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然复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诸善ⓓ道品之法,住不放逸①之地,使诸善法而得长大。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②,多修四意断。云何为四?于是,比丘!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断。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之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一”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之一”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cf. S. 3. 2. 7. Appamāda.
???
ⓓ (三十七)+道品【宋】【元】【明】
“道品”,宋、元、明三本作“三十七道品”。 大正藏无“三十七”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若)+无【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若无”。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而)+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而不”。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忘=妄【圣】*
“忘”,圣本作“妄”。 “妄”,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圣本改作“妄”。
① 不放逸:不怠惰。
② 四意断: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又译为“四正勤”、“四正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知,诸有粟散国王及诸大王皆来附近于转轮ⓑ王①,转轮[*]王于彼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之法最为第一。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于是,比丘!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诸比丘修四意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f. S. 3. 2. 7. Appamādha.
???
ⓑ (圣)+王【宋】【元】【明】【圣】*
“王”,宋、元、明、圣四本作“圣王”。 大正藏无“圣”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多修四意断)+于是【宋】【元】【明】
“于是”,宋、元、明三本作“多修四意断于是”。 大正藏无“多修四意断”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诸〕-【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如是【宋】【元】【明】
“如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如是”。 大正藏无“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十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① 转轮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圣王”。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为第一。此亦如是,诸善功德三十七ⓑ品之法,无放逸行最为第一,最尊、最贵。
“[*]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云何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灭;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断。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f. S. 3. 2. 7. Appamāda.
???
ⓑ (道)+品【宋】【元】【明】
“品”,宋、元、明三本作“道品”。 大正藏无“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有华之属,ⓑ瞻卜之华、须摩那华,天上、人中,婆师华最为第一。此亦如是,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行ⓒ为第一。
“若无放逸比丘修四意断。云何为四?于是,比丘!若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灭;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终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断。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四意断。ⓓ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f. S. 3. 2. 7. Appamāda.
???
ⓑ 瞻=薝【宋】【元】【明】,=[句-口+占]【圣】
????
ⓒ (最)+为【宋】【元】【明】,为+(最)【圣】
????
ⓓ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乘ⓑ宝羽之车,出舍卫城,至ⓒ祇洹精舍,欲觐世尊。诸王常法有五威容①,舍著一面,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大王曰:“大王当知,世间有四种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一人,先暗而后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后暗;或有一人,先暗而后暗;或有一人,先明而后明。
“彼人云何先暗而后明?于是,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或ⓔ淫泆家生,或无ⓕ目、或无手足、或时裸跣②、或诸根错乱③;然复身、ⓖ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彼若见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恒念礼拜,不失时节,迎来起送,先笑后语,随时供给。若复有时见乞儿者,若沙门、婆罗门,若路行者,若贫匮者,若有钱财,便持施与,设无财货者,便往至长者家,乞求施与。若复见彼施者,便还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犹如有人,从地至床,从床ⓘ乘马,从马乘象,从象ⓙ乘讲堂,由是故我今说,此人先暗而后明。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暗而后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后暗?于是,或有一人在大家④生,若刹利种、若长者种、若婆罗门种,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璩、马碯、水精、琉璃,仆从、奴婢不可称计,象、马、[月*者]⑤、羊皆悉具足。然复此人颜貌ⓚ端政,如桃华色,彼人恒怀邪见,ⓛ边见⑥相应,彼便有此见:无施、无受,亦无前人ⓜ何所施物,亦无善恶之ⓝ行,亦无今世、后世,亦无得道者,世无阿罗汉可承敬者,于今世、后世可作证者。彼若见沙门、婆罗门,便起瞋恚,无恭敬心。若见人惠施者,心不喜乐,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犹如有人从讲堂至象,从象至马,从马至床,从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说此人,如是,大王!所谓此人先明而后暗。
“彼云何有人从暗至暗?若复有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或啖人家、或极下穷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复有时,诸根不具,颜色麁恶。然复彼人恒怀邪见,彼便有此见:无今世、后世,无沙门、婆罗门,亦无得道者,亦无阿罗汉可承敬者,亦无今世、后世可作证者。彼若见沙门、婆罗门,便起瞋恚,无恭敬心。若见人来惠施者,心不喜乐,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⑦,诽谤圣人,毁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见他施,甚怀瞋恚,[*]以行瞋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犹如有人从暗至暗,从火焰至火焰,舍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谓先暗而后暗,大王当知,故名此人从暗至暗。
“彼名何等人从明至明?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刹利种、或国王家、或大臣家,饶财多宝,不可称计。然复彼人颜色[*]端政,如桃华色。彼人恒有正见,心ⓠ无错乱。彼有此正见: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沙门、婆罗门。设复彼人若见沙门、婆罗门,起恭敬心,和颜悦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复劝人使行布施ⓢ之,设布施之日,心怀踊跃,不能自胜,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坏命终生ⓣ善处。犹如有人从ⓤ讲堂至讲堂,从宫至宫。由是而言,我今说ⓥ此人从明至明。是为,大王!世间有此四人。”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王当知贫人, 有信好布施,
见沙门婆罗, 及诸可施者,
ⓦ能复起迎逆, 而教于正见,
施时极欢喜, 所求不逆人⑧。
彼人是良友, 终不为恶行,
恒喜行正见, 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 死时有所适⑨,
必生兜术天, 先暗而后明。
如人极为富, 不信好喜恚,
悭贪心怯弱, 邪见而不改。
见沙门梵志, 及诸乞求者,
恒喜ⓧ呵骂詈⑩, 邪见言无有。
见施起瞋恚, 不令有施人,
彼人行极弊, 造诸恶ⓨ元本。
如是彼人者, 临欲命终时,
当生地狱中, 先明而后暗。
如有贫贱人, 无信好瞋恚,
造诸不善行, 邪见不信正。
设见沙门士, 及诸可事者,
而ⓩ取轻毁之, 悭贪无有信。
施时而不喜, 见他施亦然,
彼人所造行, 所适无安处。
如此彼之人, 必当取命终,
当生地狱中, 先暗而后暗。
如人极有财, 有信好布施,
正见不ⓐ他念, 恒喜求善法。
设见诸道士, 及诸可施者,
起ⓑ恭迎敬之, 而学于正见。
与时极和悦, 常念于平均,
惠施无悋惜, 不逆于人心。
彼人受命ⓒ决, 不造诸非法,
当知彼之人, 临欲命终时,
必生好善处, 先明而后明。
“是故,大王!当学先ⓓ明而后明,莫学先明而后暗。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f. S. 3. 3. 1. Puggalā.,[No. 127.]
????
ⓑ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 祇洹=祇桓【明】*
“祇洹”,明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为“祇洹”,今依据明本改作“祇桓”。
ⓓ 旃陀罗~Caṇḍāla.
???
ⓔ 淫=淫【圣】
“淫”,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 (眼)+目【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眼目”。 大正藏无“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口修善法)+意念【宋】【元】【明】
“意念”,宋、元、明三本作“口修善法意念”。 大正藏无“口修善法”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乘马〕-【圣】
圣本无“乘马”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乘马”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乘=入【圣】
“乘”,圣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为“乘”,今依据圣本改作“入”。
ⓚ 端政=端正【宋】【元】【明】【圣】*
“端政”,宋、元、明、圣四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为“端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端正”。
ⓛ (与)+边【宋】【元】【明】
“边”,宋、元、明三本作“与边”。 大正藏无“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何所=所可【圣】,何=可【宋】【元】【明】
????
ⓝ 行=报【圣】
“行”,圣本作“报”。 “报”,大正藏原为“行”,今依据圣本改作“报”。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或+(有)【圣】
“或”,圣本作“或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无=不【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世+(世)【圣】
“世”,圣本作“世世”。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善处+(天上)【宋】【元】【明】
“善处”,宋、元、明三本作“善处天上”。 大正藏无“天上”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讲=此【元】
“讲”,元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讲”,今依据元本改作“此”。
ⓥ 此=讲【元】
“此”,元本作“讲”。 “讲”,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元本改作“讲”。
ⓦ 能复=复能【宋】【元】【明】
“能复”,宋、元、明三本作“复能”。 “复能”,大正藏原为“能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能”。
ⓧ 呵=取【宋】,=所【元】【明】
????
ⓨ 元=原【宋】【元】【明】,=无【圣】
????
ⓩ 取=辄【元】【明】
“取”,元、明二本作“辄”。 “辄”,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辄”。
ⓐ 他念=念他【宋】【元】【明】
“他念”,宋、元、明三本作“念他”。 “念他”,大正藏原为“他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他”。
ⓑ 恭迎=迎恭【宋】【元】【明】【圣】
“恭迎”,宋、元、明、圣四本作“迎恭”。 “迎恭”,大正藏原为“恭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迎恭”。
ⓒ 决=快【宋】【元】【明】
“决”,宋、元、明三本作“快”。 “快”,大正藏原为“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快”。
ⓓ 明=暗【圣】
“明”,圣本作“暗”。 “暗”,大正藏原为“明”,今依据圣本改作“暗”。
① 五威容:又作五仪饰、五仪式、五饰,国王的五种装饰:盖、天冠、剑、履屣及金拂。
② 裸跣:赤脚,表示穷困地方或未开化地方的人。“跣”读作“显”,赤脚。
③ 诸根错乱:感官有残缺。
④ 大家:世家望族,此处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 边见:偏于一边的见解,包括常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的见解,又称为“有见”)及断见(断灭的见解,又称为“无见”)。
⑤ 䐗:同“猪”。
⑦ 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无法作到一视同仁的平等布施。??
⑧ 所求不逆人:“不逆人所求”的倒装,指不违逆来乞求的人。
⑨ 适:到;去。
⑩ 詈:责骂。读音同“厉”。
世间正见+布施⇒是下一辈子生善的条件
关于种性平等,杂阿含卷二十第548中,摩偷罗王也问尊者摩诃迦旃延类似的问题。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五四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斯须,复以两手摩如来足已,复以口呜ⓐ如来足上①,而作是说:“天尊之体,何故乃尔?ⓑ身极缓ⓒ尔,如来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今如来身皮肉ⓓ已缓,今日之体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体,为病所逼。若应病众生,为病所困;应死众生,为死所逼。今日如来,年[*]已衰微,年过八十。”
是时,阿难闻此语已,悲泣ⓔ哽噎,不能自胜,并作是语:“咄嗟②,老至乃至于斯。”
是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是时,世尊渐渐乞食,至王波斯匿舍。当于尔时,波斯匿门前,ⓕ有故坏车数十乘,ⓖ舍在一面。
是时,尊者阿难以见车弃在一面,见已,白世尊曰:“此ⓗ车王波斯匿车,昔日作时极为精妙,如今ⓘ日观之,与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如今观所有车,昔日之时极为精妙,金银所造,今日坏败,不可复用。如是外物尚坏败,况复内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咄此老病死, 坏人极盛色,
初时甚悦意, 今为死使逼③。
虽当ⓙ寿百岁, 皆当归于死,
无ⓚ免此患苦, 尽当归此道。
如内身所有, 为死之所驱,
外诸四大者, 悉ⓛ趣于本无。
是故求无死, 唯有涅槃耳,
彼无死无生, 都无此诸行。”
尔时,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
是时,王波斯匿与世尊办种种饮食。观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来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诸佛出于人, 父名曰真净,
母名极清妙, 豪族ⓝ刹利种。
死径ⓞ为极困, 都不观尊卑,
诸佛尚不免, 况复余凡俗。”
尔时,世尊与波斯匿王而说此偈:
“祠祀火为上, 诗书颂为尊,
人中王为贵, 众流海为首。
众星月为上, 光明日为先,
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载。
天及世人民, 如来最为尊,
其欲求福禄, 当供养三佛④。”
是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还[*]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在世间人所爱敬。云何为四?少壮之年,世间人民之所爱敬;无有病痛,人所爱敬;寿命,人所爱敬;恩爱集聚,人所爱敬。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世间人民之所爱敬。
“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世间人民所不爱敬。云何为四?比丘当知,少壮之年,若ⓟ时老病,世人所不喜;若无病者,后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寿命,后便命终,世人所不喜;恩爱得集,后复别离,是世人所不喜。是谓,比丘!有此四法与世回转,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为,比丘!世间有此四法与世回转。
“若不觉此四法时,便流转生死,周旋五道。云何为四?ⓡ圣贤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是ⓢ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觉知者,则受上四法⑤。我今及汝等,以觉知此贤圣四法,断生死根,不复受有。如今如来形体衰老,当受此衰耗之报。是故,诸比丘!当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爱别离,常念无常之变。如是,ⓣ比丘,当作是ⓤ念。”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S. 3. 1. 3. Rājā.,[Nos. 99(1240),100(67)]
????
ⓐ “呜”,大正藏原为“鸣”,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呜”。
ⓑ 〔身〕-【元】【明】【圣】
元、明、圣三本无“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身”字,今依据元、明、圣三本删去。
ⓒ 尔=今【元】【明】【圣】
“尔”,元、明、圣三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今”。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哽噎=哽咽【宋】【元】【明】【圣】
“哽噎”,宋、元、明、圣四本作“哽咽”。 “哽咽”,大正藏原为“哽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哽咽”。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舍=弃【宋】【元】【明】
“舍”,宋、元、明三本作“弃”。 “弃”,大正藏原为“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弃”。
ⓗ 车=是【宋】【元】【明】【圣】
“车”,宋、元、明、圣四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车”,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是”。
ⓘ 〔日〕-【圣】
圣本无“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日”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寿=受【圣】
“寿”,圣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寿”,今依据圣本改作“受”。
ⓚ 免=勉【圣】
“免”,圣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为“免”,今依据圣本改作“勉”。
ⓛ 趣=起【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为“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刹利种=种刹利【宋】【元】【明】
“刹利种”,宋、元、明三本作“种刹利”。 “种刹利”,大正藏原为“刹利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种刹利”。
ⓞ 为极=极为【宋】【元】【明】
“为极”,宋、元、明三本作“极为”。 “极为”,大正藏原为“为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极为”。
ⓟ 时老病=病老时【圣】
“时老病”,圣本作“病老时”。 “病老时”,大正藏原为“时老病”,今依据圣本改作“病老时”。
ⓠ (共尊)+共【宋】【元】
“共”,宋、元二本作“共尊共”。 大正藏无“共尊”二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 圣贤=贤圣【宋】【元】【明】【圣】
“圣贤”,宋、元、明、圣四本作“贤圣”。 “贤圣”,大正藏原为“圣贤”,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贤圣”。
ⓢ 为=谓【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谓”。 “谓”,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谓”。
ⓣ (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诸比丘”。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念=学【宋】【元】【明】【圣】
“念”,宋、元、明、圣四本作“学”。 “学”,大正藏原为“念”,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学”。
① 以口呜如来足上:以嘴亲吻佛陀的脚,以示最高的敬意。
② 咄嗟:叹息。读音同“堕借”。
③ 今为死使逼:现在被死亡所逼迫。
④ 三佛:“三佛陀”的简写,为音译,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三菩提”,义译为正觉者。
⑤ 受上四法:此指若对戒、定、慧、解脱不觉知的话,就会流转生死,不停的受到上一段中提到的老、病、死、爱别离这四种苦。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即敕臣佐,严[*]宝羽之车,欲出舍卫城观地讲堂。当于尔时,波斯匿王母命过,年极衰老,垂向百岁,ⓑ王甚尊敬,念未曾离目。是时,波斯匿王边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盖世,ⓒ世人尊重。时,大臣便作是念:“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岁,今日命终;设当闻者,王甚愁忧,不能饮食而得重病。我今当设方便,使王不愁忧,亦使不病。”
是时,大臣即严驾五百白象,亦严驾五百ⓓ疋①马,复ⓔ严五百步兵,复严驾五百妓女,复严驾五百老母,复严驾五百婆罗门,复有五百沙门,复严驾五百衣裳,复严驾五百珍宝,与亡者作好大棺,ⓕ彩画极令使妙,悬缯幡盖,作倡妓乐,不可称计,出舍卫城。
是时,波斯匿王还来入城。是时,王波斯匿有少事,是时王ⓖ遥见亡者,问左右曰:“此是何人,供养乃至于斯?”
时不奢蜜曰:“此舍卫城中有长者母无常,是彼之具。”
时王复告曰:“此诸象马车乘复用为?”
大臣报曰:“此五百老母者,用奉上阎罗王,持用赎命。”
时,王ⓗ便笑而作是说:“此是愚人之法,命也难保,有何可克?ⓘ如有人堕摩竭鱼口,欲求出者,实复难得。此亦如是,堕阎罗王边,欲求ⓙ出,实难ⓚ可得。”
“此五百妓女亦用赎命。”
王报曰:“此亦难得。”
时大臣曰:“若此妓女不可得者,当用余者赎之。”
王曰:“此亦难得。”
大臣曰:“若此不可得者,当用五百珍宝赎之。”
王报曰:“此亦难得。”
大臣曰:“ⓛ此不可得者,用五百衣裳赎之。”
王曰:“此亦难得。”
臣曰:“若此衣裳不可得者,当用此五百梵志咒术,ⓜ咒术取之。”
王曰:“此亦难得。”
大臣曰:“若此五百梵志不可得者,复当持此沙门高才说法,持用赎之。”
王曰:“此不可得。”
大臣曰:“若说法不可得者,当集兵众,共大战斗而ⓝ取之。”
时,波斯匿王大笑而曰:“此是愚人之法,以堕摩竭鱼口,终不得出。”
时王曰:“汝当知之,颇有生而不死乎?”
时大臣曰:“此实不可得也。”
时ⓞ大王报曰:“实不可得,诸佛亦作是说,夫生有死,命亦难得。”
是时,不ⓟ奢蜜跪白王曰:“是故,大王!ⓠ甚莫愁忧,一切众生皆归于死。”
时王问曰:“我何故愁忧?”
时臣白王:“王当知之,大王母者,今日已死。”
是时,波斯匿王闻此语已,八九叹息而语大臣曰:“善哉!如汝所言,乃能知善权方便。”
是时,王波斯匿还入城,办种种香华,供养亡母。供养亡母已,便还驾乘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问曰:“大王!何故尘土坌身?”
王白世尊:“天母命终,向送至城外。今来诣世尊所,问其所由。然天母在时,持戒精进,恒修善法,年向百岁,今日已命终,故来至世尊所耳。若当我持象赎命可得者,亦当用象赎之;若当马赎命可得者,当用马赎之;若当车乘赎命可得者,ⓡ便当用车乘赎之;若当金银珍宝赎命可得者,当用金银珍宝赎之;若当以奴婢、仆从、城廓、国界,赎命可得者,当以城廓、国界赎ⓢ命;若以ⓣ加尸国界人民赎命可得者,当以[*]加尸人民赎之,莫令我ⓤ天母命终。”
世尊告曰:“是故,大王!ⓥ甚莫愁忧,一切众生皆归于死。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大王当知,人身之法犹如雪ⓦ揣,要当归坏;亦如土坏,同亦归坏不可久保;亦如野马幻化,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是故,大王!莫怀愁忧,恃怙此身。大王当知,有此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所可除去。云何为四?一者名为老,坏败少壮,使无颜色;二者ⓨ名病尽,坏败ⓩ无病;三者名为死尽,坏败命根;四者有常之物归于无常。是谓,大王!有此四法不可障护,非力所能伏也。
“大王当知,犹如四方有四大山,从四方来,便ⒶⒷ压众生,非力所却。是故,大王!非牢固物,不可恃怙。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王亦不久,当至生死之海。王亦当知,诸以法治化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若复以非法治化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是故,大王!当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世尊告曰:“此法[*]名除愁忧之刺。”
王白佛言:“实尔,世尊!所以然者,我闻此法已,所有愁忧之Ⓒ刺,今日[*]已除。然,世尊!国界事猥,欲还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波斯匿王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f. S. 3. 3. 2. Ayyakā.,[Nos. 99(1227), 100(54), 122.]
????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世人=人所【宋】【元】【明】
“世人”,宋、元、明三本作“人所”。 “人所”,大正藏原为“世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所”。
ⓓ 疋=正【圣】
“疋”,圣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为“疋”,今依据圣本改作“正”。
ⓔ 严+(驾)【宋】【元】【明】
“严”,宋、元、明三本作“严驾”。 大正藏无“驾”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彩=彩【圣】
“彩”,圣本作“彩”。 “彩”,大正藏原为“彩”,今依据圣本改作“彩”。
ⓖ 遥见=逢见【宋】【元】【明】
“遥见”,宋、元、明三本作“逢见”。 “逢见”,大正藏原为“遥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逢见”。
ⓗ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犹)+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犹如”。 大正藏无“犹”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出+(者)【圣】
“出”,圣本作“出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若)+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若此”。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咒术=行况而【宋】【元】【明】,=行况【圣】
????
ⓝ (强)+取【圣】
“取”,圣本作“强取”。 大正藏无“强”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奢=舍【圣】
“奢”,圣本作“舍”。 “舍”,大正藏原为“奢”,今依据圣本改作“舍”。
ⓠ 甚莫=莫甚【圣】,甚=慎【宋】【元】【明】
????
ⓡ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命=之【宋】【元】【明】【圣】
“命”,宋、元、明、圣四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命”,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之”。
ⓣ 加尸=迦尸【明】*
“加尸”,明本作“迦尸”。 “迦尸”,大正藏原为“加尸”,今依据明本改作“迦尸”。
ⓤ 〔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甚莫=慎勿【宋】【元】【明】
“甚莫”,宋、元、明三本作“慎勿”。 “慎勿”,大正藏原为“甚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慎勿”。
ⓦ 揣=抟【宋】【元】【明】
“揣”,宋、元、明三本作“抟”。 “抟”,大正藏原为“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抟”。
ⓧ 拳=卷【圣】
“拳”,圣本作“卷”。 “卷”,大正藏原为“拳”,今依据圣本改作“卷”。
ⓨ 名+(为)【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为”。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无病=无为【宋】
“无病”,宋本作“无为”。 “无为”,大正藏原为“无病”,今依据宋本改作“无为”。
Ⓐ “便”,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 压=押【圣】
“压”,圣本作“押”。 “押”,大正藏原为“压”,今依据圣本改作“押”。
Ⓒ 刺=利【元】
“刺”,元本作“利”。 “利”,大正藏原为“刺”,今依据元本改作“利”。
① 疋:数量的单位,同“匹”。读音同“痞”。
《增壹阿含经》卷16〈24 高幢品〉第8经: “尔时,长寿王闻兴兵攻*罚其国,即设方计:‘我今虽无七宝之财,臣佐之属,四部 之兵,彼王虽复多诸兵众,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坏彼百千之众,杀害众生,不可称 计,不可以一世之荣,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国,使无斗诤。’ (CBETA, T02, no. 125, p. 626, c14-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非独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为尊,乃至世间人民中独尊,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证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云何为四?一者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二者一切诸行苦;三者一切诸行无我;四者涅槃休息。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于天上、人中而作证。是谓,比丘!四法之本,是故于天上、人中而独得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f A. IV. 185. Samaṇasacca.,[Nos. 99(972), 100(206)]
????
ⓑ 天上人中=人中天上【宋】
“天上人中”,宋本作“人中天上”。 “人中天上”,大正藏原为“天上人中”,今依据宋本改作“人中天上”。
ⓒ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本经提到“四法本”:
(1) 诸行无常。
(2) 诸行苦。
(3) 诸行无我。
(4) 涅槃休息。
一般我们常提到的可用来印证是否为佛法的“三法印”
(1) 诸行无常。
(2) 诸法无我。
(3) 涅槃寂静。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欲诣罗阅城①夏坐②,舍利弗亦欲诣罗阅城夏坐,千二百五十弟子皆欲诣罗阅城夏坐,然舍利弗、目揵连夏坐竟,当取ⓐ涅槃。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舍利弗、目揵连等,游罗阅城迦兰陀竹园③,受夏坐已。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今千二百五十弟子,为汝等在此夏坐,然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当取灭度。云何,舍利弗!ⓑ堪任与ⓒ诸比丘说妙法乎?我今脊痛,欲小止息。”
舍利弗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躬ⓓ襞ⓔ④僧迦利⑤,右胁⑥着地,脚脚相累,系意在明ⓕ⑦。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我初受戒时,[*]以经半月,得四辩才⑧而作证,义理具足。我今当说之,分别其义,使汝等知,布现分别之。ⓖ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是时,诸比丘从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曰:“何等是四辩才?我得证者所谓义辩;我由此得证所谓法辩;我由此得证所谓应辩;我由此得证所谓ⓗ自辩。我今当广分别其义。若当四部之众有狐疑者,我今现在,可问其义。若复,诸贤!于四禅有狐疑者,若复,诸贤!于四等心⑨有狐疑者,可问ⓘ我,今当说之。设复,诸贤!于四意断有狐疑者,可问我义,我今当说。四神足、四意止、四谛,有狐疑者,便来问我义,我今当说之。今不问者,后悔无益!我今唯有世尊.无所著.等正觉所有深法,所行众事,亦问我义,我当说之,ⓙ后勿有悔。”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到时,着衣持钵,欲入罗阅城乞食。是时,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诣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中,无有出此人上,我等尽共围已,而取打杀。”
是时,彼梵志便共围捉,各以瓦石打杀而ⓝ便舍去,身体无处不遍,骨肉烂尽,酷痛苦恼,不可称计。
是时,大目揵连而作是念:“此诸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舍我而去。我今身体无处不ⓞ痛,极患疼痛,又无气力ⓟ可还至ⓠ园,我今可以神足还至精舍。”是时,目连即以神足还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语舍利弗言:“此执[*]杖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身体疼痛,实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来辞汝。”
时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连报言:“我本所造行极为深重,要索受报,终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报。然我今日ⓣ身极患疼痛,故来辞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若彼人意中欲住劫、过劫,乃ⓤ至不灭度⑩,何以不住而灭度乎?”
目连报言:“如是,舍利弗!如来ⓥ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亦可得耳。’但如来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当取般涅槃,众生之类寿命极短,又我不忍见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体极为疼痛,欲取般涅槃。”
尔时,舍利弗语目连言:“汝今小ⓦ停,我当先取灭度。”是时,目连默然不对。
是时,舍利弗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灭度,唯愿听许。”
是时,世尊默然不对。时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时,欲取般涅槃。”
是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过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从世尊闻,躬自承受,众生之类ⓩ受命极短,极寿不过百岁,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若当如来住寿一劫者,我Ⓐ当亦住寿一劫。”
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众生命短,Ⓑ故如来寿亦短,然复此事亦不可论。所以然者,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誓愿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当于尔时,人寿八万岁,无有中夭者。彼善念誓愿如Ⓓ来当成佛时,即其日便化作无量佛,立无量众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转地住者;复立无量众生在四姓家;复立无量众生在四天王宫、艶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无色天,亦于其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而今舍利弗言:‘以众生寿短,故如来寿命亦短。’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说:‘如来当住一劫,至一劫,我亦当住一劫,至一劫。’然复众生,不能知如来寿命长短。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世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是谓,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议。”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议,世界、众生、龙宫、佛土实不可思议。Ⓕ然长夜恒有此Ⓖ念:‘释迦文佛终不住一劫。’又复诸天来至我所,而语我言:‘释迦文佛不久在世,年向八十,然今世尊不久当取涅槃。’我今不堪见世尊取般涅槃。又我躬从如来闻此语:‘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又最后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后世尊不久当取灭度。’唯愿世尊听取灭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舍利弗即ⓐ住如来前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二禅;从二禅起,复入三禅;从三禅起,复入四禅;从四禅起,复入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不用处、识处、空处;从空ⓓ处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时,尊者舍利弗从四禅起已,告诸比丘:“此名师子奋迅三昧⑪。”
是时,诸比丘叹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尔。”
尔时,舍利弗即从[*]坐起,头面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当于尔时,众多比丘从舍利弗后。时舍利弗还顾语:“诸贤!各欲所至?”
众多比丘报曰:“我等欲得供养尊者ⓕ舍利。”
舍利弗言:“止!止!诸贤!此则为供养已。吾自有沙弥⑫,足得供养我耳。汝等各还所在,思惟道化,善修梵行,尽于苦际。如来出世,甚难可遇,时时乃出,犹优昙钵华时时乃出。如来亦复如是,亿劫乃出。人身亦复难克,有信成就亦复难得,欲求出家学如来法亦复难得。一切诸行欲使ⓖ不灭尽,此亦难得;灭于爱欲永尽无余,灭尽涅槃。今有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云何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涅槃为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是谓,诸贤!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
尔时,诸比丘咸共堕泪:“今舍利弗灭度,何速乃尔。”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止!止!诸贤!慎莫愁忧,变易之法,欲使不变易者,此事不然。ⓘ须弥山王尚有无常之变,况复芥子之体,舍利弗比丘而免此患乎?如来金刚之身,不久亦当取般涅槃,何况我身?然汝等各修其法行,得尽苦际。”
是时,尊者舍利弗往诣精舍。到已,收摄衣钵,出于竹园,往诣本生ⓙ住处。是时,尊者舍利弗渐渐乞食至摩瘦国。尔时,尊者舍利弗游于摩瘦本生之处,身遇疾病,极为苦痛。时,唯有均头⑬沙弥供养,目下除去不净,供给清净。
是时,释提ⓚ桓因知舍利弗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顷,从三十三天没不现,来至舍利弗精舍中。至已,头面礼足,复以两手摩舍利弗足,自称姓名,而作是说:“我是天王帝释。”
舍利弗言:“快哉!天帝![*]受命无穷。”
释提[*]桓因报言:“我今欲供养尊者[*]舍利。”
时舍利弗报言:“止!止!天帝!此则为供养已,诸天清净,ⓝ阿须轮、龙、鬼及诸天之众。我今自有沙弥,足堪使令。”
时,释提[*]桓因再三白舍利弗言:“我今欲作福业,莫见违愿,今欲供养尊者舍ⓞ利。”是时,舍利弗默然不对。时,释提桓因躬自除粪,不辞谦苦。
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以其ⓟ夜而般涅槃。是时,此地六ⓠ变ⓡ震动,有大音声,雨诸天华,作倡伎乐,诸天ⓢ侧塞虚空,神妙诸天亦散拘牟头华,或以栴檀杂碎之香而散其上。时,舍利弗[*]已取灭度,诸天皆在空中,悲号啼哭,不能自胜,虚空之中,欲天、色天、无色天,悉共堕泪,亦如春月细雨和畅。尔时,亦复如是。“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是时,释提[*]桓因集一切众香,而耶维尊者舍利弗身,种种供养已,而收舍利及衣钵,而付均头沙弥,又告之曰:“此是汝师舍利及衣钵,往奉世尊。到已,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若有所说者,便奉行之。”
是时,均头报言:“如是,拘翼!”
是时,均头沙弥捉衣、持钵及舍利,往ⓤ至阿难所,白阿难ⓥ曰:“我师[*]已取灭度,今持舍利、衣钵ⓦ来,用ⓧ上世尊!”
时阿难见已,即堕泪而作是语:“汝亦来共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共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说,我等Ⓔ常奉行之。”
均头报言:“如是,尊者!”
是时,阿难将均头沙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此均头沙弥来至我所,白我言:‘我师[*]已灭度,今持衣钵来奉上如来。’我今日心意烦恼,志性迷惑,莫知东西,闻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怅然伤心。”
世尊告曰:“云何,阿难!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⑭?”
阿难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阿难!用定身、慧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乎?”
阿难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而取灭度,但舍利弗比丘恒喜教化,说法无厌足,与诸比丘ⓐ教诫,亦无厌足。我今忆此舍利弗深恩过多,是以愁悒耳。”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莫怀愁忧,ⓑ不常之物,欲使恒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云何,阿难!过去诸佛尽非灭度乎?ⓒ譬如灯炷,ⓓ油尽ⓔ即灭。ⓕ如从宝藏、ⓖ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众,尽非般涅槃乎?如是辟支佛审谛、高称、远闻、ⓗ尼嗟优尼般嗟伽罗,优般伽罗,尔许辟支佛尽非灭度乎?贤劫之初,大国圣王名曰善悦摩诃提婆,如是转轮圣王今为所在,岂非尽ⓘ非般涅槃乎?”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当有死,
不生不复灭, 此灭最第一。”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四意断品ⓟ第二十六之ⓠ余
世尊告阿难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来。”
阿难对曰:“如是。世尊!”是时,阿难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尔时,世尊手执舍利已,告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聪明高才ⓡ之智。若干种智,智不可穷,智无涯底,ⓢ智有速疾之智,有轻便之智,有利机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审谛之智,少欲知足,乐闲静ⓣ之处,有ⓤ猛勇意,所为不乱,无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恶法,体性柔和,不好斗讼,恒修精进,行ⓥ三昧,习ⓦ智慧,念解脱,修行解脱所ⓧ知见身。比丘当知,犹如大树而无其枝,然今日比丘僧,如来是大树,舍利弗比丘而取灭度,似树无枝。若舍利弗所游之方,彼方便遇大幸云:‘舍利弗在彼方止。’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能与外道异学共ⓨ议论,无不降伏者。”
是时,大目揵连闻舍利弗灭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大目揵连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已灭度,我今Ⓐ辞世尊,欲取灭度。”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灭度。”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报。
尔时,目连Ⓑ以见世尊默然不报,即礼世尊足,便退而去。还诣精舍,收摄衣钵,出罗阅城,自往本生处。尔时,有众多比丘从尊者Ⓒ目连后。是时,众多比丘共[*]目连到摩瘦村,在彼游化,身抱重患。
是时,目连躬自露地⑮敷座而坐,而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从初禅起,飞在空中,坐卧经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变,神足变化。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还下就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复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还入水光、火光、有想无想处、不用处、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寻时取灭度。尔时,大目揵连已取灭度。
是时,此地极大震动,诸天各各相告来下,Ⓙ省觐大目揵连,持用供养尊德,或以种种香华来供养者,诸天在空中作倡Ⓔ伎乐,弹琴、歌舞用供养尊者目揵连上。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已取灭度。是时,那罗陀村中一Ⓕ由旬内,诸天侧满其中。尔时,复有众多比丘持种种香华,散尊者目揵连尸上。
尔时,世尊从罗阅城渐渐乞食,将五百比丘,人中游化,往诣那罗陀村,五百比丘俱。尔时,舍利弗、目连取灭度未久。尔时,世尊在露地而坐,Ⓖ默然察诸比丘已,默然观诸比丘已,告诸比丘:“我今观此众ⓐ人中,大有损ⓑ减。所以然者,今此众中无有舍利弗、目揵连比丘。若舍利弗、目揵连所游之方,彼方便为ⓒ不空。闻舍利弗、目揵连今在此ⓓ一方。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来无有愁忧。正使过去恒沙如来,亦复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当来ⓕ诸佛出世,亦当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比丘当知,世间有ⓖ二施业。云何为二?所谓财施、法施。比丘当知,若论财施者,当从舍利弗、目连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当从我求之。所以然者,我今如来无有财施,汝等今日可供养舍利弗、目揵连比丘舍利。”
尔时,阿难白佛言:“云何得供养舍利弗、目揵连舍利?”
世尊告曰:“当集种种香华,于四衢道⑯头,起四寺偷婆⑰。所以然者,ⓗ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种ⓘ应起偷婆。云何为四?转轮圣王应起偷婆,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辟支佛应起偷婆,如来应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有何因缘如来应起偷婆?复有何因缘辟支佛、漏尽阿罗汉、转轮圣王应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当知,转轮圣王ⓛ加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复教人行十善功德。云何为十?己身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己身不盗,复教他人使不盗。己身不ⓜ淫,复教他人使不[*]淫。己身不妄语,复教他人使不妄语。己身不绮语,复教他人使不绮语。己身不嫉妒,复教他人使不嫉妒。己身不斗讼,复教他人使不斗讼。己身意正,复教他人使不乱意。身自正见,复教他人使行正见。比丘当知,转轮圣王有此十功德,是故应与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难当知,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⑱永不复现,以此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偷婆。”
阿难白佛:“以何因缘辟支佛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无师自悟,去诸结使,ⓝ更不受胎,是故应与起偷婆。”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复以何因缘如来应与起偷婆?”
世尊告曰:“于是,阿难!如来有十力⑲、四无所畏⑳,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众人见已,极怀欢喜。是谓,阿难!如来应与起偷婆。是谓如来应与起偷婆。”
尔时,阿难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 (般)+涅槃【宋】【元】【明】
“涅槃”,宋、元、明三本作“般涅槃”。 大正藏无“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而)+堪【宋】【元】【明】
“堪”,宋、元、明三本作“而堪”。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襞=辟【圣】
“襞”,圣本作“辟”。 “辟”,大正藏原为“襞”,今依据圣本改作“辟”。
ⓔ 僧迦利=僧伽梨【宋】【元】【明】
“僧迦利”,宋、元、明三本作“僧伽梨”。 “僧伽梨”,大正藏原为“僧迦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僧伽梨”。
ⓕ “系”,大正藏原为“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系”。
ⓖ 谛听+(谛听)【宋】【元】【明】
“谛听”,宋、元、明三本作“谛听谛听”。 大正藏无“谛听”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自=揵疾【宋】【元】【明】,=疾【圣】
????
ⓘ 我+(义)【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义”。 大正藏无“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今不问者)+后【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今不问者后”。 大正藏无“今不问者”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杖=扙【圣】*
“杖”,圣本作“扙”。 “扙”,大正藏原为“杖”,今依据圣本改作“扙”。
ⓛ 诣=谓【宋】,=语【元】【明】,-【圣】
????
ⓜ (欲来乞食诸瞿昙弟子)+中【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欲来乞食诸瞿昙弟子中”。 大正藏无“欲来乞食诸瞿昙弟子”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便〕-【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便”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痛=破【圣】
“痛”,圣本作“破”。 “破”,大正藏原为“痛”,今依据圣本改作“破”。
ⓟ 可=何【元】【明】
“可”,元、明二本作“何”。 “何”,大正藏原为“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何”。
ⓠ 园=国【宋】【元】【明】【圣】
“园”,宋、元、明、圣四本作“国”。 “国”,大正藏原为“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国”。
ⓡ 〔避非〕-【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避非”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避非”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非〕-【圣】
圣本无“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非”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身+(体)【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体”。 大正藏无“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至=可【圣】
“至”,圣本作“可”。 “可”,大正藏原为“至”,今依据圣本改作“可”。
ⓥ 〔言〕-【圣】
圣本无“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言”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停=亭【圣】
“停”,圣本作“亭”。 “亭”,大正藏原为“停”,今依据圣本改作“亭”。
ⓧ 乃=及【宋】【元】【明】
“乃”,宋、元、明三本作“及”。 “及”,大正藏原为“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 躬+(自)【宋】【元】【明】
“躬”,宋、元、明三本作“躬自”。 大正藏无“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受命=寿命【宋】*【元】*【明】*
“受命”,宋、元、明三本作“寿命”。 “寿命”,大正藏原为“受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寿命”。
Ⓐ 当亦=亦当【宋】【元】【明】
“当亦”,宋、元、明三本作“亦当”。 “亦当”,大正藏原为“当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亦当”。
Ⓑ 〔故如…短〕六字-【圣】
圣本无“故如…短”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故如…短”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德)+善念【宋】【元】【明】
“善念”,宋、元、明三本作“德善念”。 大正藏无“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当于尔时人寿八万岁无有中夭者彼善念誓愿如来)【圣】
“来”,圣本作“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当于尔时人寿八万岁无有中夭者彼善念誓愿如来”。 大正藏无“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当于尔时人寿八万岁无有中夭者彼善念誓愿如来”三十十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世+(界)【宋】【元】【明】【圣】
“世”,宋、元、明、圣四本作“世界”。 大正藏无“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然+(我)【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然我”。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四)+念【圣】
“念”,圣本作“四念”。 大正藏无“四”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住=于【宋】【元】【明】
“住”,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 (复)+入【宋】【元】【明】
“入”,宋、元、明三本作“复入”。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无想〕-【圣】
圣本无“无想”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无想”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处〕-【圣】
圣本无“处”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处”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第)+三【宋】【元】【明】【圣】
“三”,宋、元、明、圣四本作“第三”。 大正藏无“第”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舍利+(弗)【元】,【明】【圣】*
????
ⓖ 〔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尔〕-【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如)+须【宋】【元】【明】
“须”,宋、元、明三本作“如须”。 大正藏无“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住〕-【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住”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桓=洹【圣】*
“桓”,圣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圣本改作“洹”。
ⓛ 力士=力人【宋】【元】【明】
“力士”,宋、元、明三本作“力人”。 “力人”,大正藏原为“力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力人”。
ⓜ 屈申=屈伸【宋】【元】【明】
“屈申”,宋、元、明三本作“屈伸”。 “屈伸”,大正藏原为“屈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屈伸”。
ⓝ 阿须轮=阿须伦【宋】【元】【明】
“阿须轮”,宋、元、明三本作“阿须伦”。 “阿须伦”,大正藏原为“阿须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阿须伦”。
ⓞ 利+(弗)【圣】
“利”,圣本作“利弗”。 大正藏无“弗”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夜=疾【宋】【元】【明】
“夜”,宋、元、明三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为“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疾”。
ⓠ 变=反【宋】【元】【明】
“变”,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 震=振【圣】
“震”,圣本作“振”。 “振”,大正藏原为“震”,今依据圣本改作“振”。
ⓢ 侧=[土*则]【元】【明】
“侧”,元、明二本作“[土*则]”。 “[土*则]”,大正藏原为“侧”,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土*则]”。
ⓣ 若+(世尊)【宋】【元】【明】【圣】
“若”,宋、元、明、圣四本作“若世尊”。 大正藏无“世尊”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至〕-【圣】
圣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至”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曰=白【元】
“曰”,元本作“白”。 “白”,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元本改作“白”。
ⓦ 来用=用奉【宋】【元】【明】
“来用”,宋、元、明三本作“用奉”。 “用奉”,大正藏原为“来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用奉”。
ⓧ (奉)+上【圣】
“上”,圣本作“奉上”。 大正藏无“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常=当【宋】【元】【明】【圣】
“常”,宋、元、明、圣四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当”。
Ⓕ 脱+(身解脱)【圣】
“脱”,圣本作“脱身解脱”。 大正藏无“身解脱”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身解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身解脱”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身解脱”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教诫=教戒【宋】【元】【明】【圣】
“教诫”,宋、元、明、圣四本作“教戒”。 “教戒”,大正藏原为“教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教戒”。
ⓑ 不常=无常【宋】【元】【明】【圣】
“不常”,宋、元、明、圣四本作“无常”。 “无常”,大正藏原为“不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无常”。
ⓒ 〔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油尽即=消息【宋】【元】【明】
“油尽即”,宋、元、明三本作“消息”。 “消息”,大正藏原为“油尽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消息”。
ⓔ 即=则【圣】
“即”,圣本作“则”。 “则”,大正藏原为“即”,今依据圣本改作“则”。
ⓕ 如=于油【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于油”。 “于油”,大正藏原为“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油”。
ⓖ 定光=锭光【元】【明】
“定光”,元、明二本作“锭光”。 “锭光”,大正藏原为“定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锭光”。
ⓗ 尼嗟优尼般嗟伽罗=尼蹉优般尼嗟伽罗【宋】【元】【明】
“尼嗟优尼般嗟伽罗”,宋、元、明三本作“尼蹉优般尼嗟伽罗”。 “尼蹉优般尼嗟伽罗”,大正藏原为“尼嗟优尼般嗟伽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尼蹉优般尼嗟伽罗”。
ⓘ 〔非〕-【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非”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八=七【圣】
“八”,圣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为“八”,今依据圣本改作“七”。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九=八【圣】*
“九”,圣本作“八”。 “八”,大正藏原为“九”,今依据圣本改作“八”。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第二十六=分【圣】
“第二十六”,圣本作“分”。 “分”,大正藏原为“第二十六”,今依据圣本改作“分”。
ⓠ 余=二【明】
“余”,明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余”,今依据明本改作“二”。
ⓡ 之=大【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
ⓢ 〔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猛勇=勇猛之【宋】【元】【明】,=勇猛【圣】
????
ⓥ (于)+三【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于三”。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智慧=慧智【圣】
“智慧”,圣本作“慧智”。 “慧智”,大正藏原为“智慧”,今依据圣本改作“慧智”。
ⓧ 〔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议论=论议【宋】【元】【明】
“议论”,宋、元、明三本作“论议”。 “论议”,大正藏原为“议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论议”。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辞〕-【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辞”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目连=目揵连【宋】*【元】*【明】*
“目连”,宋、元、明三本作“目揵连”。 “目揵连”,大正藏原为“目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目揵连”。
Ⓓ 〔定〕-【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起入…处〕九字-【圣】
圣本无“起入…处”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起入…处”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初禅=一禅【宋】【元】【明】
“初禅”,宋、元、明三本作“一禅”。 “一禅”,大正藏原为“初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一禅”。
Ⓙ 省觐=觐省【宋】【元】【明】
“省觐”,宋、元、明三本作“觐省”。 “觐省”,大正藏原为“省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觐省”。
Ⓔ 伎乐=妓乐【宋】【元】【明】【圣】
“伎乐”,宋、元、明、圣四本作“妓乐”。 “妓乐”,大正藏原为“伎乐”,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妓乐”。
Ⓕ 由旬=由延【宋】【元】【明】
“由旬”,宋、元、明三本作“由延”。 “由延”,大正藏原为“由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由延”。
Ⓖ 〔默然察诸比丘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默然察诸比丘已”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默然察诸比丘已”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人〕-【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减=灭【圣】
“减”,圣本作“灭”。 “灭”,大正藏原为“减”,今依据圣本改作“灭”。
ⓒ 〔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智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智慧”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智慧”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二施=此二财【宋】【元】【明】,=施二财【圣】
????
ⓗ 〔若有起寺此人〕-【圣】
圣本无“若有起寺此人”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若有起寺此人”六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应起偷婆〕-【宋】【元】【明】,(人)+应【圣】
????
ⓙ 〔白世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白世尊”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白世尊”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曰=言【圣】
“曰”,圣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圣本改作“言”。
ⓛ 加=自【元】【明】
“加”,元、明二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自”。
ⓜ 淫=淫【圣】*
“淫”,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 (有)+更【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有更”。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世尊=佛【宋】【元】【明】
“世尊”,宋、元、明三本作“佛”。 “佛”,大正藏原为“世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佛”。
① 罗阅城:“王舍城”的音译,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
②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又译为“结夏安居”、“结夏坐”、“夏安居”。
③ 迦兰陀竹园:佛陀的道场之一,为迦兰陀长者所拥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场,是佛教最早盖的寺院。又译为“竹林加兰哆园”、“竹林精舍”。
④ 躬襞:亲自动手折衣,“襞”读作“必”,动手折衣的意思。
⑤ 僧迦利: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大的。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必须穿着。
⑥ 胁: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
⑦ 系意在明:“计意在明”可能相当于《杂阿含经》的“系念明相”或“系念明想”:做光明的观想,譬如观心中有月轮([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另作“系想在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念正知”。(←抄字典的??)
⑧ 四辩才:善于说法的四种才智,包含义辩(分别义理)、法辩(明白诸法)、辞辩(通达方言)、应辩(不畏惧说法)。又译为“四辩”。
⑨ 四等心:慈、悲、喜、护(舍)四无量心。
⑩ 乃至不灭度:在这期间是有能力不灭度的。(而不是永远不灭度)
⑪ 师子奋迅三昧:如狮子振奋猛扑的迅捷,比喻能自在快速地入定、出定、切换定境的定力。
⑫ 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⑬ 均头:沙弥名,七岁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灭外道六十二见后证得阿罗汉果,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 47〉第9经。又译为“大均头”、“纯陀”、“大纯陀”、“周那”、“摩诃周那”。
⑭ 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舍利弗比丘证得的解脱戒消失了吗?其中“戒身”为五分法身(佛及阿罗汉所具备的五种功德、悟境)之一,诸佛及阿罗汉证得的真理皆相同、皆不会败坏,自然不会随着个人灭度而消失。
⑮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⑯ 四衢道:十字路口。“衢”读音同“渠”。
⑰ 偷婆:供奉舍利(遗骸)的塔,另译为𨱎婆、塔婆、窣睹波、浮屠。
⑱ 五使:1.五种结使,指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贪、瞋。或 2.五天使:生、老、病、死、罪。??
⑲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1)处、非处智力:完全了知什么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处”),什么是没道理、不可能的(“无有是处”)。(2)业异熟智力:完全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因果业报。(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种禅定境界,这些定境要怎么入手、有哪些深浅的层次、有哪些因缘能阻碍或成就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器好坏。(5)种种意解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各种意向。(6)种种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间与众生的各种差别、分类。(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么途径能通往什么结果。(8)宿住随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忆念自己及众生的过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众生未来世的往生去处,以及导致往生这些去处的善恶因缘。(10)漏尽智力:完全自知自证得漏尽,断尽烦恼。详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84经。
⑳ 四所无畏: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畏惧的自信,而勇猛安稳:(1)正等觉无畏、(2)漏永尽无畏、(3)说障法无畏、(4)说出道无畏。又译为“四无畏”。
舍利弗尊者当时告诉其他出家人,自行证得涅槃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和舍利弗一同修行的出家人都有机会当生得证涅槃,供养植福自然就是其次了。而天帝释并非出家人,无法短期内解脱,供养圣者舍利以植福,即可成为他往后修行的资粮。在经文最后,佛陀让弟子在十字路口为他们起塔供养,也是一种让普罗大众都能植福的方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迦梨①身得重患,卧在大小便上,意欲ⓑ自刀杀,无此势可自坐起。是时,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可持刀来,吾欲自杀。所以然者,如今ⓓ日释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脱者无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脱。所以然者,ⓔ然如来弟子遇苦恼时,亦复求刀自杀。我今用此命为?不能从此岸至彼岸。”
是时,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后世,不知从此岸至彼岸,亦复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与之。时,婆迦梨手执刀已,以信坚固,持刀自刺。
是时,婆迦梨以ⓕ刀自刺,而作是念:“释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恶利不得善利,于如来法中,不得受证而ⓖ取命终。”是时,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阴:是谓此色,是谓色ⓗ习,是谓色灭尽;是谓痛、想、行、识,ⓘ是谓痛、想、行、识集,是谓痛、想、行、识、灭尽。彼于此五盛阴熟思惟之,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于有漏心得解脱。尔时,尊者婆迦梨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杀。尔时,世尊告ⓙ阿难:“诸比丘在舍卫城者,尽集一处,吾欲所敕。”
是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集诸比丘,在普ⓚ集讲堂②,还白世尊ⓛ曰:“今日比丘已集一处。”
是时,世尊ⓜ将比丘僧,前后围遶,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当于尔时,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识所在,为在何处?为在人耶?为非人耶?天、龙、鬼神、干沓惒、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阅叉?今此神识竟为所在,在何处生游?不见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识之处。是时,魔波旬身体疲极,莫知所在。
尔时,世尊将比丘僧,前后围遶,至彼精舍。尔时,世尊观魔波旬欲得知神识所在。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闻此精舍之中有大声乎?又有光怪?”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我等[*]已见。”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识所在。”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唯愿世尊ⓝ说婆迦梨比丘神识为ⓞ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识永无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当作如是持。”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谛?”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谛。”
阿难白佛:“此比丘抱病经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彼比丘谦苦甚久,诸有释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脱者此人最胜,然有漏心未得解脱:‘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时,彼比丘临自刺时,即思惟如来功德;舍寿之日,思惟五盛阴:是谓此色[*]习、此色灭尽。尔时,彼比丘思惟此已,诸有ⓟ习之法皆悉灭尽,此比丘[*]已般涅槃。”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意断之法 四暗.老耄法
阿夷.法本末 舍利.婆迦ⓠ梨
ⓐ ~cf. S. 22. 87. Vakkali.,[No. 99(1265)]
????
ⓑ 自刀杀=自杀然【宋】【元】【明】,=自力然【圣】
????
ⓒ 汝今=曰汝【宋】【元】【明】
“汝今”,宋、元、明三本作“曰汝”。 “曰汝”,大正藏原为“汝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汝”。
ⓓ 〔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取=今【宋】【元】【明】
“取”,宋、元、明三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今”。
ⓗ 习=集【宋】【元】【明】【圣】*
“习”,宋、元、明、圣四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集”。
ⓘ 〔是谓痛想行识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谓痛想行识集”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是谓痛想行识集”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阿难+(曰)【宋】【元】【明】
“阿难”,宋、元、明三本作“阿难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集=善【圣】
“集”,圣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为“集”,今依据圣本改作“善”。
ⓛ 〔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说=受【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 〔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习=集【元】【圣】
“习”,元、圣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圣二本改作“集”。
ⓠ 梨=利【圣】
“梨”,圣本作“利”。 “利”,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圣本改作“利”。
① 婆迦梨: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信解脱,意无犹豫”第一。又译作“婆迦利”、“跋迦利”、“跋迦梨”、“薄迦梨”。
② 普集讲堂:大众集会用的讲堂。又译为“普会讲堂”。
佛陀制戒禁止弟子自杀,这是杀戒的根本戒,因此由病苦而自杀是佛陀所不允许的。本经的例子显示佛弟子不论修行的经历,都有解脱的可能,甚至自杀临终时都可能悟道,但不代表佛教鼓励这种作法,毕竟其余自杀的人绝大多数会入三恶道。
本经说婆迦梨尊者“信解脱者无出我上”、“本是凡人”,如果这个叙述无误,可能表示经中所谓的“信解脱”不一定都指证果位的某个层次,有时只是表示信根坚固而出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