进入状况。


每日定课部份:cathy 提议,不管是诵经、持咒、打坐、止观等等,希望我们在读经的基础
上,在实修上也能够尽量做到。因此也希望同学们举例目前修行的日课:
David日课:每天早上简单的拜忏,工作时尽量不起贪嗔痴,这其实不容易。最後,回家後
睡觉前,会再简单打坐。另外,过去这阵子,对我帮助最多的是持「八关斋戒」,在六斋日
或十斋日持斋戒。这不是说事相上的帮助,而是在训练心力上的帮助。因为在持斋戒的时候
,你不会去看电视、吃零食,试著念念远离贪嗔痴。就我们的程度,不可能完全做到像阿罗
汉那样,但功不堂捐,只要一天、两天,就会发现效果。
caren提问在持八关斋戒时,不适合跟家人讲话,那要如何落实? David分享:持八关斋戒,
严格说来,就跟阿罗汉一样,是以阿罗汉为效法对象,然後念念都在修学佛法上。但是,其
实,在一天之内,如果念念都远离贪嗔痴的话,也就相当於在修学佛法了。至於说跟家人聊
天,如果跟家人聊天也都是还在观照、远离贪嗔痴,那麽这也是学习佛法。
严格说来,持「八关斋戒」,可以讲话。但所讲的话不离佛语,不离佛法。主要因为八关斋
戒是效法阿罗汉,所以,这一天的行为是类似阿罗汉。
「过午不食」是印度当时修行人的习俗。所以,相对之下,虽然说有人对「12点整後不吃饭
」非常在意,甚至以为八关斋戒,就是过午不食。但是,实际上「过午不食」反而只是一个
事相,只是不吃零食,真正的重点是如何让我们念念都离贪嗔痴。这部份是最核心、最难、
最容易被曲解,或最容易被找藉口,所以,通常法师们才不公开作比较宽松的解释。
八关斋戒的内容,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一下,buda_help应该都有。


同学间定课叮咛:如果有自己的拜忏也可以,如果没有自己的定课,那就依照BudaXfile版
上的拜忏仪轨,每天拜忏十五分钟。下周可线上心得分享或提问等。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