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觉支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iuo@Feeling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念觉支
发信站: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Mon Nov 20 14:09:18 1995)
转信站: Feeling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七、    念      觉      支    □
             □                                        □
             □□□□□□□□□□□□□□□□□□□□□□


        『  念  即  思  念 , 谓  修  诸  道  法  之  时 ,

            善  能  觉  了 , 常  使  定  慧  均  平 , 故  名  念  觉  分。

            璎  珞  经  云 : 无  心  离  意  识 , 是  沙  门  法 ;

            守  护  诸  根 , 是  沙  门  法 ;

            汝  等  能  守  护  诸  根 , 勿  妨  佛  法  兴  隆  矣 。 』


       这是第七「念觉支」。一念之心,动於三千。学佛就是要抱持这份念,「念」非

   常重要,要时时将心念稳定下来,所以有句话说:「起心动念,十法界於刹那间。」

   十法界即是从佛的境界一直到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在起心动念的一刹那

   之间,可成佛也可变为畜生。如果生起慈悲心、怜悯心,一切只为众生,那麽所显现

   於前的就是佛;如果对人起□怒之心,那麽心念一转,就变成阿修罗了;若是对世间

   的物质起贪心,则会变成饿鬼....。

       因此,这个「念」字必须时时守护好。念即思念;「思」、「想」二字虽然时常

   合称,但是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是不同的。「想」是现於前的境界,也就是用心於外

   在的景象,如果没有用心於外在的景象,那麽,尽管别人再讲话,也是听而不闻,不

   知所云。例如,我在此讲话,你们这麽多人在这□听,若是能真正用心去听,则我说

   的每一句话,都会非常清析地从你的耳根进入你的心中。设若你们昏沉想睡,则尽管

   我说得多大声,你们也只是闻其声而不知其义,这就是「声尘」没有入心。

       有时候我们也会视而不见,眼睛虽然睁得大大的,但是却没有用心去想面前的人

   是谁,或是眼前有何景象;这就是没有用心将外面的景象映入眼相、进入脑海□。「

   相」没有印在心版上,就不会有分别之作用,如果「相」留在心中,即使离开外在景

   相,「相」还是在心上,这就称为「想」。例如刚刚看见什麽东西,现在一想起来,

   这个东西的形象马上就会浮上心头;或是跟我介绍一个人,这是陈某某,那麽,过不

   久若是我又与此人见面,就会称呼他「陈居士」。这就是我用眼睛看见这个人的样子

   、用耳朵听知道他的名字、用心记住,然後认识这个人。

       我不太会认人,因为我常常将心放在此时此刻的事物上,而且前来这□的人太多

   ,所以容易忘记,这就是「相」很少印在我的心上。但是如果此人时常出现在我的眼

   前,那麽,经过几次过滤後,我就能够认得他了;若是心与外境常常脱离,则容易忘

   记。

       「思」与「想」是不一样的,「想」必定要缘著外在的「相」,用心去分辨吸收

   ;而「思」是即使没有接触外面的环境,仍然有一份思考。从好的方面来谈,例如慈

   济事业成立之因,就是起於我所看到的「相」———丰滨某个医院地上的一滩血。

       二十几年前我与弟子到丰滨乡探望两位病人,竟然在那家医院的走廊上发现一滩

   血,询问之下,得知一位山地妇女流产昏迷,被家人辛辛苦苦地从山上抬到这□,抬

   了八个多小时,却因为付不起住院保证金八千元,又被抬回去,无法就医,而在地上

   留下这一滩血....。我当时几乎昏蹶过去,心想人间居然有这种见死不救的事,

   真是令人痛心!而成立慈济功德会的因缘就在此时开始萌发。此後,这滩血时时浮现

   我心头,我常常感觉贫与病有连带关系。这就是由於「相」入於心,事过境迁後,仍

   然会想起此事,由「想」而产生「思」惟。

       我不断地思惟:台湾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徒,为何不将他们团结起来,合成一股大

   力量呢?佛教有一句话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我们何不将这句话化为「

   人人观世音,个个弥陀佛」呢?我们应该以佛教的精神,来扩展每个人的心胸;每个

   人的心胸若能扩大,那就是无量的功德了!「无量」即是「弥陀」,而每个人的力量

   若是化为无量的力量,则人人皆是弥陀佛。

       我们应该将佛教徒「独善其身」的心,转化成人人是观世音的慈悲心,启发每个

   人的良知,使人人发挥良能。观世音菩萨慈眼视众生,闻声而救苦,以其慈悲之眼透

   视世间苦相,以双手救度苦难之众生;若人人都是观世音,则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慈眼

   ,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只要有慈济的委员与会员,即使再偏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

   些贫病困苦及有灾难的众生。

       他们看见贫苦的众生而发现自己的良知,良知一发现则其良能就会发挥,而自然

   以自己的双手去救众生、帮助众生,这不就是「人人观世音」吗?这就是思惟,看见

   「相」而思惟未来的事业与理想,也叫做思念———由当初的思考而下定决心,时时

   刻刻保持这一念心,於是开始组织「慈济功德会」。从三十个会员一直到现在廿万个

   会员(按:民国七十六年),而有今日的成就,即是那个「相」—— 一滩血的现前

   ,使我产生怜悯心,然後不断思惟,经过思考之後,决定了我这个心念,而且时常守

   护此念力,所以慈济工作长达廿多年的时间,绝对没有失掉这一份念心。

       这就是思念,名为「念觉支」,也可以称做「念觉分」。




                   § 守  护  诸  根  是  沙  门  法 §


       「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故名念觉分。」我们在修行道法

   的时候,常常能神志清明,「觉」是清醒的意思,不迷迷糊糊,也无妄念杂心,清清

   明明地守住自己的心念,每一件事情做过之後,就让它过去,放开昨日的事情,守住

   今日的功能。我们若能守住今天的功能,就称为道心;放开昨日的种种情事与杂念,

   叫作去杂乱心。

       这就是「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如此则能「使定慧均平」,充分发挥定力与慧

   力。

       「璎珞经云:无心离意识,是沙门法。」———沙门是出家弟子,我们修行的时

   候,不要常常将心放在人事是非之上;没有人事是非叫做「无心」。「说者无心,听

   者有意」,就会生烦恼。无心伤害他人的人,尚可原谅,有心接受伤害,并常常烦恼

   的人,实在是不可原谅。无心者说话不知道会去伤害到别人,尚可原谅;若明知故犯

   ,有心伤害他人,那就不可原谅了。对方无心说一句话,我们时常执著於此话,怀恨

   在心,而对方却不知道有人在恨他,也不知道自己讲的话伤到别人。说者无心,但是

   听者有意,常常记念此事,这就不是修行者了。

       常常挂心於昨天所做的功德,也不是功德。如果时常认为自己已经做了那麽多善

   事,那麽,这也不是真正的善事。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要守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才是对的!因此,不要计较昨天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分、发

   挥自己的功能,那就没有错了。所以说「无心离意识,是沙门法」,要好好守住今日

   的心念。

       「守护诸根,是沙门法。」———「诸根」,我们曾说过「五根」、「五力」,

   除此之外,还有「六根」、「尘境」,「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五根

   」即信、进、念、定、慧。身体的「六根」必须守护好,行兹在兹、念兹在兹,脚向

   前迈进一步时,心念就要放在脚上;讲话时,心念也要放在嘴上。总而言之,心念要

   时时系在身形动作上。

       修行时,一定要守持「五根」;「五根」增长,才能发挥「五力」———信、进

   ,念、定、慧力。以上皆是道心。若能坚定道心,就叫作沙门法。

       「汝等能守护诸根,勿妨佛法兴隆矣!」———意思是说,如果你们能守护诸根

   ,就不会妨碍佛法的兴隆。我们修行的时候,常常会故步自封,以绳自缚,独善其身

   ,以为修行是要求得自己的解脱,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如此,佛法怎能兴隆呢?所

   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好好守住自己的规矩,但是不可妨碍佛法的兴隆。

       例如从事慈济的工作,最需要时间,而修行也需要时间,普通人所说的修行,是

   要选择一个清境的境界,精进念佛、拜佛、坐禅....都不能受别人的打扰。然而

   ,若是怕别人吵,如何去接触众生呢?谁来从事有利众生的事业呢?众生的事业没有

   人去做,则佛法怎麽能兴隆呢?

       所以,「汝等能守护诸根,勿妨佛法兴隆矣!」学佛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陀的慧命是靠人才能流传下来的,若每个人只独善其身,佛法怎能流传後世呢?

   佛的慧命如何延续持久呢?希望大家努力修行。能精进修行就是「慧」、为大众奉献

   自己就是「慈」;慈悲智慧合起来就是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

   也就是佛法的中心精神。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109.18]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