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力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精进力(1) 发信站: 中兴大学计中 BBS 站 (Wed Sep 27 08:49:41 1995) 转信站: Feeling!news.nchu!nchu 来 源: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二、 精 进 力 □ □ □ □□□□□□□□□□□□□□□□□□□□□□ 『 行 此 正 道 法 时 , 若 精 进 根 增 长 , 则 能 除 身 心 懈 怠 , 成 办 出 世 之 法 , 是 为 精 进 根。 』 学佛一定要分秒必争,要时时行动,不要停顿。「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不论 多麽遥远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开始。如人两脚行路,踏前脚时要提起後脚,再继续 往前迈步。 今天该做的事若不能专心做好,而将精神用在昨天的事上,这是错误的,这是故 步自封,把自己限制在双脚站立的□围之内,不肯精进,便永远不会进步。学习佛法 也是如此,若能专心一念於今天该做的事,就叫做道心;如果时时惦记著昨天的事, 就叫做杂乱心。学道最重要的是守护今天的道心,不仅是要守护道心,更要推动向前 迈进,这称为精进。精就是无杂,进就是不退,无杂就是专心;所以专心不退转,就 叫做「精进」。 「行此正道法」,正道法就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五根及现在所说的五 力,以及将来要分析的七觉支、八正道,这些都是正道法,也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 、如何看开道理、如何做好该做的事,这些都是佛陀对众生最基本的教育。一个学佛 者一定遵循三十七助道品的方法,这是凡夫达到圣人境域所要学习的道法。 「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去身心懈怠」———「四正勤」、「四如意足」、「四 念处」,能够使我们萌生善念,使善根发芽;而「五根」、「五力」的道法,能使善 根增长,深入泥土中,如此则可坚固根力,使一切的善念都增长。所谓「增长」,不 只是要往上生长,还要往下扎根,与泥土、水分、空气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增长根力 。精进根增长之後,便能除去身心的懈怠。 § 林 洋 港 夫 人 的 人 生 观 § 很多人都太过於保护自我,怕身体太劳类累,而舍不得付出力量;有的人怕双手 太粗糙,舍不得用双手做事。现代的妇女常常上美容院,因此美容院的生意相当好, 他们为了使青春永驻,就到美容院磨青春痘,把皮肤磨得又细又白,除此之外,更怕 脸上有皱纹,连笑都不敢笑;结果面容变得非常冷酷、严肃,有句话形容得很好—— 「冷若冰霜」。有的人虽然很明□、很漂亮,但是却冷冽似冰霜,把笑靥冻结起来, 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霜美人」。 为了保持青春永驻,不肯展现笑容,使家庭气氛变得阴森森的,实在是件可怕的 事。除此之外,还怕双手粗糙,手脚的指甲都要经过美容师的修剪,修得又细又长, 且涂抹得非常□红,因此不愿用手做家事、洗衣服,工作时还要戴手套、擦护手膏, 唯恐双手粗糙生茧,像这样就是太爱护身躯了。 佛陀教育我们,形貌并不重要,真正值得人喜爱的是温柔、□勤。温柔是指面容 乾净,时常面带笑容,微笑的面容比抹黑擦白的化妆更漂亮,所以我们应该常常保持 温柔的气质及乾净的面貌,这样会令人更喜爱;而粗糙的双手比涂满色彩的手更令人 觉得踏实、可贵。 以前林洋港先生担任内政部长时,我曾拜访过他,我们在谈话时,正好林太太从 菜市场回来。她与一般的妇女一样勤俭,以她的身分,并不需要上市场、下厨房、打 少扫房屋,而且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她应该是个装扮华丽的贵夫人,这样才能配合她 的身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她的双手已工作得粗糙厚短,指甲也钝钝的,我们俩握手 时,我摸著她粗糙的手,她婆婆就说:「我的衣服都是媳妇亲手做的,每针每线都经 过她的手.....。」 林太太接著就说:「我出生於农村,叫我享受,我享受不来,家□的事我都自己 做。婆婆喜欢吃软的食物,若请佣人来掌厨,也不一定合她的口味。我上有婆婆,下 有子女,希望婆婆、先生及孩子们都能高兴快乐,所以亲自下厨为家人做羹汤。」 我觉得这样的女人最美,因为她无地位高下的分别心,也无贡高、我慢之之心, 说的每一句话都带著□实乡下妇人的口吻,一点也没有官场的派头或架势,这是她最 美好温柔的气质,而那双手就是她贤淑的代表。 人不可为了求安逸、怕操劳,而过度保护自我,这样反而无法提升人格;真正的 人格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劳作,勤快工作。修行一定要由自身修起,若缺乏勤快就叫 做懈怠,多增长善根,就能去除身心懈怠。 § 安 危 他 日 终 无 定 § 取 舍 之 极 定 於 内 , 安 危 之 萌 定 於 外 矣 ! 然 安 非 一 日 之 安 , 危 非 一 日 之 危 , 皆 从 渐 不 可 察 , 以 道 德 积 道 得 , 以 礼 义 积 礼 义 , 以 刻 薄 积 怨 恨 。 任何事都必须发自内心,要积极勤快,所谓「取舍之极定於内」,要取善舍恶, 以达到最虔诚的境域,必须由自己的内心来决定。心能分别善恶,应取的坚持取得, 应舍的就要彻底舍离,善恶分明,就是最终极的目标。取善则安,取恶则危,要好好 取善,不要染著恶念。 「安危之萌定於外矣」,我们是否能平安幸福地过日子,或是会招惹危险的事, 都是决於内而现於外。若行善事则是种善因,将来必定会得善报;若取恶行恶则种恶 因,以後所受的必是恶果,这些果报都显现於外在的形。有句话说:「为善得福,为 恶遭殃。」为善作恶都起於内心之一念,而所得的果报必定现於外,为人所见。所以 说:「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若心存善念,则外在所表现的行为,必定是谨守礼仪,人事和睦;内心若常存著 不满的意念,就会表现出疑虑不平的形态,对人产生厌恶心而远离人群。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想得到一生的平安与幸福,要做到人 见人爱,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所能做到的。必须长时间培养善根,时时修养人格、 净化气质;若能如此,则无论到何处,都会令人觉得如沐春风般的安详。所以说,想 要处处安详,时时安宁,就必须培养气质,长时间不断地修心养性。 我常常谈到「修养」这两个字,必须注意自己的「声」及「色」,也就是谈话和 态度。我们与人谈话时,声音要柔和,常常说善话,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坏人,也没有 坏事;多扬人之善、多行善事,多亲近人,少说是非———无论我们谈论什麽人,决 对不说他的恶行,要隐恶扬善。 法华经中教导行菩萨道者,要有「莫论人长,莫说人短」的观念,不赞美,也不 诽谤他人。所谓赞美,是为了培养己之善;而如果对方非真善而说他善,则是虚伪, 这会使人产生错觉,若此人不是善人,依然在罪恶中,我们可以隐恶,不必宣扬他的 罪恶,更不必无中生有来赞美他;但是对方,一点点的小过失,不可大肆宣扬。 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常心存善念,待人踏实真诚,长期培养安详的气氛,所以说 「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做了罪恶的事,并不是今日做今日就受 报,业,也是长时间所累积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常常自我警惕。 「皆从渐不可察」———这些善行恶行,都是自内心无形中所产生的,心善则行 善,心恶则行恶,这是人的习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是 善良的,怎麽会生出罪恶呢?这是因为我们在人世中散失了善良的本性,因此背道而 行,造下罪恶;若没有察觉自己的错误,则积恶成山、恶贯满盈。因此,我们要时时 刻刻守护好今日的道心,不要一时疏忽,没有察觉恶习,经年累月积累成恶的习气而 伤害了善念。 「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若能培养道德心,自然会表现出道德的 形态;心存礼义,就会以礼义待人。德行是由内心的道德观所培养出来的,遵守礼义 ,自然会表现出规矩正当的行为,所以说「以道德积道德,以礼义积礼义」。 「以刻薄积怨恨」———若是以刻薄之心待人,就会招来许多怨恨。不论是道德 、礼义、刻薄,都是由心所生,学佛必定要内修外行,而最要紧的是照顾好基础根本 ,要好好专心一意修持道念。所以说「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 法,是为精进力」,精进修行,守持道念,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在日常 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化俗谛为道谛,使世俗的行动进入真理的道路,就叫做出世之法 。 以上就是精进力。「精进」还是一样要讲求内心的道念,不可故步自封,在日常 生活中散乱了心念,而毫无所得。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