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觉支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定觉支 发信站: 兴大天枢资讯网 (Mon Nov 13 08:37:01 1995) 转信站: Feeling!news.nchu!Pivot 来 源: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六、 定 觉 支 □ □ □ □□□□□□□□□□□□□□□□□□□□□□ 一般人都是凡夫,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份爱心,有爱心与关心,难免会产生忧心、 疑心。因为有了爱与关心,自然就会担心,在单心挂念中就会听到一些令他担心的传 闻,而使他产生疑心;有了疑心就会有疑问,这些疑问之声若回响过来,实在增加许 多我们的烦恼与困难。 我常说:「学佛须学定心与信心」,我既然呼吁诸位学佛的弟子要有信心与定心 ,当然必定要以身作则,不论那些疑问转化出去又回响过来,造成多麽大的震撼,我 还是坚决护持著信心,无论发生多少困扰,我 还是要坚持我的定心。 慈济千秋万世的善业,从现在奠立根基。每个月我看到全省各地的委员与会员, 冒著酷热的天气前来花莲,在东台湾车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交通问题万般困难,但 是却有数千人莅临,这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增强了我无限的坚定意志,这是大家给我 的精神勉励。 慈济世界确实是个清净的世界,包含了无限的爱心,排除了所有的污染。佛法说 :「有爱就有污染」,若有爱念就有污染存在,但是慈济世界中充满了爱,人人全心 全力奉献而毫无所求,所以无丝毫的污染,这现象深深感动了我,也牢牢地坚定了我 的信念,坚固了我的道念。今天的慈济都是诸位同心合力,不断付出,专心一意,毫 无二志地付出所成就的。因此我要再度强调,我实在非常感激、感动。 慈济的志业从今天开始,有无数个「今日」,有无限量的「今天」,希望诸位学 佛能学「活的佛」。要如何学活的佛呢?让我们看看第六———「定觉支」。 『 发 禅 定 之 时 , 善 能 觉 了 , 诸 禅 不 生 烦 恼 妄 想 , 是 名 定 觉 分 。 又 名 定 觉 支 。 使 心 住 於 一 境 , 而 不 散 乱 。』 许多人认为打坐时,心无散乱、意无动转,坐很久而不受外在境界的动摇,就叫 作禅。这是错的。禅并非如此,打坐只不过是学道、学佛的方便法,因为众生心散乱 不定,大部分容易受境界所迷惑:思想涣散、精神无法集中,做起事来就会散乱,所 以佛陀教我们集中精神的方法———方便法。 佛教我们:要使心定时,必须先坐下来,把精神集中於身上,坐端正,心思集中 於呼吸,心念与思想调节正确。若要调节思想,必须把精神集中於身体的某一部分, 最简单安全的方法就是「数息观」。「数息」是计算我们呼吸的出入,首先把心念集 中於肚脐,以此为起点,精神专一,将一呼一吸的气息仔细计算,这是训练精神集中 的方法。 例如有人失眠,心理医生就教他数羊,数一只、二只...五只...,一直算 ,算到最後就一定会睡著了,这种道理和静坐相同。人为何会睡不著?因为烦恼多、 杂念多,精神一直向外追求而定不下来,当然就睡不著。所以,与此同样的意思,平 时心念动摇散乱,就取坐禅的方式来锻□,使自己的心念专一。 刚开始练习时,两分钟使心不散乱,然後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一直 继续增加,慢慢练到日常生活时时心不涣散,这就叫作「定力」。 § 禅 在 生 活 日 用 中 § 众生多数因心不定而有烦恼,产生困扰。此处言「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我 们要把禅定之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要学活的佛、活的禅。活禅就是「挑材运水不是 禅,言谈举止无不是禅」。说话也有禅,说话时把心定下来,将精神统一,则所说的 都是负责任的话。做事也是如此的话,则所做的都是负责任的事。所以说,言语动作 无不是禅,用定心定力来做事、说话、听话,时时刻刻应用定心於日常的生活,就称 做「发禅定」。 「善能觉了」,就是能好好分辨何谓「禅」,能深深体会了解「禅」的真正意义 ,即称「善能觉了」。 「诸禅不生烦恼妄念,是名定觉分。」———真正的禅就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不起烦恼妄想。尽管平时打坐坐得很好,但一离开座位就开始打妄想,蜚短流长,无 法集中精神,这样仍旧没用;真正的禅绝不会产生烦恼妄想,此即「定觉支」。 学佛要用正确的智慧,产生慈悲的力量,不可因私人的迷情而乱了心思。譬如远 道而来的人,若只是为了一念的爱与情,来时欢欢喜喜,回时苦苦恼恼,我就会对他 说:「欢喜来、欢喜回,内心要学得自在安然。」心若要安定,必须欢喜自在。爱是 为普天下的众生而生,情是为普天下的众生而生,拿出菩萨的大爱长情,不生烦恼妄 想,才是真正的「禅定」。 § 心 住 一 境 不 散 乱 § 「又名定觉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乱」———学佛学道必定要使心常住於一 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刚才所说的:「说话时心要定於说话,走路时心要定於走路, 心随著手的动作专心做事。」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安定专一,就是「使心住於一境」。 如果人在此地而心放在厨房,就是心无定境;人必须常常带著心来行动,心住於 一境则不会散乱。这样就称做「活的禅」,所以学佛千万不要学死禅,要学「活禅」 ,这是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 学佛的过程中有三无漏学———戒、定、慧,这是学佛者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 佛者达到佛境界的必修之法。 「戒」,就是预防人身心有过失,使心不犯错、身不作恶。所以在尚未犯罪之前 ,心必须有所戒,这是千经万律中处处教导我们的法则———预防心念的过失。我们 若能心无杂念、身不犯错,就能够「定」;所谓「心安理得」,时时刻刻生活在安然 自在的快乐境界,那就是「定」了。若能时时刻刻保持这份快乐自在的气氛,则面对 外在种种境界与事物,皆能历历分明,不会乱了心思或行为,这样就称为「慧」—— 智慧。 「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乱」,就是要身心合一,讲话的时候要讲负责任的话, 心念放在言语上;工作的时候,心思也要放在行动上;若能做到如此,则步步皆能安 然无过错,讲话句句无戏言。有说必行,说得到就一定做得到,不作无戏论,也就是 说,我们讲话的时候,心念必定集中在所说的话上。 所以论语有一句话说:「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信 用。我们谈过「五根」与「五力」,其中说到「信根」,「信为道源功德母」,入道 最重要的事就是这个「信」字;而孔子教导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强调一个「信」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麽事了 ;他等於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有「信」。 信从何处而来呢?「言语」。我们讲话时要近於义、近於道、近於理,若能如此 ,则道理与行为终能相结合,不会相违背。 我每天都非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实践法华的精神。法华经乃是菩萨道 ,从成佛的起点至成佛究竟涅盘,都必须走在这条菩萨道上。当然,对佛陀所说的教 法,我们秉持著「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的精神,所走的路永远在菩萨道上,所说的 法永远是菩萨道法。这样,我们的道与理才不会脱离正轨,这也是「定」。我们的心 与志坚定,在日常生活中心志与行动一致,则心不散乱,从一而终并坚守信与诚,这 些都是一个「定」字。希望诸位学佛能坚定心意,「定」即是「道」也。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