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区化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风),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学校社区化--旧观念? 新口号? 《转载自 教育资料与研究15》
发信站: 交大资科_BBS (Fri Jun  6 13:34:13 1997)
转信站: niabbs!news.nia!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MathNet.math.nthu!new
Origin: cc.ntnu.edu.tw

                  学校社区化-旧观念?新口号?
                            汤梅英
                 台北市立师□学院教授兼教务长

壹、前言
  自从李总统登辉先生提倡台湾社会「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多次强调社区文
化的重要性,并主张社区是落实民主政治,实行地方自治的基础,一时之间,社
区意识、社区主义、市民主义等名词,不绝於耳,「社区」成为一个时髦的字眼
,社区中的学校也成为凝聚、建立社区意识的焦点。如何统整资源,加强学校与
社区的结合?自然成为教育改革思索的重要课题。
  许多学者认为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其理至明,因为学校是社区中的正式组
织,学校教育可促进社区发展;而社区是学校的外在环境,社区的结构,无论是
人口或经济结构,都会影响学校教育措施。此外,面对廿一世纪充满变动与挑战
的社会,教育不仅须配合社会变迁,掌握时代的脉动,也要引导,带动社会进步
,以迎向更美好的生活。教育并非等同於学校教育,所以,教育改革不能只在学
校内进行,必须超越学校校园,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而社区即为三者
融合的基本单位,所以「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是推行社会教育的主流,也
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部,民84:102-103)。然而,我们要思
索的是:在台湾的社会中,「社区」这个概念和事实,是否真的存在?学校与社
区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否只是理念层次,而无法印证於现实中?何谓「学校社区
化」?何谓「社区学校化」?「学校社区化」是新观念,抑或是新口号?在推展
的过程中有哪些困境,有待突破?如何落实学校与社区的连结,建立双赢的局面
?
  基於以上问题的导引,本文拟先探究社区的定义,分析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并回顾学校社区化的历史渊源,最後,则就学校社区化所遭遇之困难,提出突破
之可行策略。期望在确定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基准下,落实学校与社区相互合作,
资源共享,建立完整、连贯的学习体制,而不再只是一时流行的风潮,或是空洞
不实的口号、标语罢了。

贰、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社区的定义虽因学者不同观点,而有许多歧异的说法,但一般而言,系指一
个具有地域界限的社会团体,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一群人彼此聚集,
共同生活在一起,享有共同的文化,因而发展出休戚与共的情感意识和行为,这
种彼此亲密连结,互助、共享的特性,亦即所谓生命共同体的社区认同感。然而
,所谓的特定区域可能是小的社群,也可以大至社会、国家,甚至随著科技进步
、资讯网路发达,人与人的互动,无远弗届,社区更可以超越国界,成为地球村
,所以,现代社区不见得受限於某个空间、□围,而是一动态的开放系统,因而
使得社区的内涵更加复杂而多样化。
  传统社会由於生活型态单纯、活动□围有限,且多以氏族聚居为主,较容易
凝结、整合成员情感,形成共同意识;现代社会变迁迅速,科技文明一日千里,
宜接影响到交通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也间接改变社会结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
动关系,「天涯若比邻,比邻若天涯」,就成了现代人生活的最佳写照,如此冷
漠、疏离的社会,如何能凝聚生命共同体的社区认同意识?又如何能期待居民以
自主、自治的方式,参与、解决所在社区的问题,落实民主社会的精神?

一、学校是凝聚社区意识的基础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使个人社会化,亦即,透过教育使社会成
员具有共同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且经由教育将社会的共同意识,一代代的流传
、延续下去。由此可知,教育对於形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学校
教育是有组织的正式教育系统,因而凝结社区意识,推动社区发展的重任,就自
然成为学校的责任。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於社区学学校的连结,从十九世纪末到
二十世纪即大力推行, 形成所谓社区学校运动(Community School Movement)
(Brown, 1990: 171), 美国1974年制定社区学校发展法(Community School
Developm ent Act), 以确保社区教育方案的推行;迩来,则以终身学习、开
放教育的观念为基础,建构社区与学校更紧密、更平等的关系。因此,学校无法
自外於社区,而应扮演推动社区发展的角色,使学校成为社区的楷模、生活中心
,此为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然而,更进一步则应将学校与社区视为资源互有、
共享,平行互动的组织,学校服务的对象不再限於学生,教育□围也扩大至整个
社区生活,透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中,互助合作、休戚与共的社区认同意
识,得以生根、茁壮,自主、自治的民主精神也自然开展。

二、社区是生活教育的场所
  实际上,学校与社区在教育上的关连,并非是新的理念,而可远溯至原初的
教育型态。翻阅中西教育史,不难发现教育的起源,其实只是人类生活经验、生
存之道的代代相传,教育的场所,就是生活所在的部落、村庄。随著人类文明的
演进,社会趋向分工、分化,技术日益进步,知识不断累积,教育也渐趋制度化
、专业化,而有学校的设置、教师的延揽。但是,当教育走向正式、有组织的型
态,在追求效率、效能之下,教育内容却日渐脱离生活经验,教育似乎仅止於学
校的受教经验,而变成僵化、封闭的形式,学校俨然成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於是,「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再度受到重视;无围墙学校的
开放教育,甚至废除学校教育(deschooling)的主张,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
题;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建立,更是突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
藩篱,使社区具有学习特性,解除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落差,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
,是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理想。这些,无非是重新重视学校以外的教育,扭转长期
以来学校体系过度膨胀,教育资源过於集中,以及其所产生种种危机的现象,重
建学校与社区相互结合的关系,回归早期教育活动的本质,亦即教育对象全民化
、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场所社会化、以及教育过程终身化之特色。

三、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
  承前所述,学校是凝集社区共识的基础,而社区为教育的场所,虽因政治、
经济变迁,学校角色屡有更迭,其与社区关系亦有所不同,但二者实有相辅相成
密切的关系,不仅止於理念层次,在实际上也是如此。由於学校多设在社区中,
尤其是中小学,学生通常来自社区的家庭,社区为学校的外在环境,不仅提供学
生校外生活的空间,也是实践学校价值的场所,因此,社区的类型、社经背景、
人口结构、文化特质,均影响到学校的措施及其发展。例如,社区的人口出生率
、性别比率及迁移情形等,不但影响学生、班级人数,学校组织型态、教学方式
等亦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学校是社区中的正式组织,较之其他非正式组织,更可提供专业
人员及各项资源,协助推动社区活动,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就经济面而言,公立
中小学的各项经费,均仰赖地方税收,所以,学校发展会受到地方社区的限制,
而社区经济繁荣、发展,也有赖教育的力量,由於学校是公共财、因此学校的各
项活动,有向社区负责之义务,而且,惟有了解社区需求,争取社区的支持与参
与,学校教育才能顺利推展。

四、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
  学校与社区彼此影响,在发展上相辅相成,学校如果充分了解社区,则可运
用各种方法,启发社区民众,凝聚共识,扩大教育功能;社区视学校为公共财,
社区得以分享、参与和维护学校资源,使社区建设与学校教育相互连结,学校与
社区资源互有、共享,打破封闭的疆界,而成为开放、融合的系统。
  由此可知,学校社区化系指学校向社区开放,将学校教育的触角深入社区。
也就是说,举凡学校经营理念、教育内容、活动设施和人力资源等,都容许社区
人士的参与;并将教育的对象扩及社区居民,如老人、妇女等弱势团体;另外,
则延伸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重视所在社区本土化及生活化的学习。总之,学
校社区化是指学校能结合社区,重视社区参与,了解学校传递的价值与社区文化
、价值的差异,并能寻求其间之平衡点,充分利用社区各项资源,使教育符合学
校、社区及受教学生的共同需求。
  社区学校化系指整合社区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使学校、社区活动和社区
环境,相互交流、开放,形成一个统整的系统,在其中的成员,不论老人、妇女
或儿童,都能在学校或社区中,享受各项资源获得学习、成长;透过彼此互动、
共同分享,而有共同情感、凝聚社区共识,因此能自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解决
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素质,促进社区发展。

  总而言之,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是社区与学校相辅相成的连结,一方
面使学校享有社区资源、环境空间,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教育,为学校教育
注入新生命与活力,另一方面,则让社区真正拥有学校,建立学习的社会,不仅
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带动社区的发展。
参、我国学校社区化的回顾
  学校与社区的连结,早在初始的教育活动即已存在,而非新的理念,而且二
者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不仅止於理念,在实际上亦是如此。由於学校是有制度
、有组织的体系,较易整合其现有人力、物力各种资源,向社区开放,推动社区
教育,因此,一般而言,多以学校为中心,作为学校与社区结合的基础。以下仅
就我国学校社区化的历史,作一简略的回顾,以了解学校社区化实施的困难。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可溯於民国元年教育部设置社会教育司
,自此,学校办理社会教育成为各级学校的重要教育措施。民初时期大多利用学
校来推展平民教育:民国九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首先开办平民夜校,
使一般民众得以利用夜间接受教育,提高社会水准,减少社会纷争。晏阳初亦於
同年间推展平民教育,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联络进行,使每一个人都有接
受平民教育的机会,并强调要贯彻社会教育的实施,必须将民众作有效的组织、
结合,藉由学校来推展,强化学校推动社会教育的责任。民国二十年,梁漱溟推
行乡村建设,提倡村学乡学,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个系统,才是真教
育,因此主张学校应重视教育推行工作,教育不应局限於校内,学校应成为地方
社区的中心。陶知行则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推行乡村平民教育,认为改造乡村生
活的方法,必须从乡村学校著手,而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此外,陶知
行於民国二十一年,创设山海工学团以生活教育为主,将失学身童和成人纳入教
育对象,推展社会教育运动(林胜义,民84:21- 25)。

  以上皆是民初时期,学校办理社会教育的实例,对於日後学校办理社区教育
及推动学校社区化具有相当的启示。之後,在抗战期间,政府虽重视学校办理社
会教育工作,且订颁许多有关的法规,例如,民国二十九年修正教育部组织法,
将学校办理社会教育事项,列为社会教育司的第一项职掌;然而,因战乱资源有
限,人力吃紧,多数学校都无法真正执行规定。
  政府迁台後,民国四十二年,受到美国进步主义及其战後实施教育改革运动
的影响,开始推行社会中心教育(community centraleducation),其目的在於
:使学校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充实学校教育内容,
增进教学效果;教育对象包括全社区人士;教师、学生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社会
生活之改进,使学校与社会密切结合。因此,每个推动之学校实行学校开放、举
办成人教育、从事社会服务、加强职业训练、改进课程教学等多项措施(司琦,
民45)。民国六十三年,台湾省主席谢东闵於中学教师国家建设研究会上,提出
以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教育厅并研订「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办理社会教育方案
」,台北市也於民国六十八年订颁「开放学校场地推行社区青少年育乐活动计画
」,使学校成为社区文化堡垒。教育部复於七十九年,订定「试办社区家庭教育
实施要点」,以结合学校与社区资源,推展家庭教育,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民国
八十三年,行政院召开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议,「推动终身教育」为其中之重要议
题,因此,教育部八十四年所提之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其中社会教育篇即□橥
「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为主要目标。

  由此可知,在台湾,社区和学校结合的理念与实际,早在四十年前即已开展
,然而,若深究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运作方式多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社
区教育的发动体;而且学校为社区文化堡垒的观念,一直主导学校社区化的推展
,因此,强调学校在促进地区、社会和国家所扮演积极的角色,认为学校是传递
社会、国家主要价值和思想的重要机构,导引政治、社会、经济的进步。此种模
式固然可运用学校现有资源推动社区教育,却忽略学校教育向社区开放、社区参
与学校、教育也参与社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而以学校为社区精神堡垒,基本上
是和谐理论的观点,而忽视学校中所传递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可能与社区文化冲
突与差异之事实;偏重「学校」本位主义的结果,使学校社区化的工作无法获得
社区的认同,当然只是徒具形式,而无法真正落实。
肆、学校社区化的困境与突破

  虽然,学校社区化可能导致学校本位,而无法满足社区需求,但由於许多人
认为台湾的社区,并非是居民自动自发筹组产生,而是社政人员规划的区域,因
此,社区存在认同的根本问题,以致常有社区活动不易推动的困难,因而需仰赖
学校的力量,提供足够的资讯与活动,唤醒民众自觉,协助社区组织的建立,使
民众能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社区决策和活动,凝结社区共同意识。平情而论,目
前各级学校多能体认学校社区化的重要性,无论主动或只是应付上级交办,学校
也多少办理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此外,随著开放教育、乡土教育等改革的声浪,
近年来学校也渐渐重视校园以外生活化、乡土化的学习,并有相当的成效,值得
肯定与鼓励。然而,不可讳言,学校社区化在推动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与困境,
而有待解决、突破。
一、观念的启迪与沟通
  回顾学校社区化的发展,可知其理念实涵盖教育民主化、本土化及终身化的
概念。然而实际上,无论学校人员或社区人士对於学校社区化的观念,可能仍停
留在以学校为主,办理亲职教育、妈妈教室或政令宣导等活动,至於将学校视为
公共财,系社区大众所拥有,而非褊狭的教育专家主义形成封闭的科层制度,其
服务对象应包括社区民众,学校规划宜有社区成员的参与,课程内容应注意社区
文化及需求等观念。尚需宣导与沟通。尤其,学校社区化的推动,目前并无法规
强制规定,学校人员及社区人士的观念,就成为实施学校社区化成败的关键。因
此,如何使学校教育松绑、走向开放的理念落实,并考量社区差异,推展学校公
共关系,争取家长、社区的参与,启迪、沟通观念,化阻力为助力,实为突破学
校社区化困境之途径。

二、资源的运用与整合
  目前,一般学校在人少事繁的现实环境下,对於学校社区化之实施,即使观
念正确,理解社区和学校结合的重要,但却常面临资源运用与整合的困境。在人
力方面,一般而言,学校大多有人力不足之问题,由於缺乏专职人员及专业人力
办理社区教育,对於观念沟通、需求调查、活动和方案设计等,往往无暇顾及,
只能依据「上级指示」执行,更谈不上配合社区特色,开创新局。此外,学校义
工的运用,虽可减轻人力缺乏之困扰,增加家长、社区众的参与,然而,义工制
度若未建立或不健全,则可能滋生义工干预学校事务、阻碍教学工作等後遗症。
因此,如何充实、统整人力,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增加,推动义工制度,鼓励家长
、社区民众及师生加入,是关怀社区、协助学校社区化,促进学校社区和谐的具
体措施。
  在经费方面,由於各级学校教育经费,多用於校内教学经常费用,办理社区
教育的经费,往往为数有限,有些学校虽运用家长会费和寻求政府补助,但总是
杯水车薪,且非经常性、稳定的财源,实非长远之计。有些则认为推展社区教育
,一向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只有批评而没有掌声,因而,常藉故推诿或是以最
少的经费办理。所以,要使学校社区化的工作真正落实,不仅需要宣传、沟通观
念,以及充足的人力支援,还必须编列固定经费,并整合社区其他机构财源,以
相当的数额作为推动社区教育的基金。毕竟社区教育的对象扩及全民,影响至钜
,我们怎能期待学校在经费拮□的情况下,长期而有效的推展学校社区化的工作
?
  除此之外,社区中其他资源的运用与整合,亦是推动学校和社区结合,需要
努力的方向。由於机构部门间的本位主义,以及久缺联系统整的管道,以致於学
校社区化的推动,几乎以教育单位为主,甚至是孤立无援的窘境,实际上社区内
无论社政、教育、卫生、环保等都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环节,应打破本位主义的观
点,平等互助,提供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因此,一方面应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建
立社区学习体系,包括政府及民间机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集各项资讯
、提供谘询与服务,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以实践终身学习的理想。另一方面
,则应检讨、改善家长会组织定位与活动形式,使学校、家长、社区的互动,更
活络而多样,以吸收整合更多的社区人力、财力和各项资源,建立社区化的学校
和校园化的社区。

三、法规制度的调整与建立
  学校社区化的推行,需要有完善的法规及健全的制度,才能长久持续。我国
目前现有的社会教育法,因久未修订已不合时宜,而成人教育在正规学校体系中
,则属於一种附属或补救教育的性质,应依终身学习的观念予以修订,并整合原
有之法令规章。其次,由於学校社区化的推动,并未有强制规定学校实施,亦无
完备的法规,足以保障学校资源免於破坏,或是奖励办法,以鼓励社区参与和资
源共享。如此,则不免因有所顾忌,或吃力不讨好,而影响学校社区化的推展。
现今,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也
是世界的潮流,因而,如何拟定、修订相关法规,以及就不同社区环境及需求,
研拟办法,规□、鼓励资源整合与共享,均为结合学校社区所应考虑的问题。
  此外,为落实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关系,有必要建立与调整现有制度、组织架
构。在学校,可以成立公共关系部门,使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公开化、透明化,并
有专人负责调查、了解社区的需求,主动发掘社区问题,收集整理社区学习资讯
,并协助规划社区学习活动。在社区方面,应结合社会教育及社区发展有关法规
,明定社区发展任务,成立社区教育谘询委员会,使社区发展与教育活动密切相
连。并可成立社区学习资源中心,整合社区各项资源,建立各类学习设施之网路
,使社区民众随时可获得学习的资源与机会,而乐於参与。

四、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规划
  过去推动学校社区化多以学校为核心,活动方案的设计,往往无法顾及社区
各种年龄阶层之需求,而很少就不同对象,规划适合的内容和方式;再者,学校
推行的社区教育活动,多半是政府机关指派,因此常有政令宣导式、全国统一的
缺点。如何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社区性质,研拟社区教育的内涵?如何引导社区
和学校设计、推动其特有社区教育系统,树立社区特色?皆是日後应面对的课题
。
  如前所述,目前学校普遍缺乏学校和社区结合的正确观念,加上人力、经费
等资源运用、整合的困难,以及欠缺完善的制度、规章等限制之下,学校很少能
事先拟定社区教育的活动、方案。由於缺乏规划、设计,常有事权分散、权责不
清、工作杂乱无章的现象,而无法彰显教育的目标,以致许多社区教育活动,似
乎仍止於「大拜拜」式的活动层次,而毫无教育的意义。然而,教育是有意图的
工作,因此,学校推展社区教育,除须克服上述的困难外,所设计之活动更应掌
握教育的特质,有目标、有计画、有步骤的进行,并重视不同年龄、对象及组合
之各样需求,整合社区力量,务期使每一项活动方案,都能发挥教育的效果。

伍、结语
  社区与学校的关系应是相互合作、双赢而非互相对立的局面,因此,只有将
对方视为可运用的资源、共同的夥伴、及服务的对象,才可能真正结合。学校社
区化并非新观念,然而,如果仍停留在理念层次,则将只是空洞的口号。基於此
,学校固然应发挥教育的功能,延伸、扩大学校教育至社区,拆除学校与社区的
藩篱,但是,推展学校社区化的工作,绝非学校单独能承担的责任,也不能由学
校自行推动。学校社区化虽可视社区差异及需求,而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可能以
学校或以社区为主来运作,然而,唯有学校与社区的结合,才可能实践教育民主
化、本土化和终身化的教育改革理想。
参考书目
司 琦(民45).我国实施社会中心教育概述。中华儿童教育社编,国民学校实
施社会中心教育论集。台北:正中。
林胜义(民84).学校办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务。台北:师大书苑。
陈奎熹(民84).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载於教师天地,76期,18-21页。
教育部(民84).社会教育篇,载於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廿一世纪的教育
远景,页95-115。
Brown, D. (1990): USA: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 Poster & A. Kruger (Eds.).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Wor1d
(PP.171-180). N. Y.: Rout1edge.
--
                    在教育中,
                    我们需要的是辽阔的视野与乐观的展望,
                    不仅要察觉生命的美与奥妙,
                    更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学资讯科学系 BBS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