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定力(1)
发信站: 中兴大学计中 BBS 站 (Mon Oct 2 12:31:13 1995)
转信站: Feeling!news.nchu!nchu
来 源: iuo.bbs@bbs.nchu.edu.tw (晓逸)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四、 定 力 □
□ □
□□□□□□□□□□□□□□□□□□□□□□
『 摄 心 正 道 法 ,
若 定 根 增 长 ,
则 能 破 诸 乱 想 ,
发 诸 事 理 ,
是 名 定 力 。 』
「定力」———「定」就是坚定的意思,一件事若要做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
坚定志愿、坚定信念,所以,「定」也就是一切事情成就的力量。例如在校求学者,
读书、考试、成就学业,需要定力;经营事业者,若想要成功,也需要这份坚定的力
量;而我们学道、修行,更不能欠缺「定」———坚定的志念。所以,定力是非常重
要的,可以说是人生成功之母。
「定」,就是把心统一起来,「摄」的意思就是统一。例如摄影,用照相机摄取
影像,把外界的景物形像牢牢地收摄在一起。而摄心就是控制、统一心念的意思,心
念必须收摄统一於正道之中,这就是「摄心正道法」。「正道法」也可称为「助道法
」———帮助我们如何修行才能成功的方法,我们的心要行兹在兹,学兹在兹。
已经听过的道法,必须专心一意反覆温习,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我们读了书、听了道理之後,要不断地反覆温习,才能够有所得。与此同理,
有些人今天要听这位法师说的法,明天要听那位法师说的法,师师有道,这位法师说
念佛很好,可以带业往生;那位法师说坐禅很好,可以立地成佛。究竟你要带业往生
、或是要立地成佛?心念会混乱不清,所以最好选择正确的教法後,专心摄意在此道
法上。
我每天早上向大家讲话,都没有离开人生的佛教,也非镜花水月,谈些玄秘的理
论。我所鼓励的,就是佛陀教育众生回归人性、为人生服务的道理,我平时将佛法的
道理藉各种事相阐述出来,与大家互相切磋勉励,若能全神贯注、专一心思於佛教及
慈济的精神上,那麽,这就是我们为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修学人生佛教的道法。所
以,我们要摄心正道,行兹在兹,既然走在这条慈济的道上,就要全心全意,心无二
志;人在这儿,心也要在这儿,脚也要走在这条康庄的菩萨道上,不可心神散乱,这
就是所谓的「摄心正道法」。
§ 一 暴 十 寒 非 定 之 道 §
「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心若能专一,透彻我们所听
的道理,便能体会到实践道理是如此简单容易,这就是「体悟」,也可说是「定根增
长」;所学、所行皆一致,就是真正的体悟。有句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若是
光说不练,则永远无法知道快了是什麽,如果能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便能体会到助
人的快乐。在基督教或天主教中称此为「见证」,佛法中称为「体悟」;能体悟则定
根增长,若定根增长,则能破除诸乱想。
多付出、多帮助别人,心灵就能得到安稳与快乐,无有乱想,发现道理,称为「
发诸事理」。想彻底了解佛法,不只是空口论道,而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行道是「
事」,论道是「理」;我们要能说能行,悟而实证;若是明白道理,这只是「悟」而
已,要真正身体力行去证实,才能有所得。若光会谈论道理仍然不够,因为这只是停
留在理论阶段而已,必须真正去实行。所以说:能说能行,才是真正的道;悟而能证
,才是真正的理。
我们必定要摄心於正道法,如此「定根」自然会增长;若一切的疑想能拨开,事
与理自然能合一。总而言之,「定根」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勤地体会证悟。
远公曰:
『 天 地 之 间 诚 有 易 生 之 物 ,
使 一 日 暴 之 , 十 日 寒 之 ,
亦 未 见 有 能 生 者 。
无 上 妙 道 昭 昭 然 在 於 心 目 之 间 ,
故 不 难 见 ,
要 在 志 之 坚 、 行 之 力 、 坐 立 可 待 。
其 或 一 日 信 而 十 日 疑 之 ,
朝 则 勤 而 夕 则 惮 之 ;
岂 独 目 前 难 见 ,
予 恐 终 其 身 而 背 之 矣 ! 』
慧远大师说:「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
者。」———他的意思是说,天地宇宙之间纵然有许多生长力极强、很容易繁衍的植
物,见土即能活命,但是这些东西也需要因缘具备———有阳光、水份、空气、土壤
,才能够生长;如果这些因缘没有具足,则种子无法继续生存成长。所以他说,若将
种子种在土□,只照射一日的阳光,其馀十日都笼罩在阴影中,那麽,这颗种子将无
法生长起来。
过去我们常常种田,这个道理应该很容易了解,也能够体会。以前我们种花生等
五谷杂粮时,只要一将种子埋进土□,就希望隔天有阳光日照;但是若每天出大太阳
,也令人烦恼,所以过几天後,就希望下阵雨,补充水分;一但多雨不晴,又会开始
担忧,因为根部一直泡在水中会烂掉。所以种子种下後,也必须有适当的因缘来助成
,水分、土壤、阳光、空气,都要非常均匀,种子才能成长。
学佛与此同理,最初发心时,大家都很认真,恨不得一日当两日,用功拜佛念佛
。但是众生都有一个毛病,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好像佛每时每
刻都在面前,因此非常认真修行。「学佛二年,佛在半天」———这时候便认为佛已
经离我远些,偷懒几天没有关系,就这样拖延懒散,一年之中,拖了好几个月。「学
佛三年,佛在天边」———日子久了,心中的佛已经无影无踪,既然看不见佛,於是
长年懈怠不肯用功,这种情形就称为「一暴十寒」。
刚开始时非常认真用功,日子一久,就慢慢松懈,到最後,心中一点念也没有了
。好比一粒生长力很强的种子,照射一日的阳光之後,紧接著十天把它放在阴暗中,
那麽,即使它很容易成长,也无法继续坚固地生长下去。学佛也是一样,必须有恒心
———恒久的长远心,不可只有一念热心,马上又退转了道心,若是如此,就无法在
佛道上有所成就。所以我常常警惕大众:「学佛如初,成佛有馀」,发心学佛後,要
始终抱持著当初发心的那一念心;做事也是一样,要守持如初的心志。
一个人初发道心时,即时遇到不如意的痛苦事,也心甘情愿,无有怨尤;人事再
岐岖、再坎坷,也能宽容大量地包容,这就是初发的道心。一旦日子久了,心量愈来
愈狭小,道心越来越退转,这就是所谓的「一暴十寒」。
我常常说「成者自成」、「悟者自悟」,一位老师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爱护学
生,但是却不能代替学生成就学业,还必须看学生本身是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佛
陀以平等的爱心来教育我们、引导我们,但是真正的修行必须自己去修,修养也要靠
自己去力行,若只闻而不修,或思之却不修,也不能有所成就。
佛陀常为这类众生而担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守持定力,既已发心,就要坚固这一
念初心,不可因周围的环境而影响了定力。所以说:「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
见有能生者」,日晒一天,荫盖十天,不曾见过如此仍能够继续生长的种子。
§ 定 是 无 上 妙 道 之 种 芽 §
又说:「无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故不难见」———无上的妙道,是指佛
陀的教理非常微妙,这个无上微妙的道理要劳劳地印在心版上;不要像字写在黑板上
,很轻易地就可以擦掉。黑板只是短时间的作用,不能永久留下写上去的无上妙道,
我们应该将文字与道理好好地收摄在心灵□,将道法深刻地印在心版上,若能如此,
就叫做「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间」。
今天听到一个道理,内心有所体会,若将这些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事上,
就能够马上破除诸乱想,这就是内心领会到无上的妙理,所以说:「故不难见」,这
些妙道是简单易懂的,说什麽「修行会道难」,其实,只要你把道理常常铭记在心,
则无论何时接触到人与事,就能体会到所听过的道理,这不是很容易吗?
所以他又说:「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道理就是这麽简单而易
懂,想要求取真理并不困难,只要立志坚定,努力实行,则很快就能体悟妙道。所以
我一再鼓励大家,学佛不是光听佛法或坐禅念佛而已,必须身体力行。而慧远大师也
说,只要立定志愿、身体力行、恒久持续下去,就可以很快求得无上妙法。所以,「
坐立可待」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叫我们坐禅等待证道,而是说坚志力行才能轻而易举
地求得正道法。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假若今天告诉你的道理,你都相信,而且都认
为很有道理,但是一受环境的影响,便心志动摇,开始起疑心,如此就不容易得道了
。所以说「朝则勤而夕而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早上
虽然很勤奋,晚上却懈怠懒散,说实在话,这样不仅不能很快见道,恐怕终身都会背
道而行。
一个人想追求道,却偷懒懈怠,就会背道而行,无法「会道」———心领神会,
与道合。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心,□勤精进,建立我们的志向、坚定我们得心念,这样
,心与道就不会背道而行了。
「定能生慧」,「慧」由「定」生,「定」是学佛者三无漏学———戒、定、慧
之一,想求得智慧必须培养定力。多用心,建立志愿,坚定心念,以增长定力,坚固
「定根」,「定根」不断地增长,就可破诸乱想,发诸事理,这都靠我们的坚志力行
。
§ 玉 里 义 诊 与 心 灵 救 拔 §
有一次,慈济医院义诊服务队下乡,地点是玉里及富里。看了外在境界人与事,
我深深体会到佛陀来人间的目的。
佛陀所说的教法,无一不是启发我们智慧的根源,佛陀说「生、老、病、死」是
人生的四大苦,在人事上则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及五蕴炽盛苦;种种的苦
难,都在人与事中。我在玉里看到的那些病苦众生,他们不只是病,还加上贫,除了
物质及身体上的贫病交迫之外,心灵更有严重的缺陷,像这些人就是我常说「贫中之
贫」的众生———他们除了物质上的匮乏之外,也欠缺常识智慧。
第一天晚上,我们结束一天的义诊工作,大家聚在一块儿休息,有两位护士坐在
我的身边,我问她们:「看了这些病患,你们有何感想呢?」她们就说:「我们觉得
义诊的意义非常好,如果能再进一步为病者服务,那将会更好。」我问说:「你们有
没有发现比较特殊的个案呢?」其中一位护士回答:「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压及心脏病
,而且是严重的心绞痛,随时都可能病发死亡,但是我们没带舌含片出来....。
如果有了舌含片,并且随身携带,即使他半夜忽然心绞痛,这颗救命药丸立刻可以挽
救一条生命;可惜我们少带了这种药。」
我一听她这样说,马上告诉她应该早一点说,因为我随身携带这种药品。她接著
又谈到这个老人的病情,根据我们医生的诊治说,她必须马上送回医院开刀,但是病
患不了解自己病情的危险性,还坚持说:「我这个时候怎麽可以到花莲动手术呢?我
必须回家照顾我的孙媳妇,因为她坐月子,我要帮她的忙。」医生急切地劝她说:「
你这种病怎麽可以再去操劳?你要赶快到医院做深入的检察及治疗。」她仍轻松地回
答:「如果有人能帮我照顾孙媳妇一天,我再去看看!」
像这样,既贫又病的人实在太苦了,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还认为
这是突发性的病痛,只要痛过就好了,完全不了解这是关系著生死存亡的危机。但是
话说回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我後来问了这个老人家的家庭环境,才知道她
有两个儿子,但是却因车祸及癌症先後往生,她的一个媳妇不耐贫苦而离家出走,另
外一个媳妇患有「超高血压症」,半身不遂,卧病於床,每天让这个老人照顾生活起
居;而且现在她的孙媳妇又刚分娩,不但无法帮忙家务,还得让她照顾。
这个老人,今年已经七十六岁,虽然本身带著严重的病痛,不但要照顾一个长卧
在床的媳妇,又要帮忙孙媳妇坐月子。像这种人生境遇是不是非常可怜呢?家境贫寒
,家人又患重疾,她本身也深深埋藏著威胁生命的危机,这种「贫中之贫」的个案,
确实非常可怜。当然,其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例如富里地区等偏远地带,有很多瘫在床上的患者不能出门看病,幸亏我们的救
护车随著义诊队为病患服务,来来回回接送这些长年在病床上挣扎的病人前来看病,
在这些患者中,有许多是必须回慈院做检查、追踪病源的人。当时我询问的结果,得
知这类病患竟已逾七十人之多。
还有一位年轻人,车祸受伤,虽然只是一点外伤,却不懂得医疗卫生常识,不知
道消毒方法,以减少细菌感染,还用粗劣的方法医治。直到那天,他来我们义诊的外
科部诊治,我看他膝盖上贴著一块很大的布条,行动非常不便,於是走上前去看他的
病情,护士小姐小心地拆掉那块肮脏的布条,当她掀开布条的那一刹那,我当场感到
全身毛骨悚然!真的难以形容他伤口的溃烂恶状———只见一堆腐烂坏死的肉下,白
骨暴露,黑红、青白的颜色交杂混合.....。
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却被痛苦折磨到这种地步,像这样生活在偏远乡下,
完全没有医疗常识的人,真是令人同情。
如果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的人,物质与常识不知比他们好上好几倍,所以说,我
们真正应该善加惜福,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学习如何去除愚钝贫乏的根源。因此,
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产生「慧力」,如果我们具足智慧、常识,自然能
改善自己的家庭环境,也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多一层保障,追求我们永远不息的慧命。
所以,「慧」是一切成就的泉源,是福与慧的根基,我们应该专一心思去追究—
——如何产生智慧的力量。
--
□□□□ 愿 消 三 障 诸 烦 恼 □□□□
□□□□ 愿 得 智 慧 真 明 了 □□□□
□□□□ 普 愿 业 障 悉 消 除 □□□□
□□□□ 世 世 常 行 菩 萨 道 □□□□
Ξ Origin: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