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读经班共笔]杂阿含卷二十一经文566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导读:David 出席:caren, Cathy, donut, freddy, grace, jeroci [按字母顺序排列] 主持人 : Cathy 纪录:belle 注明:[ ] 为belle所加。 [566经 背景解说] 这篇是一位长者与一位比丘碰面,这位比丘出了题随堂考给质多罗长者,给他一个算是哑 谜的考题:青色枝条以白色铺在上面,有一辆车只有一个轮子就能够转,离去诸结使来观 察,切断水流,不会受到束缚。出了哑谜之後,质多罗想了想,就把哑谜解开了。我个人 的认知是这样子。 同学有提出相关问题,所以就先针对问题回覆。 Q1. 566-68都是两位尊者的对话,为何阿难尊者会知道?还是这些尊者都有参与经典集 结?还是其他? Ans. 实际上,佛灭後,只有阿罗汉聚集在一起重诵经典,也就是说,当时只要赶得到的 阿罗汉,五百阿罗汉,他们一篇一篇经文,每个人记得的部份,重诵出来,再由阿难统一 纪录。所以,虽然说,「如是我闻」是以阿难为主,但是其实也包含了阿难不在场的时 候,由其他阿罗汉所听到的,然後再复述给阿难知道。所以,还有很多经典,阿难也不在 场,但在习惯上还是会有「如是我闻」这个词,因为他是最後整理的人。但是他听到,不 见得是亲身听到,也可能是那伽达多比丘说的。 Q2. 这三则经文,似乎类似自我诠释?如果道理说得通,即可? Ans. 我个人的观点:这三篇经文比较像抽考。正式说法讲的比较容易有组织、比较完 整,抽考当然就是用抽的,所以,自然不是说把三民主义从一页背到最後一页,而是从其 中的一部分抽出来,所以说,系统性可能不是这麽好,但是这三篇还是有蛮多有趣的东 西。 解这个哑谜有点像解梦,就是说,还是需要做一些联想,从a联想到b,然後从一些字义上 的来联想,但是毕竟这哑谜当初是用巴利文或梵文在讲的,所以,我们用中文来说,不见 得那麽容易了解。就像有些中文的哑谜,如果翻成英文後,根本不会有人知道那是什麽意 思。好,那我们就字面来看这四句偈。 「枝青以白覆」,字面上,就是青色的枝条,外面覆盖著白色。质多罗长者回答出来的 是,「枝青」代表「戒」,「白覆」是代表「解脱」;没有戒的话,就没有解脱。 第二句「一辐转之车」,有一辆车只需要一个轮子就可以转了。这边我想大家都知道,车 其实通常有四个轮子,起码脚踏车也是两个轮子,但是为什麽一个轮子就可以转了?所 以,这个「一」是一个重点,所以[经文]这边就说,「车」就是「止观」。因为「止观」 要专心。举例来说,平常我们「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就跟轮子在转一样,但是我们要 把念头摆在一个地方,而不是四个地方。但是这个车子只有一个轮子,只有一个念头。也 就是说,我们平常从心猿意马的、轮转五道,或是有四个轮子或有多少个轮子,就只留一 个轮子、一个念头、一个止观的方法,来转这个车。所以这是第二偈这个哑谜的重点:只 有一个轮子,而且这个「轮」字,刚好跟「轮转五道」的「轮」可相拟。 第三与第四句就比较清楚了,就是在讲一个阿罗汉的状况。「离结」,「结」是「结使」 的意思,就像打结一样。像《楞严经》说道八十八结,就是说,通常每个人心中有八十八 类的心结;一个、一个结解开了,才能渐渐解脱。也就是说,「结」就是「绑著」,就是 「打结」,那「结」解开了,就是不受束缚了,就是解脱。所以说,离开这些结使去观察 的话,那「断流不复缚」。「流」,我想各位知道,就是「生死之流」的意思,把生死之 流截断,不再受到这些结使绑住,就是阿罗汉。 这四句一起看,第一句讲「戒」和「解脱」,第二句在讲「定」,就是「止观」,第三、 四句讲阿罗汉的解脱,所以说,这跟上一周谈到的,是有相关的。我想,这是为什麽摆在 这一卷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这里有「戒」,有「定」,有「慧」,有「解脱」,甚至 「解脱知见」,这也是上一周有讨论到的内容。但是说老实话,这四句里,个人对於第一 句,为什麽「枝青以白覆」会解成枝干是「戒律」,然後外面覆著白的是「解脱」,并不 是很清楚。说不定跟当时巴利文或梵文的一些发音有关,那我们现在已经换成汉文之後, 不见得联想得到。但是其它三句,我想,大家都同意比较有确实的联想。 我们随喜质多罗长者非常的厉害,这个随堂小考,一百分过了。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内: BudaDigest 时间: Thu Jan 31 15:28:23 2008 ※ 引述《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较圆)》之铭言: > 「枝青以白覆」,字面上,就是青色的枝条,外面覆盖著白色。质多罗长者回答出来的 > 是,「枝青」代表「戒」,「白覆」是代表「解脱」;没有戒的话,就没有解脱。 > 第二句「一辐转之车」,有一辆车只需要一个轮子就可以转了。这边我想大家都知道,车 > 其实通常有四个轮子,起码脚踏车也是两个轮子,但是为什麽一个轮子就可以转了?所 > 以,这个「一」是一个重点,所以[经文]这边就说,「车」就是「止观」。因为「止观」 > 要专心。举例来说,平常我们「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就跟轮子在转一样,但是我们要 > 把念头摆在一个地方,而不是四个地方。但是这个车子只有一个轮子,只有一个念头。也 我补充一下, 此经南传的版本是: 尊者迦摩浮告於坐在一面之彼质多居士曰:「居士! 「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 车以一辐而转 断流无缚而无苦 见来者。」 作如是言。居士!此所略说之意义,应如何见其详?」 「大德!此为世尊之所说示耶?」 「唯然,居士!」 「然则,大德!余寻问其意义,且稍待。」 於是,质多居士少时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无所亏,」大德!此为诸 戒之别名。 「有白色之覆盖,」大德!此为解脱之别名。 「有一支辐,」大德!此为正念之别名。 「转者,」大德!此为进退之别名。 「车者,」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 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别名。 所差别者, 北传用 "枝青" , 南传用 "无所亏" , "无所亏"听起来和 "戒" 蛮符合的, 但整句依然不好懂. :) 另外, 南传的 "车" 是解释成 "四大" , 与北传 "止观" 不同. 整句来看, 四大比较贴切, 也就是四大所造身藉著修习正念而至出离. 而这整件事倒也和北传的 "止观" 有同样的意义. heaven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站内: BudaDigest 时间: Thu Jan 31 20:24:28 2008 谢谢 Heaven 找出相关的另译。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唯然,居士!」 > 「然则,大德!余寻问其意义,且稍待。」 > 於是,质多居士少时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无所亏,」大德!此为诸 > 戒之别名。 > 「有白色之覆盖,」大德!此为解脱之别名。 > 「有一支辐,」大德!此为正念之别名。 > 「转者,」大德!此为进退之别名。 > 「车者,」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 > 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别名。 > 所差别者, 北传用 "枝青" , 南传用 "无所亏" , > "无所亏"听起来和 "戒" 蛮符合的, 但整句依然不好懂. :) 或许可能原文是双关语,所以译者也不容易翻。 翻作「枝青以白覆」,单句看较合逻辑,青对於白,枝上覆物。 但是枝青跟戒律的对映在汉文来看较难理解。 翻作「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单句看来难以视觉化,不过 无所亏与戒律的对映就很容易了。 Have a nice day! ------------ 作者: sici1 (爱做梦的小孩) 时间: Thu Jan 31 20:45:13 2008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谢谢 Heaven 找出相关的另译。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唯然,居士!」 > > 「然则,大德!余寻问其意义,且稍待。」 > > 於是,质多居士少时沈默後,白尊者迦摩浮曰:「「无所亏,」大德!此为诸 > > 戒之别名。 > > 「有白色之覆盖,」大德!此为解脱之别名。 > > 「有一支辐,」大德!此为正念之别名。 > > 「转者,」大德!此为进退之别名。 > > 「车者,」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 > > 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别名。 > > 所差别者, 北传用 "青枝" , 南传用 "无所亏" , > > "无所亏"听起来和 "戒" 蛮符合的, 但整句依然不好懂. :) > 或许可能原文是双关语,所以译者也不容易翻。 > 翻作「青枝以白覆」,单句看较合逻辑,青对於白,枝上覆物。 > 但是青枝跟戒律的对映在汉文来看较难理解。 查一下cbeta:里头有巴利文....... 二位要不要解解看? :) sici1目前还无法解以後可以尝试看看....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Nelango setapacch^ado, Ek^aro va ttat^i ratho Au^igham. passa ^ayatam.,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 [以cbeta提供为主]~~~ -------------- 作者: belleyyc (?) 时间: Fri Feb 1 21:12:40 2008 ※ 引述《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较圆)》之铭言: > [566经 背景解说] > 这篇是一位长者与一位比丘碰面,这位比丘出了题随堂考给质多罗长者,给他一个算是哑 > 谜的考题:青色枝条以白色铺在上面,有一辆车只有一个轮子就能够转,离去诸结使来观 > 察,切断水流,不会受到束缚。出了哑谜之後,质多罗想了想,就把哑谜解开了。我个人 > 的认知是这样子。 不好意思,关於这个背景部份,想请问其他各位师兄。一位比丘问一位在家居士问题, 除了David师兄提供的可能是随堂小考的情境外,是否还有其它可能的情境? 因为,以568经为例(不好意思,文字纪录稿会晚一些),尊者自己提供了关於不同於 之前读到的「三行」解释,像这种情况或解释被记录下来,那应该是表示尊者这样的 解释也是可行。换句话说,如果以David师兄提供的随堂小考情境,那麽,这个答案并 非之前佛陀的说法,将之一一复诵出,反倒像是申论题,自己衍生的答案,只要不离 佛陀的说法即可(这也是提问的问题二)。这样,一来似乎传达了诠释的弹性,即 「只要诠释合乎佛陀的教导」即可。但另一方面,也隐含了或开启了如目前似是而非 之佛理诠释的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意思是说,那这样,比丘与尊者之间的对话,虽然尊者 的解释没有问题,但似乎也树立了可能负面的风□?不知道这样讲会不会太过头? > 第二句「一辐转之车」,有一辆车只需要一个轮子就可以转了。这边我想大家都知道,车 > 其实通常有四个轮子,起码脚踏车也是两个轮子,但是为什麽一个轮子就可以转了?所 > 以,这个「一」是一个重点,所以[经文]这边就说,「车」就是「止观」。因为「止观」 > 要专心。举例来说,平常我们「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就跟轮子在转一样,但是我们要 > 把念头摆在一个地方,而不是四个地方。但是这个车子只有一个轮子,只有一个念头。也 > 就是说,我们平常从心猿意马的、轮转五道,或是有四个轮子或有多少个轮子,就只留一 > 个轮子、一个念头、一个止观的方法,来转这个车。所以这是第二偈这个哑谜的重点:只 > 有一个轮子,而且这个「轮」字,刚好跟「轮转五道」的「轮」可相拟。 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将「止观」延伸用在平常生活? 否则,我们现在几乎不可能像佛陀的时代,一直静坐或打坐。 再想想,其实如果将「止观」的观念用在日常生活,初步应该就是学习如何在做一件 事时专心致意。专注在手上这件事--「止」,把事情的可能来龙去脉调理清晰的思考 与处理--「观」。不知道,这样的诠释,是否可以? 随著开始专注地思考、处理将手上的事情,而会逐渐越来越专注?!当然,还是要配 合静坐的「止观」修法。否则,大家可能就只能冀望退休才能修行了。应该不会是这 样才是。 还请各位师兄指教,谢谢。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时间: Sat Feb 2 16:03:44 2008 ※ 引述《belleyyc (?)》之铭言: > 因为,以568经为例(不好意思,文字纪录稿会晚一些),尊者自己提供了关於不同於 > 之前读到的「三行」解释,像这种情况或解释被记录下来,那应该是表示尊者这样的 > 解释也是可行。换句话说,如果以David师兄提供的随堂小考情境,那麽,这个答案并 > 非之前佛陀的说法,将之一一复诵出,反倒像是申论题,自己衍生的答案,只要不离 > 佛陀的说法即可(这也是提问的问题二)。这样,一来似乎传达了诠释的弹性,即 > 「只要诠释合乎佛陀的教导」即可。但另一方面,也隐含了或开启了如目前似是而非 > 之佛理诠释的问题? > 不知道有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意思是说,那这样,比丘与尊者之间的对话,虽然尊者 > 的解释没有问题,但似乎也树立了可能负面的风□?不知道这样讲会不会太过头? 我是觉得不用想那麽多。 若事实是过去的确有比丘与长者对话,而对话的内容在经典结集时也被认为没问题, 就如此被保留下来了。 在早期的五分教中,就已经有「记说」这一部份,分为如来所说与弟子所说, 所以四众弟子的言行,是很合理被记录下来的。 > 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将「止观」延伸用在平常生活? > 否则,我们现在几乎不可能像佛陀的时代,一直静坐或打坐。 > 再想想,其实如果将「止观」的观念用在日常生活,初步应该就是学习如何在做一件 > 事时专心致意。专注在手上这件事--「止」,把事情的可能来龙去脉调理清晰的思考 > 与处理--「观」。不知道,这样的诠释,是否可以? 在我所学习的内容中,「止观」需要有更精确的含意。 「观」应该有更明确的说法,我在另一篇再来讨论。 heaven ----------------- 作者: belleyyc (烦人的怪小孩!) 时间: Sun Feb 10 14:38:07 2008 ※ 引述《belleyyc (?)》之铭言: > ※ 引述《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较圆)》之铭言: > > [566经 背景解说] > > 这篇是一位长者与一位比丘碰面,这位比丘出了题随堂考给质多罗长者,给他一个算是 哑 > > 谜的考题:青色枝条以白色铺在上面,有一辆车只有一个轮子就能够转,离去诸结使来 观 > > 察,切断水流,不会受到束缚。出了哑谜之後,质多罗想了想,就把哑谜解开了。我个 人 > > 的认知是这样子。 > 不好意思,关於这个背景部份,想请问其他各位师兄。一位比丘问一位在家居士问题, > 除了David师兄提供的可能是随堂小考的情境外,是否还有其它可能的情境? 恩,回家跟哥哥聊到这个。我哥说到,其实也有可单纯就是这位比丘不懂而问长者, 因为质多罗长者也是很厉害。 恩。我想太多了。提供给大家参考。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