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比丘访谈三(光明想)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无著比丘访谈记录 (3) ========== 光明想 =========== Ken:『福严会讯』上有和帕奥禅师的访谈,当中提到如何练习「光明想」。进入禅支,出 禅支後,此时禅支会产生很强的光明,然後…… 无著比丘:我认识帕奥禅师、曾和他当面见过。我相当了解他教导的禅修体系与方法,因此 不须要重覆一项项念给我听,而可以直接提出问题。 Ken:我想请问这方法有没有怪怪的?(其实,Ken 是将这方法与《中阿含72经》:「世尊 !我等得光明便见色,彼见色,光明寻复灭。」(CBETA, T01, no. 26, p. 536, c16-17)两 者相混淆。) 无著比丘:这没有「怪怪的」啦。这不是《尼柯耶》中讲明的修法,但是出自南传上座部 所开发出来的方法。这也是好方法,虽然你不一定喜欢。我很尊敬帕奥禅师,他的系统也让 很多人受益,就让他们继续修习其系统吧。 Ken:请问要怎麽培养「光明想」呢? 无著比丘:如果你想要培养「光明想」,你可以跟帕奥禅师的系统学,取得其指导,我不 教如何培养「光明想」;就我个人而言,由於《尼柯耶》中佛陀及其弟子没有特别去修此法 门,因此我也没有特别培养这样的禅修系统。但有其他人喜欢修此法门、能从中受益,那也 是好方法。 Ken:但《中阿含经》中有提过定中的「光明」呀? 无著比丘:《中阿含经》中提到定中的「光明」只是在定中自然发生的,是很自然发生的 。当心念专注时,很多人都会有这「内在光」(inner light)的体验。帕奥禅师则不只用 光明来开发定,而是进一步利用它来作为观察内在、外在的工具。 经中明载的「光明」是自然发生的,甚至连基督教也有灵光的体验,我的基督教朋友就曾 跟我解释过这种现象。 你可以利用这光明而加深定境,透过知觉这光明,让这光明稳定、清晰,你和这光合为一 体:你变成光的一部份、或会觉得光往你来涵盖,你和光两者合为一体,达成主、客的统一 ,对你来说就是全神贯注。 Ken:这会不会有点吓人? 无著比丘: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什麽好怕的。或许当你感到困惑时,会害怕,但并没什 麽真的值得害怕的。这是正面的,但并不是什麽禅定成就,而只是一个徵象,显示你是很集 中的。也不是什麽娱乐就是了,就像吃饱饭,有满足感,这只是自然的现象。 David:这样回想起来,《中阿含经》第72经中阿那律的确是用「光明」来判别自己在失去 光明时,修定是出了什麽状况?是因为昏沈?睡眠?掉举等不同的因素而失去光明,因此可 以一一补强,而加强定境。 无著比丘:的确,就是如此,《中阿含经》第72经、《中部尼柯耶》第128经就是如此记载 。上学期在德国汉堡大学所我开的一门中阿含经比较研究的课中(http://www.buddhismus kunde.uni-hamburg.de/fileadmin/pdf/analayo/lectures2013.htm ),就探讨过这则问题 。这课的内容有提供线上下载,在Lecture 3(01:13:50开始)及 Lecture 4 中提到的。加 上线上参与者,今年这课有47国来的450位学生。(不过下学期是另外主题的课了,而不是 四阿含或五尼柯耶的课。) =================================================================== David: 会谈後记 《中阿含经》第卷十七第72经中,阿那律尊者定力增进後,见到光明,但光明又退失了,而 向佛陀请教。 佛陀曾说他在未成佛前也作过这样的练习,找出为何光明退失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疑」,因为以前没见过光明,而怀疑那光明是真有其事吗?对修法起了疑心 ,而退失光明。 排除了疑心後,光明又起,但又退失了,於是佛陀再一项项的检查,一项项解决自己在禅定 时的以下缺失: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生若干想,不 观色心患。 缺失都解决了,光明就稳定了,然後以光明为所缘,向初禅、二禅……稳定的修习。 细节不表,请迳自参见原经文: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 8...... 《阿含经》只有少数几经提到运用「禅相」(巴利文 nimitta)来修定,除了本经外,还有 卷二十第81经、卷二十四第98经中「身念住」的光明: 《中阿含经》卷二十四〈4 因品〉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 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 明心,心终不为□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3, a21-28) 巴利文 nimitta,英文的定义为: mark, sign; image; target, object; cause, conditi on. 一般翻译为「相」,例如「徵相」,在禅坐时见到的相则译为「禅相」。 「禅相」是在南传的修定法门中很普遍的一个方便,例如打坐练习定力到一个程度後,出现 了光明,接下来可以这光明为所缘来修定。这光明并不是圣境,只是想阴的一种呈现,因为 可以很稳定,而可作所缘修定用。在南传的不同派别中,对这个方法有很多的发扬,而北传 的观想法或是真言法也有很多相通的方法,例如《观无量寿佛经》的日轮观,或是《楞严经 》提到「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 想以为其本」。 以下经文所说的「所相、所标」,应该也是 nimitta: 《中阿含经》卷46〈3 心品〉:「 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 游。……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 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厌相应念想无欲具。」(CBETA, T01, no. 26, p. 716-718 ) 修无色定不是以光明为相,因此从以上经文也可知 nimitta 不一定是光明。 无著比丘在德国汉堡大学开的「原始佛典与定、慧的修习」课,实际内容则是《中阿含经》 、《中部尼柯耶》中关於定、慧修持的比较研究: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 urg.de/....../lectu...... 其中 Lecture 3 01:13:50 开始以及 Lecture 4 中有探讨蛮 多《中阿含经》第72经中光明(禅相)的议题。 除了经文本身以外,无著比丘的课中有些讨论值得参考,记录如下,供有兴趣但无法亲自听 的人参考: * 从《阿含经》中只有很少的经文提到禅相,可合理推论禅相不是必要的,但对於有禅相的 人,可以利用禅相来加深定力。 * 从经中的原理来看,禅相甚至不一定是光明或是形色,也可以「喜」作禅相(因为初禅、 二禅有喜支),例如很多打坐的人不会生起光明,但会生起「喜」。只是对於禅修指导老师 来说,学生以「光明」为禅相比较容易指导,因为这是很容易描述的;学生以「喜」为禅相 就比较难指导,因为较难描述,要够经验的老师。 (David注:原来之前我访谈时问的「喜 心的观照」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462876907155327/ 似乎就是这 种状况。) * 入定时是否能观照?我们在台湾看到的翻译的南传论是认为不行,因为入定是「心一境性 」,不会「分心」,而要在出定时观照。但在这课堂上显然学者对此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台 湾听到的翻译是主流看法,但不代表巴利学者全部的看法。 无著比丘表示「三摩地」的特性并不单只是「心一境性」,还有其它的特性(他引用一部巴 利经但我没记下),例如心念住、法念住时。 无著比丘个人的看法是(他有强调是个人看法):完全地投入禅支时,没有办法「观照」; 而刚出禅支时,像是人先潜到水里,然後把头提到水面上,这时是可以「观」的。这时算是 在水里吗?也算。算是在水上吗?也算。这时可以观照是合理的,只是文字解释上的问题。 部份学者提出有巴利经描述佛弟子在入定时,也有提到观照,无著比丘的看法是早期经典的 特性是不会非常严谨的□清一些文字细节,而是「指月指」,因为那时的人照著做很快就会 了,看到月亮就不须要多说,不像後代论师讲究文字细节。 * nimitta 是「相」的意思(用在禅定当中出现的徵相才称作禅相),很多经典强调「不能 执著相」,原文就是不能执著 nimitta。涅盘则是 a-nimitta,无相的。另外还有「无相三 昧」等,其中的「相」就是 nimitta。 * Lecture 3 41:30~42:30 时段,课堂讨论提到一点很有趣的:依据《尼柯耶》许多经中的 记载,人死亡、舍报的时候,如果在生时有修习佛法,是极有可能升进、获得佛法上的突破 的时机。(不过尼柯耶中似乎没有将此原理作太多说明?北传这方面则著墨很多。) 一些笔记提供给对「禅相」这主题在尼柯耶中经载有兴趣的同学的参考。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