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觉支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喜觉支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Mon Oct 30 08:46:35 1995)
转信站: Feeling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三 、    喜    觉    支     □
             □                                        □
             □□□□□□□□□□□□□□□□□□□□□□


       人心有时候会失去正念,连佛陀在世时,有一些初出家的比丘都会心念不能坚固

   ,意志动摇,何况是距离佛陀将近三千年後的今日!人的心念是否永远可靠呢?世间

   一切万法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自己的心念更是时常变动,所以大家必须非常谨慎

   。我们学法、择法、努力精进,若能得到正法,适合自己的根机又配合时机,两者互

   相契合,就能得到法喜。



         『 喜 即 欢 喜 , 谓 心 契 悟 真 法 , 得 欢 喜 时, 善 能 觉 了 。

            此 喜 不 从 颠 倒 法 生 , 住 真 法 喜 ,故 名 喜 觉 分 ;

            又 名 善 觉 支。 心 得 善 法 , 即 生 欢 喜 。』


       「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我们有心求法、学

   法,有时候会生烦恼心,在未知佛法、未求佛法之前,虽然在迷茫中醉生梦死地过日

   子,反而不觉得有烦恼。因为这是烦恼中的烦恼,所以不觉烦恼,是凡夫中的凡夫,

   故不知凡夫的愚痴;若能认清这些都是愚钝、愚痴的行为,就会觉醒并寻找觉悟的真

   理。

       在追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宗教教育让我们选择,千头万绪,到底什

   麽样的法才是正确无误的真理?在不得明辨之时,当然就会有烦恼。我们若能在烦恼

   中得到真理,则能去除烦恼,法喜充满,得到解脱。

       何谓真理?理与事能配合,事理相融,才是真正的道理。有理缺道,那也是行不

   通,学佛者像个迷路的人,想找寻正确道路,若能真正找到这条正路,就会觉得有信

   心,不会再仓惶失措、忧虑恐惧。如果我们站在起点,迈开大步向前行,心情会更加

   安定平稳,因为我们所走的方向正确,不会再迷失,而且内心会产生一种永无歇止,

   不断精进的意念,此路途上的风光更能令人感到一份踏实的欢喜。所以说,「心契悟

   真法」。所谓的真法,是有理有道的。世间有许多虚无的法理,听起来非常深奥,令

   人难以了解;难解就难行,难行难解就是虚渺,所以有理也行不通,这不是真正的妙

   理,只是在文字上撰写记载的文学。

       有些人无法真正了解何谓「佛道」,所以对佛教产生两种误解———一种是形象

   的曲解:有些佛教道场常常举行法会,配合时节而有各种礼佛、拜经、拜斗、点灯.

   ...等仪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就将佛法与社会民间信仰混为一谈,把佛法曲

   解为迷信。这就是因为佛教道场形象,而引起人们对它的误解。

       另一种是学术上的曲解:一些有智识的人,将佛教经典文籍做一番研究,愈深入

   探讨,就愈觉佛法的深奥;愈觉深奥,就愈认为这不是人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所以

   就对佛教敬而远之,觉得佛教的道理太高深,而佛陀的人格已经脱离了人间现实的生

   活。虽然佛陀的教理多麽好,他们还是认为这不是人所能做到的,因此敬而远之。

       有心求法的人,大致有此两种类型的心态,想选择佛教为终身的志业,却犹疑不

   决、徘徊不前。若是误解佛教只是为生活而举办法会,他就会却步了;或是想全心研

   究佛法,又觉得佛教的法理深奥高远,敬而远之,这样是不是很烦恼呢?



                   § 佛  教  精  神  的  复  古 §


       佛教是人生最平实的教育。有一天,我们一位委员带她先生来书房□和我谈话,

   我问他:「太太最近来医院当义工,是否给家□带来许多不便?」他回答:「家□固

   然需要太太,但是社会更需要她,在家□她照顾我一人和几个子女的生活,在外面却

   可献给这麽多需要帮助的人,非常值得啊!」我称赞他真是功德无量,他答:「师父

   ,这要感谢您让我看得开,过去太太信佛我很反对,而且不只是反对,我觉得佛教根

   本是迷信,我反对她如此迷信使全家阴霾重重,夫妻、母子之间,似有一种无形的隔

   阂存在。」

       我问他现在的情形如何?他说:「完全不一样了,拨云见日,这些阴霾完全排除

   ,只要是来『慈济』,我和子女们都举双手赞成,我更觉得太太能为『慈济』、为人

   群献出爱心,实在是很光荣!因为太太受了『慈济』的教育,她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在离开家的前几天,必定会把家事处理得有条有理;从慈济回来後,她就会一五一十

   地告诉我,师父开示什麽,说了什麽....,使我们家充满著『慈济』精神与宗教

   气氛。」

       我心怀感激地说:「真难为你了,能够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如此支持我,『慈济

   』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要感谢委员的努力之外,我更感谢委员们的先生,因为,我固

   然很需要委员的帮忙与支持,但我更顾虑到她家□的人是否肯谅解、肯鼓励、肯合作

   。」他说:「应该是我们要感谢师父。师父倡导正信的佛教,提升佛教的教理,使人

   们对佛教的看法完全改变,使全家人的信仰一致,所以,应该是我们感谢师父。」

       我说:「错了,我只是复古———回复到佛世时代的佛教而已。因为今日的『慈

   济精神』,完全是佛陀在世时的教育内含,佛陀在人间教导众生,是日常生活上人性

   的教育,他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接物处事,他教人接物的方法是减轻物欲,待人

   的原则是看开人我之间的是非,这就是心灵的修养。佛陀带著弟子到处受供,四处说

   法,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生活形态来教导众生。」

       「而今日的『慈济』也是以现在社会的背景、形态及需要,来启发人心,使人人

   看开物质的享受,启开良知、发挥人性爱的光明,这就是『慈济』以佛教精神从事社

   会工作的功能。所以,并非我有多能干,我只是复古,回复佛世时的生活与教育,阐

   扬原始的佛教精神而已。」

       学佛要注意道与理、人与事,道理与人事必定要圆融。若有理而无道,只说出理

   的原因,却不开通道路来行走,就无法真正体会「理」的境界;若能真正身体力行,

   才能欣赏沿途的风光景色,而心生欢喜。所以说:「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

   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我们体悟真法时,能得到欢喜,甚至能体会出这种欢喜心绝非颠倒法所生,而是

   正法所生的法喜。「正法」,过去我曾说过「八正道」,在讲七觉支之前也解释过「

   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这些法都是佛法的根本,是佛

   法中的正道。我们若能深刻体悟这些理法,并能与日常的生活融合,就称为「正法」

   。

       我们平时的生活、行为举止,若能与这些道理相融合,就不会起烦恼,甚至会产

   生欢喜心,这就是「住真法喜」。像我刚才说的那位岩委员的先生,虽然他口头上不

   曾挂著———我是佛教徒、我要去打佛七、拜佛、研究佛法....,但却非常快乐

   欢喜,他深深体会佛法原来就是这种形态,自从他太太认识「慈济」後,带回「慈济

   」的教育,使他感受到佛教的道理而起欢喜心,并且愿意让太太花半个月的时间来花

   莲,半个月留在家□,而在家□的半个月内,还必须时常外出收「慈济」的会费。

       像他这样就称为「妻子施」———太太的布施,他不把太太占为己有,而且鼓励

   妻子从事正确的兴趣与工作,使妻子的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所得到的就是心灵上

   的法喜。又如大家在精舍□忙碌地工作,无一时一刻停止歇息,却都没有厌烦懊恼,

   而且做得非常欢喜,这也称为「法喜」。




                    § 以  人  事  自  我  磨  练 §


       虽然我自己身心憔悴,但是一看到医院中的患者得救,我便无比欢喜,忘记疲劳

   与辛苦。有一天我到医院的复健室慰问病患,有两位老人在做复健治疗,其中一位是

   我们委员的公公,从台东来到这儿医病。听说这位老先生的脾气很不好,罹患中风、

   行动不便,家人对他百般照顾,却又无可奈何,最近乃送他来这儿做复健治疗。

       第一天进入复健室,医师指导他如何提脚、放脚,如何用手握住铁□,才能站得

   稳,他完全不和大家合作,到後来甚至发脾气,对妻子和儿女说:「我要回家了!我

   不做不行吗?」大发雷霆,并强行要出院。

       另一位在复健科的老先生,他妻子正好在那□帮先生做复健工作,看到这位老先

   生要出去,就跑到外面把他拉回来,对他说:「你不能回去,你一定要留下来做复健

   治疗。」这位老先生正怒气冲冲,她也不管他发脾气,仍继续说:「你不知道,患这

   种病一定要复健,你看看我先生,他在病床上躺了两年,连大小便都不会,也不会端

   碗吃饭,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必须由我来照顾,我就这样侍奉他两年,两人都觉得很苦

   。但是他来到这□之後,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已会坐轮椅,能从床上坐起来了!」

       这是事实。他已在床上瘫痪了两年,爱妻爱子每天帮他料理大小便,吃饭时必须

   一口一口地□他。他来这儿後,躺在病床上听从复健医师的指导,如何起床、要用什

   麽姿势与方法,他都非常合作,两个礼拜之後真的就能起床了。我看见他自己起床,

   旁人稍微扶持,就能坐到轮椅上,而且还用双手操作轮椅;我也看到他家人妻小那种

   快乐、兴奋的神情,我当时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这位从台东来的老先生,就这样被她硬拉回来,无可奈何地继续接受治疗。结果

   ,入院第三天,他竟然能手握床两边的铁□了,复健医师又抱住他的腰部,教他把左

   脚抬高、再抬高,然後数一、二、三、四、五,才叫他把脚放下来,我在旁边帮著数

   一、二、三,数到四的时候,叫他还不能放下来,他的脚在空中停留一下,我就说:

   「好———放下来」看他好像做得很吃力,几乎要发脾气,我赶紧称赞他:「老先生

   ,你好棒,不久你也会和那位老先生一样活动,你进步很多了!」他听了非常高兴。

       我看到医院那些逐渐康复的病患,常常觉得非常欣慰,这应该可以说是「法喜」

   。虽然过去如此辛劳、忙碌、身心憔悴,为了「慈济」的工作、为了建院计画,尽管

   有许多人与事的纷扰,但是一看到这些病患离苦得乐,就觉得无比欢欣,这种快乐的

   回收,就叫做「法喜」。

       我认为学佛就是要发挥这种功能,人应该不怕辛苦,如此才能为大家服务,使许

   多人得到快乐,看到众人得救、皆大欢喜,内心的那份法喜,不是单从文字上去了解

   就能体会的。若从文字上了解而得到快乐,则碰到现实中的人事问题时,还是会生烦

   恼心,我们若能以真正的人事自我磨□,以勇气冲破障碍,而使别人快乐、得救,那

   种心灵上的喜悦,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所以说「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 心  得  善  法  即  生  欢  喜 §



       在佛法中如果能得到欢喜心,则是在正法中。如何得到正确佛法的真理以及真正

   的欢喜?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喜觉支也是亲身接触并体会佛法後所得的真理

   。我说过,只了解文字上的理论,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会,就不会得到真正的

   欢喜。

       我们平时所学的理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也就是要学以致用。例如慈济团

   体□本来有许多家庭,妻子信仰非正信的佛教,使先生无法接受佛教形态,造成家庭

   中信仰观念的分歧。等到他们接触慈济以後,妻子便改变其作风,加强对佛法精神的

   了解及对家庭的关怀,对丈夫体贴入微,并以佛陀的大智慧教育子女,使家人在宗教

   信仰上的疑雾完全解开。在我们慈济的团体□,可以说许多家庭都是接触佛法的真理

   、体会慈济的精神後,而感到法喜充满。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修行应该忘记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计较自己是否

   能解脱,总是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这样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我们每

   个人的身体都有活动的功能,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纯良的良知,我们若能为众生献出自

   己身心的光明,发挥良知与良能,则有无数苦难的众生可以得救。

       「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这□所谓的「喜觉支」,是说我们深深体会到

   这段期间内,所走的那条路正确无误,就必然会心生欢喜,非常高兴。在佛法中,若

   只有文字上的研究与口头上的辩论,绝对无法发挥任何功能,所以我们若想真正得到

   心灵上的法喜,必定要身体力行。「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这就是我们得到善法後

   ,心灵中所产生的欢喜,这种欢喜需要长久心来孕育培养,不可一暴十寒。我们若有

   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

   壤、空气,才能成长。若一天拿出来晒,十天放置在阴暗处,即使是再优良的种子,

   也无法发芽生根,茁壮起来。

       例如松柏,是最健壮的木本植物,许多人将它移植用做盆景,当成室内的摆饰。

   松柏之类的盆景看起来非常苍翠美丽,气势壮观,但是不久之後,根就败坏了,松针

   枯黄掉落,恹恹无生气,这就是表示树的气没有得「缘」滋长,所以会慢慢衰败。

       我们学佛就是要把握因缘,好好保护善的种子,有好的因缘与善的种子,「根」

   、「力」才能健全。




                    § 菩  萨  精  神  永  不  退  转 §


       我虽然出家二十多年,至今仍然道心坚固,心不厌烦、志不退转,就是有欢喜心

   在支持。这份欢喜心从何而来呢?

              『 初  闻  师  训 : 为  佛  教 、 为  众  生 ,

                 即  生  欢  喜 , 终  此  生  而  不  忘 。』

       我常说:「为佛教、为众生。」当初我师父就是教诫我这两句话而已。我出家时

   经过许多波折,入戒场找不到师父,又出戒场,直到要封堂时才找到师父,在非常短

   促的时间内礼印顺上人为师。师父只以这短短的两句话勉励我:「你既然要皈依我,

   就是我们师徒之间的因缘殊胜,由於时间不多,所以你要谨记我给你的两句话———

   『为佛教、为众生』!」

       这就是今日慈济二十几年前的种子(因),我尊奉师训,拳拳服膺,常常把这两

   句话牢记在心□,时时刻刻以这两句话发挥大功能。不断地发挥、不断地连接,所以

   有今天的成就。

       这就是学佛的选择,选择正道之後,一定要拳拳服膺。我既然下定决心,则终此

   生皆不忘师训,即使这一世「分段生死」的寿命结束,也不会忘记时时「为佛教、为

   众生」,常常生欢喜心。有欢喜心,情愿为众生,情愿为佛教,则志不退转、心不厌

   烦。静思精舍早会前唱的「慈济颂」,其中有「菩萨精神永不退转」、「菩萨精神永

   不厌倦」的句子,这就是真正的欢喜心!




                    § 人  格  若  成  佛  道  则  圆 §


         『 智  信  者  深  体  佛  法  之  精  神 ,

            迷  信  者  曲  解  宗  教  之  美  意 ,

            迷  则  在  宗  教  枝  节  上  获  得  幻  象 ,

            产  生  无  数  烦  恼 ,

            故  迷  信  不  如  无  信 ,

            信  必  须  智  信 。』


       学佛一定要学得「转迷为智」,不可「以迷入迷」。「智信者深体佛法之精神」

   ———我们常会说自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会选择进入宗教之门,并且自认自己

   的智识比别人超然。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深刻体会宗教的精神,我常说佛陀示

   现人间,不是叫人离开人性,而是要回归佛性。

       现在有许多人信仰佛教,却误解佛陀的教法———人人都说世间无常苦空,所以

   要赶快修行,脱离六道轮回;以为入深山隐居修行,或是出家进寺院求道,才能够脱

   离生死,这都是错误的观念与思想。佛陀示现人间,目的是要教导众生离开凡夫心,

   回归清净无染的佛性。

       我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善心、赤裸裸的本性,就是佛性,也可

   以说人最初的第一念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众生心是受污染的习性,

   众生包括在六道之中,佛陀就是要教我们离开众生心。所谓六道,乃天、人、地狱、

   饿鬼、畜生、阿修罗,佛陀教我们远离三恶道内的众生心,回归到人之初的本性,人

   性若成就,则佛性圆满。有句话说:「人格若成,佛格则圆。」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

   的精神,所以智者要深体宗教之精神。

       「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信的人常常曲解宗教高超的意义。佛陀设教

   於人间,以超然的教育引导众生,众生却常曲解教义,在旁门邪道中打转翻滚,无法

   走出一层封闭的硬壳,像蚕一样,做茧自缚,这就是迷信者。

       佛陀出现在人间的目的,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佛教的精神是要我们去掉消极的

   态度,迈向积极的人生,现在的佛教徒却将其目的与精神都曲解了,大部分的人舍离

   积极的人生,走入消极的地方,这种情形若再继续发展下去,整个佛教的思想都绘消

   极化。宗教必须在人间发挥效用,我们身为佛教徒,若给宗教带来阴森森的消极形象

   ,就像草木在冬天受到风霜雪冻,无法欣欣向荣。

       身为佛弟子,应该扫除阴冷的气氛,带来春的气息,我们要有温暖的心、温暖的

   手,创造积极的佛教,应该深深体会佛陀创教的精神,不可曲解佛陀示现人间的美意

   。

       「迷信则在宗教枝节上获得幻相,产生无数烦恼,故迷信不如无信,信必须智信

   。」———迷信的人信仰宗教都追求幻相,这就是思想分歧,好像一棵坏的树,枝叶

   蔓生,杂乱无章,我们若要照顾好这棵树,就应该将分歧的枝节修整完美,使树干健

   全生长。

       现在的信佛者或信仰其他教派之人,却都自以为是要来信佛、坐禅、念佛...

   ,说自己坐禅时看到什麽境界,得到很好的功夫,已经进入解脱的境界...,精神

   完全执迷在其中。这就是在宗教枝节上获得幻相,这是很危险的事。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如此,以其信仰为终生的精神依靠,并不讲究自己的行为如

   何,以为信了就能上天堂,若无信就会堕入地狱,心生惶恐畏惧而盲目信从,像这样

   就是宗教枝节上的幻相。

       我相信正确的天主、基督等宗教,只不过在人间设方便教,引导人们建立博爱的

   精神,但是人们却无法体会其意义,舍本逐末。佛教徒也是一样,佛教三藏十二部经

   ,千经万论,无不是要引导众生走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精神,而众生也常将

   它曲解。这就是迷信之人在宗教枝节上得到幻相,只想求自我的解脱,而无法深体宗

   教本身的中心精神。



                    § 迷  信  不  如  无  信 §


       有位小姐来到精舍,和我到医院参观之後,一再对我说:「感谢师父,感谢师父

   的指引。」这位小姐就是在出家或在家修行的抉择间,徘徊犹豫了七、八年。想出家

   修行,却看到许多令她失望惶恐的事;不出家又觉得很不情愿,因为人身难得、佛法

   难闻,既得人身又闻佛法,不出家学佛实在是一大憾事。

       所以这七、八年的时间□,她一直很苦恼,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如今她却告诉我

   :「很感谢师父,我这两天听了师父的几句话,已经把这七、八年的烦恼完全弃除了

   ,我现在已经了解并体会到佛教真正的道理是什麽,知道如何取舍,知道从今以後要

   选择那一条路,现在我觉得心中很坦然,很很快乐。」

       这就是法喜,真正体会佛法正道时所得到的欢喜,她能将七、八年的烦恼一扫而

   空,是因为已弃掉迷执,体会正法。过去她在宗教枝节上取幻相,现在才知道自己追

   逐的都是幻相,也了解何谓正信的佛教,并且体悟正法而很欢喜心,真是令人觉得无

   比欣慰。

       人在迷信中得到幻相,自然会产生无数烦恼,在幻相中不停地追逐,更是苦恼,

   这就是所谓的「捕风捉影」;怎麽捕捉,怎麽付出,都无法求得一项真实之物,当然

   是非常痛苦,所以说,迷信不如无信。

       我常常告诉大家,与其迷信不如无信,若要信则应该智信,绝对不可捕风捉影。

   因为我们无法捕捉到风或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直想捕风捉影,根本就是徒劳无

   功,那何不放弃这种追求的烦恼,回到现实生活,踏踏实实地面对真正的人生,献出

   我们的良知、发挥我们的良能。若能如此,即使再辛苦、再忙碌地付出,所得到的也

   永远是甜蜜快乐的感觉。





--
        □□□□ 愿 消 三 障 诸 烦 恼  □□□□
        □□□□  愿 得 智 慧 真 明 了  □□□□
        □□□□  普 愿 业 障 悉 消 除  □□□□
        □□□□  世 世 常 行 菩 萨 道  □□□□
Ξ Origin: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FROM: 140.120.149.142]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