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2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伽梨隶讲堂ⓐ。时,多有比丘疾病。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至伽梨隶讲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诸比丘:“当正念、正智以待时①,是则为我随顺之教。比丘!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②,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③;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④,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云何因缘?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⑤。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苦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乐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因缘?谓身因缘,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不苦不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身及不苦不乐受观察无常,……乃至舍,若所有身及不苦不乐受无明所ⓖ使,使永不复使。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厌离,于受、想、行、识厌离,厌离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觉⑥所觉时, 莫能知乐觉,
贪欲使所使, 不见于出离。
苦受所觉时,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见出离道。
不苦不乐受, 等正觉所说,
彼亦不能知, 终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倾动,
于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诸受已, 现法尽诸漏,
依慧而命终, 涅槃不堕数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伽梨隶讲堂”,巴利本作Gilānasālā 。
ⓑ “坐”,宋、元、明三本无“坐”字。
ⓒ “知”,元、明二本作“智”。
ⓓ “瞻视”,宋、元、明三本作“视瞻”。
ⓔ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 “乐”,宋、元、明三本作“乐受乐”。
ⓖ “所”,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所”。
[注解]
① 待时:等待(死亡的)时候到来,相当的南传经典作“具念地、正知地等待死时”。
② 内身身观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内,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身观念处”是“四念处”中“身念处”的另译。“内身”指自身以内。
③ 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勤奋努力,清澈觉知(现前的对象)、清晰理解(解脱的智慧),调教、驯服世间的贪与忧。
④ 乃至五十、六十:(长期如此)甚至五十、六十年。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这几个字,但接着多一句“当正念、正智以待时”。
⑤ 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对于身体以及乐受的贪欲烦恼,永不再起(这种贪欲烦恼)。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凡在身上与在乐受上的贪烦恼潜在趋势,那个被舍断”。
⑥ 乐觉:乐受。这里的“觉”是“受”的异译。
⑦ 涅槃不堕数:灭除烦恼、生死不堕入俗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开示在面对三受时要正念、正智观察因缘乃至舍离,而不再于三受起三毒,可说在义理上贯串了前几经所说:住四念处观察第1024、1025经说的五阴、六根、六受等因缘而生灭故无我,以及第1027经说的离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